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旅游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234
颗粒名称: 第二十章 旅游业
分类号: F592.743
页数: 6
页码: 78-83
摘要: 本章介绍了崇岗乡旅游业发展情况,详细介绍了崇岗乡沙湖、小水沟四景的旅游美景。
关键词: 崇岗乡 旅游 经济

内容

第一节 沙湖
  沙湖自古属于二道渠地界,向东不远便是被乾隆三年大地震毁殁了的兴祥堡,二道渠的人走平罗、姚伏,这里是必经之路。
  沙湖是人工湖,原名叫张家圈坑,坑内无水,长满各种杂草,是二道渠人放牲口的好地方。二道渠大户张举人在此地建了羊圈,并在坑内打了一口浅井。连坑带圈便叫张家圈坑。
  沙湖大体位置在东高荣和西高荣之间的一大片沙丘的北缘,是平罗、贺兰的交界地带。此地自古荒无人烟,沙丘连片,野兽出没,是黄羊的栖息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自从有了前进农场之后,沟渠纵横,排灌频繁,坑内水势大增,遂成一湖,并且养了鱼。沙湖因前进农场而生,没有前进农场就没有沙湖。
  一九八四年,自治区主席白立忱视察前进农场时,来到鱼湖。白主席慧眼高瞻,认定此地有旅游价值。打道回府之后,立即责令有关部门拨款开发,并命名沙湖。自此之后,沙湖大名日胜一日,成宁夏著名旅游景点。
  来沙湖看什么?一看奇特环境,二看绝妙芦苇。
  在人们印象中,沙多之地无水,水多之地无沙。沙湖奇就奇在湖面广阔,有沙有水,沙水并存,远山近水。
  中国地理的特点是:南无沙,北缺水。两个相悖的东西:沙和水,竟然依偎在一起,出现在同一地点,同一环境,显得十分新奇。湖边沙浪滚滚,沙边湖水荡漾;抬脚可上沙山,转身即登游艇,踏破铁鞋无觅处,世上只见此地有。东西南北的游客都可一饱眼福,看后拍掌叫绝,不忍离去。
  沙湖芦苇也于别处芦苇不同。它即不是铺天盖地、遮天蔽日,只见茫茫芦苇,难见湖光水色;又不是稀稀朗朗,可有可无,在浩荡湖水里几乎视而不见。它是万亩湖面,三分芦苇,七分水面。水、苇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和谐甜美。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体贴,相互映衬,恰到好处。即大气又秀气,即豪迈又灵通。或成片覆盖水面;或小巷曲径通幽,让小船体会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芦苇多一分太胖,少一分太瘦。似靓女美丽俊秀,似伟男豪迈大气。唯妙唯俏,天设地配。
  当你站在松软的沙丘之巅,便见湖光粼粼,芦苇丛丛,鸟飞鱼跃,薄暮冥冥,沙、水、山、雾融为一体。举目眺望,蔚蓝色的贺兰山景似乎移到了湖边,顿有腾云驾雾如入仙境之感,令人心旷神怡而乐不胜收。正因如此,文人墨客纷纷到沙湖创作采风,触景生情,还真能突发灵感,大有收获。
  朋友们,当你到沙湖旅游,一览沙湖美景时,千万不要忽视了贺兰山的背景作用。试想,在你的视野中如果去掉了贺兰山,沙湖还会有今天这么美吗?
  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凡到宁夏必游沙湖。沙湖已成全国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沙湖是中国的骄傲,宁夏的骄傲,也是崇岗的骄傲。
  第二节 小水沟四景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本地的和尚没人请。土话竞成了真理。旅游的人只听说走黄山,登泰山,爬华山,看庐山。花钱无数,累个贼死,吃不好,睡不香,结论是没啥可看的。无精打采,不想动弹。在旅馆里白压了两天床铺,懒洋洋地打道回府。
  何不就近游一游贺兰山,不花钱,不劳累,省时间,何乐不为。可看的地方多的是,不仿先走走小水沟。
  一、石梯看石
  游客进沟没几步,迎面撞上了几十块挤在一起的巨型石头。山路突然被巨石阻断。行者只好另辟蹊径,从巨石缝中绕道穿行。跳上爬下,崎岖异常,单人独骑方可通过。行人攀爬如登梯,人们把这里叫作石梯。
  石梯巨石大者可比一间房子,小者也有几十吨。这么多巨石从哪里来,谁又把它们堆在了一起?最稀奇的是其中一块巨石不偏不倚,刚好骑在另一块巨石背上,像天外飞来。中间还支了两块人可抱起的小石头。看情形好像一个巨人将一块巨石抱起,放在了另一块巨石上。为求稳当,他又找了两块小石头当了支子。使这一格局稳如泰山,不可撼动。观者无不叫奇,你说这,他说那,众说不一。
  有一种说法比较科学合理——在地球的冰川时期,骑在上面的这块巨石本来在很远的高处,而且被冰所包裹,并和冰川一起往低处滑动。很多很多年之后,冰川慢慢溶化了,巨石终于露出了冰面,成为冰川上面的一块石头。由于地球的重力作用,还由于冰水的润滑剂作用,巨石缓慢地往低处滑动。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它正好滑到了另一块巨石的正上方。此时山沟里的冰川已接近尾声,还没等它继续往下滑就已冰消雪溶。没了冰的润滑作用,它是一步也挪不动了,牢牢地站在了脚下的巨石上面,成为今天旅游者观赏的景物。
  二、刀砍斧劈成渠摆
  自石梯向沟里再走十多里,沟面逐渐变窄,两面山势逐渐合拢。诺大一个小水沟,到此处变成只有十多米宽的一个夹道。夹道两侧山势陡峭,直插云端,与地面成直角。好像当年盘古开天辟地时,用大斧在这里劈开的一条通道。山崖上光滑的放不住任何物体,连最善攀爬绝壁的青羊也不敢到此光顾。在这里如果赶上发山洪,除非你插上翅膀,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崇岗人给这里起了个名字叫“成渠摆”,名不符实,断崖怎么能当渠摆呢?但从古至今都这么叫,大家认可,叫习惯了,谁改了都不算数。
  成渠摆是名副其实的雄关绝地,比起当年红军长征时过的娄山关、腊子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红军在腊子口是从侧面攀崖才出奇制胜的,须知,成渠摆的断崖是不可攀的。如果那时红军遇到的不是甘南的腊子口,而是小水沟的成渠摆,当年那段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要体会什么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渠摆是最好的现场了。
  两山相隔如此之近,又如此之陡,非刀砍斧劈不能做到。这样的格局当然不会是风吹雨打的结果,只能归咎于地壳的运动,而且是前后两次形成的。
  三、岔门飞瀑
  自成渠摆再往沟里走十余里,来到一个叫岔门的地方。
  岔门,名副其实,小水沟在这里分了岔,一个沟变成两个沟。左面的叫冰沟,因六月天还有冰而得名;右面的叫高窑沟,因半山腰有一个大石窑而得名,窑内有泉。两个岔沟都可直达分水岭。高窑沟道路平坦,沟内无水,可走大车。走冰沟首先就遇到几十米高的绝壁断崖。崖上崖下,直上直下,天上地下,人、畜皆不可攀登。“山重水复疑无路”,只能绕山边另劈小道,且小道危险难行。
  断崖上有“遥看瀑布挂前川”,虽然比不上“飞流直下三千尺”那么玄乎,倒也能体会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唐诗的意境和夸张的妙用。由于断崖是蓬头崖,水在惯性作用下形成飞帘,远看象匹白布。很远处就可听到水声哗哗作响,行人互相说话要“咬耳朵”。“岔门飞瀑”一景在贺兰山中极其少见,游人如在炎热难当之际到此冲一个瀑布澡,一定是终生难忘的。岔门距沟口约十五公里。
  四、松山听涛
  在岔门断崖处绕道从小路往左,进入冰沟(石沟),再往前走,沿路尽是大石头,崎岖难行,难怪人们把它叫作石沟。沿石沟再走十余公里,便可到达贺兰山分水岭,贺兰山森林大都生长在分水岭两侧。
  当到达林区时,忽听风声呼呼作响,似有大风从远处刮来,势不可挡,且有渐行渐近之感。又听天上水声刷刷而至,天气突变,要下大雨,如何是好?好在附近有个窝棚,进去避避再说。抬头看天,并无云彩,只有小风。这才恍然大悟,虚惊一场,自觉好笑。
  原来,刚才听到的风雨声是松树发出的,一个树的声音微不足道,千万棵树的和声排山倒海,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群体力量的伟大。
  松涛是大自然的灵性表现,气势磅礴恢宏。听涛是不可多得的精神享受,它既可鼓舞士气,又可坚定信念,陶冶情操。贺兰山绝对无风的日子几乎没有,只要走进森林,涛声便无处不在,它不管你想听不想听。
  五、黄河远上白云间
  走进森林,太阳光成为稀奇少见之物。上午十点多太阳还没出来,下午三点太阳又落山了。凉风习习,热气全无,好一个避暑胜地。
  沿林间小道登上山顶,这才见到了久违的太阳。行人自觉到达了山顶最高之处,身清气爽,视野开阔,趣味无穷。举目远眺,山下白云即低且厚,好像举步就可踩在脚下。似群山峰峦叠嶂,似大海波涛汹涌,如纵身一跳踏入云中,似可游遍四海,脱离红尘,步入仙境。
  再往低处一看,平时遥不可及的黄河今天看的清清楚楚。似玉带,银光闪闪;似哈达,迎风飘荡。黄河、白云到了一起,不由人想起诗人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河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想必,诗人此时是站在高山上远眺黄河而偶成诗句的。
  第三节 海市蜃楼
  山东威海蓬莱仙境的海市蜃楼尽人皆知,闻名全国,都想一睹为快。西大滩也有海市蜃楼,见过的人还不少。笔者亲历过一次,其情状说来诚实可笑。
  出现海市蜃楼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一是天气晴朗,气温很高,空中多水气。二是地面视野开阔,无建筑,少植被,空旷少物,一览无余。西大滩有时能符合这个条件。
  笔者于1970年盛夏某日骑自行车前往平罗。刚过晌午,烈日当空,炎热难耐。此时自行车已骑过铁路,前面就是寸草不生,被太阳晒的发亮的西大滩光场。
  西大滩光场没有路,也用不着有路,瞄着大方向向前走就是了。在这样平展展的光场上骑车,即省力又舒坦,是一大快事。
  没走多远,抬头向东方远望,不由吃了一惊。前方不远处一片泽国汪洋,水面波光粼粼,似被风吹起的滚滚波浪。这两天没见下雨,脚下的地干的冒灰,这么多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莫非是县农场的红星渠决了口?再一看,水面宽阔无比,根本不可能绕过去。只好自认倒霉,掉转车头,准备回家,改日再来。正在此时,忽见一辆汽车从远处迎面驶来。于是我注意观察,汽车有路,我就好办。思忖间,汽车已经不远,车下尘土飞扬,这才恍然大悟,不觉笑出声来。
  西大滩平坦无碍,类似大海,为“海市蜃楼”创造了条件。西大滩的“海市蜃楼”比蓬莱的略差一等,有海无楼。因为周围环境中没有楼。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崇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