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楠撰《俞母赫太夫人七十寿序》译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105
颗粒名称: 张作楠撰《俞母赫太夫人七十寿序》译文
分类号: G256
页数: 3
页码: 502-504
摘要: 本文是由张作楠撰写、赵和平翻译的《俞母赫太夫人七十寿序》。
关键词: 文献资料 地方史料 石嘴山市

内容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我(指张作楠)和俞德渊(号陶泉)在南京结为朋友。那时,我在江苏常州府任阳湖县知县,俞德渊任荆溪县知县(这两个县均为常州府八县之一)。我俩相约迎养自己的父母。我的父亲来了不久,以自己不太适应城里的生活环境为由,就又回到老家去了。俞德渊的母亲赫太夫人也以路途遥远为由,而不愿意来到他的身边(接受迎养)。后来,我被调到太仓县,俞德渊被调到长洲县。我再次提出了迎养想法,没有得到父亲的允许。俞德渊以江南地势低洼潮湿,也不敢再强行迎养自己的母亲。(我们)只有告诫对方一定要做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吏并互相勉励,做到名副其实,消除父母期望(我们做清官)思虑。
  道光三年(1823年)冬天,我的母亲70周岁,俞德渊给她写了祝寿的文章。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六日,高兴地迎来了赫太夫人70周岁的生日。我即使没有能到堂上为太夫人祝寿的机会,然而,太夫人之所以一心一意为一家福泽还在继续操劳,至今没有止境,那么可从陶泉的(言行)就能看到她这么做的原因了。
  俞德渊每次跟我谈论起来,引经据典,能详列其词。(我向他)请教,(他)就说:“我年少的时候,故去的父亲对我们功课考察得很严格,必然会要求我背诵所学的课程。母亲生怕我们兄弟几个不能把书读熟并背诵下来,将灯加满油以夜半作为勤奋读书的时限,所以到今天为止,仍然记忆在心里。”俞德渊的饭桌上两种以上的菜肴很少,不穿华贵的衣服,有的人质疑他过于俭朴。俞德渊说:“我年少的时候,故去的父亲偶然得病,家里贫穷,新麦子还没有割下来拉到场上,母亲把先成熟的大麦麦穗采摘下来蒸熟后,将麦粒儿揉下来作为饭食给父亲吃,而她自己却带领我们兄弟几个吃以豆叶为主的粗食,(她)衣着俭朴,将头发结成锥形的髻(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不认识妇女用的化妆品和丝绸是什么东西。这是母亲的本性所在,直到今天为止还是(那个)自然而然的样子。我哪敢突然拥有用黄色的丝绸做成的被子,饱食像猪肉一样的好食品?”我每次到俞德渊的官署或书斋拜见,大门以内听不到喧哗和嬉笑的声音,常常自愧不如他管理得那样好。俞德渊说:“这是母亲的家法。母亲治家严肃,有时,孙子们在外面玩耍传来的嬉笑声,总是被呵斥和禁止;亲戚们不是至亲不允许进入内室。况且官署属于清净和严肃之地,哪敢容忍奴仆等下人们喧哗和扰攘呢?”
  道光三年(1823年)苏州和松州两地发生大水,俞德渊向总督和巡抚大人报请按例给予赈济,(他)将府库里的钱借了出来买成粮食,用船运至灾区,紧接着(灾区的)粮价得以平抑,亏损了数万元之多。(俞德渊)曾经告诉我说:“过去在老家的宅邸里侍奉母亲,亲戚和族人们遇上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的时候,母亲总是想方设法地去接济和帮助。(母亲)告诉我说:‘我们家过去很贫穷,应当想到贫穷的人们的苦处。’现在(我)有了老百姓父母官的这个责任,尤其不敢不体谅母亲的一片苦心,而忘了老百姓的苦处啊!”俞德渊年少时受到了规矩与法度的训练,成年后又得到了赫太夫人的提醒和教导,成为了博学多思的人和(朝廷)派出的好官,所以,这是人生中最大的幸事。而我独自叹息:赫太夫人自从嫁到俞家后遭遇苦难,经历了很多的艰辛,侍奉婆婆(指俞盛初后母杜太淑人)竭尽孝道,抚养俞德渊的父亲前妻所遗留的女儿,又竭尽其最大的慈爱,而完成俞德渊的父亲没有做完的事情。俭以养德,廉以养教。端正其本性务必像幼年学习的时候那样,而在贫穷和没有地位的日子里磨炼自己的品质。所见到的已经不是用“唐代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宋代欧阳修幼时,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读书”那样的方法所能够达到的了。现在子女孝顺,孙辈贤惠,显亲扬名,没有尽止。而太夫人最有出息的儿子,仍然还像从前一样。大概唯有太夫人把盛初公的心意作为自己的心意,所以盛初公的志向和愿望能够实现。也唯有他的几个儿子把太夫人的心意作为他们自己的心意,所以太夫人的心更加安慰。而俞德渊又更加推崇太夫人的良好教治,(把她作为)以造苍生的福祉;恩泽如风的扇子;培养和保持不慕荣利志向的方子;大众母亲的赞歌;或生命永恒不朽颂词。太夫人更加快乐,而且忘了自己也已经衰老了啊!
  以往,北宋书法家蔡襄在福州侍奉自己的母亲,一时传为佳话。然而,晋朝的陶侃,官至荆江二州刺史,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军事。他刚开始任寻阳县吏时,利用管理渔业之便,捎回一些鲊给母亲。母亲却不领情,将鲊封好退回,还写信责备他说:“你当了小官,就把公家的东西拿来送给我,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忧虑。”由于母亲的严厉教育,陶侃一生不仅为官清廉,而且还十分节俭。他任荆州刺史时,连造船余下的锯末也要人收集起来,雪后天晴再撒到坡路上,便于人们行走。告老辞官时,他把所有的公物都一一交接清楚才离去。后人称赞陶侃清廉,更称赞陶母封鲊的美德。这种美德便是从不贪不恋开始。陶侃的母亲不接受儿子的侍奉,也不失为是一种慈爱,况且前面皇上称帝的时候广施恩泽,太夫人以及故去的俞氏祖先们都得到了深厚的恩惠和荣典,所以把分封和奖赏看作更大的荣耀,而勉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当个贤能的官吏。一年当中,还寄来了许多封告诫的书信。可以作传的又不仅仅是这样一两件事情啊!
  官员考核刚完,俞德渊因才能出众而被举荐,他打算在吏部的带领下朝觐皇上。授官以后请假回到老家举杯饮酒,吹奏奉养和孝敬双亲的《南陔》(六笙诗之一)笙歌,跳色彩绚丽而耀眼的舞蹈(让她老人家高兴),(那时候)太夫人必然会高兴而乐意接受。谨以李白诗句中寓意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的慈老竹杖,晶莹透明如冻冰的青田石,王母娘娘用三千年桃核做的杯子,明代著名竹刻家朱三松刻的竹艺作品,南天星座中最亮的那颗老寿星,上、中两元节呈献的莲花灯,竹艺大师陈根的作品,以及轻身不老,延年益寿的神仙草灵芝等稀世珍宝,作为在筵席上助兴、吃喝时所敬献的贵重礼品(来孝敬母亲)。
  明年二月是我父亲的80岁生日,如果可以借这次在外方便奔波的机会一并回故乡探望(的话),稍微表一表(自己的)寸草之心。俞德渊仍然高兴为我(的父亲)作序!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和平
责任者
张作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