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资源与开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16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资源与开采
分类号: X372.43
页数: 6
页码: 9-14
摘要: 本章介绍了崇岗乡境内煤炭、黏土的开发与开采历史。
关键词: 崇岗乡 资源 开采

内容

第一节 “太西煤”一名的由来
  太西煤因其高发热量、低灰份、低含硫、耐燃烧等优点,闻名于世。尤其是高热量,燃值在七千大卡以上,旷世奇有。国内只山西阳泉有无烟煤,但热量与太西煤无法相比。
  汝箕沟无烟煤开采历史悠久,康熙年间,张胡子就曾在此地挖煤货市。崇岗人不叫太西煤,叫干碳,叫无烟煤也懂。也难怪,太西煤一名叫的太晚了,崇岗人当然不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太西煤开始出口欧、美、日等国。因其质量好,受到各国客商的青睐。一次,周总理接见外宾,当外宾问到这个煤产地在哪里时,周总理一因礼貌,二因保密,便随口说道:“太原西边”。于是,外国人便把此煤叫“太西”煤。从此,汝箕沟的干炭有了大名——“太西”煤。煤是中国的,名字却是从国外传来,进口的。
  九十年代,崇岗人才知道太西煤这个名字。
  第二节 李氏家族与汝箕沟煤矿
  崇岗李氏家族因有汝箕沟矿山权而闻名银北,闻名宁夏。
  大清嘉庆之前,李家始祖世代久居镇朔堡。李氏后人李发先在取得武举功名之后,于嘉庆中期举家自镇朔堡迁至崇岗堡,李发先是李家在崇岗堡的第一代先祖。
  同期迁来的还有吴家、冯家、哈家等共十三户。他们都是崇岗堡的先民。
  李发先生一子,名叫李沣。李沣生五子,依次叫李嘉薰、李嘉蕡、李嘉蔚、李嘉茂、李嘉荣(见崇岗文昌阁钟)。
  十九世纪中后期,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全国兴起。清朝政府鼓励民间投资开矿办厂。
  正是三孙李嘉蔚独具惠眼,紧跟形势,抓住机遇,不惜花钱走门子,通过甘肃省要员赵良栋取得了皇封牛皮文书,得到了汝萁沟矿山的开采权。李发先子孙三代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崇岗文昌宫献铸一钟(此钟现挂弥陀寺),钟上铸文显示,李发先爷孙三代的名姓俱全。按此推算,李发先此时不下五十岁,三孙李嘉蔚大概不到十岁。
  道光三十年为公历一八五零年,这一年也是道光末年。李嘉蔚在道光年间因年龄太小,取得牛皮文书已不大可能,牛皮文书的取得,应该是在咸丰年间更合理。
  李嘉蔚生一子,叫李玉和,他是牛皮文书的第二代继承人。李玉和生五子,老大李凤仪,老二李凤武,老三李凤柱。四子五子幼年早逝。
  老大李凤仪生四子,李恒英、李承英、李钟英(三东家)、李资英(四东家)、李恒英早亡,李承英因忙于公务,不经营煤矿。大门一系只有三东家李钟英和四东家李资英继承矿山经营权。他们是李嘉蔚的曾孙。属第四代继承人。
  老二李风武生李秉英,属李氏二门传人。老三李风柱生李官英,是三门传人。他们也都是李嘉蔚的直系曾孙,都有矿山权。都是第四代继承人。
  李钟荚,乳名存绪,是三东家。其人在李氏一门中能力最高,声名最显,成就最大。但命中无寿,三十几就去世,留有一子三女。李钟英的夫人就是三寡妇。
  三寡妇本姓吴,娘家在贺兰县余家营。她年轻守寡,撑持家务,颇有建树,远近闻名,不愧为女中豪杰。除矿山外,在崇岗有百十亩良田,用了十多个长工,还有使女、丫鬟。小水沟的水份额又多,为崇岗第一家。不谨如此,她在省府银川还置办了两院房产,不时在银川小住。和马鸿逵四姨太刘慕侠结拜为干姊妹,两家来往走动频繁,不仅闻名银川,而且闻名宁夏。三寡妇将崇岗李氏家业推向了顶峰。
  无奈财旺人不旺,十几岁的独生儿子又死了。据说是因为在崇富十队场院附近打庄盖房警动鬼神所致。为家业有继,领养四东家(李资英)次子李国钧(小麻子)为继。无奈李国钧年纪太小,不到十岁,又将在镇朔王家庄子的大女婿王万海招进门来,改名李国秉顶门立户。此时,三寡妇的大女儿已经亡故,她又张罗给大女婿绪了弦,成了家。王万海(李国秉)为丈母娘打里打外撑持家务,吃香的喝辣的,八面威风,洋气要尽,至到解放。时运不济,祸不单行,1952年土改时,王万海十七岁的聪明、帅气、英俊的独子王宝庆又死在银川,将尸体拉回崇岗埋葬,雪上又加了霜。
  三寡妇土改后在崇岗的田产全部没收,但银川的房子仍然保留一半(一院),靠房租过了几年日子。晚年一直和大女婿生活在一起,住在银川。一九六三年在崇岗红山子拾过麦子,被大队书记辱骂赶走而大放悲声,因为这些地原本是李家的。她就近又拜祭了李家祖坟,一九六五年去世。
  解放后,王万海去李姓王,继承丈母娘银川的房产,在搬运公司上班拉板车。
  李氏家族在汝萁沟矿权分配如下:
  阴坡——李秉英,子:李国祯;孙:李振民、李振祥、李振荣。
  李秉英还同时是贺兰四十里店店主,四十年代末,死于此店内。死后,用牛车拉回崇岗。由于赶车人不肯扛死尸,儿子李国珍只得亲自扛。行走间,只听咕的一声,大概是死者体内气体从口鼻喷出。自此之后,他总觉得自己鼻子内有股子腐臭味,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走哪带哪。接着是饭量递减,无精打采,日渐消瘦,思谋有病了。他就这样于解放前夕死去。
  西沟——李钟英,妻,三寡妇,女婿王万海(李国秉)。养子李国钧。
  大岭湾、中槽——李资英(四东家),子:李国良、李国钧。
  大石头——李冠英,子:李国才、李国泰。
  解放后,汝箕沟煤矿收归国有。名义上是公私合营,但李家没拿到一点利息,实际是被没收了。
  到解放前为止,李家的煤矿已经到了第六代传人。李东家的汝箕沟矿山开采权自李氏第三代传人李嘉蔚始,到第六代传人李钟英(三寡妇)这一代终,共有四代人经营了煤矿。大约将近100年的时日。
  李东家们自己并不挖煤,而是将煤矿的矿井包给承包商,承包商就是把头。
  把头们雇工挖煤,自己卖煤收钱。
  东家在峡子设櫃记账。专记下山驮炭的驴数和拉炭的车数。并记下往外运的炭是那个把头的。只记驴数和车数,不管重量是多少。年终按车数、驴数向把头们要承包费。
  崇富村的王礼、曹万珍都是有名的把头。
  顺便说一下汝萁沟的山火。
  据平罗县志载:大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波及平罗。为避战乱,人们躲进矿井,并生火取暖。走时未将火熄灭,后矿井冒顶,将火蓄住。火上添炭,山火便由此而起。并非采煤人故意放火。
  第三节 驮炭
  驮炭是崇岗人谋生的重要手段,可与种田相提并论,互补长短。这种格局,从满清到民国再到合作化,延续了上百年的时间,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崇岗人。
  由于大多数人没有水,种田收入极不可靠,不驮炭便无法维持生计。还由于煤炭生意一年四季都很红火,有炭不愁卖。资金周转快,利润率高,收益可靠,所以崇岗人几乎家家都驮炭。
  春天在白忙中将麦种草草种在土里,收成也就交给了天,接着便赶驴上了山。麦收之前,忙的几乎不到地里看几眼。
  麦黄时,将麦子拔了(地沙不能割),用驴驮到打麦场上,稀里糊涂打晒完了,就又上山了,驮炭占了崇岗人大部分时间。也难怪,驮炭收入太可靠了,昨天还愁无米下锅,今天便可丰衣足食,对驮炭能不热衷吗?
  只要院子里堆了炭,人的口粮,牲口的草料,驮炭的窝子钱都不成问题,要什么有什么。
  天刚亮,买炭的就爬到了窗子外面,开始了里外对话。买炭的人所拿交易的物品要对路;如急需窝子钱,便要现钱;如钱还暂时不用,要存起来,便要现大洋(袁大头);买炭人来的时候,‘软的’‘硬的’都要拿上。还要带上大米、白面、香油,甚至拉上牲口草料,要什么就给什么,不对路都不行。那时崇岗人洋气着呢!甚至只要有一头驴,带给人驮炭,缸里就不断大米。
  驮炭运输主要是驴,骡子少,马牛不能驮炭,有骆驼最好。崇岗的牲口料大,吃的好,能驮炭,水堡(即水比较多的地方)的驴赶不上。每头驴可驮炭二百五十斤,骡子驮三百五十斤,骆驼驮的就更多了,可以驮四五百斤。杨白林的一头大灰叫驴,可驮三百斤以上,几乎赶上骡子,很有名气。
  炭是大块的,一头驴驮两块,要砍平,修光后搭在驴背上。驴不肯低头,只能从侧边上。两个人将一垛炭搭在驴背上,没有一身好力气是不行的,尤其是翻上绑的人,骡子就更难了。
  炭几乎都是由赶驴人自己从矿井里揹出来的,矿工只负责开采。驮炭的旺季尤其如此。矿井下常冒顶,砸死人的事常有发生。现崇富八队当年在矿井里被砸死的就有王礼、雷小随、雷元柱三人,雷长礼的腿被砸断。
  驮炭人辛苦无比,两天一趟。一人赶五六头驴,一个晚上就要将炭全部备好。稍事休息,将带来的料给牲口喂了,把炭搭上驴背往回赶。
  赶驴的人通称为‘驴户’,有自家人赶的,大多是几家合起来雇一位‘驴户’;有名的‘驴户’有三结子、刘兄子、刘万德、桂牛牛、王三猴等。
  由于‘驴户’苦力大,四十岁以上就不能胜任。
  山沟里基本没有路,走的全我是乱石窖。冬天走在冰上,跌断驴腿的事时有发生。由于路况太坏,给驴钉掌是第一要务,钉一次掌可驮两趟炭。
  解放后的几年里,栓牛车的人逐渐增多,向前进了一大步,但好景不长。一九五六年,高级社成立。家里没了驴、车,驮炭的生意不得不结束。在以后的三十年里,崇岗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肚子里少了粮,兜里却了钱,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了。
  八十年代后期,政策放开,驮炭生意又开始了。不过不是赶驴,而是驾驶汽车。崇岗堡的汽车几乎包拉了汝箕沟的煤,收入比赶驴多多了。驾车的人己不是赶驴的老子,而是赶驴人的儿子,儿子比老子强多了。
  第四节 红黏土
  官湖墩以下的西大滩,有非常深厚的红黏土层。此土颜色泛红,极黏且重。“干时挖不动,遇水一包浓”。地表光秃秃的,很少长草,偶见稀疏的小土堆上长点白刺。此地既无边际,又无障碍;没有道路,到处都是路,闭着眼睛都能走路,名副其实的西大滩。
  红黏土透气性极差,不含腐植质,土质坚硬,不适合耕种,但却是极好的建筑原材料。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在西大滩办机砖场,名曰“新生机砖场”,劳动力全部为劳改犯人。由红黏土作原材料,砖的形状规整,耐压强度非常高,质量远近闻名。不但供应当地使用,还上火车销往区内外。成一大特产。
  八十年代中期,西大滩机砖场如雨后春笋,接临比肩。有集体的有私人的,成建筑行业原材料主要供应地,拉砖的车往来穿梭,供不应求。人来人往,尘土飞扬,一派繁忙景象。砖价一路飙升,涨了十几倍,伍毛钱还不能将一块砖砌到墙上。
  砖场效益十分可观,靠砖场发了财的人比比皆是,同时为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在此打工的区内外农民工成千上万。砖产业为当地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机构

崇岗乡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