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曾造大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事说石嘴山》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051
颗粒名称: 石嘴山曾造大船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86-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造大船情况。
关键词: 石嘴山市 造大船

内容

宁夏交通局在1958年制定水运规划时,受当时“大跃进”形势影响,盲目提出5年后宁夏黄河要通500至1000吨级轮船,并尽快建造船厂。1959年初,派许大荣(任党支部书记)、赵焕章(任厂长)筹建造船厂。许是部队转业干部,初小文化程度。赵是山东人,1932年随马鸿逵部来宁夏,在省政府财政厅当科长,解放前两年辞职不干,到惠宾旅馆当经理,其财务管理水平较高,写一手好字,但在当时属内部控制使用,1960年秋就调到农场(今尾闸西河桥,当时的友爱大队)开荒种地。厂址选在石嘴山渡口北约1公里的黄河岸边,厂部北墙紧邻石嘴山市监狱,西面是荒滩,有通往电厂的砂砾路穿过。按今天的实况考察,就在石嘴山水文站的东北100多米,东滨黄河,西跨防洪堤30余米。
  1959年开春,筹建工程动工,建办公房16间,食堂6间,单身宿舍12间,机械加工车间约200平米,造船车间在河边(露天),占地足有40多亩。随后又在南面的防洪堤西建五排家属宿舍。5月25日,船厂开始“边生产边建设”,计划当年建造130吨大条船2艘,120马力机帆船3艘,但直到年底离计划相去甚远。
  石嘴山造船厂是先施工后设计。1959年12月2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才正式批准《宁夏内河航运公司石嘴山船舶修造厂设计任务书》,建设规模为:1、年产钢质拖轮6艘,共1800匹马力;2、年修钢质拖轮3艘;3、年产钢质驳船10艘,共1000载重吨;4、年修钢质货驳5艘;5、年产木质机帆船30艘;6、年产柴油机、煤气机、煤气发生炉120台,共7000马力。概算总投资250万元,1960年投资18万元,计划1961年全部建成。内行一看便知,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批复。首先是生产能力过大。不要说船舶制造,光发动机生产,按当时国内科技水平,至少要1000人的规模,而宁夏又不具备生产发动机的能力。二是投资太少,250万元,只够基本建设,机具设备则需更多投资。三是根本没有考虑:造这么大的船,黄河航道能不能跑。从以后的实践看,确属决策上的失误。
  1959年底,全厂职工达到96人。1960年又调进20多个紧缺的技工和干部,我是其中之一。这些职工来自四面八方:造船技工多来自天津白莲泾造船厂,因所造之船多为木质,他们多是高级别造船木工;铁工(造船锻件较多)、普工多在本地招收;机工有外省调入的,也有区内各工厂调入的;浙江支宁青年约40人,年纪最小的只有13岁,大多数为学徒工,他们都在1961年偷跑回老家,只剩一对夫妻未走;行政干部都是航运公司内部调整而来;技术干部全部由外省调入。此外,还从上海、南京的造船厂借调来8名技工。
  在上世纪50年代末,造船属高新技术产业。石嘴山造船厂的书记(我去时换成王春义)、厂长、行政干部,不要说造船,多数人连轮船都没有见过。赵焕章免职到农场后,厂长空缺,一切都是书记王春义说了算。生产、业务主要靠技术室。我到职后,技术室共6人,其中1名工程师,3名院校毕业的技术员(2人在外深造),1名从宁光号拖轮(从包头调入的拖轮,因航道吃水浅而闲置在造船厂旁的河中)调下来的轮机长张衡金,我们都叫他张大车。还有一位工人是拖轮上的船员丘虹。1960年9月,张大车和我、丘虹正紧张地给机帆船安装传动轴的尾轴,一紧螺丝,法兰盘裂成两半。仔细检查,发现是铸造砂眼太大而断裂。这个配件从上海购进,价值不会超过20元,但机帆船要在国庆节前下水献礼,再去上海买就要误事。适值“反坏”运动,第二天晚上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宣布按破坏罪将张大车逮捕判刑,“文革”中才甄别出狱。我们技术室唯一的工程师叫厉声震,是中国造船界少有的3级工程师(当时8级为工程师,6级为高工),解放前就在著名的民生造船厂任总工,因被定为右派兼有海外关系,被“发配”到宁夏。他很少管事,也不多说话,英语、法语都很好,专门翻译莫泊桑作品的李青岸,就是他的老师。老师译一部送一部,所以他的书厨中全是莫泊桑的中译小说。1961年后,这位受崇敬的技术前辈竟被送到养路道班当养路工。还有一位技术员本受组织重视,入了党,又被送到高等院校深造,但1961年回厂没几天,又因“男女关系”开除党籍、判刑。我这个贫农出身、特意选拔支边的学生会干部,不知怎么也有了“台港关系”(后来事实证明没有),在机帆船下水试航后不久,也被送到农场劳动,美其名曰“响应全党大办农业号召”。技术室5个干部,只有一个在外地学习没挨整。
  张大车下狱后,技术室干部只剩厉工和我。厉工只作技术指导,从不参加安装,只好由我带着船员、一名钳工继续安装机帆船的机器设备。到10月中旬,两艘载重量为27吨、120匹马力的机帆船终于下水。就地试航,各种性能完好。接着,用其中的一艘进行压舱(装30吨石头)长途试航,由船厂逆水上驶。前15公里因系石质河床,航道条件好,用了不到1个小时。驶入游荡河床后,稍不注意就扎进浅滩搁了浅。特意找来领航的老驾长也莫名其妙:“昨天我还驾船跑过,怎么今天就变了?”只得叫水手下去推。推出来后,但船却失去动力,发动机带着轴空转。怎么回事?是不是两只螺旋桨都掉了?水手下去一摸,才知桨上缠满了芦苇根,就象秃了头的大扫把。只好到农家找来镰刀,下水割芦根。最长的芦根有近3米。此后就是搁浅、推船、割芦根,反复几次,已是下午5时,只得顺水返航。一算航程,单边才航行20多公里。第二天再试,仍是原样。最后作出结论:船吃水太深,不适航道;河中芦苇根太多,船失去动力。宁夏长期使用的木帆船,吃水为0.8到1米。我们造的机帆船,设计吃水为1.2米,多装了3吨,实际吃水1.3米,所以导致试航失败。
  船厂1960年共建造新式木帆船(称小条船)6艘共133载重吨,机帆船2艘,木驳船1艘载重130吨。1961年又造小条船7艘,每艘载重20吨。由于货源急剧减少,宁夏国营船队的原有船只基本停航,新船造出也没人要。船厂的上级单位自治区内河航运公司于1961年6月30日被迫撤销,石嘴山造船厂更名为船舶修造所归石嘴山航运站管理,多数职工调离,仅留10多人修船、护厂。而石嘴山航运站又划归自治区运输公司管属。我也于1961年11月调自治区汽车运输公司。1964年1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正式决定将宁光号拖轮、两艘机帆船、一艘大木驳按国有资产调拨处理,人员另行安排。自此,石嘴山造船厂不复存在。
  石嘴山造船厂在设计中贪大求洋,未经科学论证,由外行制订设计任务书,所造之船吃水都深,不适宜宁夏航道,最后造成很大浪费。但产品可以转型,如果水运前途光明,可转产小型船舶挽回损失。但建厂后所发生的事情,全部在规划者意料之外。可以这样说,造成船厂夭折的直接原因是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宁夏航运公司撤销。这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有三:
  一、航道断绝,造船无用。宁夏与内蒙古的黄河,自古为同一航道,船只由中卫下驶至托克托,航程近1000公里;皮筏可从青海、甘肃直抵包头。在铁路未通、没有汽车或汽车极少的年代,这些木帆船承担了宁夏进出境物资运量的70%。但到1960年,三盛公、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原来设计的船闸在施工中由水利部门决定“暂不实施,作预留船闸位置处理”,而实际连“位置”也全部占掉。包兰铁路乌达桥也没有考虑通航问题。这样一来,航道只剩下青铜峡至石嘴山不到200公里,两端还要用汽车接运。水运利在长途,与其如此,不如汽车一运到底。航道都没有了,要船有什么用?因此,航道断绝,是导致兴盛达1600年的宁夏水运衰亡、造船厂下马的根本原因。
  二、包兰铁路的通车。宁夏船只历来驶往包头,将土特产、食盐、粮食运至包头转口,将日用工业品运回宁夏。包兰铁路通车后,可以取代水运的功能,虽然运价高一些,没有水运也过得去。
  三、公路交通的兴起,转移了部分货源。

知识出处

事说石嘴山

《事说石嘴山》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从地名由来、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方面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重大战事。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