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形成细道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事说石嘴山》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062
颗粒名称: 城镇形成细道来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109-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城镇形成的缘由记发展情况。
关键词: 石嘴山市 名胜古迹 城镇发展

内容

石嘴山市现有大武口、惠农两个城市区。大武口区是1958年以后才出现城镇的。惠农区城镇的起源,则可追溯至清代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
  惠农区城区其地名石嘴山,俗称石嘴子,曾是石嘴山市市政府所在地。本文所说的石嘴山指该地。明清之时,这里是宁夏极北的旷野之地。从清代雍正七年开始得以逐步发展,形成城镇。
  首先,惠、昌二渠建成,农业发展,民户日增。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清廷委派侍郎通智开挖惠农渠和昌润渠。通智督率民夫,经过三年的努力,在雍正七年,建成了惠农渠和昌润渠。两渠建成后,扩大了灌溉面积,使原来的荒地成为耕地。据《平罗纪略·水利》载:“平罗县属惠农渠交界自通义桥起,至尾闸堡归入黄河止,长一百四十五里。浇灌新户田四千二百顷。”“昌润渠旧制名曰复兴昌润渠,自口至梢永屏堡归入黄河,长一百八十里。”在两渠溉区内,招民垦种,农户日增。石嘴子附近有了农户、农田,这无疑为石嘴山出现城镇提供了一个重要条件。
  其次,“移市口于石嘴”,石嘴山形成了蒙汉贸易中心,出现了商业。据《平罗纪略·市集》载:“平罗贸易始于康熙三十六年。”蒙汉交易的市口设在“柳陌河之边墙西暗门”,名为柔远市口。惠农渠、昌润渠建成之后,通智奏请清廷批准,在今平罗姚伏、宝丰两地分别增设了新渠县和宝丰县,并于雍正七年“移市口于石嘴”,将原柔远市口迁至石嘴山。石嘴山市口“每逢初一、初十、二十日交易,有税。”开市交易之日,河东山后的蒙民纷纷赴市。市口之设,使石嘴山成为蒙汉交易的口岸,逐步形成了蒙汉贸易中心。这种民族贸易的发展,使石嘴山的商业日益繁荣,从而为石嘴山形成城镇提供了又一个重要条件。
  再次,开发矿产资源,出现了采矿、冶矿、陶瓷诸业。石嘴山矿产资源丰富。早在明末清初,就开始了煤炭开采。雍正四年至雍正七年,通智修建惠农、昌润二渠,增设新渠、宝丰二县,乃至雍正八年,他会同史在甲重修唐徕渠时,都曾在石嘴山采石、采煤、采铁矿石。《平罗纪略·艺文志》载有通智所作《石嘴山土神祠记》一文。文中称,当时曾在石嘴山“取石十万余丈、铁五十万余斤、煤炭不下十万车。”可见当时石嘴山不但有采煤业,而且已有了铁矿开采和冶铁业。文中还说:石嘴山“更出干泥,烧造瓷窖,以资民用”。显然,当时石嘴山已有陶瓷业,开始生产瓷器。上述各行业的出现,使得各类工匠聚集石嘴山,从而对石嘴山城镇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依山伴水的地理位置,使石嘴山成为宁夏与内蒙水陆交通要冲。石嘴山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但在和平年代,此地则可作为通商大道。清代石嘴子有黄河水道,船只可达磴口。所谓“叶叶风帆塞上行,黄河渡口认归程。分明春水江南思,天际咿呀一橹声”,便是黄河石嘴山至磴口水运情景的写照。石嘴山扼水陆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自然使它成为货物集散之地,往来客商的必经之处。加之黄河有船渡河水运,又聚集了大量船工。所有这些也是石嘴山城镇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惠、昌二渠建成,农业发展;开设市口,进行蒙汉贸易;开采矿产资源,出现采矿、冶炼、陶瓷诸业;扼水陆交通要道,成为货物集散之地等等因素,使石嘴山渐成城镇。现在的石嘴山市是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一座新兴的城市。

知识出处

事说石嘴山

《事说石嘴山》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从地名由来、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方面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重大战事。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