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商业 煤炭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213
颗粒名称: 第十五章 商业 煤炭市场
分类号: F724.7
页数: 5
页码: 58-62
摘要: 本章介绍了崇岗乡商业情况,内容包括了崇岗乡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票证、排长队的历史。
关键词: 崇岗乡 商业 煤炭市场

内容

第一节 概况
  解放前,崇岗的商业就是货郎担,针头线脑尽在担内。货币流通极少,以物易物者多,鸡蛋是重要交易物品,可直接换取小商品,不用折算。换取大综物品则须要粮食。1949年,人民币尚未流通发行的短期内,银元、铜元、麻钱是普遍货币。
  货郎有张进财,秦川礼,秦仲元等,都是外乡人。
  卖布的都是山西人,身穿长袍,头戴礼帽,颈后插尺子,一看就知是卖布的来了。
  布匹贵的惊人,一口袋麦子值一件白布衫。
  盐,由国民政府专卖,私人不得经营。
  因度量落后,卖粮用斗,升。买线用膀子量。
  民国年间,崇岗有一家铺子,掌柜叫张秉贵。张秉贵,山西孝义县人,经营日用杂货。先是从张家口进货(京张铁路修通),后又在包头(张包铁路修通),运输工具是骆驼。崇岗八队有个人叫王元,身高一米八十以上,给张家拉骆驼多年,走包头,下绥远,很有名气。
  那时社会动乱,匪如牛毛,为安全,张家没少给土匪送银子。张家起步早,经商路子熟,银元、元宝赚了不少,为崇岗第一大富商。虽经运动反复查抄,至九十年代尚有袁大头。因为历史上的重农抑商,张家又是外来户,无地,张家在崇岗并没有多少政治地位,财旺名不旺。
  建国后,百业待兴,一九五三年,社会己很安定。有林跃荣以农村供销社名义借房开店,实际是私店。此人解放前河东有命案,很快被政府镇压。
  买油叫打油,买盐叫领盐,买布叫扯布,卖粮叫粜粮,粮价叫斗价等。
  崇岗供销社正式成立于一九五四年,第一任主任祁风林,二道渠人。供销社是集体经济,资金来源靠贷款和群众入股。即销又购。由于供销社的独家经营和政策扶持,更由于国家对私有商业的一律封杀,供销社一枝独秀,皇帝女儿不愁嫁,资金积累很快,人员不断增加,最多达55人。
  六十年代,供销社由一个门市部扩大到每个大队一个门市部。销售总额由每年几万元增加到500万元,买了崇岗地区第一辆汽车。由于物质的极度匮乏,营业员也成为炙手可热的工作岗位。
  改革开放后,供销社被私人商业挤垮,一蹶不振。本世纪初己是奄奄一息,除崇岗门市部出租外,其余的门市部一律卖掉。2005年职工只剩下三人,尚发不出工资。与此同时,私人商业骤风暴雨式的发展起来。煤场遍野,商店林立。饮食业、建材业、服务业、修理业应有尽有。批发零售样样俱全。
  2006年崇岗村又集资上千万元建物流中心。无论怎样形容,都不能表达今日商业繁荣之万一。
  第二节 票证
  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三十年间,社会上流行了一种叫票、证的东西,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很少见到了。
  由于人民公社和计划经济的缘故,生产能力极低。市场消亡,物质极度匮乏,根本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老百姓没有钱,偶尔有两个钱,又买不到东西,为了调和供需矛盾,票证便应运而生。
  用票、证买的东西,全是奇缺的东西。缺粮,便有了粮票、粮证,缺布便有了布票,缺棉花便有了棉花票。后来什么都缺,便什么都有了票。油票、肉票、豆腐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肥皂票、……。甚至缝衣服的线也有了票。据统计,全国各种票样一百五十六种。
  票证是两种东西,票是一次性使用,证是小本子,随买随填,指标买完了,就等下月或者下年的指标了。
  票证分两类,一类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另一类是由地方机关,社队和商业单位自制的。粮、油、布、棉四种票便属前者,其余票证属后者。
  要买东西先搞票,钱、票齐备双挂号才能买东西,有些票几年都搞不到一张。有钱没票不行,有票没钱更不行。老百姓太难了。
  在所有票证中,最有含金量的是粮证,粮票。这种东西只有少数非农业户口、吃商品粮的人才有,而且数量很有限。凭粮证每人每月可买到一定数量的粮食,公社社员是没有份的。那时候非农业户口吃香的很,因为它意味着可进城当工人,不知多少人想‘农转非’吃供应粮而不可能。非农业户口控制的特别严格,困难时期,国家拿不出更多的商品粮。
  票证是无价证券,不顶钱用,国家严禁买卖,但黑市上可以买到,票、证实际上也就有了价。倒卖票证是违法行为,但屡禁不止。
  九十年代初,随着最后一个票证——粮票、粮证的作废,票证成为历史,成为文物了。
  第三节 排长队
  和票、证同时期产生的,还有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排长队。它和票、证一样,也和物质供不应求相联系。
  按当时政策规定,用票、证购买的东西属国家一类紧缺物资,是严格控制的。
  用排队方法能买到的东西大概属二类以下紧缺物资了。
  那年月,最常见的社会现象就是排长队买东西。人们已经习惯了排长队,甚至被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见队就排,盲目排队,甚至来不及打听一下卖的什么东西,因为打听会影响排队。要知道,队还没排到,东西已经卖完是常有的事。
  一则小笑话:某人见街上排长队,机会难得,他很习惯地也就排上了。人多队长,他很有耐心地排了小半天。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轮到他了。上前一看,随即骂了声“妈的”调头就走。因为这里卖的是猪蹄子,他可是虔诚的穆斯林信徒。
  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大幅提高,东西多的只愁卖不出去。排队的事情有时也能见到,但绝对不是因为抢购东西。
  第四节 煤炭市场
  崇岗煤炭市场历史悠久,可追朔至清朝后期。
  汝箕沟的煤高热而无烟,灰份少,很受市场欢迎,自古以来崇岗人就驴驮车拽屯积货市。
  每到冬季,买炭的人络绎不绝。崇岗煤炭函盖了银川、平罗、贺兰等地,由于运输工具落后,不能运远,最多也就到青铜峡。(宁朔县)。不但冬天驮炭,夏天也驮炭,只要有炭,牲口草料、人的衣食全不用愁。银南大米、袁大头、钞票应有尽有。
  人民公社成立后,牲畜公有,虽也驮炭、但只是社员自己烧。百年驮炭谋生的历史随之结束。
  一九五七年,为解决银川用煤问题,商业部门在崇岗设煤炭公司,汽车拉运。地址在今崇岗五队。包兰铁路通车后,该公司搬往西大滩,改名为煤炭批发站。
  七十年代无烟煤销往世界各地,驰名中外。改革开放,煤炭市场迎来新生。
  八十年代,始有人在沟口堆煤货市。远地来汝箕沟拉煤的车,一是路途不熟,二是矿坑全由崇岗当地车挤满,很难装到煤。多出几个钱在沟口装煤更划算,崇岗煤炭市场便应运而生。
  煤炭市场的发展源于小煤窑的遍地开花。八十年代,国营大矿一则为增加收入,二则为了灭火,将不能规模开采的小山头,着火山头,包给承包商开采,一时间煤炭产量大增。煤价大跌,每吨块煤50元。
  上世纪九十年代,煤炭市场进一步升温,内蒙、浙江等地商家纷纷投资煤炭业。一时间,荒凉的山坡到处是煤堆,煤炭市场初具规模。为了规范和扩大煤炭市场,九十年代中期,乡政府投资在市场内修路、通电、通水、规划市场建筑,使煤炭市场有了秩序。由于煤场多集中在西汝公路,沿山公路,110国道三路交叉围定的三角形地面上,谓之煤炭金三角。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在当时条件下,这样大的投资向上面要是不可能的。怎么办?以张国富为首的崇岗乡政府大胆使用政策:农民出钱买地建煤场,政府得钱拿来搞基础设施。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这是一件值得记录的事情。
  本世纪初,投资益多,原有场地不敷使用。崇岗村和崇富村又分别投资,另辟场地,面积比原来扩大了好几倍。国家扶持,水、电、路三通,山坡所有空地都堆满了煤。煤山煤海,商贾如云。沟口方圆几十里完全成了煤的世界。煤炭市场的发展拉动了运输、劳务、商业、餐饮、娱乐、修理等各行各业。外来人口数以万计,打工者以甘肃和西海固人最多。
  小煤窑供应了煤炭市场,对煤矿灭火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将火煤采出,拉到沟外,卸车后还冒着火苗,截断了火源;上百年的矿山大火己基本控制。小煤窑也带来了麻烦,事故率高,对煤炭资源有很大破坏作用。近年来,国家对小煤窑管理日益严格,关了不少。再加上资源己近枯褐,开采量下降。煤炭市场僧多粥少,不敷供应。有的已经断‘炊’收场,煤炭市场有萎缩趋势。
  煤炭市场还带来了环境严重污染。煤尘四起,房子都变成灰黑色,地上随便拾一样东西,便满手沾黑,需要洗手。崇岗中学因环境严重污染而搬迁,人居环境大坏,有钱人纷纷把家安在城里,早出晚归。崇岗金三角生存环境尤其恶劣。
  鉴于此,为改变煤炭市场的混乱局面,减轻煤炭市场对环境的污染,2015年11月,镇政府依法对煤炭市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
  主要内容:1、制止了110国道两侧常青、暖泉段对地下水的无序开采和污染。2、2017年11月,驱蒂了无证、照经营商户,规范了煤炭市场经营管理。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崇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