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221
颗粒名称: 第十七章 教育
分类号: G527.43
页数: 5
页码: 64-68
摘要: 本章介绍了崇岗乡教育情况,内容包括私塾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幼儿与学前教育、为老邓拼一把。
关键词: 崇岗乡 教育

内容

第一节 私塾教育
  崇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始有小学校。在此之前,一致是私塾教育。
  私塾教育分两种。一种是老师在自己家中授课,直接向学生收取学费;另一种是由当地士绅或学东聘请老师,在当地寺院授课,老师的工钱和开支由学东向家长收取或想其它办法酬集。
  课本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高年级学论语、中庸、大学。
  学生学习的目的除识文断字之外,还有参加科举考试,谋取功名的目的。
  崇岗在清一代出了不少人才,崇岗有刘贡生,吴贡生,兰丰有张举人,镇朔王家有文武二举人,潮湖有陶举人等。
  生员学历自低到高依次为童生、秀才、贡生、举人、进士等等。学历不同,地位亦不同。
  一九0五年,废科举,兴洋学,即新学堂。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九三五年,崇岗始有小学堂,地址在崇岗弥陀寺,第一位教师为崇岗四队人戴金。这是崇岗地区第一所小学校。
  一九三七年大武口建立小学堂。
  一九三八年下庙设小学堂。二道渠小学堂建于一九四O年。
  以上学堂一律为初级小学,最高四年级。
  一九四O年崇岗小学升格为崇岗完小,六年制。至解放前夕,崇岗地区只有崇岗完小一所完全小学。解放前,上学人数很少,文盲率百分之九十以上。解放初期上学人数也不多,学校都是复式班,即每班两个年级。
  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不能挣工分的学龄儿童都成了学生,学生人数大增,复式班取消,各初小都升格为完全小学。
  六十年代初,农业失控,粮食问题十分严重,国家提倡大办农业。为增加农业劳动力,将年龄大而年级低的学生令其离开学校,下放劳动,回家种田,教育走入低谷。这是一个历史性错误,其损失将无法估量。
  七十年代,由于多年的无计划生育,学龄儿童达到历史高峰。每个大队都有小学,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各大队自盖教室,派民办教师,近一半小学戴了初中帽子,民办教师几乎占了一半。进入二十一世纪,计划生育显效,小学校大量废弃,只剩下庙、潮湖两所。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一九六四年,崇岗公社农业中学成立,半农半读,校址在镇朔大队,学生吃饭不要钱,共收三届学生。这是崇岗地区中学教育之始。一九六九年,该校并入崇岗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老师被揪斗,学校瘫痪半瘫痪,课本为毛主席语录,教育受到极大影响。
  一九六九年,从平罗中学“下放”到崇岗的以奚鹤鸣为首的六七名教师加上几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成立崇岗九年制学校。校址在崇岗弥陀寺,崇岗小学与该校合并。学制九年,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各二年。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第一任主任由公社干部崔学忠担任。奚鹤鸣为付主任,实际负责教学组织工作。
  一九七四年,小学部分离,迁往崇岗五队南。校址在煤矿资本家李秉英的旧庄台上。是年,江青四人帮推出不学无术的白卷学生辽宁人张铁生,形成了“闹而优则仕”的坏风气。老师不受学生尊重,变成了真正的臭老九。班主任张俊华老师被一学生将一碗饭扣在头上而大哭不止。与此同时,初中教育遍地开花。潮湖、兰丰、下庙都戴上了初中帽子,后由于质量问题初中下马。
  一九七0年,大中、专院校恢复招生。取消入学考试,推荐上学,实际是领导干部说了算。小学未毕业的上了大学,真有文化的被拒之门外,有文化不如有门子。
  一九七七年,邓小平复出,恢复入学考试,在两年的招生考试中,崇岗有五六十人被录取,在全县考出了名气。这些成绩的取得,崇岗老师功不可没,尤其是从平罗中学发配下来的老师。辛勤的耕耘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崇岗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
  在众多学生中,兰丰大队考生徐崇福最为突出。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被复旦大学录取,后参加留美“托福”考试,完成博士后学业,现在宁大任博士生导师。这是崇岗教育的一大亮点。
  一九八O年,崇岗中学高中部取消。
  一九八四年,崇岗中学从弥陀寺迁出,校址在立交桥西500米。
  一九九三年,下庙中学成立,校址在沙湖路口。
  二00五年,一则因为环境严重污染,二则为整合教育资源,崇岗中学、下庙中学、崇岗小学三校合一,成立崇岗九年制学校,校址在原崇岗小学。国家投资愈千万元建校舍,一律是楼房,为全县农村中学一流。
  为了促进崇岗新区建设,2018年崇岗九年制学校又迁往新区。占地70余亩,包括校车在内的设备一应俱全。
  2005年,崇岗教委集中全镇教学资源,建寄宿小学。校址在原下庙中学,在没搞基本建设的前提下,利用原有校舍、设备,改善了学校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00六年,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免学费、免课本费。学校设立食堂,对困难学生补足生活费,免费食宿。
  崇岗中学历任校长排序名单
  [一九六九年始]崔学忠,奚鹤鸣,李其才,姚学文,铁国中,张海龙,徐崇玺,余义,李鸿彦,顾永国。[二0一二年止]
  第四节 幼儿与学前教育
  崇岗在九十年代前,一至没有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机构。
  九十年代中期,应群众要求,崇岗小学和崇岗中学附小同时办起了学前班。学前班不属学校正规编制,没有经费。雇代课教师,实行收费制。
  二00五年,石嘴山师范毕业生,燕子墩人刘玉海自谋职业,办起了崇岗幼儿教育。几经周折,买下了崇岗村村委会办公室,现已初具规模,全园有七名教职工,二百多学生。
  第五节概说科举
  科举选官自隋朝文帝开始到唐太宗时盛行并成为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长达一千三百多年。这是一个凭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考试中,考中录取者被授予的学位等级各朝代多有变化,叫法不一。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科举名称和录取办法是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现就明清两朝科举作以简介。
  童生,又叫童子学,在县考中被录取者称为童生,为最低学历。
  秀才尊称相公,又叫先生,考试复杂,难度较童生大得多。要经县、府、道三场考试合格才选为秀才,秀才选拔中的一甲一等称为禀生,参加秀才选拔考试者必须是童生学历。
  没有考中秀才,给国库捐一定数量钱银者,经官府批准授监生。监生与秀才属同等学历,有参加考取举人的资格。
  举人,秀才参加了省一级考试(乡试),选中者称为举人。举人中因名次不同称呼也不同,第一名叫解元,第七名叫亚元等等,但都是举人。
  贡生:贡生分两类
  第一类:拔贡,举人录取完毕之后,还有一部分学业专精的考生被拔为贡生,称为拔贡。其身份和举人相近;都有做官资格。
  第二类:挨贡,也叫岁贡。取之于乡试中屡试不中且年龄很大、有一定声望者,是政府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安慰奖,。按规定每县三年可挨一名贡生,贡生每年可到县府领四两纹银。
  进士:参加中央一级的考试,又叫会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举人才有考试的资格,殿试高中者叫进士。进士可直接封官,至少也是七品县官。进士的前三名各有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实际都是进士。又分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两等。前者身份略高于后者。
  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共产生780名状元。
  贡生、举人、进士这三等学历得主都由政府统一发给相应样式的衣冠,即红缨大帽,用来显示功名和身份。
  科考每三年一次,一九O五年光绪皇帝下诏废止了科举考试。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选官制度就此结束。
  第六节 为老邓拼一把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七年十月,冲破了各种政治障碍和社会阻力,中断了十年的大中专入学考试工作虽然是迟到了但总算是开始了。破天荒,中央下了文件,一九七七年的大、中专考试、录取工作要在年内完成,凭成绩入学,按分数录取。
  对于这样的中央文件,人们像看见天上掉下的馅饼一样,似信非信,将信将疑。也难怪,经毛主席肯定了的,“社来社去”、“贫下中农推荐入学”的招生方式已成定制,并且已经实行了五、六年,能改变吗?敢改变吗?
  大家心里都明白,十年浩劫,人才几乎断了代,这是邓小平同志复出后采取的刻不容缓的治国方略之一。他把人才放在了第一位,无疑是非常正确的。高兴之余,大家都担着心:小平同志刚刚复出,四人帮虽然被粉碎,但文化大革命的惯性还很大;“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口号声还没停止。他毕竟还只是党中央副主席,人们为他的这一行动捏了一把汗,更为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而深深担着忧。但随着文件宣传力度的逐渐加大,考试运作细则的逐渐公布,人们心中的“相信”逐渐赶走了“怀疑”。这些或那些曾经是下乡知青或回乡青年的人们,很多到公社报了名。复习的时间是非常仓促的,何况还有社队干部的严重干扰。干部们以不准耽误生产为借口,不给他们复习时间。尽管如此,考生们,特别是“老三届”(指66年、67年、68年三届初、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年龄都大了,有35岁的)毕业生积极性还是很高,因为他们没有机会了,不能失去这“最后的晚餐”。为了照顾这些考生,国家政策把考生年龄扩大到35周岁,婚否不限。老三届的同学们特别感动,当时社会上流行这么一句话:“老邓专为我们制定了照顾政策,不为别的,为了老邓,我也要拼一把”。由于招生工作阻力大开始晚,一九七七年大、中专招生考试到当年十月才开始报名,考试年末才举行,录取、报名入学工作已经到了一九七八年,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崇岗公社的考生有很多人被录取,其中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的镇朔大队考生陈秉志被西安矿业学院录取。也有被干部卡住的,崇岗七队考生杨国山考分很高,但因父亲的“帽子”尚未摘掉,公社“政审”没通过而“名落孙山”。一九七八年重上考场才被录取。还有对这次招生工作将信将疑,没有报名或虽然报了名但复习没当回事,失去机会,后悔没及的。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崇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