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营子文昌阁暨田会蓝家族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112
颗粒名称: 田家营子文昌阁暨田会蓝家族轶事
分类号: C913.11
页数: 6
页码: 551-5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田家营子文昌阁田会蓝家族的故事。
关键词: 田会蓝 田家营 家族轶事

内容

田家营子文昌阁,位于平罗县头闸镇西永惠村平头路北侧300米处。据道光年 徐保字所著《平罗纪略》记载,该文昌阁始建于乾隆末年(现存为1990年翻建 )。建筑风格为六角塔式翘檐绘壁古建筑。殿前左右两排为厢房,四周有砖砌 围墙,塔基高2米,塔高12米,分上下两殿。上殿供奉着魁星②,下殿供奉文 昌星③即文昌帝君。田家营子文昌阁承载着清代武德将军、吏部候铨参将田会 蓝率众修缮昌润渠的事迹。文昌阁周围的老百姓历经250多年的风风雨雨,维 系了文昌文化传承中的一段非凡的传奇故事。
  田会蓝及其家族轶事
  田会蓝(1695-1769年),字逢玉,宁夏中卫县宁阳四百户(今属中卫县恩和 乡)田家营子人。据史料记载:清雍正四年(1726年),宁夏道员奉旨在“查 汉托护”开辟惠农、昌润二渠,中卫县宁阳人田会蓝尊单畴书、岳钟琪、通智 令,从宁阳四百户赶往平罗县修渠工地,“会同力作,恤体民艰经营;不惮烦 劳,披星戴月修增;未辞辛苦,栉雨沐风……督筑昌润渠迎水坝、退水闸,开 垦滩田,决堤灌水,民各有秋。”雍正八年(1730年),惠农、昌润二渠竣工 ,修建历时四年,清廷又从各处移民到“查汉托护”落户,会同当地民众在两 岸开垦水浇良田4073顷。由于田会蓝率民成功开挖了惠农、昌润二渠,周边民 众的农田能够得到充足浇灌,旱涝保收,“查汉托护”一片五谷丰登景象,社 会和谐致福,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祥和富庶,民众爱戴田会蓝,“赞其义举 ,颂其德勿衰”。田会蓝还赢得了地方官吏们的赞誉,通智曾赠“任重闾师” 匾额。功成名就的田会蓝遂率家人和部属定居平罗县头闸(史称“东乡”)西 永惠堡,开创家业,繁衍子嗣,并仿照宁阳四百户家乡祖制,在西永惠堡创建 了田家营子庄园。受田会蓝致仕的影响,乾隆二年(1747年)长子田登年考中 丁卯科举人;次子田登籍虽为业农,但开设烧坊,广聚财富,光阴富足,善济 贫困乡民,在当地老百姓中享有盛誉;三子田登科考中乾隆二年(1747年)丁 卯科武举人。田会蓝的子嗣先后考取了5名举人、8名贡生和2名庠生,功成名 就,依托田家营子庄园走向社会。田会蓝认为这是得到了文昌帝君的恩赐。为 感念西永惠堡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感恩子孙后代读书能获取功名利禄, 同时为崇尚和光大一方地域文化,田会蓝率领田氏家族集资,在西永惠堡修建 了“田家营子文昌阁”。据说始建的文昌阁,台、阁各高3米,台基为六角形灰 砖包砌,底大上小,呈斜坡状;杰阁大门向北敞开,周围有1.5米高的土坯砌 筑围墙,砖砌前大门也向北敞开,顺石砌台阶登高,向上攀爬十多个台阶才能 进入阁内。院内左右各有3间厢房。
  田会蓝父子对重修昌润渠做过重要贡献。据道光《平罗纪略》记载:乾隆三年 (173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宁夏宝丰发生强烈大地震,平罗震度较为强 烈,致使大片房屋等建筑物坍塌,“地多拆裂,黑水涌溢”,加上黄河水上岸 淹没,水深达7-8尺,大片地段竟成一片冰海,伤亡十分惨重。昌润渠有些地 段由于渠底高于渠坝而废弛。惠农渠也坍塌多处,经过全力抢修基本回复了灌 溉功能,而昌润渠却已无力修复,原昌润渠所灌田亩归惠农渠仁义、交济、六 墩几处勉强浇灌。灌溉非常困难,许多良田因缺水而干旱无收,连年闹饥荒, 人们缺吃少穿,无法生存。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后,平罗县城黄河以西“ 查汉托护”土地,虽然平坦肥沃,也有自流灌溉之便利,并且拓徕垦户,开垦 了大量荒地,但昌润渠被毁坏后连年干旱,仅靠引惠农渠水根本不能满足当地 民田灌溉之需,新老农户广种薄收,步履维艰。宁夏府意欲改变当时的缺水状 况,但由于府衙缺少银两,无能为力。田会蓝也已至风烛残年,此情此景他们 父子心知肚明,遂产生了一个宏伟的设想:即要想增加引水量,满足昌润渠稍 民户田地灌溉的需要,就必须要改变惠农渠和昌润渠两渠一水引灌的状况。田 氏父子经过实地踏勘,认为只有从宁夏县黄河(元末明初称“洪河”)西岸的 通吉堡溜山子开口,引黄河水直入昌润渠,才能彻底改变昌润渠系灌溉缺水状 况。年事已高不宜再承担改造任务的田会蓝,与三个儿子商量决定,由其三子 田登科负责向宁夏府张为旃[zhān]请愿:由田氏家族“自备人夫”,修复已 废28年之久的昌润渠,完成引水工程任务。田登科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 卯科武举人,在平罗当地有较高威望,宁夏府知府张为旃[zhān]认为田登科 有能力担此大任,因此批准了田登科开新口引黄河水入昌润渠的计划。
  田会蓝父子在宁夏府、县两级知官的支持下,立即启动了兴工准备工作。田会 蓝招聘有修渠经验的能工巧匠,对总体工程进行精心设计,指定三子田登科为 兴工总理;长子田登年(乾隆丁卯科举人)、次子田登籍负责招工和备料,共 襄其役。登年和登科兄弟二人仗义疏财,万事齐备,立即兴工。他们在溜山子 开口,借助六羊河古道顺势利导,修建昌润新渠全长90公里,直到惠农县境内 的永屏堡归入黄河,共建桥闸14座、大小斗渠113道,于翌年竣事。昌润渠修 成后,按旧制名曰“复兴昌润渠”(原载《平罗纪略》),输水量大增,满足 了新老农户浇灌农田的需要,渠系浇灌面积由原来的4073顷迅速扩展到7787顷 ,平罗县域也由原来的一个军事边防要塞,发展成为“川辉原润千村聚,野绿 禾青一望同”的鱼米之乡,渠系受益民众无不欢欣鼓舞,视田会蓝及其子为救 星,对以田会蓝父子为代表的桑梓父老感恩戴德。朝廷敕授田登年和田登科均 为“武林郎、吏部候铨千总”。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初三日午时,田 会蓝寿终正寝,享年74岁,安葬于平罗县头闸西永惠堡,墓向壬山丙向三分。 为褒扬田会蓝修渠惠民的伟大功德,宁夏知府报请朝廷为田会蓝请奖。乾隆三 十八年(1773年),皇帝诰授田会蓝为“武德将军、吏部候铨参将”(正五品 ),并按规定等级拨发帑银对“将军墓”进行了修葺(见原谱《墓志》),以 壮观瞻。修葺后的墓葬置逢玉翁石碑一座;碑傍竖石旗杆一对,外雕人物、花 草等;前设石供桌,摆列石香炉、供器,傍列石猪、石羊等;明堂前有拜台、 兜金等;筑墓葬围墙十余丈,外植榆、柳等树,繁华丛森,藏风聚气;有起脊 茔门三间、格子四扇,脊兽俱全;四角有石柱四根;门外旗杆一对、亭子三间 ,以备春秋祭所令人看守,以垂永远;碑傍赠镌石对联一副。联云:“飞云自 在水藏宝;化露方寒风动珠!”
  嘉庆元年(1796年),田登科奉旨参加镇压川楚陕“白莲教”,历时八年有余 ,嘉庆九年(1804年)不幸在军中病故。受田会蓝的影响,田氏后人团结乡里 ,勤奋好学,为仁厚德,多有考取功名利禄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田 登科三子田珍考取戊申科武举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田登籍次子田玥 (官名甲乙)考取己酉科武举人;田登年长子田琮不但考取平罗县廪贡生,而 且治家有条有理。太宜人故,牛鉴(曾任两江总督)大人备礼来吊,赠联云: “一福二寿三康宁;夫举子贡孙秀士。”平罗县知县与之联宗赠匾曰“仁为家 传”,朝廷例赠田琮为“修职郎、吏部候铨训导”。
  道光年间,昌润渠又被黄河冲垮,田会蓝的曾孙田树颖(太学生)“德行忠信 ,出财修葺,不惜己财,民赖其德;开设烧房,薄利疏财,怜穷济危”,朝廷 例赠“迪功郎”。田登年的次孙田树本(字砚农)为廪贡生。嘉庆二十三年 (1818年),江南名宦俞德渊的弟弟俞德源在头闸俞家庄“留馀堂”老院前造 书室,聘请砚农先生为家庭塾师。道光五年(1825年)砚农先生被选为拔贡生 ,在陕甘荐卷乡试交卷后逛街时,遇匪首“大豹子”率百余名匪众当街抢劫, 砚农先生行侠仗义,孤胆一人赤手空拳击伤匪徒数十人,为海查官巡捕剿匪赢 得了时机,匪徒们即被悉数捉拿归案,其义举“令军民感德,刁风遂绝。”
  平罗县头闸镇西永惠堡田氏先祖田会蓝作古距今虽有245年,但因其家族先贤 修水泽民、仗义疏财,功德卓著,其主墓葬及后世分支坟茔均受到悉心保护, 至今尚存。2013年10月13日恰逢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平罗县人民政府 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罗玉皇阁院内,为在平罗县历史上做出过重要贡 献的几十位历史文化名人树碑立传,田会蓝碑亦在其中。碑文曰:“大地震后 昌润渠毁,灌区干旱无收,连年饥馑,会蓝体恤万民疾苦,倾献几世积蓄之资 ,携登年、登籍、登科三子及桑梓父老重修该渠。”当代诗人任登全有感赋《 田会蓝》一诗曰:“协助开渠立大功,拓边垦种抗灾情;家资人力都奉献,感 恩百姓颂恩人。”
  文昌阁的重建及其保护利用
  田会蓝的壮举对田氏后裔产生了积极深远的教育和影响。如今,原建的文昌阁 因年久失修和历史毁损等原因,又经三次翻建。在历史上修缮和保护文昌阁的 善行,却不断地记录在青灯黄卷和一代代故去的先贤们的足迹当中。正是这处 很不起眼的文昌阁,经历245年风风雨雨,数遭毁坏,但都能够得到及时修缮 。据传说,清代翰林俞德渊曾出资修缮过田家营子文昌阁。晚清和民国年间, 社会虽多有动荡,但也不乏有识之士相继倾其囊善修杰阁,并将厢房辟为书院 或改为学堂,为周围堡寨的孩子们教习文化。
  解放初期,文昌阁一直由当地鳏夫陈宽驻守。田会蓝后裔田熙成(曾任文昌阁 会长)利用文昌阁厢房做教室,聘请刘元柄等先生教书,开办文昌阁小学,为 周边东通平、永惠、头闸等村堡的孩子们读书上学提供方便。文昌阁办学一直 延续到1956年,据当时在阁中上过学的人士回忆,进入文昌阁院门向前走,上 五六个台阶便是上殿,上殿呈六角形,每个角都有一根柱子,并有屋檐,殿内 供奉着文昌帝君画像,殿外周围种满了枸杞树。整个院落呈长方形,南北长约 100米,东西宽约50米,大门外还有工程疏浚惠桑梓,渠水奔流润沃田。篮球场,学生们在这里进行体育活动。文 昌阁周边有深1米、宽20-30米的湖泊,湖水常年不见干涸,冬可滑冰,夏可游 泳。1957年西永惠小学建成后,学校和读书的孩子们从文昌阁迁出,闲置的文 昌阁被农业高级社辟为办公场所。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农业高级社改为生 产大队。在多次的政治运动中,田家营子文昌阁遭到毁坏,留下一片废墟。“ 文化大革命”期间为“反修防修”的需要,人们把废墟下面挖空,使其成为一 个名副其实的“防空洞”。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81年以后,田家营子及其周围村民的生活条件也不断得 到改善,当地学生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越来越多。为了纪念久违的家乡文化,田 家营子村民们踊跃筹措资金重建文昌阁。在后来的十余年时间里,他们发动村 民填平了防空洞,逐步在原址上用土坯盖起了简易的土木结构六角塔式石灰粉 壁阁楼。
  如今的文昌阁为第三次修建。1990年,田会蓝后裔田生林出资数万元,在村民 的积极支持下进行了重建。重建的文昌阁,仿照原建原型,重现六角翘檐砖木 结构,仍分上下两层,下层是文昌帝君安座,上层是魁星安座。外围有6个立柱 ,阁门和院门仍然向北敞开。阁门外有左右两排厢房,周围为砖砌围墙。文昌 阁竣工后,又于1991年底邀请民间艺人泥塑了文昌帝君和魁星像,以及文昌帝 君的随侍“天聋、地哑”④两位神童。1992年农历二月初三日,适逢文昌帝君 诞生日,乡民们为文昌帝君和魁星塑像落成举行了开光仪式,方圆百里的事业 和学业有成者前往拜谒。2010年高考前夕,笃信佛学教义和喜做善事的平罗陈 桥建筑公司总经理陈义⑤,携子来阁拜谒文昌帝君。当陈义看到文昌阁规模较 小且已陈旧日的状况时,便产生了弘扬家乡文化、保护文物古迹的念头,决定 重建西永惠文昌杰阁,经商议,地基长75米、宽50米、高2米的土方由村民自 己垫方压实;修葺工程的全部善款和施工任务由他来承担完成。2012年头闸镇 负责人得知消息后,指导该村成立了管委会,当年7、8月份镇政府就向县文化 旅游广播电视局报批了《关于头闸镇西永惠文昌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项 目建议书》,8月10日获准实施。
  据目前史料证实:田氏家族文化肇起的时间,比当地俞氏望族还要早57年。在 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查汉托护”土地上,文昌文化孕育了方圆百里的 书香气息,引领人们崇尚读书和尊师重教,影响后代植品守操。历史上自从有 田家营子文昌阁以来,方圆百里先后出现过俞德渊、田登科、田珍、田玥、田 琮、田树本、俞思益、俞寿祺、张鸿翼等多位秀才、举人、进士乃至翰林等先 哲。近年来在文昌文化的影响下,多有莘莘学子学有所成,业有所为,如何学 清、张明、田生才、田生明、田光让、刘占学、靳忠华、刘兴奎、张国兴、王 远等西永惠文昌阁周围的学子们,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已经做过或正在做着 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受文昌文化的影响,近年来每逢高考前后,各地考生由家 长陪同前来拜谒文昌帝君,为魁星进香祈祷,祈求魁星金笔点榜,感恩金榜题 名。在民间,每年清明时节和农历七月十五两次庙会,善男信女云集杰阁,热 心人士奔走相告,讲述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及农民种地不但免缴皇 粮,而且还享受补贴的优惠政策,还能听到政府投资挖沟排水、修桥铺路、砌 护渠道、学生上学免学杂费、补助早餐、校车接送、有病住院报销医疗费、享 受老有所依的养老保险等利好消息。每逢文昌阁庙会,田会蓝后裔田光星还要 给人们说上一段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的变化、农民生活改善和党的富民政策给 人民带来的幸福。如今这里已成为各界人士,尤其是文化界人士游览祈福的一 个好地方。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和平
责任者
田金铭
责任者
田生秀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