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202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林业
分类号: F326.2
页数: 3
页码: 51-53
摘要: 本章介绍了崇岗乡林业情况,分别记述了天然林、人工生态林、经济林等介绍。
关键词: 崇岗乡 林业 经济

内容

第一节 天然林
  贺兰山有宁夏最大的次生林带,全部生长于海拔1400米以上,以下没有。主要有沙松、油松、白杨、刺柏、桦树、地留香等。
  沙松生长在日照很少的背阴处,地势越高越茂。喜阴湿,耐低温,厌炎热。木质优良,是贺兰山主要树种。
  随着山体的平缓,日照的增加,依次是油松、白杨、桦树、刺柏。林带外围常日照地区长有大片地留香,属匍伏植物,松科,香味很浓,故名地留香。
  贺兰山降雨量由南向北迅速递减,植被也随即呈明鲜变化,插旗口以南,山外山里全部长满松树,小水沟松树须进沟五十里,汝箕沟以北则松树全无,只有稀疏的山榆树,山头光秃秃的。
  酸枣树,灌木。生长在更干旱的卵石缝中,根系极深。
  蒙古扁桃,又名山桃。生长于山外各大沟口。
  暖泉村桃柴沟有大片野山杏分布,果实似家杏,味特苦且酸,不可食。
  山榆树,是贺兰山重要树种之一,不亚于松树数量。虽然分布很不集中,不能联片,但它几乎占领了贺兰山的山上山下、山里山外的全部沟沟坎坎、坡坡梁梁。凡光照比较多的地方都有它的身影,真是“到处不见到处见”。别看它大老远的东边一棵西边一棵,总体数量却是十分可观的。
  贺兰山榆树是介于乔木和灌木之间的树种,树干即短且弯,不成材。
  山榆树喜阳光且极耐干旱,大多生长在巨石缝中,根系扎在巨石下的土里。有巨石遮挡,土里的水分不致完全晒干,可勉强维持生命,耐心等待着下一次雨水的到来。没有石头的土山坡上不长榆树,因为土坡没有石头遮挡,水分不能存在。
  山榆树全身是宝,榆钱(种子)、榆叶是上好的天然野生饲料。千百年来,为野兽和家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食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沟里捋榆树叶的男女老少不可数计,为喂养家畜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山榆钱和家榆钱有所不同,山榆钱比家榆钱大得多但是单片,家榆钱小而多,呈丛状结构。
  灾荒年景,榆钱、榆叶是非常难得的代食品,是上天赐给崇岗人的救命草。
  山榆树的枝杆、树皮是做香的主要原料,它支持了下庙百十年的香产业。除此之外,它还给崇岗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夏季燃料。每当山洪过后,山坡上站满了拾柴的人,其中大多是山榆树的枯枝枯干。还有不少靠背柴卖柴谋生的穷苦人家。山榆柴密度大热量高,是上好的燃料,市场很是看好。
  第二节 人工生态林
  崇岗山坡干旱无水,坡底低洼多盐碱,都不宜人工造林。八十年代初,天牛成灾,第一代农田林网毁于无烟火灾。干树枯枝,一片凄凉。后经二十年的努力,第二代农田林网基本建成。
  这二十年里,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是羊只牲畜的极度放牧,生态林发展非常缓慢。九十年代末森林覆盖率只有百分之二。
  一九九八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林业发展有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仅110国道两侧就有50万株,森林覆盖率增至百分之六,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第三节 经济林
  贺兰山洪积扇内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透气性好,低盐碱,尤其是山坡地。虽然少水,但果树本身不需要多少水。自古以来崇岗地区就以花果之乡闻名南北。
  枣树最为普遍,几乎家家都有,浇水不浇水都行,总产很可观,供应平罗鲜枣市场,但大面积枣林很少见,以零星为多。
  潮湖村是花果乡之最,自古数量大品种多,有不少人以种果树为生。
  除枣树外还有杏,沙果,酸果,桃,李等当地古老树种。七十年代大面积引进苹果、梨。
  改革开放后果园面积迅速增长,十几亩,几十亩的果园比比皆是。以苹果为最多,其次是梨、葡萄。水果产量到九十年代中期十分可观,再也不是稀罕之物。
  由于品种老化,主要是国光,金冠,元帅,秦观等品种。再加上管理粗放,高产低质。随着产量的急剧增长,价格直线下跌,两角钱一斤尚不好卖,“苹果不如山药蛋”,种苹果不挣钱已无法改变。后果是大砍大伐,砍伐量达百分之五十。
  2000年后,又有一批新果园问世。
  新果园的特点是品种优良,苹果以富士为主,梨以酥梨为主。引进长枣,梨枣,酿酒葡萄,目前进入盛果期。价格提升,收入可观。基本扭转果林产业的颓势。技术上也大有提升,矮化密植,地膜育苗,以提高水果产量为中心,限产提质。
  林果产业在新技术新观念的推动下步入快车道,前景可观。附:大老树
  大老树者,树冠大而年代久。
  它表白着古老与沧桑,镌刻着时代纪元。还蕴含着当地的文化积淀,气候的变迁,先民们的风格、习惯。它可以为后人插上无限想象的翅膀,暗示着我们的勤劳和勇敢。五十年代以前,大地没有现在这样翠绿好看,唯独大老树随处可见。
  树冠大到遮荫过亩,树干粗到三人合抱不完。湿地以柳树为多,旱地以榆树多见。
  由于古老,经历了过多的劫难。人为的破坏,自然地摧残。‘满身疮痍,皮开肉绽。’一张皱皱巴巴的‘老脸’。由于高大,引来了雷电,糊头焦恼,被劈掉半拉‘脸’。多灾多难,顶风冒雪,屹立百年。
  五十年代末,所有制翻天覆地的改变,一切都成为‘公’的,大老树失去了保护伞。‘寿终正寝’,命运凄惨。不是被做了牛车,就是被搭了羊圈。‘同伴们’相继离去,‘老命’完完。
  幸存者已是‘老泪纵横’,似乎是在哭诉着昨日的心酸。也警示人们不要任意宰割大自然。
  镇朔五队王家幸存一颗大柳树。它几乎与王家的历史同年。现枝叶全无,只剩枯干。王家人称之为神树,谁也不敢动弹。大武口也幸存一棵古榆树,早已枯干,年代无法计算。
  只此两棵,别处不见。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崇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