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古城宝丰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事说石嘴山》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043
颗粒名称: 商贸古城宝丰镇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
页码: 64-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宝丰古城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银北地区不可替代的商品集散和流通重镇,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振兴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石嘴山市 宝丰镇

内容

清雍正四年(1726年),开惠农昌润二渠时筑宝丰城,城周长四里三分,高二丈六尺。雍正六年(1728年),清政府批准设县,定名“宝丰县”,取地宝物丰之意。
  据《平罗纪略》载:“宝丰地势平旷,土脉蜿蜒,系贺兰山尽干,背山面河,萦回环抱,高关耸峙于西北,昌润环绕于西南。”“设二门,北曰广福,南曰贡宝。”《平罗县志》载:“城中心建鼓楼一座,设东、西、南、北四个鼓楼洞,东曰‘捧日’,南曰‘观润’,西曰‘揽霞’,北曰‘笼翠’”。
  从以上的记载看,清政府对新建县城的选址十分慎重。首先是宝丰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优美,地势平坦,依山而水,萦回环抱,真乃风水宝地也。从城市的格局看,县城的建设也十分正规。令人遗憾的是,如此繁华的一座城市,竟然被一场大地震毁于一旦,而且城毁县撤,让这个新生的地方政权过早夭折。
  清乾隆三年(1738年),银北发生大地震,宝丰城毁于一旦。时任兵部侍郎的班第作为钦差大臣派往宁夏处理灾后善后事宜。经过认真地考察,班第向朝廷上了《请裁新、宝二县疏》。疏中奏道:“乃至十一月二十四日,地忽震裂,河水上泛,灌注两邑。而地中涌泉直立丈余者,不计其数。四散溢水深七八尺以至丈余不等。而地土低陷数尺,城堡、房屋倒塌,户民被压溺而死者甚多。臣等逐处查阅,现在新渠县城南门下陷数尺,北城门洞仅如月牙,而县属商贾民房及仓廒亦俱陷于地中,粮石俱在水沙之内,令人刨挖,米粮热如汤泡,味若酸酒,已不堪食用。四面各成土堆,惠农、昌润两渠俱已坍塌,渠底高于渠湃。自新渠而起二三十里以外,越宝丰而至石嘴子,东连黄河,西达贺兰山,周围一二百里竟成一片冰海。宝丰县城郭、仓廒亦半入地中,户民无栖息之所,大半仍回原藉,尚有依栖高阜,聊图苟活者……”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奏疏,这是一幅令人惊心动魄,毛骨悚然的震后惨状图。奏疏中所描述的地震的强度、地陷城摧的程度、地热和天寒反差之大的温度、灾民余生的难度,世所罕见,让人惨不忍睹。如果班第的奏疏没有夸大其词的成分,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当大地震到来之时,天崩地裂,城墙、房舍尽皆陷入地中。河水泛滥,淹灌了县城,这让今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地震后的海啸。偏僻时值寒冬,黄河之水和地下上冒之水全部结冰,让震区变为一片冰海。所以说,这次大地震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被砸压而死者,被淹溺而死者,被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然而,班第仅仅上奏了新渠和宝丰两座县城的惨状,我们如果再想象一下乡下的情形,当时的宁北地区可能几乎成了无人区。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时乾隆皇帝手捧奏疏时的沉重心情。因此,当班第力主撤销新渠、宝丰二县的奏疏呈上时,面对如此惨重的灾情,皇上还能有什么选择呢?只有准奏,遂撤销宝丰县。然而,这个新生之县在历史上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年,但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时至今日,尽管此地早已无县,人们仍然习惯地把宝丰称之为宝丰县。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在宝丰设县丞署衙,专司惠农、昌润二渠水利,宝丰二次起用。民国二年(1913年)裁县丞。
  民国十三年(1941年)设惠农县,县治宝丰。此时宝丰城已经历次修复和新建,恢复城形。城墙为清时修补,是当代人能够最后见到宝丰城。城墙为外夹方砖之土墙。城仍然设南北二门,然名称已变,南曰胜利门、北曰和平门。城门之上建门楼,城门之前建月城,月城为半圆形,直径五丈,以为护城之用。宝丰城内文物颇多,较大的有城隍庙、财神庙、土地祠、鲁班庙和三座清真大寺:东大寺、西寺、南关清真大寺。
  宝丰是一个回民聚居的地方,回民自古以来善经商,遗风不辍。宝丰的集市贸易自古就有,其间,除“文革”前后中断过一个时期外,基本没有间断。“文革”前规定每逢农历二、五、八为集日,“文革”后恢复的集市规定公历二、五、八为集日,延续至今。
  宝丰自建城始,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虽几兴几废,仍不失为宁北之历史古城和商贸名城。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和民族政策的鼓舞下,宝丰古城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银北地区不可替代的商品集散和流通重镇,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振兴起着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事说石嘴山

《事说石嘴山》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从地名由来、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方面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重大战事。

阅读

相关地名

宝丰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