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德渊的重要部属谢元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089
颗粒名称: 俞德渊的重要部属谢元淮
分类号: K81
页数: 3
页码: 423-4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俞德渊的重要属下谢元淮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谢元淮 传记 石嘴山市

内容

谢元淮(1784-1874年),湖北松滋人,字钧绪、默卿,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调任太湖东山巡检司,道光三年(1823年)奉派到淮南主持盐务,首提“改纲盐为票盐”的设想。道光五年(1825年)协助俞德渊试办海运。道光六年(1826年)升任无锡县知县,旋奉调协助海州分公司总办盐务。道光十二年(1832年)与俞德渊、魏源等同登云台山,所著《云台新志》收录俞德渊次韵诗作四首。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月姚莹接署俞德渊两淮盐政后,补任姚莹淮南监掣同知缺,以四品致仕。著有《养默山房诗稿》,俞德渊为该书作序。遗诗有《荆溪呈陶泉大令》《赠俞陶泉明府德渊》《留别陶泉大令》等。赞俞德渊“时狱讼稀少,政绩斐然,与陶泉甚为相得,争戴使君如父母,转称僚吏亦神仙”。诗曰:“童男帅女觅蓬壶,却笑秦皇作计粗。采药楼船何日返,登山筇屐此时俱。江河入海涵清浊,齐鲁连云望有无。谁信凫夷来地底,一挥长剑扫天吴。”这首雄心勃勃、豪情满怀的律诗是道光十四年(1834年)谢元淮委管大伊山卡期间,登临灌云大伊山时所作,题为《登大伊山望海慨然有作》,表达了“一挥长剑扫天吴”的信心与决心。
  谢元淮是两淮盐运使俞德渊的重要部属,被称为海州票盐改革的排头兵。道光十年(1830年)秋,两江总督陶澍兼管两淮盐政。道光十一年(1831年)春夏,陶澍议试行设局收税之法于淮北,奏委邹公眉(前淮扬道邹锡淳)专司其事,因谢元淮曾提出过“改纲盐为票盐”的设想,所以从无锡县知县岗位上被调到海州参加票盐改革。邹公眉邀谢元淮随同查办,参拟章程12条,减科则、改运道、裁规费、严卡巡,主于招商而利运。
  委勘淮北情形时,谢元淮下车伊始,即自请赴青口查勘。青口地隶赣榆,为海船汇泊之所,有唐生、兴庄、柘汪三疃[tuǎn]盐池,共500余面,旧设兴庄场大使,其后裁归临兴场,孤悬海角,遂同化外,专卖沿海渔船醃[yān]切,透私旁侵山东各境。例设食盐店,额销仅三百单引,从无缴库。前淮扬道邹公眉锡淳查勘淮北票盐时,止以岁行十万引为期,亦以青口悬隔、鞭长莫及且土池盐劣、商贩不前,拟置之不问。但他唯恐其有累全局,渡海北上亲历三疃,遍询池灶。他看到滩高者,掘戽[hù]卤泉盐色甚洁,近海者引潮积卤晒扫。尤旺岁产三四十万石,幸喜不已。遂将调查详禀情形上报,此举得到陶澍赞扬,并授“相机妥办,不为遥制”权,七月末即奉委专办青口一局。他带着陶澍之“相机妥办,不为遥制”之语委札,复渡海北上青口,传谕各灶长,逾以大宪改票盐之意。始地方人等以为食店改革,商谣惑疑,谢元淮大力宣讲票法之利一两月后,商贩[fàn]咸知无他,转相告语,蟹船、水贩渐集,而外商尚无问津者,乃禀请一律行票由内河行走,于是商贩大集。初战告捷,是冬,即行盐万余引。
  道光十二年(1832年)春,他亲自解税课赴扬州,并暂假回苏三月。待再时,票盐盛行后,则土豪放价争收、灶户居奇,盐价骤贵数倍,每引至二千七八百钱,且有预卖脱逃,大非盐归官局之初制。对此混乱局面,他创归团挂号、令民贩自稽晒扫之法,每疃各择适中高阜,筑立公团数所,令灶户将所扫之盐,逐日堆入其中,不得私贮,每疃慎选团长一人,稽报盐数,领价实给,不许私扣,其民贩赴局纳税,先给小票,持赴某疃收盐,每号百引,每人一号,每十号为一辈,合力查盐,计数均分,乃禀局掣捆给票出运,每五十号为一轮,前番捆毕后番继之。民贩不亲赴稽盐者,三日即销其号还其银。至于本地食盐、渔船醃切,则提十分之一仍许纳税请领百斤至九引,小票一律经官掣捆,不得逾额,于是积弊一空。是年,青口三疃即畅销五万余引。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青口民贩求号者愈众,盐不敷贩,复畅销九万余引。时海州三场商贩自为交易,昂价脱空者大半,场商竞倡不可归局之说,牢不可破,究以青口归团章程在前为借口。陶澍却据青口之法拒浮议,饬三场仿青口之法,一律归局,海州场商之奏案始定。
  淮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七月,奉委署赣榆县亷缺,不久又委管大伊山卡、至冬回朐乃帮办总局事,此时私盐枭匪利用掣验之漏洞,一票重用,大搞走私买卖,以逃盐税,谢又创掣签定号之法,即仿照纲盐皮票截角之法:票盐出场,局员掣验时截去大票平声第一角,卡员抽验时截去大票上声第二角,西坝添委文员驻扎,于票盐到坝进栈时验票点包,截去去声第三角,又于顺清河添委文员驻扎,于票盐渡黄过堤上船时验票点包,截去入声第四角则还票,重运之害可祛。此法又得陶澍肯定,遂信致场局各卡照办,枭匪始有忌惮。
  道光十五年(1835年)九月,谢元淮抵金陵,将赴无锡本任时,俞都转(两淮都转盐运使)亦在会垣,陶澍谕以淮北票务时与两淮北盐运使商定,令谢元淮仍赴板浦。谢元淮深知票引之盛,莫盛于道光十三、十四两年,而奉行者未能悉臻尽善,利兴而弊亦潜滋,遂多次请辞,但不为采纳,旋奉檄署理海州分司,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一月十六日接任童濂为海州分司运判。海州分司是两淮盐运使下属机构,代盐运司直接管辖盐场之盐政并负纠察之责任。各盐场设场大使一人,执掌场课收纳、产收缉私等。
  谢元淮上任即针对时弊,采取五项措施以根治受病之源,即:①停止陆运也。本年淮北票盐产多销滞,坝岸价低贩本折。当以疏通岸引为第一要着(招),若欲坝岸速销,必须场盐少出,以解壅滞;②清厘池产也。夫缓则治本,急则治标,堵缉场私使无透漏,清丈池面使无溢产,归局捆运使无抬价,此治本之道也。而大要总以疏销岸盐,为治标之急务。③勒歇私栈也。禁歇顺清河私栈,则地棍串诈、夹私抢跌之弊除而市价一矣。④按引派盐也。以一场全年盐额摊派于各池、按池定引、按引定盐、按册派数、按数计额,则售盐均有定则,晒扫不致过多,而邻境不能借口侵灌矣。⑤严缉场私也。私从灶出,缉应先灶,现今水陆各隘俱已严密,自东海赵都司以疏懈被核,营伍惕惧,巡堵颇力。近于黄河之佃湖,添设委员驻缉,则转海之私似可禁遏,又于双金闸启放之时,委员驻扎新安镇会同营弁盘查,苇荡料船则夹带之私亦可渐少。其腊正两月,武卡弁兵薪饭禀复旧制,按月开支。又将裁减总巡之巡役二十名,亦还原额,卡弁无可推诿,巡缉不敢松劲。
  自此次实力整顿之后,积弊全除,商灶咸遵约束,西坝积引尽空,淮南之侵灌自免,自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初六日开局收税起至六月止,派定二十二万引之数早已满额,贩来络绎以到迟为悔,官收余盐三万余引,亦俱买运无剩,坝岸疏畅,大有起色。
  谢元淮在海州六年为票盐改革可算得殚精竭虑,做出了杰出贡献,无愧是行票盐之法的先锋,从而受到陶澍的青睐。但在其分司运判位上,在建盐义仓储谷备荒时,犯了一个不受当地士绅欢迎的错误,他不顾板浦北三场“地皆斥卤”、“水患频仍”,一遇歉收则“冻馁[nei]流亡比民人尤甚”的现实,推翻前任“复建义仓”案,主张“发典生息”,致使复建义仓事息。不过,谢元淮在分司运判位上,联络板浦才子许乔林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总修《云台新志》,为我们留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云台新志》写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郁州书院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秋镌刻。“道光十有七年、岁次丁酉夏五月朔,赐进士出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长白麟庆谨序”,后刊印发行。此书不但汇集了历代海州志、云台山志的重要史料,而且对云台山脉区域的地理沿革、历史事件、物产种类以及金石镌刻、古迹概况,乃至民间传说、盐业生产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和考证。
  道光十七年(1837年)谢元淮调往淮南,补任淮南监掣同知,咸丰二年(1852年)因实施“票盐”制遭当地官吏反对而被革职,次年冬被任命为广西桂平、梧、郁盐法道。殁于同治年间。他在江淮五十年,疏浚运河及吴淞口、秦淮河,赈济江都灾民,清丈江阴沙洲,鸦片战争期间奉命防守上海,口碑甚佳。著述还有《铸银钱以抑洋价论》、《钞贯说》、《碎金词谱》等。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和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