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崇岗境内的贺兰山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岗乡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1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崇岗境内的贺兰山口
分类号: K291.43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本节介绍了崇岗境内的贺兰山口的概况。
关键词: 崇岗乡 贺兰山口

内容

贺兰山耸立在银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间,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东西宽窄不一,最窄处仅十余公里(插旗口以南),最宽处五十公里(石炭井)。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
  按地质年代计算,贺兰山属古老山脉。三十亿年前,贺兰山便从茫茫大海中露出头角。山上俯拾皆是的海螺壳便是证据。几经出没,几经沉浮,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按辈分推算,它是喜马拉雅山的爷爷辈还远远不止。因为它比喜马拉雅山至少大十亿岁。
  中国的山大都东西走向,贺兰山是少数南北走向山脉中的一座。
  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正浩浩荡荡流向大海,却一头撞在贺兰山上,不得不委曲求全地向北流去。这个几乎九十度的大拐弯,造就了银川平原和后套平原,造就了千里米粮川,为天下黄河富宁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上帝为我们挥洒下的无尽甘甜。没有贺兰山就没有塞上江南宁夏川。
  魔力十足的腾格里黄沙,驾着西北风呼啸而来,被贺兰山高纵入云的巨峰挡的裹足不前,东挪西钻,嗷嗷叫唤。只从山谷中刮过来一点,气势已是大不如前。没有贺兰山崇岗一定是荒漠一片,没有人烟。
  贺兰山横空出世,从远古走来。无尽的风雨洗刷,无穷的沧桑巨变,如上帝的刀斧,劈出了如蛇似龙的层峦叠嶂、千姿百态、沟壑万千。
  贺兰山有许多沟谷,沟谷的进出口称为沟口。战时为阴隘,平时为交通要道。
  清朝人储大文在《贺兰山口记》中称:“贺兰山,宁夏西屏,峁五百里,山口约四十”可见山口之多。
  这些山口中,直通大岭的为大山口,其余的为小山口。
  崇岗境内的大山口自南向北有大水沟口、小水沟口、汝箕沟口、大峰沟口、归德沟口、韭菜沟口、大武沟口。这些沟口都可直通山后,翻岭即到。
  其中汝箕沟口和大武口沟口不但直通山后,且大岭平坦,基本无什障碍,人、马可直接通过,很是方便。
  嘉靖《宁夏新誌》称“贺兰山沿山诸口,虽通虏骑,尚有险可恁。北侧唯打石岂,南侧唯赤木(即今三关口),旷衍无碍。”‘打桤’就是今天的大武口。
  大武口沟因无险可守,沟内在恁险处,筑有三座土关,以防虏骑,在各沟口中土关最多。汝箕沟口也因无险可守,筑有两道土关。唐初,唐军大败突厥兵的崇岗镇就在汝箕沟口附近。
  大水沟口则是西夏离宫所在地,西夏右厢朝顺军司克夷门的所在地也在大水沟口。曾大量驻军。
  小山口又叫半截沟,不通大岭。如小峰沟只到花石洞,长胜的干沟只通土坑。老湾的西番口,暖泉的桃柴口都是小山口。崇岗的高峰口也只通到黄草滩。
  古诗云:“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贺兰西望矗长空,天界华夷势更雄。”如今巍巍贺兰早己不是华、夷之界,沟口也失去了关隘作用。但沟内的历史遗存,主要文物,自然风光为崇岗所独有而骄傲。

知识出处

崇岗乡志

《崇岗乡志》

《崇岗镇志》的内容涵盖了崇岗地区南起暖泉、兰丰,北到大武口,即历史上所谓“山八堡”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各行各业、各种各样凡志书应包括的内容。既描述了己逝去的沧桑岁月、又记录和歌颂了今天的辉煌、和谐。

阅读

相关地名

崇岗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