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长龄撰《两淮都转平罗俞君言行补遗》译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108
颗粒名称: 贺长龄撰《两淮都转平罗俞君言行补遗》译文
分类号: G256
页数: 3
页码: 512-514
摘要: 本文是由赵和平翻译、贺长龄撰写的《两淮都转平罗俞君言行补遗》。
关键词: 文献资料 地方史料 石嘴山市

内容

担任两淮都转盐运使的平罗人俞德渊不幸逝世了!现在,两湖(湖南、湖北)总督林则徐既然都已经为他撰写了进入阴间的铭文,我再能说些什么呢?考虑到我同俞德渊交往的时间最长、情谊最深、最了解他,叹惜他还没有来得及干完自己的事业就一病不起,就是他的志向和操行也应该让大家完全知道,假如最终被淹没,无人知晓,那我们将来死了以后,哪里还能够逃避掉应该承担的责任呢?于是,就(我)所知道的和看见的他的有关情况阐述和记录如下,作为对墓志铭里所没有记载下来的内容的一些补充。
  俞德渊把荣誉和利益看得很淡,能够一心一意地忠实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包括佣人),尽量让他人了解自己;从根本上着手处理事务,教化本源,并且谦虚而乐观地向众人表达想做一番事业的想法。情况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结局都有一定的道理,人虽然已经去世了,其做人的思想和方法经常能够想见到。回忆我自己一开始在苏州担任江苏按察使的时候,俞德渊为长洲县令,不久他被提拔为苏州督粮同知,接手主持操办漕粮海运。没有过多长时间,由于他的母亲去世的原因,回原籍老家丁忧,办理母亲的丧事。不久,我到江宁(今南京)担任布政使,他因办理海运事业有功而被提升为常州府知府,但他还未来得及上任就被调任江宁府知府。实际上把他拉到我的身边当了我的助手。我们先后一起共事好多年,凡是任用人才、使用人员或掌管国家事务的事情,必须事先征询和听取他的意见,最后我才决定怎么办。我比较糊涂,比不上他考虑周全。用人必当其才(欧阳修名句“用人之术,当尽其材”),才能赢得人才的心,所以事情都办得很成功,现在回头看来,这都是受益于他的好处。由于我身体和精神的原因,隔的时间越长,我就越是想念他。虽然想念,但是不可能再见到他,这种心情别人是不会知道和理解的。他做官以来,谨慎地接近官府中的大官小吏。遇有丧事,不按丧葬的礼制穿戴衣帽,他不会去见祭祀的人们。夏天最热的时候审理案子,他不顾汗流浃背,正襟端坐在堂上。过了审理案子的当天,他又再作一些复审,疟疾忽然发作,他拖着震颤的身体(继续工作)。感到事情还没有办理完毕,不能由于身体的原因而停止了下来。
  荆溪籍翰林院庶吉士任泰曾告诉我说:俞德渊一开始来到荆溪县上任,半路上就遇到了拦轿告状的百十余人。过了几年以后,那些拦轿告状的人冒用他人名字又来告状,俞德渊一见面就认出了他们,那些人很吃惊,认为俞德渊是神仙。在这个位置上,俞德渊始终坚持不懈地做着许多事情,而他的清正廉明难道不正是在于其能够以身作则吗?俞德渊在担任长洲县令的那段日子里,元和籍太史石韫玉将“实政在民”四个字制作成匾额,与各方绅士和全体老百姓一起,将其悬挂在俞德渊办公的厅堂里。俞德渊的母亲不幸去世,他要回原籍丁忧,当时的遵义太守平樾峰翰林刚刚同他一起办理完漕粮海运的事情,为他书赠了“至性至情,得天者厚;实心实政,感人也深”的楹联帖子,在当时可以说是再没有这样的溢美之词了。
  那么,俞德渊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得到了同僚、战友、各方绅士以及全体老百姓的赞扬呢?俞德渊从朝廷中所获得的款项虽然很少,但是必然会特别地保管起来。他说:“朝廷拨来的这些银子是官府的钱,我不敢私自借给我的亲朋好友。”朋友遇有紧急的难事,则倾囊相助而且数量不少。苏州有位大官被罢免解甲归田,离开前不肯偿还在官款项,想让俞德渊帮其还账。我曾经对俞德渊说:“这个人的家里并不贫穷,不需要你这样帮他!”俞德渊不仅很快地帮他还完了欠款,而且还说:“既然已经答应帮助人家,能不偿还吗?”在一个官署里一起供职的某位同僚,即将到省城拜见(某位长官)向上攀附。俞德渊偶然间与我聊起过这件事情,过了几天以后他就感到非常后悔。他说:“哪管他是来还是走呢?我愧对这位朋友了!即便是以这件事情想念他,哪里能够用几句微词来辱没他的志向呢?”
  俞德渊在兰山书院(今兰州大学)当老师,教学生挣钱养活自己,曾经患严重的疾病,躺在馆舍中不能起卧,他的弟弟俞德源前去操心他的起居饮食和疾病治疗,一个多月时间不知疲倦。后来他当了江宁府知府,他的弟弟俞德源当时也已经有40多岁了,却仍然像过去那样在身边伺候着他。
  当时俞德渊住在家乡丁忧,他的随从们都不愿意归属别人使用,必须等他守丧期满除服归来,要不是他德高望重能这样吗?俞德渊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坦荡,华夏族之外的其他各族人等非常难以窥测到他的心际,即便是在高雅的宴会上相互认识的人,也说的仅仅都是政务方面的事情,而且没有任何的恶意。像这样知道俞德渊内心世界的人(就是我啦)!
  已经过世的儒家学者们说过:进入圣道之门谈论学问,必然会寻求许多事情;讨论政治必然要从大家的实际愿望出发。现在看来,俞德渊大有裨益、诚实可靠而且很有实用价值的学问没有得到施展,自己也不可能再做这方面的事情了。当时非常出类拔萃,假如稍作表达或阐发,从他的身上获利和受益的人,不但可以遍及大江南北,而且还能够增加得更多呢!
  俞德渊逝世前的几个月,我到福建担任布政使,在江宁(南京)不期而遇,他呼吸急促地哭着对我说,(自己)心力衰竭了!占卜做官的命运,20多年来始终没有得到(我的)一点报答,恐怕一旦溘然长逝,在先帝面前露出终结,没有什么能够报效国家的,死了以后会感到非常遗憾!俞德渊有经世致用的雄才大略,我曾经对已故的蒋励堂节相和现在的两江总督陶澍说过:苏州衰败和困苦到极点了,非得俞德渊安抚和安定不可。现在刚刚得到皇帝应陶澍之请,将他安排在更加重要的岗位上,而他却已经等不及了。
  当初在我应朝廷的征召还没有出发的时候,俞德渊就寄来书信催促我尽快出发,并且列举了我从前所说的“陈文恭谦而失礼,乐于助人之心性”的例子。即便是用仁爱之语相互追问谴责,什么时候才能够安定闲适呢?竟至我也出发了,而他也逝世了!我这个读旧书的陈腐之人真是悲痛啊!感恩并思念过去经历的那些日子,追思俞德渊生前说过的话和他所做过的没有记载下来的事情,表明他的微细事情和他的衰微之学,还能兼顾他的志传。我做官以来,最得力的地方从现在开始已经没有了!环顾周围一片茫然,久远的岁月将非常孤独,写这篇文章寄托哀思。林则徐大人对他其实也有无穷的悲念呀!道光十七年(1837年)春三月,湖南长沙善化人贺长龄撰文;秋九月广东省南海县人罗文俊书写碑志。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和平
责任者
贺长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