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驮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17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驮炭
分类号: F014.1
页数: 2
页码: 12-13
摘要: 本节介绍了崇岗人谋生的重要手段驮炭,与种田相提并论,互补长短。这种格局,从满清到民国再到合作化,延续了上百年的时间,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崇岗人。
关键词: 崇岗 驮炭 生产方式

内容

驮炭是崇岗人谋生的重要手段,可与种田相提并论,互补长短。这种格局,从满清到民国再到合作化,延续了上百年的时间,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崇岗人。
  由于大多数人没有水,种田收入极不可靠,不驮炭便无法维持生计。还由于煤炭生意一年四季都很红火,有炭不愁卖。资金周转快,利润率高,收益可靠,所以崇岗人几乎家家都驮炭。
  春天在白忙中将麦种草草种在土里,收成也就交给了天,接着便赶驴上了山。麦收之前,忙的几乎不到地里看几眼。
  麦黄时,将麦子拔了(地沙不能割),用驴驮到打麦场上,稀里糊涂打晒完了,就又上山了,驮炭占了崇岗人大部分时间。也难怪,驮炭收入太可靠了,昨天还愁无米下锅,今天便可丰衣足食,对驮炭能不热衷吗?
  只要院子里堆了炭,人的口粮,牲口的草料,驮炭的窝子钱都不成问题,要什么有什么。
  天刚亮,买炭的就爬到了窗子外面,开始了里外对话。买炭的人所拿交易的物品要对路;如急需窝子钱,便要现钱;如钱还暂时不用,要存起来,便要现大洋(袁大头);买炭人来的时候,‘软的’‘硬的’都要拿上。还要带上大米、白面、香油,甚至拉上牲口草料,要什么就给什么,不对路都不行。那时崇岗人洋气着呢!甚至只要有一头驴,带给人驮炭,缸里就不断大米。
  驮炭运输主要是驴,骡子少,马牛不能驮炭,有骆驼最好。崇岗的牲口料大,吃的好,能驮炭,水堡(即水比较多的地方)的驴赶不上。每头驴可驮炭二百五十斤,骡子驮三百五十斤,骆驼驮的就更多了,可以驮四五百斤。杨白林的一头大灰叫驴,可驮三百斤以上,几乎赶上骡子,很有名气。
  炭是大块的,一头驴驮两块,要砍平,修光后搭在驴背上。驴不肯低头,只能从侧边上。两个人将一垛炭搭在驴背上,没有一身好力气是不行的,尤其是翻上绑的人,骡子就更难了。
  炭几乎都是由赶驴人自己从矿井里揹出来的,矿工只负责开采。驮炭的旺季尤其如此。矿井下常冒顶,砸死人的事常有发生。现崇富八队当年在矿井里被砸死的就有王礼、雷小随、雷元柱三人,雷长礼的腿被砸断。
  驮炭人辛苦无比,两天一趟。一人赶五六头驴,一个晚上就要将炭全部备好。稍事休息,将带来的料给牲口喂了,把炭搭上驴背往回赶。
  赶驴的人通称为‘驴户’,有自家人赶的,大多是几家合起来雇一位‘驴户’;有名的‘驴户’有三结子、刘兄子、刘万德、桂牛牛、王三猴等。
  由于‘驴户’苦力大,四十岁以上就不能胜任。
  山沟里基本没有路,走的全我是乱石窖。冬天走在冰上,跌断驴腿的事时有发生。由于路况太坏,给驴钉掌是第一要务,钉一次掌可驮两趟炭。
  解放后的几年里,栓牛车的人逐渐增多,向前进了一大步,但好景不长。一九五六年,高级社成立。家里没了驴、车,驮炭的生意不得不结束。在以后的三十年里,崇岗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肚子里少了粮,兜里却了钱,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了。
  八十年代后期,政策放开,驮炭生意又开始了。不过不是赶驴,而是驾驶汽车。崇岗堡的汽车几乎包拉了汝箕沟的煤,收入比赶驴多多了。驾车的人己不是赶驴的老子,而是赶驴人的儿子,儿子比老子强多了。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崇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