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渊廉政文化基地的构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099
颗粒名称: 翰渊廉政文化基地的构想
分类号: G02
页数: 6
页码: 480-485
摘要: 本文主要记述了韩渊廉政文化思想教育基地的构想以及包括修建俞德渊纪念馆、开发翰渊遗址公园、重塑古镇形象、编辑出版图书资料等内容。
关键词: 韩渊 廉政文化 哲学

内容

2010年,受平罗县头闸镇党委书记、镇长茹福华的委托,起草了这个宁夏翰渊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的构想,几经研修后以方案形式提交镇人代会认定。翰渊廉政教育基地的提法源于福华先生,它包括修建俞德渊纪念馆、开发翰渊遗址公园、重塑古镇形象、编辑出版图书资料等内容。
  修建俞德渊纪念馆
  坐落在头闸镇正闸村俞家庄的“俞氏祠堂”,在历史上几经建拆,早已失去了当年原有的风貌,现存的“俞氏祠堂”是俞德渊家族后裔于1992年发愿自建的现代砖木结构的三间简易平房,总面积约有70平方米,样式比较简单,祠堂的前门面使用了清代“俞氏祠堂”所用过的窗棂,设有廊檐,文物特征不明显。据俞思益《集生年谱》记载:嘉庆八年(1803年)“俞氏祠堂”称“留馀堂”。另据同治七年(1868年)俞思益编纂的《宁夏俞氏族谱》记载,道光十七年(1837年),俞德渊的弟弟少隐公(俞德清)内提林则徐、陶澍及盐务同僚、盐商公送奠金五千两,在少隐公园中承修“俞氏宗祠”。道光二十年(1840年)冬,陕西周至县翰林路德(字闰生)将俞德渊的政论文章纂成《默斋公牍》《默斋存稿》,以“平罗留馀堂藏版”名义镌刻成册,刊行于世,说明此时“俞氏祠堂”仍称作“留馀堂”。据《宁夏俞氏族谱·自序》载:“同治元年,宁郡倡乱,乡园蹂躏,庐墓皆墟,遂并某祖妣生前口述纪录之卷帙,亦已荡然无存矣!嗟乎!益生也晚遭家不造。”清末西北回民起义的战火于同治三年(1864年)夏天波及到平罗县头闸、渠口、五香、姚伏一带,县城告围。因起义军仇视朝廷、仇恨清军,因此,清朝官宦世家的田产和族人便成了起义军重点袭击的对象,头闸“留馀堂”因此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八月清军进驻头闸、渠口一带,平罗城围方才告解。在这场战火中,“祠堂暨街面铺屋若干间尽被烧毁”。据俞思益《集生年谱》记载:“频年来,家乡情形无寸土之完,且年灾则人饥相食,时疫则比户丧亡”。民国年间“俞氏祠堂”曾几经战乱,被破坏殆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俞氏祠堂”门前残存的石头狮子再次被洗劫,面目全非,“留馀堂”之名称早已被历史湮灭,无人知晓;包含有当年用林则徐、陶澍等所送奠银购置的“俞氏祠堂”窗棂、瓦砾、砖块、柱基石等建筑材料也都散落在遗址周围,有的还被村民们扛回家砌猪圈、搭鸡窝等,遗址上仅存当时供修建祠堂之用开挖的一眼名为“思源井”的古井尚未被填塞,很少有人认知它们所具有的历史文物价值。
  为了对这座历史文物古迹实施抢救性保护,建议在“俞氏祠堂”遗址上修建“俞德渊纪念馆”,筹设石嘴山市“翰渊文化”展厅,收集留存民间保存下来的文物,征集俞德渊散失的资料和文献,征收散落在民间的部分物件,陈列俞德渊德政史料,保护和开发翰渊古井水源,以补历史之白。俞德渊纪念馆的修建,应当参照当年“留馀堂”的规制进行。
  开发翰渊遗址公园(亦名陶泉公园)
  实施故园修建的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做好村庄规划。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制定村庄规划实施方案,组织村民实施建房。统一要求村民新居朝向一致化、标高一体化、颜色新颖化、门前绿树化、住宅样式仿古化。居民区巷道绿化超前规划,先行一步。
  第二,组织做好俞德渊纪念馆的筹建工作。为了提高俞德渊纪念馆的品位,建议从江浙苏杭一带城乡建设部门,选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专家前来考察,帮助设计方案,制作仿古建筑图纸;招标资质较高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待馆舍建成后,邀请书法名家书写和临摹历史人物书法作品,装饰纪念馆堂。制作古井围栏,对古井实施保护、开发、利用。
  第三,整修通往故园的道路。在过去修筑通往墓葬和祠堂道路的基础上,实行村庄居民巷道道路联网,统一硬化、统一绿化、统一美化。故
  园绿化拟栽植能够适合西北地区气候条件生长的高档园林景观树种,进行园区点缀和行道绿化。
  第四,矗立文物保护标志。石嘴山市政府已于2001年7月在故园内设立了两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逐级上报,力争报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进一步加强重点文物、不可移动性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修葺完善古墓葬群。俞德渊祖上几代都是又读书又耕田的本分人,恪守好的品德以不显露自己。俞世隆生有五个儿子,俞德渊排行第二。根据现有史料统计: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期间,头闸俞氏家族共考取4名举人和3名进士;受皇室或朝廷任命、册封、追封实职或享受品级待遇的品官共有72人。这些逝者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俞德渊的曾祖父俞天申、祖父俞灏、父亲俞世隆、前母唐氏、生母赫氏,自曾祖父以下的家人,都凭借他在朝为官被封了官职,他去世的先母和生母也都被封为淑人;第二类是凭借俞思益在朝为官受封的家人;第三类是凭借俞光昺在朝为官受封的家人。他们分别被埋葬在百川公墓、盛初公墓、陶泉公墓、仰伯公墓4座祖墓葬里,除百川公墓在原宁夏县镇河堡外,其他3座古墓葬都在平罗县头闸镇俞家庄,总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具体分布情况是:百川公墓安葬9位,盛初公墓安葬22位,陶泉公墓安葬6位,仰伯公墓安葬4位,其他墓穴安葬5位,是一处清中晚期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典型的家族式墓葬群,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为了方便管理,建议新划定一处葬地,由俞氏家族后裔发起,采用衣冠冢方式,将原葬于宁夏县镇河堡百川公墓的9位逝者,迁葬到遗址公园,进行统一瞻仰、集中管理。在古墓葬修葺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建成翰渊遗址公园。
  第六,开挖翰渊湖。翰渊湖,原名“朱家龙坑”,曾用名“龙坑沿”。在俞德渊古墓葬西侧不远处,有一处面积约5亩左右的天然湖,湖里长满了蒲草和芦苇。当年岸边居住过几户朱姓人家,清道光年间称“朱家龙坑”。流传有《龙坑沿与金马驹的故事》。为了进一步挖掘、抢救、整理、承传这一民间文艺成果,更好地体现翰渊故里人文特色,建议将“龙坑沿”更名为“翰渊湖”,并组织对其进行人工开挖和修葺整理。
  第七,雕刻展示遗存的重要墓志铭文。目前已经收集到董国华撰《俞盛初先生墓志铭》、林则徐撰《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平罗俞公墓志铭》、陶澍撰《皇清诰授中议大夫两淮盐运使司盐运使显祖考陶泉府君行述》、贺长龄撰《两淮都转平罗俞君言行补遗》,这些内容都是很好的雕刻题材,应当雕刻在石碑上,永久展示和纪念。
  重塑古镇形象
  在这样一个历史文化信息比较丰厚的地域,重塑古镇形象非常有必要。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逐步裁弯取直拓宽街道。制定集镇建设长远规划,裁弯取直和适当拓宽现有街道。第二,整修街道两旁建筑房屋。将现有建筑物统一色彩,统一制作仿古坡顶,使古镇特色更为鲜明。因势利导,引导集镇农民在今后建房时一定要考虑集镇古镇特色的整体性,严格按照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建房。第三,拓展和兴建文化广场。将昌润渠以西现有集贸市场开阔地带拓展为文化广场,在广场中心位置矗立俞德渊雕像,缅怀俞德渊清廉为政、执政为民的良好光辉形象,使其成为承载翰渊廉正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从而激励后人不断学习、继承和弘扬他的优秀品格。第四,重修“两庙一阁”。头闸镇曾有四座庙宇,以昌润渠街心桥头为中心,分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东曰老君庙,南曰龙王庙,西曰观音庙,北为文昌庙(原在头闸中学校园内)。这四座庙宇在“文化大革命”中均被破了“四旧”。尤其是文昌庙内曾设私塾,俞德渊曾在此读书。为了使翰渊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景点产生相互陪衬的效果,建议在头闸镇择地重建文昌阁,维持历史原貌;尊重历史和民俗风俗,将集镇现有后建的东西两座寺庙进行整修扩建,使其与新建的俞德渊纪念馆形成具有统一古典艺术效果的建筑群。
  编辑出版图书资料
  编印发行《默斋拾遗》书稿。《默斋拾遗》主要是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身份,收集、抢救而成的一组俞德渊史料专辑。自从俞德渊逝世后,历史上就不断有人注意收集整理他的史料。俞德渊生前曾于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与其弟俞德洵、俞德清等家人一起,在长洲县署为其母赫太淑人祝七十大寿,“阖省官绅同僚俱馈以屏幛、对联、诗文,其颂扬语句各本诸心,无一不切”,“陶泉公德政而称美之”。后将所录底本与他的诗赋作品一起辑成《芸馆诗赋钞》。真可惜!在同治三年(1864年)夏天,西北回民起义军到达平罗县头闸、渠口一带时,《芸馆诗赋钞》不慎遗失!部分诗赋作品散存于与他同朝为官的一些名流著述中,甚为珍贵!早在清道光年中末期,陕西周至县人路德先生花费五年时间,搜集整理了俞德渊的政论文章,纂成了《默斋公牍》《默斋存稿》,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平罗“留馀堂”藏版名义,镌刻成册刊行于世。原版曾藏关中书院。据《甘宁青史略》记载: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三月,宁夏知府黄自元下令平罗县搜录俞德渊著作,将以付梓未果行。清光绪末年翰林院庶吉士、东三省总督、民国年间清史馆馆长赵尔巽撰著的《清史稿》专门为俞德渊列了传。民国五年(1916年),慕寿祺先生由五原回宁夏道,经平罗在案头得读《默斋公牍》。他对《默斋公牍》的评价是:“经济文章兼而有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宁夏区政协文史委员会,曾指派专人在俞德渊家乡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一些有志者都致力于此项工作,撰著文章书之颂之。20世纪90年代,宁夏人民出版社徐庄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发现了《默斋公牍》遗稿及部分相关史料。我和俞行芳先生花费了多年时间,长期搜集、挖掘、整理俞德渊史料,《默斋拾遗》和《重修宁夏俞氏族谱》书稿即将杀青。应当把它作为翰渊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并进行筹划。
  遗迹的文物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俞德渊历史遗迹保留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是一块待开发的著名历史人物纪念地。翰渊文化的册子应当是当地人文历史文化的一块高地。俞德渊逝世后,陶澍、林则徐、贺长龄、梁章钜、魏源等盐务同僚和盐商公送奠金六万两,内提银五千两在其家乡建修一座俞氏祠堂。目前祠堂虽被破坏,但遗址尚存,这意味着现今头闸俞氏祠堂遗址周围散落的瓦砾、砖石、窗棂等清代建筑材料,皆为不可替代的珍贵历史文物。现有史料显示: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皇帝在位期间,头闸俞氏家族受皇室或朝廷任命、追封、册封实职或享受品级待遇的品官共有72人,其中从三品衔共16人(钦加知府衔以上3人),大多数都被安葬在俞德渊墓葬周围。开发遗址和挖掘整理俞德渊史料,对于钩沉历史,填补空白,存史资政教化,托举和弘扬地方文化,抢救国家文化遗产,造福一方人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德渊墓葬现为石嘴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现有史料情况看,完全有资质申报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道光皇帝和晚清巨人林则徐的一位爱臣能臣,俞德渊既是“一代廉吏”的代表,也是忠于皇室、孝顺父母、教育子女成长进步的楷模,还是封建社会的一位优秀政治家。因此,从人文资源和旅游开发等方面,都有保护、宣传、开发、利用的重要价值。
  第二,采取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一点,政府投入一点,发动民间筹集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对俞德渊墓葬和祠堂进行复原、维修和保护,修葺俞德渊墓葬和祠堂周围原有的建筑群(包括祠堂、寺庙等),提高层次,增加档次,形成特色,将俞德渊的家乡平罗县,尤其是头闸镇辟为旅游地,吸引游客瞻拜游览,为子孙后代创造精神财富。
  第三,在抢救维修俞德渊墓葬和祠堂的同时,设计建筑雕塑,一并考虑在平罗县城和头闸镇适当位置雕建俞德渊肖像,通过人物形象,使其更加直观地展现在游人面前。同时建议修葺俞德渊墓葬,重建俞德渊祠堂,建修俞德渊纪念馆,收集民间流传文物,通过对俞德渊墓葬和祠堂的修建,以及俞氏家族佚品进行收集和整理,丰富馆藏,为后人研究留下实物和资料。
  第四,将平罗县申报为历史文化名城,加大宣传力度。俞德渊有许多过人的廉政言行和思想结晶,可以作为各级纪检机关进行廉政教育的重要教材。挖掘和整理俞德渊轶事,应当突破行政区域的囹圄,争取在《默斋拾遗》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将史料改编成小说和剧本,呼吁有识之士斥资拍摄电视连续剧,进行广泛传播,更大范围地扩大和提高石嘴山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实现小地方也能够挖掘大文化的梦想。
  第五,继续加强对俞德渊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到国家档案馆查找清道光年间的有关资料,到俞德渊曾经任职的江南地区征集有关资料,到关中书院查找俞德渊的《默斋公牍》和《默斋存稿》原版,进一步加强研究,使俞德渊的史料更加丰富翔实。
  第六,对俞德渊祠堂的古井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和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