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湖陶渊明后裔文史资料钩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114
颗粒名称: 潮湖陶渊明后裔文史资料钩沉
分类号: K250.6
页数: 10
页码: 579-588
摘要: 本文主要记述了潮湖陶氏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清代名宦陶澍同根共源以及极其相似的潮湖陶氏渊明文脉、陶氏文化的现实拓展等。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陶渊明后裔 历史文献

内容

潮湖陶渊明后裔文昌阁遗址游记
  潮湖陶氏文昌阁遗址坐落于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潮湖村东部一座古代夯筑高台上,原有碑亭,亭座尚存,碑亭样貌似可想象。漫步亭台之上,忽然想起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所作的《时运》一首:“邈邈遐景,载欣载瞩。称心而言,人亦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一座“陶然亭”仿佛重现在眼前。一部《金陵陶氏家谱》①,翻开半卷潮湖陶渊明后裔文化史。展卷陶氏葫芦雕刻非遗传承人陶瑞珍家的方几之上,压根也没想到它竟然与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扯上了纤丝一缕。寻觅陶氏家族陈年椟牒,掸去封尘已久的叠叠弥灰,显露了一丝丝“潮湖陶氏渊明后裔”的厚重文脉,揭开了潮湖陶氏人家瓜瓞绵延的家族史和文化史。游思良久,咀嚼数日,决意落于方絮,意邀同好共赏。
  (一)潮湖陶氏文化的历史渊源
  早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农历二月谷旦日,在兰州府儒学就学的潮湖堡廪膳生员陶书泽(字润之),主持为潮湖堡陶氏先祖陶贵儒(字文香)暨李孺人树碑立传,在陶贵儒外孙张西铭②撰写的墓志铭文中就有明确记载:“贵儒太公……始祖系江西南康府都昌县古栗里五柳巷籍。前明时随事肃王居兰省东门,复迁条城……迁居蒋湾……垦田于宁夏……太公殁年之冬将灵自潮湖迁蒋湾”。道光十八年(1838年),陶氏十一世孙陶得元撰《陶氏世世派分序》存世。陶得元序中曰:“有迁于宁夏平罗县潮湖里者……而亲疏之分,尊卑之序,尚堪考究……”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青城书院早期创办人李凯德③在花园里④倡建条城六德书院⑤,陶书泽为李凯德撰写了《泽南先生创建六德书院德行碑》⑥。迨至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又有陶氏十五世孙陶其成撰《陶氏重修家谱序》存世。陶其成序中曰:“若我陶姓者,原籍金陵九江府德化县五柳巷人,实系渊明后裔也,自先朝明初迁于兰,住东门历数世焉!”陶氏后裔常清、常民、常太三兄弟曾前往甘肃五柳村陶氏宗祠一探究竟。在陶常民撰《白银之行——百年后的接续》一文中提到:据载300年前先祖居住蒋湾⑦,该湾五柳村⑧是陶氏后裔聚居地,紧靠黄河北岸。清嘉庆二十一年(1806年)在黄河对岸铁帽子山下建有“陶氏家祠”,祠堂雕梁画栋。还有“潮湖一支清末举人陶宗清”“二百年前先人用两头牲畜、一只木箧不远千里将祖宗遗骨从潮湖运到蒋湾”等语。陶常民、陶瑞珍合撰《陶渊明后裔所建潮湖文昌阁的建筑美学价值》一文称:“潮湖村清代有文举人陶殿试、武举人陶宗清”“家族筹集善款修建文昌阁,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清道光年间陶氏家谱记载:南京五柳苑‘古栗里籍’‘渊明后裔’;祖上口传‘我们是陶渊明后代,是南京人,是江苏人’。”清嘉庆年间在甘肃五柳村修建祠堂,祠堂楹联曰:“谱溯金陵栗里柴桑五柳巷;派延陇右兰州潮湖一条城。”这副楹联有着十分重要的佐证价值。从这些支离破碎的语言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陶渊明若隐若现的影子,道出了潮湖陶氏与陶渊明真正的历史渊源。楹联中所说的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栗里在江西九江市庐山温泉北面,是陶渊明的故乡,坐落于山南虎爪崖下,是一个山环水绕、景色秀丽的山村。村前小溪蜿蜒,西侧有一座石桥,这便是陶渊明归田后荷锄来往经过的清风桥,又名“柴桑桥”。过清风桥可见绿柳拂溪、小桥流水,令人如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诗境。文中更载:“祖上明初随事肃庄王⑨到甘肃”之后,在兰州东门定居建宅院。”凡此种种,都是与陶氏家族有重要关联的结点或事件。这些虽宛若鸡肠粗细不一,但如出一辙一气贯通,共同指向了一个历史原点,那就是——潮湖陶氏渊明后裔!
  (二)潮湖陶氏与清代名宦陶澍同根共源
  在中国历史上,陶澍是陶氏大家庭中官阶品位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清代朝廷宰相级人物之一,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两江总督。有专家撰文溯源认为:陶澍(1778-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一都小淹人(《安化县志·陶澍传》)。陶澍虽出生于湖南安化小淹,但这并非陶家世居之地。陶澍祖籍江西。陶氏祖宗为尧。尧帝初封于陶⑩,后徙封于唐⑩,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称为陶唐氏(《辞源》)。陶姓最初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历史上首位载入史册的陶姓人物为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两汉时期陶姓人又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也开始南迁江浙,陶澍远祖陶侃(259-334年)就是这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左宗棠在湖南醴陵书院教书时,曾为陶澍写有一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东归。”下联即写陶澍先祖——陶侃都督八州的典故。陶侃是陶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为江西九江人,官至荆、江二州刺史,后封国长沙,追赠大司马。陶侃曾孙陶渊明(365-427年),曾任彭泽⑫县令,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田园诗人。后唐时期(923年)由于战乱,陶侃后裔陶升,从江西吉州迁来安化小淹谋生,至元末兵乱仅剩陶舜卿一支,陶舜卿即资江陶氏第一世。后来陶澍高祖、陶氏第十二世陶志凤迁到石螃溪⑬,从此定居,繁衍子孙,到陶澍已是第十六世。江西九江陶氏历迁甘肃兰州、白银,累迁宁夏平罗潮湖堡。据此,潮湖陶氏与名宦陶澍同根共源。清道光年间陶澍在江南任两江总督,期间与甘肃平罗头闸人俞德渊有很好的幕友关系。他曾在道光皇帝面前举荐俞德渊说“其才可大用”。在陶澍和林则徐的不断提携下,俞德渊一步步成长为江宁(今南京)知府,又擢升为给朝廷“捧钱罐子”的两淮盐运使。俞德渊生前为朝廷殚精竭虑,为老百姓鞠躬尽瘁,卒之时“库无亏空,囊无余蓄”,堪称廉洁楷模。故后皇清诰授“中议大夫”(从三品)。陶澍撰《皇清诰授中议大夫两淮盐运使显祖考陶泉府君行述》;林则徐⑭撰《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平罗俞公墓志铭》、贺长龄⑮撰《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平罗俞君言行补遗》。如今,俞德渊的事迹在石嘴山传为美谈,陶澍功不可没!
  (三)极其相似的潮湖陶氏渊明文脉
  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365-427年)的著名文章《桃花源记》众所周知,历代追随者不断追寻理想中的“世外桃源”。然而,近有寒江游翁逗留“潮湖人家”小院,闻着花香在网上逗文一篇,自称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满嘴文气,信笔拟题《潮湖深处有人家⑯》,拈文一通,实在耐人寻味。文曰:
  “清明初过,石人以驾车为乐。缘山行,无在乎路之远近。忽逢桃杏林,依路数百步,中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花缤纷,石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自路边,便得一门,门有题书,仿佛潮湖人家。便舍驾,从门入。初极阔,可并行。复行数十步,道略狭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梅杏之属。阡陌交通,鸡鸭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石人,乃大喜,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弃政退隐时,率妻子邑人来此佳境,甚少出焉,偶与外人间隔。问今世人情,乃不知远近,无论世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石人因事未进酒食,停数时,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驾,便依向路,无意志之。及市内,诣众亲,说如此。众亲心随向其往,寻向所忆,遂知,得其路。旧友刘大夫,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始入,欣喜若狂,后无数向往者。”
  乃翁虽满纸“之乎者也”,但也确实耐人玩味,硬是把那个名不见经传的潮湖小村落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扯上关系。是翁还嫌不够尽兴,展拓杜牧诗意仿赋《春约》一首曰:
  信车由盘贺兰下,村郭浩渺夕阳斜;参差茅檐留不住,清浅山泉落桃花。
  古树逢春吐新芽,疏篱弄影催枝发;闲时共友何处去,潮湖深处有人家!
  乃翁以此来推情助意,硬是把自己的文精留在了这处恬静而幽雅的“潮湖人家”桃源之内。无独有偶,笔者也早有拙文,名曰《贺兰山归德沟游记》,文中有鸡肋戏稿“沙窑田菜园风景区”一段,文滋贺兰山中一户陶氏牧羊人家,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在15年后的今天,这段戏作也与陶氏文化勾肩搭背,早结良缘,贴在了“潮湖陶氏渊明后裔”的脊梁之上。现贴此处也来凑个热闹:
  “沙窑田菜园在贺兰山归德沟内,面积不大,占地仅有三四十亩,布局紧凑。这里非常幽静、惬意、安宁,令人心旷神怡。空气像过滤了一样的清醇,环境没有嘈杂和喧嚣,不受干扰;远处,重峦叠嶂,气色苍茫;近处,一条小溪从园中穿过,潺潺流水中飘落着马兰花瓣,羊场、溪水、田园、树林,相互映衬,土气氤氲;一座农舍坐落在田园尽头,小院里活跃着两只牧羊犬,满地的鸽子正在高兴地觅食;一片小树林紧靠农舍,果满枝头,菜园喷香,鸟儿在欢快地歌唱;鲜枣、雪梨、苹果、葡萄,上帝的这些赐果,此时竟是那样的令人馋涎欲滴……来到这里,我想起了晋代词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处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幻景——世外桃源,这里真可谓不是桃花源,胜似桃花源,《桃花源记》为陶潜所作,沙窑田为陶姓人家所耕;陶潜描写的世外桃源无法找到,陶姓人家耕种的世间桃源就在眼前;无巧不成书,这家人竟与桃花源里的主人公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桃花源的主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沙窑田的主人自述:‘祖先为避兵荒马乱,移居这里,女主人十七岁嫁入此境,一待就是大半辈子,很少出过山沟,基本与山外隔绝。’他们见山外来人,拿出美酒,宰倒鲜羊,在旷野里,用三块石头支起铁锅,点燃干柴,炖好鲜香肥嫩的手抓羊肉,在菜园的树林里殷勤地犒赏了我们,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四)潮湖陶氏文化的现实拓展
  潮湖陶氏文化从文昌阁的建筑艺术方面考察,能够想象到它所蕴含的艺术范畴,包括建筑设计艺术、佛教人物塑像艺术、砖雕艺术、木刻艺术、绘画艺术、装饰艺术以及土、木、砖、石相互结构的种种艺术,等等,这些都已随文昌阁的毁坻付之东流。然而,出现在潮湖陶氏家族中的葫芦雕刻和剪纸作品成为了陶氏文化的现实拓展。陶瑞珍这位潮湖陶氏文化非遗传承人扮演了这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陶瑞珍(1962-),典型的乡村女性代表人物之一,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宁夏道德模范。她居祖屋传承祖业,习文种地,性情爽朗,对潮湖陶氏文化有着非凡的贡献。走进陶瑞珍三排祖屋改制的文化工作室,有琳琅满目的剪纸艺术作品和葫芦雕刻艺术作品,间有书法艺术作品展现。从这里就能够感受到潮湖陶氏文化的底蕴和陶瑞珍那修身养性、无比静雅的兴致。在这里还可以谈古论今、听歌饮茶;沐浴阳光、侍弄庄稼。在这里可以回想文昌阁存续期间人们见面时互敬揖让之礼的和谐场景;回听当年读书学子在文昌阁里摇头晃脑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的清脆声音;回看文昌阁的上下宅院、左右厢房、飞檐翘角、镂空砖雕以及彩绘构建等等。这真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舒心的历史回味画卷啊!如今陶瑞珍葫芦满屋、剪纸满墙、殊荣满柜、游客满门,好一位潮湖陶氏文化继承者和非遗传承人,怎不叫人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在这里,小葫芦登上大舞台,小地方挖掘大文化,早已不是天方夜谭了!
  愿潮湖陶氏文化走出宁夏,走遍天下!
  愿潮湖陶氏文昌阁遗址与历史永存!
  丁酉年暮春中浣慕鸽和平谨记。
  陶老太公讳文香字贵儒暨太母孺人①李君墓志铭(慕鸽校勘)
  陶老太公讳文香字贵儒暨太母孺人李君之墓志:贵儒太公者,先三杰公之仲子,余外祖父也。始祖系江西南康府都昌县古栗里五柳巷籍,前明时随事肃王②,居兰省东门,复迁条城,至公时迁居蒋湾者历二世焉。公幼失怙恃③,家寒,为人牧。既长,配东滩处士李公讳缵秀之女秉洲,资克尽内职,因助公文香兼牧事,公豁达天授,未读书而睦姻,孝友大端,诸力行之,适与八古合卺④。而家稍余,遂置产于蒋湾,且垦田于宁夏,志未竟,早逝,享寿仅五十有一,艰难苦殆备尝焉。当时太母痛欲捐生,但以仲子讳永汉公、季子讳永清公尚幼,因励志孤帏⑤,偕长子讳永唐公持家扶幼,幸长公精明,善口非,惟先业克守,而田畴较前更扩,于太公殁年之冬将灵自潮湖迁蒋湾,卜书于此。且太母好善济贫,戚族婚墓力为周恤,遇戚族有遗孤乏养者,善抚之。男至成立,女及笄⑥妆奁⑦择嫁用。寿高八十有六,壶箍懿行⑧,至今与太公令德⑨里族,并称“道佛不衰”,且兄嗣藩衍⑩,衣食利赖长孙讳安祚。曾孙名玉玺俱弱冠⑪游庠⑫者固亲见之,复之服。古逝口宫者又绳绳⑬奕奕⑭,谓非德潭绵延垂裕后昆⑮也哉!余表兄弟及侄孙等嘱余为文,因将余所习闻而亲见者略述之,以昭示来,兹于不边心云!凉州府镇番县儒学督谕加三级记录三次,戊午科⑯举人,外孙张西铭顿首撰。兰州府皋兰县儒学生员眷晚生⑰李长新沐手拜书。
  附:皇清待赠⑱显祖考陶太公显祖妣李太君之碑志
  廪生元孙陶书泽道光十二年二月谷旦⑩立。孙:陶庆祚、陶忠祚、陶大相;曾孙:陶玉珍、陶玉魁、陶玉洛、陶积涌;元孙:陶邦隆、陶邦治、陶邦仁、陶邦存、陶邦武;来孙:陶泰和、陶忠和。合勤⑳。
  蒋湾陶氏祠堂楹联集锦(陶泰德①辑)
  滚滚水源滋桂子;深深木本阴兰孙。//栗里高风绵世泽;葛天品望振家声。//俨若思孝孙有庆;祭如在明德惟馨。//五柳绽黄金三阳开泰;双柏生碧叶万象更新。//祖德裕庥祥簪缨继世;孙谋延职业耕读传家。//源远流长派延渊明世泽;根深叶茂枝分忠武馀芳。∥春祀秋尝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一家世代源流。//谱溯金陵栗里柴桑五柳巷;派延陇右兰州潮湖一条城。//怀情履洁彭泽一归超秦汉;举贤荐能徐州三让继唐虞。//悫②著爱存百世尝忆宗祖德;春享秋祀千年犹留俎豆馨。//栗里立基自古前人俱高尚;蒋湾作庙迄今后代更克昌。//怀情履洁彭泽一归超秦越;举善荐贤徐州三让继唐虞。//五柳传家声靖节高风垂两晋;九江追族谱华阳名相著六朝。//富贵如浮华彭泽一归超秦越;云天侔高谊徐州三让继唐虞。//时暖益丸丸院内双柏生碧叶;春来真袅袅门前五柳绽黄金。//春色满门前绽金新柳远有五;清阴敷院内参天翠柏自成双。//居蒋湾以立基克勤一心功裕后;往潮湖而创业不远千里德光前。//溯先人德化开基根深叶茂宗派延绵九江府;洎③后辈本支继世源远流长昭穆似续一条城。
  陶氏世世①派分序校勘稿(慕鸽校勘)
  我族世代以来,原无谱系,十一世孙得元见人丁日繁,居处渐阔,恐尊卑失序,亲疏莫分,特有大不安于心者,聊即所知,并与族众长者考质详核,会集所通而追续之。其中多有疏虑,望其谅我心焉,甚勿为咎,盖闻谱也者,所以定亲疏、明尊卑,伸报本之义也,忆我也。始祖世世遗言:南京五柳巷人氏,今考之实系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五柳巷人也,古谓柴桑是其地也。自明初迁徙于兰,住东门十数余世,迄今兰之东门犹有宅舍遗迹,萧家坪有坟墓焉;至明末忽遭患难,始祖兄弟五,大始祖、三始祖、四始祖于兰周旋,全身获存宗祀,其子孙至今居兰守祀;五始祖少亡。此时,先祖遗泽②并历代木主③,俱失所传,良可慨也。惟我始祖行二兰负神祖、抱佛像迁徙于条城堡直街子居焉。维时复振家风,更推令绪④创基立业,修德行仁兢兢乎,致使其裘赖以不坠。其所以佑其我后者,不知几历艰难,而我后始得有今日也,兹考其墓,红岘沟坟湾子立祖者是也。二始祖行一讳伍亮,克缵厥绪⑤,善成其德,营宫室⑥、训耕读,家道于此日新焉,忆其墓与始祖墓上下相连合一。二始祖兄弟亦五,即木、火、土、金、水,俱附葬于始祖墓下,至今坟墓昭然,行列足征,支派之分由此始焉,迨其后长房、二房之子孙俱迁于凉州尧墩居住,人丁亦盛。乾隆年有其子孙名完阳者,系我等之族。曾祖自凉来条,应差稽此,而凉与条之尊卑上下亦可考证,而明其居条者,惟三、四、五房而已。有九世孙永业、十世孙隆祚等居其一房,今已无人所存者,臭井子、温家坟儿居住者或居其一房;条城、蒋湾居住者居其一房。四始祖兄弟二,映辅、映弼有顺珠、利珠等居其一房,我等居其一房;五始祖兄弟三:伯讳国正、我等居其一房;仲讳国定有永实、永庆等居其一房;季讳国宁有德珠、通珠等居其一房。厥后有迁于靖远者,有迁于脑泉⑦者,有迁于西宁甘家河者,有迁于宁夏平罗县潮湖里者,有迁于口外红庙子迪化⑧昌吉县者,虽纷纷杂处难详其地,而亲疏之分、尊卑之序尚堪考究。得元绘世代图,以便观览,其上以兰为始祖者以上未考稽明也。一人之知识有限,庶有望于知者以补序之。谨序!时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正月初二日。十一世孙庠生陶得元序。
  陶氏重修家谱序校勘稿①(慕鸽校勘)
  尝读《圣谕广训②》曰:“修族谱以联疏远,则家谱之修诚要矣,夫家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然源远者其派必大,本深者其枝必繁,使不为溯本追源,虽支繁派远亦何知哉”。若我陶姓者,原籍金陵九江府德化县五柳巷人,实系渊明后裔也,自先朝明初迁移于兰,住东门历数世焉,其在以上者亦无可考稽,爰是③第④就其可考者为始祖讳宗功,景泰、成化年生五子,即芝、兰、芳、英、茂,大、三、四祖居兰守祀,五祖少亡。惟我二世祖行二讳兰,至弘治年间迁于条城堡居焉,而兰祖又生伍亮,伍亮嘉靖年又生木、火、土、金、水五子,其长、二房迁于凉州,四、五房迁于臭井子,温家坟儿,居条者三房而已;而我土祖⑤万历年又生映辅,映辅天启年又生国正等,国正时至清朝焉。上溯本源,下及支派历历而可考,若不落于纸,使之家喻户晓,则世远年湮必致祖宗之讳号泯没于前,子孙之名字附同于后,尊卑倒置,亲疏错乱,且至语言不同声,春秋⑥不同祭,而忘其本者势必然矣,不重可慨乎孙是以上尊。
  《圣谕广训》下,奉祖辈之创修,依族伯之查补,而一一叙录之。居条、守湾者,书其讳而注其谱,东迁西移者,指其名而详其地,上追十世祖之派,下继十五世之枝,尊卑亲疏或迁或守,遐迩者无不同归于一谱,后之人率由旧章添修不已,百世之下观览者,虽户成万亿丁上,京兆⑦皆知系。宗功一人之苗裔也,正是一本散为万疏,而万疏总归于一本,一源流为万派,而万派统汇于一源。书曰⑧:“以亲九族。”诗曰⑨:“本支百世。”正谓此也。盖闻水源木本上下有同情,右穆左昭亲疏无异,致故王者亲,亲则尊祖,尊祖则敬宗,敬宗则收族,收族则考其本支,查其苗裔,叙其世系,书其名讳聊之以图谱,载之以家乘,卜世卜年有典有则,俾后之人溯本源、序昭穆、顺少长、辨亲疏,虽百世而可知由来矣。我陶氏陇右⑩名门,金陵望族,孝友继世,耕读传家,其始祖之出处暨某世祖之履历,并迁于何时葬于何地,前已载明家乘矣,兹不复赘,谨考我祖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传影图⑩,在蒋湾创建祠堂,因见族丁蕃育⑫,恐乱世派,复修图谱,自始祖以至高曾祖父子。知孙生为曾,曾生为玄,玄生为来,来生为第,第生为礽,礽生为云,云生为耳,且更知其某为某祖,某为某孙,世世相延,有条不紊。又尝论子弟成人与否,非教不可,应选族中公正者为族长,子弟中有不轨者,恒纠之务期成人,子弟辈愿业儒⑩者,延请名师训诲,虽无显奕以光廊庙,其入贡⑭监食饩⑩采芹⑩者代不乏人。由是族中无诟谇⑩之犯,里下有礼让之风,数十年来彬彬乎,大雅之区矣。不意,同治三年(1864年),回匪作乱,忽遭兵变,所过地方可怜尽成焦土,我湾家庙庐舍焚毁大半。当是时,烽烟遍地,尘土蔽天,新桂⑱米珠⑲易子而食,祈骸以窜,继之以瘟灾流行,所以条靖⑳地方十庄九空,而我族尚有男丁数百,何莫非先祖之神灵默为呵护者也。嗣后左文襄公㉑扫清关内,族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建家祠落成,而族谱尚未纂修,孙奉前人重修家谱,是以不揣谫陋㉒勉强而为之,记俾后人率由旧章㉓,绳其祖武,而实由前人昭兹令德㉔贻厥㉕孙谋也,行见丁男蔚起,歌麟趾㉖而赋螽斯㉗,甲第㉘云连济凤毛而占虎,榜谨志之。民国元年(1912年)正月初四日十五世孙其成序。

附注

注释:①金陵陶氏家谱:此处特指宁夏潮湖分支。②张西铭:凉州府镇番县儒学督谕加三级记录三次戊午科举人。③李凯德:乾隆四十年(1775年)生,字泽南,国子监太学生。④花园里:今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蒋家湾熙春村三社。⑤六德书院:金城六大书院之一。⑥六德书院德行碑碑文:略。⑦蒋湾:旧时归一条城管辖。⑧五柳村:今属白银市水川镇辖。⑨肃庄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朱模。⑩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⑪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⑫彭泽:今江西九江。⑬石螃溪:今安化小淹发榜溪。⑭林则徐:时任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⑮贺长龄:官至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⑯潮湖深处有人家:寒江蓑笠翁原文摘录。 注释:①孺人:古时大夫妻子的称谓,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本文撰著者儒学督谕张西铭为从七品职衔(相当于今县处级副职),陶文香先祖随事肃庄王,后又被清代皇家征调,后世希望得到皇家诰赠殊荣,故外孙张西铭时称太母李君为孺人亦在情理之中。②肃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封藩,封其庶十四子朱楧为汉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封肃王,永乐十七年(1419年)薨,谥号庄王。③怙恃[hù shì]:父母依赖。④合卺[he jǐn]:汉族婚仪之一。⑤孤帏[gū wéi]:独居无偶。⑥笄[jī]:女子成年。⑦妆奁[zhuāng lián]: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或者嫁妆。⑧懿行[yì xìng]:指女子的德行。⑨令德:美德。⑩藩衍:繁育滋生。⑪弱冠:古代男子年至二十在宗庙中行加冠礼数。⑫游庠:就读于府或州县学宫。⑬绳绳[min mǐn]:接连不断。⑭奕奕:众多。⑮垂裕后昆:为子孙留下功业或财产。⑯戊午科:清嘉庆三年(1798年)陕甘乡试。⑰眷晚生:旧时姻亲晚辈对长辈的自称。⑱皇清待赠:指墓碑主人或其先世为明朝人,被清代皇家征调有功,故后等待诰封,说明墓碑主人生前很荣耀。⑲谷旦:旧时吉日的代称。⑩合勤:共同努力做事情。 注释:①蒋湾陶氏祠堂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同治三年(1864年)回民起义时遭受毁坏,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再次被毁。本组楹联产生于嘉庆年间蒋湾陶氏祠堂始建初期,撰著者佚名。1950年农历十月十八日下午三时,六德兄弟之一的陶泰德抄录于蒋湾祠堂而得以幸存。②悫[què]:诚实,谨慎。③洎[jì]:到,及。 注释:①本文题目为校勘者所加,原题为《陶氏世世派分序(摘录)》,原载《陶氏金陵家谱(宁夏潮湖分支)》。世世:累世;代代。②遗泽:留下的德泽。③木主:故人替身物,人们用木简单剥雕成人形木偶,无字无图案,以象征死者,用以长久祭拜。后来演化为“神主”“神位”。④令绪:事业或业绩。⑤克缵厥绪:能够继承前人未完成的事业。⑥宫室:古代房屋的通称。⑦脑泉:在甘肃白银景泰县。⑧迪化:新疆乌鲁木齐前身。 注释:①本文题目为校勘者所加,原文标题为《陶氏重修家谱序(摘录)》,原载《陶氏金陵家谱(宁夏潮湖分支)》。②圣谕广训:指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圣谕广训》。训谕世人守法和遵循应有的德行和道理。源于清康熙皇帝《圣谕十六条》,雍正皇帝继位后加以推衍解释。清政府在各地推行宣讲,并定为考试内容。(3)爰是:于是。④第:仅。⑤土祖:清代民间土地菩萨的代称,这里借指万历年陶氏先祖。⑥春秋:指时间、年龄。年龄一年又一年累积增加。⑦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⑧书曰:书指《尚书》。这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⑨诗曰:诗:指《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⑩陇右:指陇山以西地区。⑪影图:画像。⑫蕃育:繁衍。⑩业儒:以儒学为业。⑩入贡:贡士入京参加会试。贡士,指乡贡考试合格者。⑮食饩:明清时经考试取得廪生资格的生员享受廪膳补贴。⑩采芹:指入学或考中秀才成了县学生员。⑰诟谇[gòu suì]:辱骂。⑩新桂:科举考试中试者。⑲米珠:饰品。⑩条靖:指一条城平平安安。㉑左文襄公: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㉒谫陋:浅薄。㉓旧章:昔日典章。㉔令德:美德。㉕贻厥:留传;遗留。㉖麟趾:汉代货币,称为麟趾金。㉗螽斯[zhōng sī]:即螽斯衍庆,旧时用于祝颂子孙众多。㉘甲第: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和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