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平罗情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087
颗粒名称: 林则徐的平罗情结
分类号: K81
页数: 5
页码: 413-4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林则徐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林则徐 传记 石嘴山市

内容

林则徐的年龄虽然比俞德渊小九岁,但无论是作为行政长官,还是作为林府幕僚,他们都能够从容不迫,坦诚相处。林则徐非常欣赏俞德渊的为人和才干,他们之间结下了亲密的友谊。林则徐从江苏按察使到两江总督,在江苏先后从政14年,期间他非常器重俞德渊。因此,俞德渊很快就被提升为苏州府督粮同知,掌管财粮大权。林则徐到广州销烟,俞德渊的侄子俞思益掣签广东,并参加了鸦片战争。俞思益还担任了广东地方知县、知府和粤盈库大使等职务。两代平罗籍宦游江南的地方贤士,在两个地方邂逅相遇,都与林则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片段窥一斑以见全豹。
  (一)为俞德渊的母亲题挽联
  道光四年(1824年)农历七月十七日,林则徐的母亲因病去世。在任江苏按察使的林则徐回家奔丧后大病了一场,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春天才痊愈。按照习俗林则徐要守孝三年。这一年冬天,江南高家堰决口,洪泽湖水流外涌,酿成大患。河南河道总督张文浩因此被革职流放新疆;两江总督孙玉庭革职留任。第二年兴修高家堰一带的水利和疏通水上运输就成了大问题。为此道光帝下旨,令林则徐到高家堰督办水利工程。这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中国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如果听命皇上离家赴任,林则徐就不能尽守孝道,如果坚持在家乡守孝,那就是对朝廷和皇上的不忠。况且,林则徐深知在兴办水利过程中,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人很多,负责这件事就必定会得罪许多人。在这种考验面前,林则徐以他的责任感和智慧,做到了忠孝两全。为了江苏千百万人民的身家性命和南粮北运,他毅然离开了家乡,星夜兼程,尽快赶到了高家堰工地,穿素服守孝履责。这位三品大员与河工们一起,数月奔波劳碌于风雨泥泞之中,呕心沥血,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多如过江之鲫的封建官员中,林则徐大仁大义、大智大勇、鞠躬尽瘁、无私忘我地在高家堰兴修水利工程。
  道光六年(1826年),俞德渊也正在苏州督粮同知任上,甘肃平罗头闸老家传来噩耗,生母赫太淑人于道光五年(1825年)十月二十四日不幸逝世。俞德渊万分悲痛,归心似箭。林则徐得知消息后感同身受,深表同情,送行前撰写了《挽俞德渊母联》相赠,以示对其母不幸逝世的深切悼念。挽联曰:“绩室训犹存,诰晋五花,有子贤声称众母;循陔归未得,吟伤寸草,同余遗憾泣终天。”联语中“绩”即缉,指麻线;“训”指家训;“诰晋五花”指古代帝王用五色金花绫纸制成的封赠诏书“五花官诰”;“循陔”指奉养父母;“寸草”指寸草心;“终天”即终身,一般用于死丧永别、遗恨无穷等情况。这副楹联的含义是:在家里纳着鞋底的母亲教育儿子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手捧皇帝封赠的“五花官诰”诏书思绪万千。有这样获得贤良官声好儿子的母亲,既是他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还是大家的母亲;尚未来得及回家奉养父母,痛苦的声音已经悲伤了寸草之心,同我一样遗憾地哭泣着与母亲永别的无穷遗恨。可见俞德渊所获得的“贤声”,足以使得其母在林则徐等密友的心目中“称众母”,而且还和俞德渊一起“遗憾泣终天!”
  (二)为俞德渊密报考语撰联赋诗和写墓志铭
  林则徐在我国近代史上因禁止鸦片卓有成效而名垂青史,一生为人正直。俞德渊逝世前后,林则徐为他密报了司道府考语、撰写楹联、赋遗照诗、亲自撰写墓志铭。俞德渊逝世前,林则徐曾向朝廷密报了《密陈所属司道府考语折》。认真察吏安民是道光皇帝交给林则徐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考察甄别人才,凡气势远大、才德兼备者则向朝廷推荐重用之;如若贪污舞弊、碌碌无为贻误公务者,则严厉参劾并惩处之。据《林则徐全集·奏稿》载: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曾两度遇到朝廷考绩外官的“大计”,他都认真拟定,亲自出具考语,对各司、道、府属僚的“立心、行事、人品、官声”等进行严格的考评,拟定考语奏报朝廷,以备朝廷择优升迁之用。道光十二年十二月(1833年1月),他首次奏报司、道、府考语,正如他自己所说:“半载以来,随时考察,虽不敢谓灼见无遗”,但也“尚可陈其梗概”,特别是对一些优秀人才更是奖誉有加。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一月,林则徐再次奏报了20名司、道、府的考语,在这次密报考语中,他对俞德渊的评价是:“心正品端,识周虑密,勤劳刻苦,一力筹公,实为不可多得之员。现在患病请假,已委员暂行代理。”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一月,俞德渊因病不能视事,及时向时任两江总督的林则徐呈报了《呈护制军林少穆师》(原文被路德闰生收录于《默斋公牍》上卷)的请假报告,林则徐根据俞德渊的病情,及时向皇上呈报了《盐运使俞德渊病假委姚莹代理片》;十二月二十日两淮盐运使俞德渊出缺,林则徐及时向朝廷呈报了《盐运使俞德渊出缺请旨简放折》。俞德渊逝世后林则徐非常悲痛,为俞德渊撰写了副楹联,用以表达他的憾挽之情:“拯溺旧同心,才德兼资,如此循良曾有几?筹鹾今尽瘁,设施未竟,毕生怀抱向谁开?”联语中“拯溺”指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循良”指旧时官吏守法而有治绩者;“筹鹾”指俞德渊管理盐政事;“设施未竟”源自“设施曾未竟所长”,诗句出自宋代吴芾《哭元帅宗公泽》;“怀抱”指胸襟和抱负。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林则徐还专门为俞德渊作了《题俞陶泉都转(德渊)(水流云起遗照)》诗。诗曰:“水流无竞心,云生有活态。涓滴归沧溟,肤寸出泰岱。君秉五行秀,静与万物对。观水同涟漪,观云喜叆叇。行行岂有穷,起起方未艾。谁知潇洒心,去来了无碍。自拈右丞诗,悟已彻三昧。空明水云气,吐纳入肝肺。一朝解脱去,天地在形内。霖雨施未竟,江河流不废。呜呼图中人,留此志遗爱。”诗中以“霖雨施未竟,江河流不废,呜呼图中人,留此志遗爱”等句,表示对俞德渊的深切怀念。不仅如此,林则徐还亲手撰写了《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平罗俞公墓志铭》。
  (三)组织捐资活动,帮助俞德渊家人过好日子
  林则徐还曾经为俞德渊捐奠金并修建平罗俞氏祠堂。俞德渊服官几二十年,自县令至运使“壹以廉惠称甫”。他逝世后有人赋联曰:“尤异者六年煮海国有盈余;难忘者两袖清风家无私积”,而在送葬的队伍中“悲泪五千余里,路归装书三十四箱”。俞德渊在林则徐和陶澍麾下志同道合,研究学问,主张经世致用,对有关国计民生的水利、漕运、盐务等重大事业做过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重要的工作成果,同在江苏共事,督、抚、司、道、府大员之间关系十分融洽,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当陶澍和林则徐看到这样的情景后非常动情,带领地方盐务同僚和盐商捐送白银6万两,以供俞德渊的遗孤养家之用,并拿出其中一部分,作为修建平罗头闸俞氏祠堂的费用。
  俞氏祠堂建成后,共使用了13年。同治初年,祠堂窗格门扇被毁。1966年“文化大革命”及以后,祠堂遗址和俞德渊墓葬再遭毁坏。包含有当年用林则徐、陶澍等所送奠金购置的“俞氏祠堂”瓦砾、砖块、柱基石等建筑材料,散落在遗址周围,有的还被当地村民们扛回家里砌猪圈、搭鸡窝棚等,遗址上仅存当时供修建祠堂之用开挖的一眼名为“思源井”的古井尚未被填塞,这些都是林则徐等捐送奠金建修平罗俞氏祠堂的历史见证,它们是承载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遗存。可以想象,当年林则徐被贬新疆途经甘肃宁夏,遥望黄河追思部下俞德渊时是何心情?
  《宁夏俞氏族谱》中关于俞德渊逝世后,陶澍和林则徐等捐送奠金帮助其家人的记载。
  (四)关心俞德渊侄子俞思益的成长进步
  俞德渊在江苏扬州盐运使府邸逝世前后,其侄子俞思益一直在身边服侍并管理家务。道光十六年(1836年)初,俞思益承受着父亲俞德源、二伯俞德渊先后去世的万般悲痛,亲手办理了俞德渊在扬州的丧葬大小事宜。三月份启程,与俞德渊的妻子安淑人一起扶柩返回甘肃平罗,并于当年六月和九月分别安葬了两位亲人。
  早在扬州期间,在俞德渊的府邸里,俞思益就已经熟悉了陶澍和林则徐,并“援筹备例”,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向朝廷报捐了布库大使。道光十七年(1837年)俞思益帮助五叔俞德清在原籍建修了俞氏宗祠,第二年服阕期满。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俞思益“束装赴都引见,掣签广东,领照后于十二月出京前往广州”。道光二十年(1840年)一月,林则徐由湖广总督调任两广总督。二月,俞思益到广东候补,受到了林则徐的亲切接见。由于林则徐在苏抚任内与俞德渊有着“最为契重”的特殊关系,在拜谒时林则徐非常关切地向俞思益询问了其家乡的情况,以及俞德渊家人的状况,俞思益赴粤后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偏爱。由于林则徐的亲切关怀,从这时候起,俞思益在仕途上得到了不断的成长进步。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