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陶乐寺庙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事说石嘴山》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042
颗粒名称: 小城陶乐寺庙多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6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小城陶乐寺庙多。
关键词: 石嘴山市 陶乐县

内容

解放前夕陶乐县共有汉、回、蒙民族四千零四人(1950年4月7日统计数),分布于南境上八顷至北境红崖子四十一个居民点,其中的蒙族因为人数少穿插居住在汉民区,回民多数聚居于上八顷、红崖子、查罕埂三地区。
  这些民族,清代乾隆五十年前后来自陕、甘、晋、绥、鲁不同省区及本区的平罗、贺兰邻县,他们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但宗教信仰来说是大同小异。汉民信奉佛教或道教的,以居士为多。回民穆斯林教徒信仰伊斯兰教,但不严格区分新教与老教。
  清宣统元年(1909)年陶乐的信徒在县北境创建查罕埂龙王庙,继之建庙坑净慈寺,五堆子龙王庙,及上八顷、红崖子清真寺等汉、回寺庙共计十一处。
  这些寺庙建筑,于1958年前后因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毁坏殆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党的民族宗教信仰政策,对毁坏了的清真寺政府已拨款重新修建(查罕埂清真寺为群众捐款建),毁坏和年久失修而倒塌的汉民寺庙,因群众信圣教的观念淡薄,毁坏后再未重建。面对今天,回顾历史,对解放前汉、回民族修筑的寺庙分为有古迹价值的、对群众有影响的及群众对寺庙的态度等等,略述如下:
  庙坑净慈寺,建在县南境今六顷地乡老二队,陶、月公路东侧庙坑北傍。它创建于民国廿四年(1935年)占地七亩房七间,解放前(1948年)毁坏。1949年6月由尹守业等四方群众募捐重修,仍占地七亩,建房十三间,其中大殿三间,配房(亦称厢房)十间。大殿内有六尺高的泥像三尊,三尺高的泥像四尊。大小磁皿器、木鱼、铁醮盒等。大殿前沿民国廿五年(1936年)悬挂七尺长的木匾一块,为十方群众捐挂。净慈寺有寺庙地85亩,1951年土改时分配给群众。
  解放前庙坑净慈寺,每年有两次集会,为古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集会期间热闹非凡,烟火甚盛,四方的善男信女重戴香表,凌晨赴会,斋(吃饭)毕返归,每次集会均在七八百人。当地知名信士王明铺、高华是主寺人,还常有一名居士长常宿住寺中。由于寺庙规模宏大,历史久,群众影响较深,解放后政府曾公布列为全县重点保护的一类寺庙。随年因群众笃信淡薄,集会失约,居士长离去,1952年后烟火逐渐断绝。
  1956年合作化以后,今六顷地乡的老一队曾将此寺作为油房,又作队部房使用,1966年全毁。
  五堆子龙王庙,五堆子金堂寺。此二寺庙并建在一起,群众统俗称五堆子庙。地址在今县境中段五堆子乡老二队西侧。龙王庙于民国六年(1917年)创建。金堂寺于民国八年(1919年)创建。寺、庙并建在一块地上一宅两院,但作用各不相同。龙王庙以供奉河神、龙王为主旨,金堂寺以居士念佛经为主旨。集会期也不相同,金堂寺古四月初八日为会期,龙王庙每年古八月十五日为会期,两会约会者均在三四百人。
  龙王庙、金堂寺于1953年由当地知名绅士桂永升主持重修一次,占地面积三亩,房屋八间,其中大殿三间,配房五间,大殿内有六尺高的大神像七尊,二尺五寸高的小神像六尊,并有大铁钟二口,大殿上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悬挂大木匾两块。1953年天旱缺水时,桂永升等四方信士捐款五十万元(折今新币五百元)购买香表,请阴阳在庙上念经三天三夜,与时上庙烧香叩拜者甚多。五堆子庙由曹恒景、张小平主持。因黄河床位变迁,1958年全陷河中。
  马太沟龙王庙,建在今马太沟乡老十五队傍北,陶、石公路东侧。民国卅二年(1943年)创建,1946年重修扩建,占地面积二亩,建房四间半,其中大殿一间半,配房三间,有庙田三十五亩,土改时分配给群众。每年五月十三日为庙会,约会期均在百人以上。解放前由唐华主持,烟火很盛,1958年全庙毁坏。
  锅底坑龙王庙,建于今马太沟乡王家村南,今县药材公司南侧锅底坑北傍。民国卅四年(1945年)创建,占地一亩,建房四间,其中大殿一间,配房三间。解放前由宁致云主庙,每年古三月初八日、七月十五日为庙会期,会期念经为主,集会者三百人以上。1958年全庙毁。
  杨家弯子龙王庙,建在今高仁镇乡政府北傍,以俗称杨家弯子因名,于民国八年(1919年)创建。传说建庙前蒙民曾在此建“托护”庙,蒙庙东迁后汉人又在此继建龙王庙,占地面积六亩,建房七间,其中正殿一间,配房六间,正殿内有六尺高的大佛像五尊、二尺高的小佛像二尊,有庙田二十亩,1951年土改时分配给群众。古历五月十三日为庙会期。
  查罕埂龙王庙,建于今五堆子乡政府北傍,陶、石公路西侧。清宣统元年(1909年)创建,1953年重修扩建。由张思聪、李占奎、张明先后主管。占地一亩,建房三间,庙内供有五寸高的小木像一尊,布匾一块,每年古三月初八日为庙会期,因疾病及自然灾害上庙烧香叩拜的人众多,并定时念经,1958年房倒庙毁。
  红崖子龙王庙,建于今红崖乡政府北傍,陶、石公路西侧。民国卅四年(1945年)创建。1953年重修,占地半亩,建房一间半,由王万才主持,因为建修的时间短,群众影响不大,参预集会的人不多,每年古五月初五日为庙会期,集会期约会者百十人,1957年全庙毁。
  铁面乌苏于民国卅五年(1946年)建土神庙一座,建庙半间,以敬奉土神为旨,初建群众深信,日后信者渐少,加上无人管理,1958年倒毁。
  除此八处汉民寺庙,全县还建回民清真寺三处:
  上八顷清真寺,民国十一年(1922年)创建,寺址在今高仁镇乡上八顷老二队,位于阿、月公路西侧。创建后分别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1953年作过两次重修。由丁玉主持,首任阿訇是王连清。清真寺占地面积六亩,建房十六间,主房大殿八间、配房八间,穆斯林教徒每逢礼拜或节日均上寺聚会朝拜或念经。有寺田十五亩,收入作寺公用。前寺于1959年毁。今之寺是1979年由政府拔款新修建的,由寺管会主管。
  红崖子清真寺,座落在今红崖乡政府北傍机耕站,陶、石公路东侧。民国十七年(1928年)创建,初建起始由马敬德主寺,占地面积二亩,建房八间,其中大殿三间,配房五间。开学阿訇是马炳唐,前建的清真寺1966年毁,今之清真寺是1979年政府拨款新建的,由寺管会主管。
  查罕埂清真寺,建于今五堆子乡政府北傍,陶、石公路西侧,1953年创建,主寺人是金三。大殿二间,配房二间,前建之寺1965年毁,今之寺为1980年群众筹捐新建。
  上述十一处汉、回寺庙,解放后政府曾明文公布,一类寺庙重点保护,并委托专人看管,二类庙寺给予一般保护,不得破坏占用,并要保障群众、信教徒举行宗教活动的自由,三类庙宇因为规模不大,群众影响范围不广,不提倡拆毁、也不提倡保护,让其自存自灭。因人为所致和受自然的侵害,所有汉、回寺庙于1966年前全部毁坏。三座清真寺1979年后又陆续重新修建,九座汉民寺庙毁后再未修建。

知识出处

事说石嘴山

《事说石嘴山》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从地名由来、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方面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重大战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陶乐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