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里称庙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事说石嘴山》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058
颗粒名称: 为何这里称庙台
分类号: K928.6
页数: 2
页码: 104-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庙台地名由来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石嘴山市 尾闸乡

内容

庙台,顾名思义,就是庙台子。惠农寺庙众多,庙台究竟指的是哪个庙台子?众说不一。经考证,这个庙台子指的就是桑家大庙的庙台子。
  桑家大庙的旧址在今礼和乡永屏村三队,此地现在还有桑姓后人居住。2007年当地佛教人士又在原址建起一座寺庙。桑家大庙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此庙规模较大,香火旺盛。据当地的老年人讲,桑家大庙的被毁,是缘于一次回民起义。这次回民起义一把大火,焚毁了大庙,仅存一个庙台子,后来再无人修建,地名成为庙台子,经年之后,为称叫方便,省去尾之“子”缀,称为庙台。
  关于桑家大庙被毁的年代,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年间。据《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载:“同治元年十二月戊子(1863年1月29日)宁夏回众滋事,非厚集兵力刻难殓除。而宁夏满兵征调频仍,存营无几。甘肃兵力复因东南一带筹防筹剿,分拨维艰。宁夏密迩蒙古地方,已由该将军飞咨该王等就近援救,谅能朝发夕至,痛扫贼氛。著理藩院由六百里传谕阿拉善亲王贡桑珠尔默特,迅速调派阿拉善、鄂尔多斯各盟精兵数千,即日率领由贺兰口径趋平罗、宁夏,与内地兵、练觇贼所在,合力剿办,以期节节扫荡。谅该王等必能踊跃从事,不至迁延观望,贻误兵机也。将此谕令知之。”另清同治二年二月乙巳(1863年4月16日)载:“该逆等虽假意输诚,仍肆抢虐,其党纳青汰、赫汶选攻陷平罗之宝丰、石嘴山等处,河东、河西百十余堡悉成灰烬。”
  这是一次有记载的银北地区较大规模的回民起义,曾经惊动朝廷。而且,从“百十余堡悉成灰烬”的记载可以推断,桑家大庙应该焚毁于这次历史事件中。
  从现在的庙台乡辖区来看,庙台下辖李岗、静安、寇家桥、省嵬、通丰、东永固、乐土岭等村队,然而,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与现今的区划有着很大的差异。古庙台自清代就已经设堡,称庙台堡。最初的庙台堡辖今礼和乡所辖之永屏、星火、银河等大部村队,并非今庙台乡所辖之地。从清道光八年(1828年)平罗知县徐保字所著《平罗纪略》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堡屯篇》中将通丰堡、东永固堡、上省嵬堡、下省嵬堡、庙台堡同等并列。查阅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的《平罗县历史地图》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庙台堡和上省嵬堡、下省嵬堡、通丰堡、东永固堡亦同等并列。这些史料足以说明,历史上的庙台属地绝非今之庙台属地。
  徐保字在任平罗知县时,曾作诗一首,诗名曰《由灵沙村至庙台堡》。诗曰:
  兹乡频苦旱,极目断炊烟。
  核户多逃薮,开荒半讼田。
  河声千丈落,树色一溪连。
  更指前村路,灵旗古庙偏。
  不难看出,“由灵沙村至庙台堡”已经很明白地道出了庙台的地理位置,说明庙台堡与灵沙毗连,而“河声千丈落”,则是今礼和沿河一带的真实写照,也是古庙台地理位置最有力的证明。
  庙台有个朱家滩,关于朱家滩曾经流传着一个传说。
  话说当年康熙微服私访来到宁夏,有一天走到傍晚时分,来到一个小桥边。他又渴又饿,正想打听食宿之所,忽见桥边青石上坐着一位白发银须的老者。康熙拴了毛驴走上前来揖首曰:“请问老人家,前面是什么去处?”老者手捋长髯,看了看康熙,半天才说:“朱家滩,朱家滩啊!”康熙谢过老者,正待骑驴赶路,忽然觉得老者答话时的神态不对,语气也不对,其中必有缘故。待他回身再欲问时,老者早已不知去向。康熙反复念叨着老者的话:“朱家滩,朱家滩……”突然他一拍脑门,大叫一声:“不好!”
  原来,康熙想起了朱家滩的“朱”字,“朱”与“猪”谐音,自己名康熙,“康”与“糠”谐音,猪本来就是吃糠的,这朱家滩岂不成了我的忌讳之地。再一想,刚才的老者仙风道骨,分明是仙人下凡为我指点迷津的。他对着老者刚才坐过的青石拜了三拜,方才离去。
  庙台乡解放初为惠农县二区七乡,1958年属宝丰公社管辖,1961年成立庙台公社,1983年改为庙台乡。

知识出处

事说石嘴山

《事说石嘴山》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从地名由来、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方面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重大战事。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