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188
颗粒名称: 第十章 农业
分类号: F327.43
页数: 6
页码: 40-45
摘要: 本章介绍了崇岗乡农业概况,分别介绍了崇岗乡独具特色的绿洲农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业学大寨与农田基本建设、农具、机械、化肥、农药等情况。
关键词: 崇岗乡 农业 概况

内容

崇岗地区在第二农场渠建成以前,除兰丰镇朔有少量引黄灌溉之外,其余都是由山泉水灌溉的绿洲农业。泉水少,浇不了多少地,靠天吃饭的旱地是大多数。
  第一节 独具特色的绿洲农业
  崇岗地区的基本农田大都在贺兰山洪积扇内,人随地走,居民也都居住于洪积扇中。
  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洪水冲击,形成在各大沟口由石、沙、土等沉积物组成的扇形地貌,谓之洪积扇。沉积物重量不同,沉积地点也不同。石头冲不远,落在山脚下,泥土被冲到五里以外才沉下,中间地带是碎石、沙子。
  主洪道冲击力大,泥土存不住,尽是石头,沟边水浅,沉积物都是肥土。黄草滩就是一个典型的冲积小平原,花石洞也如此。各自然村的形成都如此。
  主洪道走向并不固定,而是像条泥龙呈放射状南北滚动。久而久之,泥沙沉积物形成一个巨大的扇形,这就是洪积扇,扇柄在沟里,扇面在沟外。
  山洪沉积物由陈年腐土和动植物遗体组成,松软肥沃,由于很少受水的浸泡,肥力很难消失。“只要有水,种在石头上也开花”这话一点不假。
  山泉水是绿洲形成的主要条件,崇岗几片绿洲有大有小,这是由山泉水大小决定的。
  几百年来,崇岗人前赴后继,把山泉水引到山外,在洪积扇上开荒种地,栽树造园。久而久之,形成八、九片大小不等的绿洲,成为平罗县的花果之乡。
  这些绿洲并不相连,相互最近也有五里,南北延绵七八十里。间隔地带荒无人烟,野兽出没。
  绿洲间有小路相通,崇岗人相互来往,有隔不断的亲缘关系,在行政归属上独成一区。
  自平罗向山往西而行,经几十里荒无人烟的西大滩。正在人困马乏,一筹未展之际,忽见小桥流水,绿树人家。则乏意顿消,精神为之一振,脚步不由加快。
  这就是独具特色的崇岗绿洲。
  第二节 粮食作物
  小麦
  小麦是粮食作物的当家品种,茹粉是崇岗人的主要食粮。小麦的需水量大,水浇地都种麦子。
  五十年代之前种毛火麦、白秃子、红秃子,产量低,不抗病。
  一九五0年雨后猛晴,小麦早死,减产六成以上。
  一九五三年推广碧玉麦,再无大面积病害发生,亩产300斤。
  七十年代引种斗地1、2号,亩产600斤。
  八十年代引进宁春四号,由于各方面技术措施的跟进,亩产七、八百斤,少数地块可达千斤以上。
  水稻
  第二农场渠开通之前,崇岗无水稻。现崇岗堡以南各村都种水稻。八十年代以前水稻面积很小,产量低。稻米是逢年过节和馈赠亲友的稀罕之物。
  改革开放后,水稻面积大增,主要是新开荒地。由于水稻对地力要求不高,有水即可,加之水稻产量高,效益好,水稻面积大增。本世纪初,崇岗镇水稻面积接近万亩。大多数亩产都在千斤以上。仅崇胜二队,下庙七队每队都有几百亩。种稻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六十年代以前种大白皮。撒种。后引进公交稻。
  八十年代种宁梗3号、6号。
  九十年代引种杂交稻。推广旱地育秧、旱育稀植等新技术,加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使大面积种植成为可能,一家种50亩、100亩以上者并不少见。
  玉米
  八十年代以前玉米是零星种植,所种小黄玉米,小白玉米,亩产四百斤。后引种金皇后,白马牙,产量渐高。但和小麦效益相比,种玉米不划算。
  玉米大面积种植是在套种之后。小麦、玉米两不误,加上推广叶丹、中丹等高产品种,效益大增,亩产过2000斤。近年来玉米销路一致不错,面积逐年递增,产量超过小麦。
  糜子糜子生长期短,对地力要求不高,最适合复种。糜子在八十年代之前一致是崇岗重要作物,崇岗人没少吃黄米粥。糜子特耐旱,只要不立秋就不会旱死,只要伏中有好雨,三五天便拔节、抽穗、长高。雨水多时,崇岗人经常把糜子用来旷种(无主荒地),大多都有收成。由于产量低,不好吃,自套种玉米之后,不再复种,糜子很少见。
  谷子
  谷子是大秋作物,不能复种,地力要求比糜子高,旷种效果不如糜子。谷子被用作饲料,谷草是上等饲草,谷米就是小米。近年来由于经济效益差,很少种。
  高梁
  高梁是大秋作物,最大特点是产量可观。在农业学大寨创高产的年代里,高梁特受青睐。
  由于质量差,人畜皆不喜食,现为酿酒原料,种植面积很小。
  荞麦
  荞麦品质好,撒播,耕作粗放,又可复种,五十年代前是崇岗粮食作物之—。
  荞麦喜水,生长期较长,是复种作物,易受冻害。民谚:“绿斗收、红斗丢“,即霜冻时,子粒变绿就有收成,子粒还红就绝产。最好是黑籽。
  九十年代后几乎无人种,荞面价钱大增。
  大麦
  大麦一致是饲料,人基本不吃。大麦耐盐碱,耐贫脊,一般种在新开生地里。由于没销路,现已无人种。
  豆类
  在豆类粮食中,大豆种植面积最大。
  大豆分黄、黑两种。黄豆价好,每斤壹元伍角以上,与大米相同。大豆产量低,生长期长,单种不划算,都是麦豆套种。近年来红蜘蛛漫延,防治不好会绝收。
  蚕豆
  崇岗人家家都种,但都是四边地角。主要用来鲜食,端阳节前后上市。莞豆、花豆、绿豆、扁豆很少种。
  自第二农场渠开通之后,崇岗农业有了根本改观。国家扶持,种田不交公粮,还给补助。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提高,崇岗农业有了现代化农业气魄和规模。
  第三节 经济作物
  红、黑瓜子八十代曾风靡一时,大片种植,崇岗人卖了不少钱。但此种作物要求休茬,间隔期特长,在八年以上。数年之后,无地可种,便不再有。
  甜菜是继红、黑瓜籽后也风靡一时的经济作物,为崇岗人创造了很多财富。但由于重茬种植,产量低,含糖量更低,几年之后也没法种。后由于糖厂倒闭,无人收购,遂绝种。崇岗人也种过枸杞,但由于种种原因,一致未大发展。产量很少。
  瓜菜
  崇岗人有种小菜园的传统,家家在房前屋后都有小菜园,菜园里必有韭菜。韭菜是崇岗人的长命菜。此外还有豆角、南瓜、茄子、黄瓜、茭瓜、白菜、辣椒等,上世纪五十年代才有西红柿种植。
  小菜园四周栽枣树,作为护栏,中间种菜,围墙爬满南瓜秧,南瓜挂满墙头,五颜六色,郁郁葱葱,成崇岗一景。
  七十年代初,崇岗设蔬菜收购站,开始种商品菜,交蔬菜公司。此时也有了崇岗最早的蔬菜大棚。
  由于煤机厂、西轴厂的投产,社员自留地里也种上了菜,到工厂销售,蔬菜面积大增。
  七十年代初,崇岗人种大白菜,几乎占了全部自留地,卖给蔬菜公司。白菜分黄白菜、青麻叶两种。大白菜为崇岗人做了很大贡献,卖了不少钱。
  崇岗人有种瓜的传统,当地温差大,气温高,土壤水份少,瓜甜。瓜分西瓜和小瓜两类。传统西瓜为黑皮西瓜。印尼西瓜品质极好,子红,皮薄,不耐运输,一碰就破。泰国西瓜细长,皮多肉少,八十年代引种小籽西瓜。
  小瓜包括哈密瓜和香瓜。香瓜大多为癞呱皮,哈密瓜以华来士为主。
  建塑料大棚种菜,崇岗在全县是最早的,可追朔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但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煤炭市场的污染和影响,塑料温棚最终没形成规模,近年来逐渐萎缩,见不着几个大棚。
  五十年代之前,崇岗不种葫蔗,食油全靠买。葫蔴自统购统销后才有种。葫蒜油俗称香油,在各种油类中品质最好,食用量也最大。
  九十年代推广油葵,出油率高,但品质不如胡麻油。
  第四节 农业学大寨与农田基本建设
  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是一九六三年提出来的。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山区生产大队。大寨社员在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一心为公,苦干、实干加巧干,硬是把虎头山上的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提高了粮食产量,为农业战线树立了榜样,党中央毛主席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
  农业学大寨这一口号由于阶级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始终停留在口头上。真正用行动表示农业学大寨是七十年代初。
  一九七二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大寨召开,周总理亲自主持了大会。会后,在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
  宁夏川区没有山,不用造水平梯田和人造小平原。主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我们今天看到的沟渠纵横,田块整齐划一,田埂、渠堤都成一条线的基本农田就是那时候的成绩。
  农田基本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主要力量是“农田专业队”。专业队是由身强力壮的青年人组成,集体立灶,半军事化行动,队长由民兵营长担任,还有一部分成员是身体健康的四类分子。统一规划,重打田埂,重修沟渠,做到整齐划一。水堡各公社的田块一律二亩,崇岗是山坡地,每块地一亩八分。
  没有比进专业队再苦的了。几十米宽几米深的大沟限期完成,工具就是一把铁锹。一锹土从沟底扔到沟土拜上,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弄不好就是“一锹三个蛋,揽也揽不转”,而这样的活要天天干下去。当时有这样一句话:“表现不好叫你上专业队”,其情可鉴。好在当时专业队粮食标准高,两个大白蒸馍,一碗山芋熬白菜家里可不多。
  崇岗的农业学大寨行动还同时包括了‘揹’抽水机,从南到北的十九座扬水工程大多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农田基本建设连续搞了四五年,成绩伟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后人不可忘记。
  2013年至2018年期间,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国土整治,砌护了大部分村的农田支斗渠,改善了农田水利,建设成高标准农田。
  第五节 农具、机械、化肥、农药
  一、农机具
  崇岗土质沙,解放前主要有三种农具:犁(二牛抬杠)、三腿籽橹、耙。
  解放初,推广单把犁(一面翻土),比二牛抬杠优越很多。五十年代推广苏式马拉播种机,效果良好,延用至今。七十年代改进单把犁,可两面翻土。
  五十年代末,崇岗公社有了拖拉机站,后撤消。一九六九年,重建拖拉机站,站长李学勤。有三台拖拉机,主要在镇朔、兰丰犁地,一九七三年撤消。
  七十年代,大队有了大型拖拉机,小队有了手扶。
  改革开放后,农机具大增。私人有了大型农机,专为农户服务。从春种到秋收,一律机械化,招之即来,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进入二十一世纪,地里不见牲口,石滚子没有了,打谷场也作废了。
  二、农药
  解放前无农药。地里有了害虫便烧香拜神。用烟煤子水杀虫是唯一的土办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有农药。拌种用赛力散。杀虫用六六粉、滴滴涕。这两种药残药性极长,对土壤有毒害。六十年代有敌百虫,七十年代用乐果、敌敌畏。八十年代后有速灭杀酊、锌硫磷、敌杀死等高效农药。
  旱地除草药有2.4D酊、燕麦灵等。防治免丝子(黄缠子)用鲁保1号。
  除水田杂草用敌稗、二钾四氯、杀草丹等。
  三、化肥:
  五十年代,听说有了化学肥料,但未见。
  六十年代,银川氮肥厂因设备落后,生产出来的化肥大都是氨水,崇岗人用大罐拉来,灌水时在田口放入水中,稻地用的多。
  七十年代碳铵大量施用。
  八十年代尿素、二铵大量施用。二铵为美国和苏联的。磷肥开始施用。
  九十年代后二铵为国产。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崇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