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图书馆
石嘴山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石嘴山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下营子是什么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事说石嘴山》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035
颗粒名称:
下营子是什么营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
页码:
36-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下营子地名由来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石嘴山市
下营子
内容
历史上的下营子并非行政机构名称,自清至民国年间,能够见到有记载的当地行政机构分别为宝马屯(今宝马村)、万宝池堡(今五渠村)、万宝屯(今下营子村)。从字面上看,下营子是一个营垒所在地是无疑的。据《惠农县志》载:“下营子乡因明代在此设一兵营而得名。”民间流传较多的一种说法也是,下营子是古代的一座兵营。
作为传统的思维模式,营为屯兵之所似乎合情合理,但是将其置于宁北这一具体地理环境中,就很值得商榷。从历史资料看,惠农古地北有镇远关大营,南有哨马营,再难还有王全口、大敌台以及大畏口兵营。这些兵营沿贺兰山麓一线排开,针对夷狄入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在下营子设兵营,似乎已无甚必要。之所以对下营子是兵营的说法提出不同看法,是从通智所撰《惠农渠碑记》中的记载中看到了这样的陈述:“立县以膺民社,设通判以司水利,建学校以育人才,置营弁以备防汛。”文中所言“立县”、“设通判”、“建学校”均不难理解,唯独“置营弁”很需要推敲。“置营弁”就是设营盘,“弁”为任小吏。就是说,沿惠农渠设置了不少的营盘,安排专人管理。“备防汛”就是专司防汛。对于一条贯通宁夏平原的大灌渠而言,“置营弁以备防汛”是必不可少的。
通智在开挖惠农渠的同时,一并治理了西河。“于渠之西,疏通西河旧淤三百五十余里,以泻汉、唐两渠、诸湖碱水。”下营子地处西河和惠农渠的中心地段,如果“设营弁”,这里将是最理想的地方。从惠农地域以及周边地域看,以“营子”命名的地方委实不少,如陆家营子、万家营子、殷家营子以及与下营子相对应的上营子,而且这些营子皆在大渠侧畔。与众多的营子相比,下营子是惠农渠最下端末梢的一个营子,“下”字是否就是根据其所处于惠农渠之位置而定?所以可不可以这样推测,和众多的“营子”一样,下营子是否应该是水营而非兵营呢?
且不说下营子是兵营还是水营,就在塞外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曾经发生过一件震惊中外的惊天大案。
1879年,天主教派圣母心会传教士闵玉清、桑桂仁从内蒙古鄂托克旗进入宁夏传教。1891年,闵玉清在下营子购买了一千余亩土地并开挖了一条水渠,从内蒙迁来了一些教民垦种,扩大了教会的影响,吸引了一些农民加入天主教会。1901年,义和团运动影响到了宁夏,终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下营子教案。据《甘宁青史略正编》记载:义和团遣一教师赴宁夏,各洋行均系天津人,素信义和团,于是教师下榻洋行(石嘴山)、大力传播反帝反洋教思想。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参加过义和团的龙占海从山东来宁夏平罗。1901年12月,因下营子教堂勒索妇女,龙占海与王兰亭、姚大奇、马跃川结为兄弟,共议对洋教势力的反抗。12月23日夜,龙占海等十二人冲进下营子教堂,处死为非作歹的比利时教士梅布桂、荷兰教士彭寿年,并将教堂付之一炬。
下营子教案发生后,清政府屈从于帝国主义的压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3月在平罗城将龙占海杀害,前后株连被杀的有三十多人,赔偿下营子教堂白银四万两千两,并以阿拉善旗数百顷土地作为抵偿。
关于下营子教案,《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庚辰(公元1901年12月28日)又谕:甘肃平罗属下营子地方匪徒焚掠乡民并伤及教堂教士一案,昨已有旨严饬菘蕃会同岑春煊迅速拿办,并令先将该管营县严参。兹据菘蕃奏查明疏防各官、请旨惩处各节,卸署平罗县知县王树槐、现任平罗县知县李含菁、平罗营参将易庆安,著一并先行革职县带罪勒限,将此案匪徒悉数擒获,尽法惩办。如逾限不获,即将该员等永不叙用。该督务当督饬文武各官认真搜捕,早日了结,并将各属教堂、教士、教民加意保护,毋再疏虞,致干重咎。”
“光绪二十八年二月甲辰(公元1902年3月22日)陕甘总督菘蕃奏:甘肃平罗县属下营子突被匪徒焚掠,并伤毙教士、教民,现陆续捕获首要著娃等严办,并抚恤教士、举人。所有缉匪办案得力各员垦准择优奖叙。如所请行。”
下营子乡解放前属惠农县八乡辖,解放后改为一区五乡,1955年成立高级社,名永光社,1958年属尾闸公社辖,1961年成立下营子公社,1982年改为下营子乡。
知识出处
《事说石嘴山》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从地名由来、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方面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重大战事。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