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区街名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事说石嘴山》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045
颗粒名称: 石嘴山区街名多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68-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石嘴山区街名多情况。
关键词: 石嘴山市 石嘴山区

内容

石嘴山俗名石嘴子,是建市初期市级领导机关所在地。原有旧街、新街、张郑街、衙门街、后街、北街、南街等7条街16道巷和住区。石嘴山市成立40年来,随着以煤炭为支柱的工业建设和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和街市不断增加,经1963年街名整顿,1970年更换门牌,1980年地名普查,1998年再次更换门牌和街道命名后,易名裁并和新增了东大街、北大街、南大街、中街、新街、河滨东街、河滨西街、火车站北街、火车站南街等9道街43条路202个巷和胡同。
  相传,今二矿绕后山梁至陶瓷厂煤井,原为山坡地,煤窑遍布,烟火自燃不息,日久塌陷为一条坡陡沟深的坑道,人们称火坑沿。坑沿西侧是石嘴山区最早的街道,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至1874年),西北回民反清斗争发展至石嘴子,焚毁了这条街道,在其东侧重建了一条街,称之新街,被毁坏的那条街称旧街。解放初期只有几家坍塌的铺面尚在,其余未存,旧街成了鲜为人知的虚名。
  新街南端,民国36年(公元1947年),《石嘴山地价册》写作衙门街,石嘴山籍知名人士丁见龙生前曾提供,此街因清末由石嘴山镇公所和巡警分局在驻故名。
  衙门街以南,因地处后山梁,两侧建有商铺和民宅,得名后街。北街,又称前街别名车场子。因街内在今邮电宾馆原有空地上设米粮市,每日清晨开业,午前下市,常有卖粮和拉瓷拉炭的车牛在此停歇,别称车场子。《地价册》载,郭连清住北街(今五金商场处),黄耀光住南街(现在市中医院处)。说明那时南北街以清真寺巷为界。北街至牛王庙,南街至经堂庙前。
  张郑街,西邻新街,北至黄河沿,南与北街接壤。因街道两侧房宅建筑物大部分属张郑二位富绅私有,故也。史料记载,宣统元年(公元1910年)石嘴子有1353人。
  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域上将张郑街划为工矿村,新街为新街村,衙门街和车场子为市场村,后街为新农村,南街为瓷窑村。1955年按村街线编排和粘贴了由甘肃省公安厅统一发制的自麻纸门牌,从此街道有了雏形标志。
  1956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初时只石喇叭三矿一座办公楼,其余为砖瓦房、土坯窑洞房和地窖窑洞房。原有荒漠无人区,采用新单位和新的住宅区代号作地名。庙湾称104;笈笈滩称电厂;麻黄沟称钢厂;罗沙滩称103;双疙瘩塘称火车站;双石人称一矿和102;风水洞称煤矿筹建处和309、铁厂;红土梁称310;轿车粱称602、601、玻璃厂和铁厂洋高炉;井水泉子称二矿、603;小稍子称造船厂。1959年市筹委规划钢厂为新区;103为新市区。张郑街裁并北街。沿街“风沙漫卷黄入天”的路面改修为石子路,边沿铺上了长条石。
  1960年3月成立石嘴山市,石嘴山由解放初的3,400余人剧增为93,800多人,只设新街和南郊几个粮站,不能满足供应需要,便在张家巷和丁家巷境内增设一站承担了市区中心地段的粮油供应,群众称街当中粮站,市粮食局以[60]人自字第83号文定为中街粮站。1963年根据市政法党组决定,进行街名整顿,笔者被抽出做实地调查,按照领导指示,废除姓氏作街名,采用中街粮站之名改张丁二巷为中街。同时改南北街以经堂庙前所建电影院为界,旧时南街全部并人北街,新的南街由电影院延至安乐桥。时任市公安局三科内勤张绍武,仿效天津和包头东河区之名,将黄河之畔的新区拟定为河滨区,市长马铁轮赞道;“此名起得好!”,由此诞生了河滨区之名。新市区因市政工程停建,复名103。至今有些人还以区名称道,前不久笔者碰见一位年方五十开外的妇女乘座公共车,售票员问;“你到哪里?”答:“到新市区”,票员懵了。电影院通火车站公路定为煤炭路;新街和山梁巷仍旧;衙门街,街口改财神庙巷”,“文革”时又改革命巷,现名金融巷;街尾和后街并人山粱巷现又裁并新街;平什字巷被瓷厂占用;雍家巷和买家巷合并改牛王庙巷又改政府路,现名新街巷;戴家巷改浴池巷;仁家巷被商场(现名东方红)占用;老君庙巷改陶瓷巷;清真寺巷按简称改寺巷,现改福利路;马家井口子改园艺路;杨家淌淌子被搬运公司等单位先后占用,现电信局东楼在驻,下余小路现称北康胡同;叶家坡坡子被瓷厂职工楼占用,现名北阳巷;坻埂村为散居地现改东胜胡同;大水坑被146队家属院占半,现开发了一条步行街(未定名);挡口子,指今司法局楼后原有财神庙夹道而言,旧时传说纷纭,汉民讲:这里妖魔成祸,夜间常有顶天立地的怪物阻栏,行人进退不能,故名挡口子。回民讲;档口子冲了汉民的财神爷,财神恼怒不得,便与人发难,白天化作大绵羊,只有回民可见,夜间行妖作怪,谁也不敢由此路过。这番话反映了那时街面冷落,游人稀少的凄凉景象。
  街名整顿后,统一装订了搪瓷门牌。1964年黄河涨水,石喇叭饲养场和河沿豆制品加工厂连同农牧场牛奶生产队移住山湾和断塌沟,取代了湾名和沟名。这时石嘴山人口经前两年的自行倒流和组织上的精减压缩,成为48,800余人。同年南北街首次修筑沥青路,先在矿务局至:309一段试铺,而后全面开工。
  1970年更换门牌,街巷没有增加多少,只是改为“红卫”、“红旗”之类的“革命”名称。行政上称火车站为站区,南北街为市区,河滨区仍旧。至1978年石嘴山人口回升到93,100多人。
  改革开放后,石嘴山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街道两侧绿树丛丛,商厦崛起楼群栉比鳞次,街道路巷与日激增。五六十年代住土房,七八十年代住瓦房,九十年代住楼房,是不少人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
  1980年地名普查时,沿以居委会命名的习惯做法,更改了许多地名,原有街道和新增路巷在名称上被大量漏失。1981年河滨区更名河滨街。1988年春晖市场动工后,环城路至人民商场开辟了一条东大街。
  1998年再次换门牌,对新旧街巷全面做了一次较为成功的规范化命名。煤炭路改煤炭东路和煤炭西路;603改二矿路;104改石喇叭路;电厂改光华路;河滨街改河滨东街和河滨西街;火车站改火车站北街和火车站南街;轿车梁取名新村路、康乐路、新建路和乐才路。起名者颇费推敲,将罗沙滩起为春风路;春雨巷、春雷巷、春景巷、春色巷。小低河子沟,则以现驻市第一中学、市第一小学和幼儿园等育人“摇篮”为象征,取名育才路;育智巷、育德巷、育体巷、育树巷、育林巷。山湾,以旧时山丘蜿蜒起伏,卵石满坡,和现临石大公路之旁为缘由,取名石大路;青石巷、蓝石巷、红石巷、黄石巷、绿石巷等。含意人妙,字字耐人寻味。
  2000年新世纪肇始,石嘴山增为125,088人;街道路巷无算。

知识出处

事说石嘴山

《事说石嘴山》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从地名由来、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方面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重大战事。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