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耀撰《宁夏俞氏族谱序》译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104
颗粒名称: 高学耀撰《宁夏俞氏族谱序》译文
分类号: G256
页数: 3
页码: 499-501
摘要: 本文是由高学耀撰写、赵和平翻译的《宁夏俞氏族谱序》。
关键词: 文献资料 地方史料 石嘴山市

内容

以前,古代尧、舜、禹等几个著名的帝王用《孝经》教育和感化天下的老百姓,开始让他们知道“受恩思报、不忘本源”的道理。礼作为一种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仪式,它不会忘记自己是与这种社会政治制度一起产生的。所以,当时的这种社会政治制度,其实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或嫡庶关系来组织管理并统治社会的法则。用这个办法来组织族人敬拜祖先,以上下尊卑和亲疏远近的排序,维护和团结家族中的所有成员。对上,管理好祖先的牌位,办理好父辈们所遗留下来的事情;对下,管理和处理好子孙后代的事情;左右,处理好与兄弟姊妹及亲朋好友的关系,使其前后相承,延续不断,让他们普遍都知道追根寻源的道理。以男性子孙排成的、在家族中世代相传的系统有了次序,礼仪和教化的制度也就更加明确了。纂修这样的族谱极其重要啊!
  如果所有相传的世代都不注重制定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宗谱、族谱、家谱、家传、家乘等家族资料逐渐丢失或湮灭,虽然有显贵的仕宦名家延续不断,喜庆之事接踵而来,家族在国内推崇为显著的名声和显赫的姓氏蓬勃兴起,而且代代都有出名的人,但由于常常变迁而不能保持稳定,那样就会逐渐地导致家族的起源和发展紊乱。即将准备依照祖宗留下来的成功做法上溯曾祖,按照上下、左右、长幼、亲疏等次序分辨和区别清楚宗族关系,崇尚古代的礼教以成为表率和典范。倘若本来不是仁爱而有节操、品行端正、有德行、孝顺长辈的人的恳切真挚内心,实在难于祈求到继承父辈们的志向,传述父辈的事迹,以至于能够按照先人的遗志而不更替废除。身为知府官的俞思益,体念已故的伯父俞德渊有生之年没有完成的志向,毅然决然地以遵循和继承父辈们的志向、传述父辈们的事迹为自己的责任,多年来以非常急切的心情,念念不忘纂修族谱这件事情。现在《宁夏俞氏族谱》纂成,回头看看这件事情,追忆和回想过去,俞家的世系流传久远而不被人轻视。
  追溯以往太古之时,如远古轩辕黄帝时的名医俞岐伯,他是以高明的医术而声名远播;后来宋朝的俞寿翁以守法循理的官吏而出名,获得了最好的官声;紧接着就是明代的开国功臣俞廷玉父子,他们是以忠诚勇敢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天下而有名声和地位。这里如果不是必须历举典故的人物和事件,或者可以忘记。诚心诚意地追念名人遥远的后裔,其传世悠久长远,他们的家族分支已经无法知道得那么详尽了。宁夏俞氏家族隶属甘肃省宁夏县。他们的祖先本来是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州的名门望族,明朝为了当官出游甘肃,于是把家安在了宁夏县,后来又迁居到平罗县一直到了现在。自从迁居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衰落或破败的样子。而遵循源流必然要追溯渊源,而且是追溯期限最近的家族渊源,现在要述说的那就是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州的这一个支系。
  当初,在清朝建立的时候,只是大概听说诸位祖先曾经对家人说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话,但(那些话)没有传承下来,早就已经湮没而不复存在了。也就是宁夏俞氏这一本支,祸害和灾难时时地交替出现。既然现在已经纂修了这个族谱,满腹慨叹的样子也就都消失了。而现在还没有人能够树立起续修族谱的志向,将来又有谁能够坚持把这件事情再继续做了下去呢?我们的知府官俞思益产生了编纂《宁夏俞氏族谱》的设想,并且努力做了这件事情。这本来就是对先人们的一种仁爱孝顺的恳切思念或真挚惦念,而不敢淡然置之或不加理会,只是推迟了做这件事情的计划罢了。身为知府的俞思益,在繁忙从政的闲暇时间里,怀着继续记述家族中事情的恳切愿望,一年又一年地专程回到家乡收集资料,只是可惜同治初年家乡遭到了战乱,再难以找到祖先遗留下来的家族典籍,也无法证实家族宗室重要成员的身份状况和有关情况。前无继承祖先所遗留下来的家训或家书,后正等待子孙们将来慢慢地去谋划这件事情。只争朝夕为后人留下祖先的业绩或名声,综合搜集撰写先祖铭文和家传的文字,这是俞思益恳切至诚、努力不倦地来继续记述家族中事情的一片苦心啊!
  在近来的一段时间里,有一些纂修族谱的人有意夸大事实,侈谈或罗列什么与轩辕黄帝有血缘关系,等等,故意将自己或家族成员任意地寄附于某贤明者的名下或支系里。我这个有学者身份的人,难道就不能够扭转和纠正这种不良风气吗?难道会与他们一概而论或者相提并论吗?况且我这个人(指导)徒弟和门生们纂修族谱、续写宋元明清等近代祖先的功业,显然是为了能够让他们更加简单和更为容易地做好这件事情。俞氏家族中纂修的这个族谱,在今天来说是个首创,而且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不怕所遇到的困难。所以,至于此谱所记的内容,由现在向前追溯,按次序向前表明和叙述七代。七世以前已经死去、而且非常稀少无法追溯的事情谨慎言之,宁缺毋滥。我推测百年来不随意迁变移徙的诸多例子,都源于不宜再往前追溯!
  早在明朝的时候,只允许撰写反映五世以内的文字来祭祀祖先,这难道也妨碍崇祀和祭拜先祖吗?对于辈数相隔不近的祖先,虽然难免会留有遗憾,但作为读者来讲,应当特别原谅作者的一番苦心。况且这个谱系既然已经明确,宗族的一些规矩也逐渐形成文章,祠规逐渐创立而礼教也开始盛行;敬孝的感应逐渐产生而做人的德行也不断得到提升,努力从事他们自己的功课与事业。到那个时候一定会亲眼看到后继有人,事业兴旺发达。并且具有渊博知识和深厚功业的人,以及源流弥长、低调沉稳而内心收敛的人,来源于高尚的情操和远播四方的德行。有这样的人接续和继承前人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家业和事业一定会没有止境。族谱现在已经纂成,知府官俞思益情深谊厚地嘱托我给这个族谱写一篇序文,晚辈虽然学问和知识浅薄简陋,但终究不敢以没有文采等理由来推辞,于是特别写了这篇文章,记述这部家书形成的一些情况,用来慰藉永不竭尽的孝亲之思,用这样的方式来祝愿俞氏家族成员今后有无穷的幸福!
  知府官俞思益深深地愧疚没有写出祭祖的文章,而且当时已经关起门来在家守丧,埋头苦读和研讨有关丧祭的礼书,没有闲暇时间。不久,由于别的原因把这件事情放在了一边,在慈惠堂(推测为高学耀的书斋名称)束之高阁了起来。再加上粗糙简陋,怕人见笑。我感到非常地内疚、不安和抱歉,过年见面的时候作了修改,于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才完成了这个族谱。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十五日整理。治晚生广东番禺高学耀恭谨作序!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和平
责任者
高学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