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粗陶黑瓷别小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事说石嘴山》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052
颗粒名称:
粗陶黑瓷别小看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
页码:
89-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黑陶瓷生产情况。
关键词:
石嘴山市
黑陶瓷
生产
内容
“石盘安铁弹,皮带两轮转,抱着泥疙瘩,拍缸捏老碗”的石嘴山区黑陶瓷生产,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1842(清道光年间),山西省保德州陶瓷匠人陈老大来宁夏,见石嘴子(今石嘴山区)土正炭厚,便垒窑挖泥,干起了拍缸捏碗的黑陶营生。约在1860年左右,陈老大将窑卖与宁夏人姜某,后回山西原籍。因姜某技术差,时干时停。
1869年前后,陈老大率领三个儿子,又返回石嘴子,从姜家赎回瓷窑,重振陶瓷行业。
1892年陈老大亡故,三儿子陈康关子继父业,但因技术差,窑窑出的瓷,都是火力不足,只得离家赴靖远县一带行医谋生。
1925年陈康关二儿子陈九锡领两个兄弟陈福润、陈四润,又扩窑招人,重新干起了拍缸捏老碗的黑陶瓷营生。
时至1941年,石嘴山镇黑陶瓷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窑主有陈九锡、陈顺起、郭旭先、李狗旦、崔猴羊等五家,陶瓷产品远销河东、后套等地。每家都有三四盘出瓷的手搅轮子,碾子,打碾陶土。烧窑工全镇有200多人,其中从山西省保德州陈家梁村请来的陈氏匠人就有几十人,搞得热气腾腾,远近几百里的村村寨寨,运瓷远销的人畜车辆,络绎不绝,好一派生气勃勃的兴盛景象,声震宁蒙地区。
从那时到解放,黑陶瓷生产,一直沿用着以技术、劳力、出资“七股”为份子的分红形式(即每出一窑瓷,提供泥、炭、运输费用的窑主得三股半瓷器,匠人得一股半瓷器,揉泥、搅轮子的小工各得一股瓷器)。
临近解放时,陈九锡的瓷窑让给侄女婿崔德五经营。后来陈顺起家中又出现了一名女窑主李玉珍(陈家的媳妇),后起之秀,继承祖业。
石嘴山黑陶瓷生产,虽然只有百余年历史,却遵守产品服务于民众的方向不变。远近居民家中盛水的,盛米的,腌菜的,甚至喂鸡喂狗的都是黑陶瓷器,大人娃娃吃饭喝水都捧着价廉耐用的大黑陶瓷老碗。有不少买不起棺木的贫民死后,家属也用粗细两个黑缸一套,便送死者去下葬。
1956年前后,经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各窑主家都入了联营社,成立了民族陶瓷厂。进入八十年代,引进技术,革新操作技术,生产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除继续生产大、小缸、七斤坛、五斤坛、陶瓷罐、沙锅、药罐等民间用瓷外,还能生产陶瓷管、雕塑瓷器、琉璃产品等。土窑也改成了隧道窑,大部份生产程序实现了半机械化。按照多劳多得、男女同工同酬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采用基础工资,加记件记时制的分配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现在石嘴山民族陶瓷厂,共有职工370多名,年产值153万余元,年上交利税15万多元,产品远销甘肃、内蒙古、青海、北京等地。
石嘴山区,一百多年的黑陶瓷器,扎根于回、汉、蒙民之中,璀璨光亮,牢固耐用,吸引了远近千里内外顾客的青睐。人们称:黑陶酿酒,醇清味香,黑缸腌菜,系上乘佳肴。
知识出处
《事说石嘴山》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从地名由来、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方面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重大战事。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