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读两篇《墓志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100
颗粒名称: 有感于读两篇《墓志铭》
分类号: H05
页数: 4
页码: 486-489
摘要: 本文主要记述了李金珠在读了林则徐撰写的《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平罗俞公墓志铭》和董国华撰写的《盛初公暨赫太宜人墓志铭》两篇文言文后的感想。
关键词: 墓志铭 李金珠 读后感

内容

承蒙赵和平先生之托,为他编著的《俞德渊史籍》一书翻译了林则徐撰写的《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平罗俞公墓志铭》和董国华撰写的《盛初公暨赫太宜人墓志铭》两篇文言文。我在一边拜读原文,一边翻译白话文的过程中,才得知石嘴山市平罗县在清朝竟有俞德渊这样一位杰出的官员。我深深地被俞德渊和他父亲俞盛初的一生所感动。我认为尽管墓志铭写得都是一些平凡的内容,但内中蕴含着平凡的伟大,展现了这对父子不寻常的人格魅力。
  《盛初公暨赫太宜人墓志铭》是俞德渊的同年挚友董国华先生所写。在这篇墓志铭中,不仅写了俞盛初先生大度、正直、本分的好品德,也写了俞德渊生母赫氏纯厚、善良、节俭的好品德。从而说明,他父母所具有的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培养、教育和造就俞德渊这样一位好官吏的土壤和源泉。只有把这两篇墓志铭放在一起阅读,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俞盛初先生是一介商贾,隐于市井之中。在经商中,他十分注意做人。所以他平时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俞德渊:“居高平易不欺”“重然诺”“为人宅心宽、处事慎,操货殖之业而躬儒者之范”,他做生意公平交易从不欺诈,恪守诚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办到。为人心底宽厚,虽然是做买卖的人,但表现出一派儒雅风范。
  俞盛初先生对继母的孝敬与侍奉,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他思想境界的高远。他不仅平时精心侍奉继母,在继母去世后,早晚都去墓地祭拜,寒暑不断,视同生母一样孝顺。俞盛初先生对老人是敬之又敬,而对自己的几个儿子则是严之又严。“教诸子有法度,童稚时命习揖让之礼”,教育孩子从小要懂得礼节。在学习上对儿子的要求可以说是几近“苛刻”“就外传于下塾时,考其勤怠,嗣以食。指众俱读,早废治。”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已把“养不教,父之过”的观念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头脑中并体现在行动上。这样一位尽职尽责的好父亲怎么能不令人钦佩?写到此,我认为俞盛初严厉的教子之法是不是可以作为当今做父亲之人的借鉴呢?是不是会让那些没有尽到父亲责任的人汗颜呢?
  在《盛初公暨赫太宜人墓志铭》中,写了俞德渊生母赫太淑人不少的感人事迹。她是一位极尽孝道、纯朴善良的女性,“逮事后姑,成先生之孝,抚前妻女有恩”。对毫无血缘关系的后姑及前妻之女,她细心呵护、百般疼爱,但对自己的几个儿子却又十分严厉,“督诸子能不为姑息”“深夜缝纫佐读”,遇到歉收之年,她带着几个儿子吃豆叶煮饭,而把先熟的麦子做熟后给干活的人吃,这种先人后己、宽以待人的品格怎么会不影响他的儿子俞德渊呢?
  赫太淑人“不慕虚荣”“不贪富贵”,是她最可贵的品格。作为封建社会中一位生活在边塞之地的普通女性,她没有“母以子贵”的陈腐等级观念。她十分有见识。儿子俞德渊贵为高官后,她“仍蔬布,且不就养”,她在家乡仍旧吃粗茶淡饭,穿土衣布衫、节俭度日,从没想去儿子做官的地方享荣华、图富贵。而是在儿子做官后,她继续在尽一个母亲的责任,“而岁遣他子至治所察吏状”,每年她让其他的儿子到俞德渊做官任职的地方调查了解他为官执政的情况,有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在时时关心,时时监督着走入仕途的儿子,俞德渊怎能不执好政、做好官呢?
  “爱民本廉俭,吾不忍以甘旨累,且克供尔职。”这是赫太淑人对俞德渊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爱老百姓本身就是廉洁节俭,我不忍心因为你要给父母好吃好喝的而受累,你应该完成好你为官应尽的职责,即使我们相距甚远,也会像早晚相处在一起一样。
  “爱民本廉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她把当官要走的正道给我们展示出来了:做官必须爱民,这是根本;做官怎样才能做到爱民呢?本身必须廉俭。一个封建时代的平民女性能够道出为官的正确方向和方法,不得不令人赞叹。
  赫太淑人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有头脑、明事理、教子有方,不仅她的儿子亲口道出“德渊孑身在外做官,清而勤,秉慈诫云”(我俞德渊独自一人在外做官,清白廉洁,勤勉不倦,正是受到了家母对我这样的告诫和教诲)。我认为她的教子之法也是我们今天做母亲的一份生动教材。
  《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平罗俞公墓志铭》是林则徐所写,这位在虎门销毁鸦片,威震清廷,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爱国之臣,能为他的下属俞德渊撰写墓志铭,其分量之重不言而喻了。
  俞德渊从小就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一边读书,一边务农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由秀才、举人到进士;由知县、知府直至盐运史,成为清朝一代重臣,这样的人才,在平罗,乃至全宁夏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俞德渊无论做大官还是小官,他看重的是做人,不是做官。“始服官,以清白要诸神。”一开始做官,他就紧紧把握住清白、坚守住廉洁。因此凡是他为官任职的地方都称赞他。俞德渊之所以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官员,是他廉能兼备的缘故。林则徐在墓志铭中列举了许多事例说明了俞德渊处事干练,才能超群。他审查案件“明决刚断”,他处理问题稳妥扎实。从俞德渊对“盐务改归场灶”的一大段发言,可以看出他头脑清晰,务实求真,提出问题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分析问题鞭辟入里,丝丝入扣;解决问题切中要害,发人深省,因此才使“诸公韪其言”,参加讨论的官员们个个心悦诚服,一片赞叹。
  墓志铭中很多处写了俞德渊的勤政。“赈三年灾,竭尽心力,为牧令最”,“是冬水落,则修圩堰,畜耕牛。明年疫作,又设医局,施药物,皆君力也”,“为苏州守数月,请厘积案八十余起”。他的勤政根基在于他的爱民,在于他的那种“情为民所系”的思想境界。正因为林则徐是一位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好官员,“惺惺惜惺惺”,自然就会器重和爱戴和他有同样思想情感的人,为此“体恤百姓”“关爱民众”也就成了这篇墓志铭的主旋律,成了这篇墓志铭中最耀人眼目的亮点。俞德渊不仅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且还做到了哪里百姓有困难,他就在哪里出现,他与百姓同呼吸、共患难,他替百姓排忧,他给百姓解难,他和百姓心灵相通,他与百姓血肉相连。
  灾荒年时,他“乃亟请大府贷帑十数万金,籴楚米归以粜”。他很快地请求州府贷款,从楚地买来大米而按平价卖给老百姓。“粜仓谷,设粥厂,禁囤贩,恤流亡,痤尸棺,收弃孩。”即使在灾年物资极其匮乏之时,他也不让饿毙的灾民暴尸于野,而是用棺材葬埋。这是何等高尚的爱人之心啊!俞德渊一向节俭度日,但对百姓却出手大方,“出私钱屑麦为饼,以济于路”,“前后倡捐巨万。”
  墓志铭中最动人的一笔是写俞德渊“担粥于市以食饿夫”,身为高官的俞德渊,亲自挑着粥桶给灾民们送粥喝。这在封建社会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句话就像一个精彩的电影特写镜头,让俞德渊外在的亲民形象更加高大,让俞德渊内心的爱民心灵更加美好,这样不以为官自居,甘愿为百姓做公仆的好官吏,应该千秋万代传颂下去。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俞德渊对老百姓的体恤和关爱已经得到了回报。墓志铭中写道“民有生死骨肉之感,相与绘君像而拜”。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俞德渊已是他们生死与共、骨肉相连的亲人,他们用最原始,也是最朴素的方式,绘俞德渊的画像进行朝拜。老百姓认为俞德渊就是能够庇护他们的佛,就是能够保佑他们的神。一个为官之人,让老百姓如此信赖,让老百姓如此爱戴,也算是得到人生最大的幸福了。由此看来,俞德渊虽然“焦劳刻苦,以殒其生”,但也算是死而无憾、死得其所了。
  俞德渊是古代一位政府官员,也就是一名拿俸禄的公务员。比照当今公务员德、能、勤、绩、廉等标准考核,他项项都是“最优”。论德,他“性纯笃”“能面诤人之过”;论能,他“遇事明决刚断,履艰巨裕如也。”;论勤,他“竭尽心力”“焦劳刻苦”,“殚精竭智”“尽瘁于职”;论绩,他“所治镇静如故”“治县第一”;论廉,他“廉平不欺”“清不近名”“所至有廉能称”。这样的好官吏,不愧为“官之楷模”“吏之榜样”。
  林则徐在墓志铭中用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俞德渊因病而逝的痛惜之情,“盖以两淮课纲事宜倚重为重,而不能不重惜君之亡也”“方向用君,而君已积劳成疾矣”“不得尽展生平之蕴抱,俾大有济于当世,是可慨已”。林则徐这篇墓志铭,让我们认识了古代的好官吏俞德渊,让我们了解了曾经为老百姓作过贡献的俞德渊。俞德渊真是“官之楷模,民之骨肉”,历史不会忘记他,人民也不会忘记他。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金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