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医疗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233
颗粒名称: 第十九章 医疗卫生
分类号: R199.2
页数: 2
页码: 77-78
摘要: 本章介绍了崇岗乡民国时期至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崇岗乡 医疗 卫生

内容

民国时期。崇岗无医疗机构。潮湖村有一名乡村医生周瑞升,陕西人,为人看病小有名气。下庙有印永鳞,满族,人称乏先生。程宗显,外地人,当过伪税务稽查,人称程稽查,家住崇岗,曾行医看病。他们都是中医。
  洪广营孙宝玺常到崇岗地区游动行医,尤善小儿科。
  由于卫生条件差,霍乱,麻疹,天花,伤寒等恶性传染病时有发生,今天的麻子就是患天花后的逃生者。百姓无医无药,也无钱看病,有病只能信迷信。大多请神婆、神汉(单鼓)跳大神。他们(她们)手持单面鼓,边敲边唱,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最后以病人喝符水了之。
  民国初年,中医培育天花疫苗,预防天花,谓之种花,此举遏制了天花蔓延,这是中医一大贡献。
  据说,康熙皇帝用天花患者的病斑结痂的水溶液作疫苗,首先在宫中试验,后来此法逐渐传到民间。至清末民初已很普遍。
  解放后,从国外引入“牛痘”,比种花更方便有效。崇岗基本消灭了天花。
  由于没有青霉素(盘尼西林),又因为老法接生不科学不卫生,四六风和肺炎蔓延,小儿死亡率极高,野地常见抛弃死儿。有生十胎无一存活者。
  解放后,实行新法接生,每村培养一名接产妇,小儿四六风基本遏制。再加上青霉素的使用,小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一九五三年,简泉村发生一例天花,这是崇岗地区最后一例天花。
  一九五三年,崇岗卫生所成立。所址先借崇岗七队冯天庆家民房,后借四队李冠英堂屋,共三名医生,王元庆任所长。
  一九五八年,正式筹建崇岗卫生所,地址在弥陀寺西南250米处大寨子北墙根外十米处。大寨子为李氏三寡妇房产,土改时分给众人。
  一九六九年,从县城、天津、上海调来一批有政治问题的医生,这批人学历高、医术高。卫生所升格为崇岗地区卫生院。含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神经科、住院部等科室。
  后卫生院又迁址两次,现在天桥南200米处。
  七十年代,每大队设一医疗站,有1-2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
  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增加,有一定支付能力。国力充足,继续推行合作医疗。每人每年交十元钱,大病可报销几百元或几千元不等。不住院者每人每月可报销药费四元,大大改善了农村医疗条件。
  进入八十年代,国家免费给五岁以下小儿发放糖丸、免疫注射,可预防麻疹、肺炎、小儿麻弊症等,小儿恶性传染病根治,这是历史性功绩。
  九十年代后期,药费昂贵,医疗费大幅上升,虽有合作医疗,但看病难,看病贵仍困扰着农村和农民。
  2010年实行新医保,每人每年交三十元钱,大病住院可报销70%以上,低保老人住院可报销90%。缓解了看病贵、看病难。成民生政策一大亮点,千古奇事,万姓欢呼。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宝玺
相关人物
程宗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崇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