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哺育石嘴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事说石嘴山》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087
颗粒名称: 黄河哺育石嘴山
分类号: K928.7
页数: 4
页码: 137-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黄河在石嘴山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农业发展上,黄河为宁夏提供了农田水利灌溉之便,使银川平原享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石嘴山地区是银川平原上开发较迟的地区。
关键词: 石嘴山市 黄河

内容

石嘴山市现辖大武口、惠农两区和平罗县。贺兰山北段绵亘于市境西侧,黄河南北贯流于市境东南侧。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这里因煤立市。但是在贺兰山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前,影响这里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是黄河。
  黄河在石嘴山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农业发展上。黄河为宁夏提供了农田水利灌溉之便,使银川平原享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石嘴山地区是银川平原上开发较迟的地区。清代以前,这里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险要的地形,成为军事重地。经济则是畜牧业、农业兼有。然而,因地处汉渠、唐渠末梢,水利灌溉不便,大片滩地尚未开垦,农业还没有较大发展。清初,采取疏浚渠道和移民屯垦的措施,对这一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主持开凿了大清渠,并组织移民到查汉托护(平罗县黄河西岸的大片滩地)屯垦。雍正初年,川陕总督年羹尧视察宁夏河渠后,朝廷又先后派出户部侍郎单畴书、右布政使史在甲、兵部侍郎通智等人,到平罗经营查汉托护地方,主持修建水利工程。从雍正四年(1726年)四月开工,至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竣工,历时三年,建成了惠农渠和昌润渠。大清渠长72里,惠农渠长262里,昌润渠长136里,这三大干渠的建成,解决了石嘴山地区的灌溉问题,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惠农渠、昌润渠建成后,朝廷“颁帑银十五万两,以为招徕户口恒产耕种之资”,从宁夏、宁朔、灵州、中卫、固原等地移民屯垦,开垦出“查汉托护地数百里”,“辟田万顷,安户万余家”。在新垦区内,建立屯堡40多个。为管理新垦区还增设了新渠县和宝丰县。乾隆三年十月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大地震后,新渠、宝丰两县废除。然而,乾隆八年,朝廷又重修了被震毁的昌润渠,并“招徕三千五百余户,垦熟田凡三千一百六十七顷。”使这一地区在经历重大灾害后再度复兴。
  清代雍正年间对今石嘴山地区的开发,为这一地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此,石嘴山地区经济开发全面转向了农业。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这一地区耕地面积迅速扩大,人口急剧增加。这一时期,平罗新开耕地4070顷,数量居宁夏府之首。新开耕地占全县耕地总数的62%。百余年间,平罗耕地翻了一番。与此同时,人口也数十倍增加。明代万历年间,平罗地区设平虏守御千户所,仅有1090户,2287人,清代乾隆年间,平罗地区已有16490户,158360人。户数增长14倍,人口增长68倍。兴修水利,引黄灌溉,使石嘴山地区农业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察汗弃壤通理疆,绣畦北尽省嵬旁”的兴旺景象。
  在兴建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石嘴山地区的采矿、烧瓷诸业,也得到了发展。开凿惠农渠、昌润渠,修建新渠、宝丰县时,需用大量铁、石、煤炭。如从外地采运,费工费时,运输不便,价格亦高。通智等人即在石嘴山就地取材。据通智《石嘴山土神祠记》载,当时在石嘴山“采石十万余丈,铁五十余万斤,煤炭不下十万车”。这次为新建水利工程而进行的大规模采矿,无疑是石嘴山地区采煤和冶铁工业之始。《石嘴山土神祠记》中还说:石嘴山“铁石煤炭取之不尽;更出干泥,烧造瓷窑,以资民用。”据此可知,在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石嘴山地区即已开始采煤、烧瓷。采煤、烧瓷诸业因引黄灌溉水利工程而兴,当然不能说与黄河无关。此后,随着石嘴山地区居民的增加,人们当然需要用煤用瓷,采煤、烧瓷业自然也是世代相传。
  黄河与石嘴山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还体现在水运上。石嘴山地区的黄河水运历史悠久。北魏薄骨律镇将刁雍水上转运军粮;唐代朔方六城水运;元代的黄河水驿;清代的水上运粮线,皆包括石嘴山地区黄河河道在内。
  黄河水运对石嘴山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在清末明初之时。今石嘴山市的惠农区,是宁夏平原与内蒙古戈壁草原的天然分界,是甘肃、宁夏进入内蒙古的第一道关口。由此沿河北上河道畅通无阻,故而此地是黄河上游天然交通要冲。清光绪六年(1880年),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深入,外商纷纷在石嘴山地区开设洋行,收购转运羊毛。先后在这里设行的有十家,资本雄厚的有六家。他们利用黄河水运之便,通过水运将羊毛运至包头,再转天津出口。从而使石嘴山成为西北羊毛集散市场,空前兴盛的水旱码头。
  黄河水运之便使石嘴山成为西北羊毛集散市场后,这里的水运空前繁荣。当时,石嘴山有民船200余只。其中小船100只左右,进行短途运输,主要运输粮、菜之类。大船100多只,承担运输羊毛业务,每船船工2~3人,逆水返船时还需雇用纤夫6~8人;载重量为10500公斤,可装羊毛150捆包。从石嘴山顺水而下至包头600公里,需用5天时间。可见当时石嘴山从事水运的船工至少也有300~400人左右。
  石嘴山羊毛集散市场的繁荣,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造成的畸形发展。据统计,1912年全国诸港出口羊毛290.163担,其中天津港252.545担;1913年全国诸港出口羊毛280.055担,其中天津港221.513担;1914年全国诸港口出口羊毛309.478担,其中天津港246.897担;1915年全国诸港出口羊毛404.463担,其中天津港301.661担。天津港出口羊毛数量占全国出口量的80%左右,而天津港出口的羊毛基本上来自西北地区,是在石嘴山聚集的。这些羊毛从甘肃、青海、宁夏、阿拉善、额济纳、鄂尔多斯等产毛地,用牛车、马车、骆驼运至石嘴山,这无形中促进了陆上运输业。羊毛运至石嘴山后,还需洗涤、去沙、晾晒、打包,当然也就有了羊毛加工、打包业。陆上、水上运输,羊毛加工、打包,汇聚了众多的工人,使石嘴山这一偏僻小镇空前繁荣,旅馆、饭馆之类的服务业也随之兴盛起来。石嘴山因黄河水运之利,成为西北一个繁荣的水旱码头。
  石嘴山作为西北羊毛集散市场,在1926年外商撤行之后而衰败。但黄河水运依然存在,直至包兰铁路通车才终止。

知识出处

事说石嘴山

《事说石嘴山》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从地名由来、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方面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重大战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黄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