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到九〇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事说石嘴山》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131
颗粒名称: 上甘岭到九〇五
分类号: E291
页数: 5
页码: 221-2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依托石嘴山市的资源和自己的科技优势,又搞了多种经营,辅助产品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朝鲜 志愿军 战争

内容

抗美援朝时我们是一个师的,部队就在上甘岭。1958年复员后,在北京冶金研究所工作七年。1964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服从组织安排,满怀支援“三线”建设的激情,一块儿来石嘴山,亲手建设了九〇五厂(当时的口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保密单位都用代号),然后一直在厂里工作。1973年夏道金同志被组织上派到石炭井区工作。我们是九〇五厂建设和发展的“先遣队”,是最早的一批人。我们来到这里时一片荒滩,什么都没有,弹指一挥间,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现在大武口今非昔比,一座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已经初具规模,是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亲手改变了它的面貌,作为这些巨大变化的见证人,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在宁夏呆了四十多年,可以说大半辈子,早已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乡。
  十七八岁在家乡参军时,并不知道要当志愿军,我们报名是当解放军。都是农民出身,还不懂得什么革命道理,听说志愿军打仗非常苦,战争残酷、危险,所以都不想当志愿军。入伍以后,坐上火车不停地走啊走,当火车拉着我们进了东北,很多人开始猜测议论,意识到可能要到朝鲜去了。大家情绪都紧张起来,从丹东过鸭绿江时,看到被战争破坏了的城市,打得一塌糊涂,到处一片狼藉,全都明白了。晚上领导开会动员,要入朝了,把解放军徽章换成志愿军,车厢里一下子炸锅了!有的同志当时就哭了。那时心情真的很复杂,年轻嘛,害怕、担心、焦虑等等都有。过江的时候,形势很紧张,因为刚刚停战,联合国的军队在边境上守卫,不准部队进入。我们是坐着闷罐车,晚上当作货物(高粱米),悄悄地运到朝鲜去的。临行时领导讲了抗美援朝的意义,前线战场复杂的情况,特别交待了如果遇到麻烦,一些应对的方法。我们这些农村出来的毛头小伙子简直如临大敌,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但是真正到了朝鲜,听到了隆隆的炮声,看到了炮火连天的战场,看到了沿途(从丹东到上甘岭)被美军炮弹炸坏的汽车、坦克、削为平地的山峰,弹坑一个接一个,一片废墟,看到朝鲜老百姓被战争摧残得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激起了同志们满腔的仇恨?恨不得马上投入硝烟弥漫的战斗,为牺牲的战友报仇,为朝鲜人民报仇。
  在朝鲜四年,工作生活很艰苦。虽然残酷的战争结束了,但边境线上始终不得安宁。我们志愿军和美国军队的小摩擦一直没有停止过,有时还遭到偷袭。刚去时没有房子住,我们在山坡上,自己搭的草棚子。后来盖一些简易房子住进去,生活渐渐习惯了。朝鲜树多,但美军炮弹把树都打断了,烧焦了,有的山头也削平了。战友们水土不服,生病的人较多。当地气候寒冷,零下30—40度,很多人长了冻疮,冻坏了。我们就想办法,自己盘土炕,烧热炕,解决取暖问题。春夏季气候湿润,到处是沼泽地,野外山上蛇非常多,对我们训练和生活威胁较大,记得有个战友站岗回来被蛇咬伤,挺吓人的。我们还有一项任务是帮助朝鲜人民搞建设,比如工程兵,修路、架桥的事都干过,农忙时节帮助老百姓种庄稼。部队领导对志愿军官兵要求非常严,老百姓的一草一木不能动,更不能随便与老百姓交往,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完全是战争年代的管理方式。一开始,生活条件艰苦,吃的大部分是粗粮,定量少,而且没有什么蔬菜副食,每天吃两餐稀饭,高粱米或大米稀饭。我们年轻,饭量大,经常吃不饱,饿着肚子还要训练、工作,挺难受的。国家曾经两次派慰问团赴朝鲜。1956年,中央派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正下大雪,非常厚的雪,大约有半米深,道路交通都封锁了。领导看到志愿军工作辛苦,生活条件很差,很多人身体状况不好。回来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国家提高了志愿军的生活待遇,比国内部队标准高多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感情可深了,简直没得说,提起来志愿军就伸大拇指。年龄大些的,在战斗中参与过救助伤病员、送粮,送物资,更是关心我们。大妈、大叔经常来看望我们,送东西,因为连年战争,物资相当匮乏,也没有什么东西,朝鲜就是苹果多一些,但是他们对我们态度非常好,热情极了。尤其听说志愿军要撤退了,老百姓奔走相告,恋恋不舍,十里八乡地赶来送别,很多人都哭出声了,场面就象是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那样,十分感人。电影《上甘岭》拍摄时,我们部队还参加了战争场面的拍片,做后勤工作,还有不少战友做了大部队打仗的群众演员。
  在朝鲜呆了四年,我们思想觉悟有很大提高。志愿军撤退时,部队专门组织到烈士陵园告别,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牺牲的战友实在太多了,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胜利真是来之不易啊!回到了国内,我们三个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核,分配到军工厂工作。开始讲是到重庆,后来变化了,到北京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所,大家心里高兴极了。那时政治性强,到保密企业工作是要查三代的,年年到原籍政审一次,亲戚朋友都要查。所以能在这样的单位工作,而且是在北京,伟大祖国的首都,感到非常自豪。在有色金属研究所工作,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是空白,开始是创业阶段,搞有色金属,属于尖端科学研究,也很苦的。工作枯燥,挑选矿石,有辐射,接触化学物品,气味刺鼻,对人体有害,腐蚀性强。从小型试验到投入生产,工作条件和环境也十分艰苦。而且经常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当时搞这些稀有金属产品,用于军工,都是严格保密的。但大家热情也比较高,工作很积极,从来没有怨言。
  上世纪60年代,听说毛主席为了军工产品生产睡不着觉,号召“三好”(好枪、好马、好人)支援“三线”建设,我们毫不迟疑地报了名。作为共产党员,革命战士,要为领袖分忧嘛。来到石嘴山市大武口,建设九〇五。当时还有一点对个人来讲比较好的待遇,是可以解决家属的城市户口。我们是从朝鲜回来以后陆续成家的,思想单纯,大部分在家乡找的对象,都是农村户口,所以听说到宁夏来家属可以转城市户,都挺高兴的。
  我们第一批从北京来了18个人。大武口是一片沙漠,没有人,没有房子,连路也没有,下了火车就步行。记得刚来时,住在老乡家的窑洞里,晚上西北风刮得呼呼地响,沙子漫天飞扬,只好蒙着脸睡觉。早上起来,被子上,屋里桌子上、脸盆里,到处都是沙子,推门都推不开,沙子把门堵塞了。那时太艰苦了!吃的是粗粮二米饭,而且定量有限,经常不够吃。干活全部靠人拉肩扛,手工操作,餐风宿露。为了赶工期,连天昼夜,根本没有正常的作息时间。那时,写封信要到平罗县城去寄信,买东西的商店也很远,在崇岗乡潮湖村那里。工厂就建在一片沙滩上,白手起家,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怨言,并不觉得有多苦。因为大家知道这是为了国家,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责无旁贷。以后又分三批来了200人,都是技术骨干。后来厂子建好了,从北京运来了机器设备,分配了一些大中专毕业生。然后就招工,在全国各地招工,依然是严格政审。1964年完成基建,65年10月试车投产,12月,第一炉产品出来时,当时石嘴山市市委书记杨正喜和市长马铁伦来剪彩,而且慰问我们厂里干部工人,非常激动。从此以后,洗煤厂、煤机厂等也都陆续搬迁过来了。除了煤炭业,石嘴山其他的工业也就从那时开始发端了。大武口这个地方,就是先有企业,后有政府,大企业,小政府。企业在从事生产的同时,承担了大量办社会的职能,修路、植树造林、自己办学校和医院、商店、粮店,一应俱全。到1972年银北地区成立以后,大武口的城市建设全面开展起来了。
  我们厂以前是军工企业,生产稀有金属,钽、铌、铍等,产品主要用于国防建设。从选矿石,搞试验,进行提炼,到科学研究,制成产品,整个生产都是严格保密的。我们为国家生产了大量当时比较稀缺的有色金属,为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有色金属生产规模扩大,产量上去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也放开搞活了,军工企业可以生产民用产品。我厂科技力量雄厚,人才济济,自行研究开发能力强,新品种不断开发出来,形成了系列产品。继而又把自己的产品搞成深加工,大部分出口创汇。经济效益高了,企业发展壮大,已经发展成世界钽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著名企业。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依托石嘴山市的资源和自己的科技优势,又搞了多种经营,辅助产品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艰苦奋斗四十年,齐心建设石嘴山。从1965年到现在,我们早已把石嘴山当作了自己的家乡,现在我们几人已经退休,孩子们现也在石嘴山工作。有一句话,“献了青春献子孙”,说的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九〇五是石嘴山市最早的企业之一,它见证了我们这个城市的发展,亲眼看到一片荒滩变成了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我们大家都深爱这个城市。

知识出处

事说石嘴山

《事说石嘴山》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从地名由来、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方面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重大战事。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