第三节 军事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24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军事设施
分类号: E95
页数: 1
页码: 12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崇岗地区长城、新中国成立后隧道等主要军事设施。
关键词: 崇岗乡 军事 设施

内容

明王朝时,贺兰山成为明朝与鞑靼军事分界线,贺兰山东麓成为明王朝的重点防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代军事设施几乎都是明朝所建。其中包括旧北长城(红果子长城),北长城(大武口长城),平罗城,镇朔堡,洪广营,西长城及到处可见的烽火台等等。大武口长城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西起枣儿沟,东止黄河沿。长城旁边建有威镇堡和石城子两座兵营,用以屯兵防守,为平虏(罗)城北部屏障。
  西长城自甘肃靖远入宁夏中卫。这道长城自三关以北利用贺兰山陡峭的山脊做屏障。只是在各山口的险要狭窄处筑一座土关。土关实际是西长城的一部分。
  长城是军事屏障,在冷兵器时代,是不可逾越的障碍。烽火墩是战事通讯工具,每五里一个。遇有战事,在墩上放烟火,上应下答,下一个墩正好可以看得见,其通讯速度比今天的电话慢不了太多。崇岗境内的烽火墩快没有了,小水沟口的石墩由于地势高不易破坏而完好无损。山沟内的土长城(土关)还保存很多。
  贺兰山在通往山那边的各大沟中都有土关,其中汝萁沟两座,大武口沟三座。大武口沟为防卫重点,在修筑北长城的同时,还在长城西端靠山处筑有临山堡和石城子两座兵营。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由解放军修筑的大规模贺兰山百里隧洞,实际上是地下长城,和古代地上长城一样,都是防御工事。只不过没经过战争的考验,倒成了独特风格的旅游景点,它同时向人们述说着国际风云变幻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崇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