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乐地名的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事说石嘴山》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041
颗粒名称: 陶乐地名的由来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58-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陶乐县地名的由来详细介绍。
关键词: 石嘴山市 陶乐县

内容

陶乐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北角黄河东岸的一个小县。南临灵武县横城,东北均与鄂托克旗为邻,两滨黄河,南北长98公里,东西宽10公里,全县总面积141.26万亩,1985年底总人口19182人,有汉、回、满、蒙、壮等民族组成。
  陶乐地处黄河上游地段。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的军事要地。该地因自然条件的限约,定居民形成较迟,定地名也较晚。
  《元和郡县图志》载:“在怀远县(今银川市)东北隔河100里,其城蒙恬所筑,故谓之‘浑怀障’”。
  “浑怀障”是秦始皇时大将蒙恬“城河上”为界修筑的军事要塞。
  《清一统志》载:“浑怀障,在今宁夏府平罗县东黄河东岸”。王仲革著《北周地理志》考定“浑怀障”在今陶乐两南。
  “浑怀障”是陶乐境内最早的城障建筑和军事要塞。说明秦始皇时期陶乐就已是我国北方边防的重要军事要地,是防御匈奴的要塞。因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汉代时仍被重用,屯驻重兵,并乃郡、县治所。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19—20图载:今之陶乐县城南境“历城”。“历城”系北魏太和初年(公元477年)孝文帝平定三齐(指齐、济北、胶东三地,今山东境),将山东历城县的人移到这屯垦戍边,并把历城的地名一齐搬来使用,遂建历城县。
  秦、汉、两晋800余年中,县境内既建军事城障,又置县所,并集民屯垦戍边,理应该处有人定居的。又据史书记载,今之贺兰县王澄堡之东有“黄河古渡”,并“人来车往,络绎不绝”。王澄堡为古渡两岸,古渡东岸正是介于今陶乐县南境月牙湖与头道墩林场之间,于黄沙南移中,原来的古渡东岸已被沙淹没。既在此置渡,又“络绎不绝”,足能说明黄河两岸定居的人数不在少数。县南境冰沟地段目前仍遗有众多的葬墓(据考古证实是汉墓群)。这些古代文物遗迹表明今之陶乐和境南邻县灵武横城,秦、汉时是同一类的联属区,汉代时期已很繁华。但由于长期征战杀伐,不断更替割据,纵然有民定居,亦仅仅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并不稳固。秦、汉时期的今陶乐是称之为“胡地”(春秋至汉代鄂尔多斯之地称之为胡地)。因“城河为界”。“襟要之地,以统军戎”,说明当时定居的民人是以边防民为主,屯垦戍边中固定的农业民甚少,加之黄河曾多变迁,原修建的“浑怀障”,北魏建的“历城县”,隋、唐时已成废城。城废兵散,城民不复存在,故说秦汉时期有人定居,但未沿袭下来。隋、唐、五代时期,今之陶乐为反复无常的游牧区,无农业亦无固定居民。宋、元、明(960年至1661年)的700余年中,宋、夏时期,夏人曾在今县北境红崖山下(旧名省嵬山,蒙人称为阿尔布垣山)修筑省嵬城一座,省嵬兵营驻扎城内,说明宋、夏时期是有民定居的,但定居的仍是边防民,仍未沿袭下来。清代时期是今陶乐的大变换,大发展时期,一方面清初已有明代贬称的“套虏”改为“陶乐”(见县名考)。另方面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今陶乐已有了农业定居民,并沿袭至今。
  《蒙古游牧记卷6》载:“乾隆四十九年陕、甘总督福康安奏称鄂尔多斯黄河改道西流,原在河西民人反在河东该处,蒙古贪利滥以现行为界,谓民人占据伊等游牧地方”。此载表明今之陶乐乾隆四十九年后已起显著变化。由鄂尔多斯整体归属划出部分归平罗领辖,据《中共陶乐县委1952——1959年卷9》载:“汉蒙界,乾隆五十年”。表明乾隆五十年起已分界,成旗、县分治,汉、蒙分管的地区。《绥远通志》载:“内五堆子长18里,宽4里”。《平罗纪略》载:“内五堆子归平罗辖,夷五堆子归鄂特克旗辖”。
  这些记载表明清乾隆五十年分界后的今陶乐,虽无县置是以五堆子作代称,但有了显著的变化,有了固定的农业居民,农业经济就能大步向前发展。这里主要是清代末期,民国初期的统治者在蒙地强制推行“借地养民”、“放荒招垦”、“屯垦戍边”的结果。
  据《鄂尔多斯史志研究文稿卷1》载:“清廷于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始在伊盟地区推行“放荒招垦”政策,伊盟各旗相继报垦,鄂特克旗当时报垦的地段很多,在陶乐境内报垦的有五堆子、陶乐湖滩、月牙湖、红山嘴(即红崖子),开垦上等地19.119顷,中等地74.16顷,中等下地26.68顷。当时在陶乐实际收到荒价银两的只有22顷地”。这是清廷在蒙地招垦的开始,虽收效甚微,却为后来大量招垦打开豁口。民国十年(1921年)绥远省都统马福祥在县南境,今六顷地一带,其侄马鸿宾在今高仁镇乡两端的上、下营盘一带相继招垦,加之阎锡山、冯玉祥民国十九年(1930年)联盟反蒋失败后控制绥远时期,相继办军垦,招民聚居此地。加以天灾人祸,引来邻省区的佳县、榆林、东胜、神木及本区的平罗、贺兰大批移民。于是由南至北,逐步扩展形成今日的县区。至于陶乐县、区内地名的来源,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按土地数量定名的。如:上八顷、下八顷是以土地的面积而命名的,初时称谓土地数,后人沿作地名。
  二、以人的姓或名定名的。如:高仁镇是一个小名高二的一户人家最早在此地定居,因姓先叫高家疙瘩,后改高仁镇。白家台子是人与地形的结合称谓,最先由白姓的人家,在定居之地以台形故名。六顷地先是以土地面积起名的,恰巧刘青最早于此落户,后人遂统称六顷地或“刘青”的地,今日统称六顷地。马太沟是人姓地形结合称谓,平罗县渠口堡的马太最早在此地定居,恰巧住地旁有河沟,因名马太家沟,后改马太沟。
  三、以蒙语定名。如铁面乌苏、查罕埂是蒙语汉译,蒙语的“铁面乌苏”,汉语是骆驼、水,“查罕埂”译成汉语是白色的大埂。可知是因动物结合自然物和地理特征称谓而来。前者是由蒙语最初骆驼喝水的地方演称而来,后者是形容当初的查罕埂是块白色的埂地。
  四、以山形山质定名。如:红山嘴,现称红崖山。旧名叫“省嵬山”,蒙人又称“阿尔布垣山”,最初的“省嵬山”是依夏人修筑的“省嵬城”因名,红山嘴和红崖山是出自群众的俗称,因“红黄土质”结炽的山形山质而名。
  五、按地形特征定名。如五堆子以地理特征得名,因堆故名。“月牙湖”无史记载,传说该地当初是块“像月牙形的湖滩”,故依地形成名。
  县名陶乐,是汉、蒙民族对同一地区依地理特征因名。先是明代汉人贬称的“套虏”,清初改为“陶乐”。清代末民国初又以蒙语称谓“托护勒”和“察汗托护”。经汉语音转为陶乐(详见县名考略),《宁夏考察记》称“陶乐滩”,《鄂尔多斯史志研究文稿》称“陶乐湖滩”,民间多又称“托护勒滩”。实际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对同一地区同含义的称谓,经汉语音转而成。

知识出处

事说石嘴山

《事说石嘴山》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从地名由来、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方面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重大战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陶乐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