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194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水利
分类号: TV-092
页数: 7
页码: 45-51
摘要: 本章介绍了崇岗乡水利情况,分别记述了山泉水、地下水、第二农场渠、排水系统、防洪工程、滞洪区与西大湖、“揹”抽水机等情况。
关键词: 崇岗乡 水利 概况

内容

第一节 山泉水
  贺兰山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只崇岗一带就有直通大岭的大沟九条,条条都有山泉水流出。
  按水流量计算,依次是大水沟、大武口沟、大峰沟、汝箕沟、、小水沟、归德沟、小峰沟,韭菜沟泉水不能出沟。
  山泉水时断时续,沟头水较大,流入沙沟后突然不见。正山穷水尽干渴无奈之时,又听泉水叮咚,自石缝中出,饮之甘冽清爽。泉水依山而行,自低洼处形成一潭。潭内有小石鱼,受环境制约永远长不大,最多二寸许。“潭中有鱼百须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酷似柳宗元老先生神来之笔。
  山泉是很好的饮用水,味正无污染。
  二零零六年,平罗县启动引大水沟泉水入城工程,这是一项民心工程。
  山泉水不易长期直接饮用,缺碘。
  自清代起,崇岗人便引山泉水灌溉。早来者将泉水瓜分。大武口沟泉水36份,汝箕沟24份,大水沟48份,小水沟13份等等。
  山泉水引入农田并不简单,砌石渠,做涝坝,人少了不行的。
  本世纪初,国家斥巨资在湖湖归德沟和大峰沟做大水库,蓄水浇田,解决了潮湖村的灌溉难问题。这一工程为潮湖人所歌颂:“我站在贺兰山上,高峡平湖不再是梦想,一座座水库碧波荡漾,为子孙送来幸福吉祥”(潮湖村陶常青作)。
  第二节 地下水
  崇岗地下水主要来源,一是贺兰山地下径流,二是农场渠。
  贺兰山沟口洪积扇区地下径流自山坡而下,个别地方自然流出,形成泉水。暖泉、九泉便是如此。大部山坡干旱少雨,地下水位较深,一般10-15米,矿物质含量低,味甜。
  二农场渠以下直流灌溉,地势低洼,稻田又多,地下水位高。灌水旺季地下水深仅1.5-2米。盐碱化程度高,味咸且涩,不好喝。
  崇岗居民大都在农场渠以上,自古靠挖井取水,井深5-10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地下水位降低,水井干枯,挖井取水己不可能。国家投资饮水工程在山坡打深水井,现在都用自来水。
  崇岗人自古的饮用水水质都和山泉水相同,味甘上口。但水中严重缺碘,历史上大脖子病一致困扰着崇岗人。除二道渠外,其它自然村都发生此病,发病率很高。长胜以北各村尤甚,大武口因水井特深水质好发病率低。大脖子病是地方病。
  患此病者脖子粗大,呼吸粗重,不能干重体力活。严重影响生育质量,小儿痴傻者多。夫妇俩病情都严重者生育质量更可怕。崇岗十队陶天全夫妇俩就是典型例子,两人都是大脖子,只生一儿,高度痴傻。
  解放后,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食盐专卖,盐中加碘。大脖子病得到遏制,老病号也都逐渐痊愈,现在已见不到大脖子了。人口质量也有了极大提高,痴呆小儿不见了。
  第三节 第二农场渠
  崇岗自古靠山泉水浇地,泉水少,杯水车薪,浇不了多少地。
  据统计,最大的自然村山泉水也就浇二三百亩地。天旱水枯,村民流离失所,逃荒要饭者多。
  一九五三年,国家欲在西大滩兴建前进农场和潮湖农场,动工开挖第二农场渠,人们又叫二唐渠。
  开挖农场渠的主要劳动力是潮湖农场的劳改犯。建国初期,社会变动大,肃反、剿匪,犯人数量比较多。潮湖农场劳改犯大多是湖南人,湘西土匪占大多数。湘西剿匪结束后,将他们押送西北边陲劳动改造,建设潮湖农场。管教干部也都是湖南人,还带来了家属子女。孩子们在崇岗完小上学,说他们的老家在湖南。还有一个抱着孩子来上学的妇女,说话听不懂,她花钱雇人看孩子,自己在教室听课,抽空给孩子喂奶,同学们很好奇。看押犯人的军队是公安十三团,团部在平罗回中校址上。
  当时没有先进工具,二农场渠是用担子挑出来的。(湖南人不揹背斗)。农场渠自满达桥开口,自下庙进入崇岗地区。自农场渠修好后,崇岗农业彻底改观。
  兰丰、镇朔、下庙,全部自流灌溉。长青、崇岗的部分土地也自流灌溉。其余各村都建起抽水站,将河水引到山脚下,所有耕地尽数成了水浇地。暖泉村因西干渠而得益。
  由于农业的彻底改观,人口增长近五倍,耕地增长近十倍。个别生产大队仅水稻地就有千余亩。崇岗变成江南水乡。
  没有农场渠,崇岗绝不是今天这个样子。第二农场渠是崇岗人的母亲渠。
  第四节 排水系统
  民国时期,马鸿逵为排银川积水,挖过一个排水沟。因沟内长满芦草,崇岗人叫芦沟。
  芦沟大致走向:银川——牛毛沟——镇朔二队——堡子——红圪塔——六站大方墩——候家梁子。
  芦沟常年有水,不清淤,排水不畅。每到夏天,崇岗人到芦沟割草,取之不尽。
  五十年代,由于农场渠的开挖,灌溉量大增,排水问题日趋严重。随后开挖了三二支沟。
  三二支沟的开挖,对减轻西大湖的洪水压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本解决了崇岗地区、西大湖和前进农场的排水问题。但因为三二支沟地势走高,每遇排水高峰时水流不畅,必须借助电排才能奏效。
  第五节 防洪工程
  崇岗历史上没有防洪设施。洪水一致是漫无边际的肆意冲刷流淌。人都住在高处,房屋很少受到影响。冲毁农田那是没办法的事情。
  一九五七年,由前进农场组织人力,开挖排洪干沟,试图控制小水沟和汝箕沟洪水。
  一个工程在今崇富九队场院附近闫家沟偏上,只修一道大堤,南北走向。作用是将小水沟向东流淌的洪水引导向南入西大湖。
  另一个工程是今文革桥山洪沟,西北东南走向。作用是将原经崇岗四、五队之间的山洪引入老罗场子附近的二农场渠。文革桥就是这条山洪沟的一座水泥大桥。
  这条山洪沟一致沿用至今,起到了重要防洪作用,保护了金三角煤炭市场和崇岗村居民、农田不受水害。2006年,又将这条泄洪沟的部分沟段用石头砌了护墙。
  六十年代末,小水沟口阴崖子砌了一道堵截洪水的大石坝,引洪水向南入西大湖。90年代末,为保护南山坡工业园区,又将该石墙延伸至三道沟。
  潮湖、九泉的防洪工程则由煤机厂出资完成,使洪水流向人们指定的沟内。
  崇岗的防洪工程中最大的工程是西大湖湖堤。由于西大湖接纳的洪水极多,湖堤承受压力大,一但决堤损失不可估量。七十年代初几乎年年施工,八十年代工程还在进行。现湖堤己十分坚固,多年未发生垮塌事故。
  2013年,砌护2号山洪沟,北大闸山洪沟。2015年,砌护文革桥山洪沟。2018年砌护南大闸退水沟、湘涵沟、1号山洪沟。控制了山洪走向,保证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六节 滞洪区与西大湖
  贺兰山植被稀疏,山体石质,蓄水能力差,每遇大雨必发洪水。
  历史上各沟洪水走向大致如下:
  大武口沟:二农场渠以上沙滩和现星海潮湿地。洪水特大时,越农场渠入明水湖。
  韭菜沟:经大武口市区西侧入潮湖村以东沙丘。(南沙窝)
  大峰沟、归德沟大致与韭菜沟相同。
  小峰沟,九泉村以东沙丘。
  汝箕沟,经崇岗东沙窝到官湖墩。
  小水沟洪水由引渠入西大湖。
  大水沟洪水入西大湖。
  西番沟洪水入西大湖。
  桃柴口洪水入西大湖。
  由上所述,西大湖为崇岗主要滞洪区。
  西大湖,官方称镇朔湖,当地人叫西大湖。该湖南临镇朔,西靠下庙,北接崇岗,东连前进农场。面积比沙湖大的多,是石嘴山市最大的天然湖泊。
  西大湖地势低洼,比黄河水位低,虽有三二支沟与黄河连接,但湖水并不能全部排出。当雨水太多时,三二支沟对湖水起不了多少排泄作用,必须借助电排站。当湖水涨满时,对周围村庄农田构成威胁。
  一九七零年八月一场洪水,大湖决堤,镇朔下庙一片汪洋。前进农场二队尤为严重,水上窗台,人员无法撤出,岌岌可危。后用链轨拖拉机勉强将人员撤出,财物尽毁。农场二队被迫迁址。
  后平罗县抽调大批人力对西大湖堤防多次加固,此后再没有发生湖水决堤现象。
  为减轻抗洪压力,减少灾情隐患,将下庙一队、四队部分社员迁移到其它大队。主要迁到九泉、暖泉、崇岗,迁移者以徐姓、李姓、张姓居多。
  西大湖湖底有泉水涌出,四季湖水荡漾,雨季时湖面更为广阔。野鸭、摩鸽、捞鱼鹳等水鸟常年栖息于此。又因湖水和黄河连通,鱼类繁多,主要有鲤鱼、草鱼、鲫鱼、黏鱼等,大者重几十斤。
  西大湖湖面广阔,依山就水,山水相依,湖边民风纯朴,是旅游的好地方,它等待着有识之士前来开发。
  第七节 “揹”抽水机
  崇岗耕地大部分在农场渠以西的山坡地带,渠东耕地不多,常胜以北各村无一点自流灌溉,必须借助扬水工程。
  扬水工程最早兴建于1956年,今崇岗四队老一级便是当时的第一座扬水站,一级提水,操作工是李作梁。自此之后,建设扬水站的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大约进行了三十年,从北向南共建了十九座扬水站。
  最初的动力是煤气机,声大力气小,五里之外还听到嘎嘎响,抽不了多少水。燃煤数量十分可观,一辆大胶车专供尚嫌不足。
  六十年代初,改用柴油机作动力,效率大有提高。
  六十年代末,电力机械抽水。
  扬水设备中工程量最为浩大的莫过于扬水渠。此渠高十几米,底宽三十米以上。渠长三、四里不等,五里之外尚清晰可辩,宛若长虹落地。
  扬水工程的大量兴建是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至八十年代工程还在进行。除下庙是一级扬水外,其余大队都是二级扬水,还有几座三级扬水站。黄河水到了贺兰山脚下,可谓“黄河之水天上来”。
  扬水渠由土石砌成,土从远处运来。唯一的运输工具就是背斗。每背斗可装土五六十斤,捎到渠顶倒下。做往复运动,如燕子衔泥。更要命的是此时粮食严重不足,上工前的两碗稀调和早已荡然无存,饥肠辘辘肩负重,其情势可想而知。
  由于劳动强度大,饭食标准低,社员普遍营养不良。妇女患子宫下垂者比比皆是。此病当地人叫“下臀”,它直接影响生育能力和生育质量。完全不必吃药打针,只要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适当休息就好。但人民公社是没有星期天的,牛闲车不闲,卸了牲口套上人。提出的口号是“战星星,战月亮”。年三十都不放假,美其名曰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这种效率几乎等于零的重体力劳动是以人身健康为代价的。
  今天从渠顶往下走,每走一步尚岌岌可危,可以想见当时一背斗土揹到渠顶是什么滋味。
  崇岗地区从南到北有十九座扬水站。如此浩大的工程要付出多少艰苦卓绝的劳动,连大寨人也会自愧不如。
  这些工程的完成首先借助于人海战术,除却八十老儿、三岁孩童,几乎人人都要参加,学校师生也不例外。人们把这种劳动叫揹“抽水机”。局外人听不懂,抽水机揹在身上干什么?揞得动吗?
  人海战术借助于人民公社和“一平二调”。下庙人到潮湖揹“抽水机”在下庙记工分粮,这样的事情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听不懂。这大概是人民公社旺竺优越性”吧。
  崇岗人造就了扬水工程,扬水工程造就了崇岗农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崇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