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畏古塞黄沙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事说石嘴山》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20000032
颗粒名称: 打畏古塞黄沙合
分类号: K928.6
页数: 6
页码: 27-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嘴山市大武口地名由来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石嘴山市 大武口

内容

大武口,史书上均为“大畏口”、“打畏口”,经几百年历史演变,现今称为大武口。大畏口这个地名究竟是怎么来的?查阅《现代汉语大词典》,对“畏”的解释只有一条,那就是石磨。那么,“打畏”,是否说明此地曾经是个打凿石磨的山石沟;“大畏”,是否说明此地有像石磨盘一样的巨石?均未可考。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无论是“打石磨”还是“像石磨”,还是别的什么意思,这个地名的诞生很可能与石磨有着一定的关联。
  关于大武口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据《惠农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的大畏口,位于今大武口北五公里处,是贺兰山北长城的主要关隘之一,是阿拉善草原通往宁夏的主要通道。贺兰山数十道山口都能通向后山,唯中北路大武口、南路赤木口旷衍无碍。”这一段文字充分说明了大武口地理位置之重要。
  另据记载:“大武口沟里旧有三关。据明《嘉靖宁夏新志》记载:(镇远)关之西,沿山四十里,有大畏口乃贼出入要地,有险可守。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北长城修筑成后,以新墙为界,大畏口与三关弃之不守。入侵之敌日渐频繁,直接危及北门关以及宁夏乃至两海、平固,且战争逐步升级。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蒙古人由大武口入侵,总兵王效等会兵大破之,斩首百级而归。至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发生大小战争十余次。”
  “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敌由大畏口入侵,总兵官王效、副总兵任杰、游击将军郑时、冯大伦,会兵大战于大畏口,获胜后唐龙题诗贺之”:
  月明胡骑遁沙场,诸路交驰羽檄忙。
  共有肤功腾幕府,喜将三捷献明光。
  帐前鹤唳榆荫碧,耩上鹰飞草色黄。
  闻道虏中饥食马,人人惊说汉兵强。
  唐龙时任朝中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战事的紧张,汉兵的骁勇以及进犯之敌粮草匮缺,兵败溃逃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狼狈景象,抒发了诗人抗击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
  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杨守礼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时,曾率领镇守宁夏总兵官都督佥事任杰,座营官都指挥吕仲良到大武口内的三关进行实地踏勘,对三关残留遗迹作了详细记载,并上疏朝廷修复大武口及三关,以加强边防,但未得准奏,致使三关全部颓废。为此,杨守礼忧国忧民,百感交集,写下《入打畏口》诗一首:
  打畏古塞黄沙合,匹马登临亦壮哉。
  云逗旌旗春草淡,风清鼓吹野烟开。
  山川设险何年废,文武提兵今日来。
  收拾边疆归一统,惭无韩范济世才。
  杨守礼面对雄伟的三关废址,惋叹不已,心想恢复边防,保卫边疆,统一祖国的大好河山,苦于自己的建议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和采纳,只能发出“惭无韩范济世才”的慨叹,同时表达了自比前贤的远大抱负。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杨守礼再次向朝廷上《奏请修复打畏口三关疏》:
  按:平虏城屏蔽城镇迤北一面,北镇远达畏口之冲,东当套虏浮河之犹,西南当汝萁、大风、小风、归德、镇北、宿嵬、黄峡诸口之警。其步军守城,守墩差占外,马军不足三百五十名,视原额减少三分之一矣。诸虏出没不时,实难战守,以致巡抚、都御史张文魁奏改为平罗守御千护所,设参将一员,增置兵马,以防御,且为复黑山营之渐。尚未议复。十九年,巡抚、都御史杨守礼会同总兵官任杰,又议复连镇以固地方,边人欢跃待命。疏曰:臣会同镇守官总兵官、都督佥事任杰,亲历各边阅视,得宁夏迤北旧有镇远关,关之东为黄河,关之西贺兰尽头,山水相交,最为要地,以故设关防守,诚振古之见也。关之南无里,旧有黑山营,设有官军备御。黑山营之南七十里,设平虏城。关之西,沿山四十里,有打畏口,乃贼出入要地,有险可守。先年守筑三关,设立墩台防哨,东西连属,远迩观望,烽火严明,贼亦难入。至弘治以前多因极边地方,共饷不便,军多逃散。兵力寡弱,遂行废弃,黑山止有空营,镇远虽称有墩有军,相离平虏城百里之远,孤危难守,有名无实而已;打畏口一带尚有十数墩,有军守哨。惟原筑三关,尽行毁坏,且各山之水,俱从此出,以致冲坍,现有形迹可考。傍有乾关、枣儿沟、桃坡等数口。正德年间,大贼奔入,或从大畏口入,或河东渡河而过,无人防守,任其牧放,随意抢掳。平虏城虽设有守备官一员,马步官军不上五百名,除守城,守墩差占外,马军不上三百五十名。山后河东之贼,不时出没,实难战守。所以先年守备官多无二年充军者。数人以故议会,平虏城北十里许,修筑长城一道,东西约五十里,西抵贺兰山,东抵沙湖。各设墩台,拨军哨望。又于墙之晨,西北尽头,设临山堡,每年拨军防守。居人借此墩墙,稍敢樵牧,人亦称便。虽弃镇远关、黑山营、打畏口之地,诚出不得已之情。臣详议得,前弃地方,俱系我国家旧基,致为犬羊南牧之地。臣欲一并举行恢复,但功力浩大,兵马不足。废弃五十年之余,一旦岂能成事。必须以次渐复,庶得其美。其新修边墙已经十年,间有坍塌之处,量为修筑。重关设险,亦不为过。又查得临山堡极北之地,尽头山脚下,东有边墙,相离平虏城五十余里,地土沙漠,一草不生。堡中军人不上二十余名,每年拨军一百名防守,俱在平虏城支粮,各军困苦告,每称不便。会议间,又为修省事,准兵部咨该本部题开:宁夏平虏城地方,东当河套,西拒贺兰,北御沙漠,三面受敌。原设守备官员统领。见有官军五百余名,委似不敷防御。查得先该巡抚、都御史张文魁奏要改设参将,增益兵马,及将该城宁夏前卫后千户所改作平虏守御千户所,以为复黑山营之渐。未经查报。其贺兰山三十七山口,近日虽各损坏,然遗址尚存,若得渐次修筑,使通贼路少,则于边防益易,合行宁夏抚、镇等官会议,且奏施行。备咨到臣,卷查嘉靖十七年八月,内该前都御史吴铠俱奏,动支无碍赃罚银两,将汝箕、大风、小风、归德、镇北、宿嵬、黄峡等口,陆续修完。又经奏请,发银四万两,专一修理关口,不许别项支用在库,臣备查各关口,有被水冲坍塌者,责令守备官韩钦带领官军,相机补守完固,俱堪保障。惟赤木口沟岔甚多,工程浩大,又未修筑,臣于五月初二日,会委游击将军傅钟、架梁都司吕仲良领军修理。运水运米,斩山筑墙,渐有次第。及查平虏城,原系宁夏前卫后所地方。后所官员印信,旧在平虏城居住。若改作平虏守御千户所,上是改名,军数仍旧,见今军数不多,召选不出,参将之设,侯有军之日,另行具奏。臣备行宁夏管粮兼理盐法兵备道合事孟畏会议,续据该道呈称,会行从营官都指挥吕仲良亲诸打畏口踏勘,得本口旧设石砌关墙三道:头关一道,长二十八丈五尺;二关一道,长三十丈。各底阔六丈,顶阔一丈八尺,高二丈,女墙五尺。梁山墩一座,连接外关一道,半斩半砌,共长一百三十六丈。守墩一座,连接外关一道,长五十四丈,倚临北山,半斩半砌,长七十二丈,里关一道,长二十八丈。倚临南山,半斩半砌,乾关一道,长八丈六尺。外关一道,长三丈二尺。桃坡口关一道,长七丈。枣儿沟关二道,里外各一道,各长九丈五尺。乾关一道,半斩半砌,共八十四丈五尺。乾关底阔不等。砌关低阔俱三丈,高二丈五尺,通共五百九十八丈八尺,计算三里零五十八丈八尺。及勘得新边一道,被贼烧毁。西暗门一座,铺数敌合,内多损坏,坍塌不堪。边墙一十八里。通前共计二十一里零五十八丈八尺,俱应修砌。应用做工军夫三千名,大约每日做工五里三分,计算做四十日可完。每名依照节年修边事例,日支口粮二升,盐菜银一分,共该口粮地二千四百石,盐菜银一千二两。合用架梁、防护官军二千名。每名日支口粮一升五合,该粮一千二百石。并用斩山铁锹、器具等件,用银一百二十两,共该用粮三千六百石。每石实值银六钱,共银二千一百六十两。通前盐菜银,共计三千四百六十两。前项官军于三兵及附近城堡差拨。粮先于临近镇朔,平虏等仓收贮主兵数内放给。银于宁夏库见贮修边很内动支,委官给散。其临山堡设在新边畏西北尽头山脚之下,地土沙漠,草茅不生,人难居住。在彼防守,坐废钱粮,无益于事,合将本堡周围城墙改为月墙,中筑高墩一座,拨人了望,似为便益。呈乞照详一节,为照前项关隘,以次修完。惟镇远关、黑山营、工程浩大,兵马不足,恐难并举,除候兵食充足,虏贼远遁,另行奏请修复外,其打畏口三关,并枣儿沟等口,及新边圮坏处所,候修赤木口关墙工完之日,悉照各官所议,相应修筑,且所费不多,恢复有渐。其临山堡委实地土沙漠,草茅不生,人难防守,坐废钱粮,各虽为堡,其实无益。似应改筑墩台,拨军守哨,委于边备有益,人情称便。如蒙伏望皇上轸念极边重地,敕下兵部,再加详议明白,行臣等会委官员置造器具,差拨官军修筑关墙。临山堡改设为墩台,务期完固,以图经久。事守,通将用以银两并修过工程造册奏缴。
  按:边防大计,诚非一人智人力所能尽。创于始者,未必无遗;谋于后、继于今者,容可不通塞于时,况又徒建新绩,致远图,而益难于为御哉。使平虏地方,不鉴是疏亟加之意,则敝渐深而患弥重,逾十数年之后,吾恐茧足不能给之矣。是故备载是疏,以告志在谋国之君子云。
  嘉靖十九年巡抚、都御史杨守礼奏。
  有人可能要问,杨守礼为何对打畏口如此情有独钟?这得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其一,取决于杨守礼爱国爱民,抵御入侵,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其二,取决于打畏口重要的地理位置。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贺兰山)“沿山诸口,虽通虏骑,尚有险可凭,北则惟打畏,南则惟赤木,旷衍无碍,打畏口旧有三关,自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以来,渐至颓圮。”由此可知,在明正德以前,在打畏口勾通道咽喉之处筑有关隘三道,作为重防要地。另外,《嘉靖宁夏新志》还对打畏口作了如下评论:“苟失平虏,则无宁夏;无宁夏则无平(凉)、固(原);无平、固则关中骚动,渐及内地,患不可量矣!求久安之计,先须修打畏口,为复镇远关之渐;次修镇远关,为复黑山营之渐。”由此可见,打畏口三关在明代的至关重要性。
  大武口三道关遗址1958年之前尚有遗存,头道关在平汝铁路支线一号桥处,二道关在二号桥处。这两道关墙在修铁路时被炸毁填作路基,遗迹今已不存,只有在距平汝铁路支线二号桥北面300多米的黄疙瘩山腰上,有墩台一座,系梁山墩。三道关在清水沟与大武口沟交汇之处,紧靠田刺窝窝片头的山根,关键在海拔1325米的山崖峭壁上,最高处10米有余,西侧和南侧有关墙遗址。关城南北长120米,东西宽30米,城门向东,墙石已被人拆毁,残高约1米。关城北部有石砌烽火台一座,南部为房屋遗址,站于此处,可以可到黄疙瘩山顶上的武胜墩。登墩远望,大武口三关及沟口的石城子联成为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在惠农历史上,大武口曾经有部分地区规划归惠农管辖。1979年1月,石嘴山市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决定将大武口公社划归郊区管辖。1987年6月,恢复惠农县,大武口乡大部划属大武口区管辖。
  大武口自古为镇。上世纪60年代,随着石炭井矿务局和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的建设,大武口的城市规模开始发展。1972年银北地区驻大武口,1975年石嘴山市机关迁往大武口,正式拉开了大武口城市建设的序幕。经过三十多年的规划建设,现在的大武口已经建成为一座新兴的山水园林化工业城市。自1975年始,为石嘴山市政府驻地至今。

知识出处

事说石嘴山

《事说石嘴山》

出版者: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从地名由来、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方面探究石嘴山历史文化之源,展示石嘴山历史文化之萃,弘扬石嘴山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重大战事。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效
相关人物
任杰
相关人物
郑时
相关人物
冯大伦
相关人物
杨守礼
相关人物
吕仲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大武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