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德渊撰《重修平罗文昌阁碑纪》译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109
颗粒名称: 俞德渊撰《重修平罗文昌阁碑纪》译文
分类号: G256
页数: 2
页码: 515-516
摘要: 本文是由俞德渊撰写、李金珠翻译的《重修平罗文昌阁碑纪》。
关键词: 文献资料 地方史料 石嘴山市

内容

我们县城外东南角,原有文昌阁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庠武生龚弼发起许多人修建的,历时数年才完成。每年春季二月和秋季八月,县里的士绅们和学以居位的士大夫在外出做官之前,将在士筮日这一天,在文昌阁内虔诚地祷告,相互交流,拜祭完又在一起喝酒,吃祭祀后的食物。这些做法隐喻着使风俗淳厚、勉励学校办得最好的用意啊!当今皇上即位六年以来大赦天下,令各州县专门祭祀文昌帝君,于是全县文武官员抬着猪牛羊等祭品到文昌阁致礼祭祀。从这时开始,在这座文昌阁里也拟订了典章、礼仪等有关事项。观看原有的建筑格局,文昌阁左右,钟楼和鼓楼各一座,阁后是寝殿,前面是两排厢房,再前边有三行过厅。观看的人都说,虽然初具规模,但应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前提下再增加一些建筑。过了嘉庆七年(1802年),由张德绪、龚毓秀、王士彦、吴起凤等读书人运作谋划,筹集了经费,在文昌阁前拓宽了数丈土地、增筑了台基,又用砖石垒了井壁。他们原来商议是要立山门、修回廊,使显现在外的景观更加壮观,但因经费不足,为此而中止了这些工程。嘉庆十九(1814年)年春天,刘俊、张毓秀、吴起鹏等人考虑到文昌阁以前应完成的工程没有完成,约在一起共同商议筹划,表示愿意重修文昌阁,于是,召集工匠,备齐材料,限期动工。这次重修,在文昌阁前面立了山门,山门之内用树木做屏障,又在南面和北面修建了三排带有栏杆的走廊,走廊上的雕花格子窗户全都向外开,以便于人们近观和远眺。在过厅的旁边,全是转道游廊,也各自有窗户,视野十分开阔深远。至于其他,该补的建筑就补上,坍塌的加以整修,油漆剥落的进行彩绘或用黑土和白土粉刷,一边整修一边使之完备,干活十分小心,要求又特别严格。除此以外,又在大门前竖立了两根高三丈多的旗杆,从文昌阁楼到大门,各处都挂了匾额、楹联,金碧辉煌,耀人眼目。。登上文昌阁楼放眼望去,焕然一新,景象大为改观。这次重修工程从嘉庆十九年(1814年)四月动工,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五月竣工。监督这项工程的人有赵登泮、孔可进、吴云封。负责升到高处和向下挖掘工程的是吴云票、阎大业、阎登甲、王兰、刘立和、阎鸿业。此项工程耗费的银子共有400多两,都是居住在一起的人士多方筹划,通过募捐活动拜访诸多施主而得到。所以,应该将各个施主的姓名及所捐款额另做匾额刻在上面,以表示没有埋没人们行善的心意。这些重修文昌阁的人士还建议,因阁楼前有一道流水,应当砌一水池,做成环桥的形状,在上面再建立碑房,才可以完全把文昌阁的胜景收纳进去,从而更加美观。这些人虽然有志于此,但却未能动工兴建,暂且等着以后乐于做善事的人士去完成吧!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金珠
责任者
俞德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