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云汀和林少穆的平罗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085
颗粒名称: 陶云汀和林少穆的平罗情
分类号: K81
页数: 8
页码: 410-4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陶澍和林则徐两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陶澍 林则徐 传记 石嘴山市

内容

陶澍幕府同馆友人俞德渊①
  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也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清代官僚制度腐败,积弊丛生,地方督抚权力扩大,幕府则进入了一个兴盛繁荣的时期。陶澍幕府就是这种幕府制度繁荣昌盛的集中体现,它有着开先河的作用。俞德渊就是陶澍幕府中的一位重要幕僚和幕友。
  (一)陶澍幕府及其重要历史人物
  陶澍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位卓有成效的改革家,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经济改革的先驱者和领路人,在古代和近代历史交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一位标志着封闭的、封建的古老中国走向开放、走向近代社会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也是江南地区领袖群伦的中心人物。
  陶澍在治苏之时,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他在接任江苏巡抚后,首先感叹的就是:“慷慨论时务,艰难仗众才”“于劝学选仕之道,每兢兢藉为先务。”陶澍还是有名的“清官”,在整顿盐务时,特别强调吏治。他认为只有整饬吏治,起用能员,汰除庸才,严明纪律,建立秩序,才能从根本上根除盐政弊病。为此,他首先选择了一批能员好官担任各级盐政部门的官吏。如王凤生、俞德渊、姚莹、黄冕、谢元准、童濂、保先烈、伍家榕、龚照琪、王树、孙丰、孙绍恒、邹锡淳、王澄等,都是陶澍起用和提拔的盐政官吏。两淮盐务的整理,陶澍盐务政策的执行,全都靠他们。陶澍不仅信任和重用这些人,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举荐和提拔了他们。
  陶澍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应在于他重才爱才、善于发现人才,且知人善任,让人才尽其所长。他将一大批才德学识兼备的士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共襄功业。陶澍在江南兼管盐政时,曾大胆提拔过两位能干的廉吏。其一是王凤生,曾任知府、两淮盐运使,后因私枭黄玉林事件受降四级调用、赴部候选的处分。陶澍刚主持盐政就不避嫌疑,奏请暂留降调官员王凤生委办场灶事,说“前署运使王凤生亦堪重任”,后用其主张实施票盐。二是俞德渊。陶澍听说他颇有经世才干,善于理财,便提拔他主持海运局务,“尽得要领”,升任江宁知府。后陶澍与钦差大臣会议改革盐法,竟不拘一格,让俞知府参加会议,“德渊具议数千言”,陶澍深以为然,于是保荐俞德渊担任两淮盐运使。王凤生、俞德渊二人是陶澍在处理盐政事务中的主要助手,改革盐政成功的关键人物,后《清史稿》评价说:“王凤生、俞德渊佐陶澍治淮盐,尤济时之才。”陶澍先后任用的盐务人才,如姚莹、黄冕、童濂、谢元淮、张梓林,都是当时的优秀人才。长沙人黄冕还是在罢官后得陶澍帮助,才参与海运、盐务、赈灾,成长为经世之才。被越级保举的俞德渊更成为他办盐务的得力助手。陶澍曾说:“盐务之整顿,实赖其力。”陕西周至翰林路德在其《复朱荫堂书》一文中说:“昔闻陶制军与俞都转议汰盐务浮费十之八九。其时江南士大夫谤言腾起,在京科道弹章交攻,而陶公安然无恙,且以任怨敢为受知于天子。”
  由于陶澍的鼓励、引荐和提拔任用,先后出现了一大批近代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人物。据极不完全统计,陶澍培养的与全国交往较深的人才(湖南籍除外)有上百人,如江苏的董国华等24人;安徽的包世臣、姚莹、曹振镛等15人;浙江的陈文述、龚自珍等13人;江西的戴均元、王凤生等7人;福建的梁章钜、李彦章、林则徐等6人;山西的王鼎等2人;河南的周之琦等2人;四川的卓秉恬等2人;湖北的陆建瀛、陈銮等3人;河北的纪昀(纪晓岚)、卢坤等2人;广东的陈澧;广西的卿祖培;辽宁的蒋攸铦;山东的孙玉庭、陈用光等3人;甘肃的俞德渊等人。其中最著名的重要代表人物有林则徐、贺长龄、陈銮、梁章钜、李星沅、陆建瀛、俞德渊、王凤生、龚自珍、魏源、姚莹、黄冕、汤鹏、包世臣、左宗棠、胡林翼、黄爵滋、张穆、吴挺、张际亮等,他们大都活动在陶澍治理的两江地区。俞德渊、黄冕、王凤生等人当时虽然都是知府、知县一类的地方官,但都能够团结在陶澍的周围,并且有广泛的联系和很好的私交。受陶澍等代表人物的影响,后来还产生出了邓廷桢、申启贤、曾国藩等近代史上第一代英雄豪杰。
  据陶澍幕府研究专家考证分析认为:王凤生、俞德渊、姚莹、黄冕等4人是陶澍的下属,“虽没有入陶澍幕府,但其实与陶澍幕友无异”;既是陶澍下属又可以称之为幕友的只有林则徐②、王凤生③、俞德渊、姚莹④、黄冕⑤等5人。俞德渊作为陶澍和林则徐的部属、幕僚和幕友,在陶澍和林则徐的培养教育影响下,被及时发现、鼓励、荐引和任用,在实行漕粮海运和盐政改革中都能够得以放开手脚发挥作用,作为他们两人的得力助手,终于成长为一名著名的改革实业家。俞德渊为陶澍所知,与之议盐政,俞德渊提出“罢盐政、裁浮费、减窝价、凡积弊皆除之”。陶澍深以为然,先后提拔为同知、督粮,令司海运局务,又“荐德渊超擢两淮盐运使”,盐政大有起色,“陶澍益贤之,荐其才可大用”。俞德渊病逝,陶澍正在回乡途中,闻后大哭,“得君耗,莫不失声,如丧余之右臂”。认为“斯人再难得”,立即中止回乡,返任主持丧事。
  俞德渊为官严正廉洁、刚正不阿,政绩显著,真可谓是封建时代德才兼备并深得民众爱戴和朝廷器重的清官。陶澍在江苏闻其名,令其主持海运局务,尽得要领。又咨询盐务,俞德渊提出:“盐归场灶,其法有三:一曰归灶丁按鐅起科,然其中有难行者三:一在灶丁之逋欠,一在鐅镬之私煎,一在灾祲之藉口;二曰归场官给单收税,难行者亦有三:一在额数之难定,一在稽查之难周,一在官吏之难恃;三曰归场商认鐅纳课,难行者亦有三:一在疲商之钻充,一在殷户之规避,一在垣外之私售。以上三法,共有九难。如就三者兼权之,则招商认鐅,犹为此善於彼。苟得其人,或可讲求尽善。顾事关图始,果欲行之,则宜先定章程。清灶佥商、改官易制诸事,非三年不能就绪。此三年中,额课未可长悬也,场盐未可停售也,各岸食盐未可久缺也。新旧接替之时,非熟思审处,何能变通尽利乎?向来捆盐之夫,淮北永丰有万余人,淮南老虎颈不下数万人,皆无赖游民以此为事业。一旦失所,此数万众将安往?其患又不止私枭拒捕已也。”陶澍深以为然,乃破格举荐俞德渊超擢两淮盐运使⑥。“此时盐务章程甫立,一切未遑,刻须筹办新纲,而商疲力乏,凋敝万分,整理维艰,旁观望而却步。非得真实任事、不畏难、不避怨者,弗克当斯剧任。臣再四思维,实难其选。惟查有江宁知府俞德渊,清淳练达,猷守兼优,臣所深知。虽于盐务向非熟悉,观其平日办事有体有用,条理分明,堪胜两淮之任。”俞德渊就任时,“两淮值疲坏之际,积欠五千八百余万,库中如洗。君莅事,则整顿章程,删浮费,去冗滞,恤商便民,盐务遂起。”在陶澍、俞德渊等人的努力下,两淮盐政革弊呈新,大有起色。陶澍乃再次向朝廷举荐俞德渊,称“其才可大用”。由此可见,在两淮盐政问题上,陶澍对俞德渊依仗之重。陶澍回到金陵后,亲自为俞德渊主持丧事,并奏闻朝廷,诰授中议大夫,优恤其后人。以后,陶澍仍时时怀念俞德渊,写诗曰:“与君挥手无多日,一话翻成古别离。忽睹卧游追往迹,依然蒹溯慰相思。山重水复无穷影,海立云垂欲暮时。遥识临崖正潇洒,辋川摩诘是吾师。”以此表达对俞德渊的深切思念之情。
  林则徐、俞德渊等5人都是陶澍的部下,并没有加入陶澍幕府,但听命于陶澍,为其献计策划,起了幕友的作用。赵尔巽撰《清史稿》说陶澍“用人能尽其长,所拔取多方面节钺有名,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渊、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因此,在这里应当把他们5人归入陶澍幕府。
  (二)陶澍幕府的社会历史作用
  陶澍幕府的人数虽然不多、规模不大,但其所发挥的作用却十分巨大,在幕府历史上所处的地位也十分重要。陶澍幕府研究专家李志茗博士指出:“陶澍幕府在当时可谓是横空出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陶澍幕府施行改革、兴利除弊,其职能与专为幕主处理琐碎政务的明清幕府完全不同。自此之后,清代督抚幕府职能逐渐扩展,作用越来越大。因此,陶澍幕府的出现,标志着明清时期另一种幕府形态、即晚清幕府形态的悄然问世。其次,陶澍幕府的改革重商、用商,打破了官府垄断,引入了竞争机制,实际上是对清代某些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否定,它表明有清以来经过100多年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业已僵化腐朽,只有适时改革,才能有所转机,这意味着变法革新将成为清王朝不得不面临和考虑的首要问题。第三,陶澍幕府主动采取措施,革除弊政,说明地方督抚在中央面对困境束手无策时,完全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较为出色地解决某些棘手问题。这一做法为有志于改革的督抚起了示范作用,可以看作是太平天国以后,督抚大有作为的开端。第四,陶澍幕府将学术与政事合而为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其经世思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世之学由此成为晚清学术运动的主流,尽管其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其内容实质基本一致,那就是面对现实,注重实效。
  总之,陶澍幕府的所作所为,不仅给后来者树立了榜样,而且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来临。陶澍幕府承上启下,既是中国传统幕府的延续,又超越了中国传统幕府,它在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和中国幕府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而且十分巨大。
  林则徐的平罗情结
  林则徐的年龄虽然比俞德渊小九岁,但无论是作为行政长官,还是作为林府幕僚,他们都能够从容不迫,坦诚相处。林则徐非常欣赏俞德渊的为人和才干,他们之间结下了亲密的友谊。林则徐从江苏按察使到两江总督,在江苏先后从政14年,期间他非常器重俞德渊。因此,俞德渊很快就被提升为苏州府督粮同知,掌管财粮大权。林则徐到广州销烟,俞德渊的侄子俞思益掣签广东,并参加了鸦片战争。俞思益还担任了广东地方知县、知府和粤盈库大使等职务。两代平罗籍宦游江南的地方贤士,在两个地方邂逅相遇,都与林则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片段窥一斑以见全豹。
  (一)为俞德渊的母亲题挽联
  道光四年(1824年)农历七月十七日,林则徐的母亲因病去世。在任江苏按察使的林则徐回家奔丧后大病了一场,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春天才痊愈。按照习俗林则徐要守孝三年。这一年冬天,江南高家堰决口,洪泽湖水流外涌,酿成大患。河南河道总督张文浩因此被革职流放新疆;两江总督孙玉庭革职留任。第二年兴修高家堰一带的水利和疏通水上运输就成了大问题。为此道光帝下旨,令林则徐到高家堰督办水利工程。这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中国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如果听命皇上离家赴任,林则徐就不能尽守孝道,如果坚持在家乡守孝,那就是对朝廷和皇上的不忠。况且,林则徐深知在兴办水利过程中,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人很多,负责这件事就必定会得罪许多人。在这种考验面前,林则徐以他的责任感和智慧,做到了忠孝两全。为了江苏千百万人民的身家性命和南粮北运,他毅然离开了家乡,星夜兼程,尽快赶到了高家堰工地,穿素服守孝履责。这位三品大员与河工们一起,数月奔波劳碌于风雨泥泞之中,呕心沥血,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多如过江之鲫的封建官员中,林则徐大仁大义、大智大勇、鞠躬尽瘁、无私忘我地在高家堰兴修水利工程。
  道光六年(1826年),俞德渊也正在苏州督粮同知任上,甘肃平罗头闸老家传来噩耗,生母赫太淑人于道光五年(1825年)十月二十四日不幸逝世。俞德渊万分悲痛,归心似箭。林则徐得知消息后感同身受,深表同情,送行前撰写了《挽俞德渊母联》相赠,以示对其母不幸逝世的深切悼念。挽联曰:“绩室训犹存,诰晋五花,有子贤声称众母;循陔归未得,吟伤寸草,同余遗憾泣终天。”联语中“绩”即缉,指麻线;“训”指家训;“诰晋五花”指古代帝王用五色金花绫纸制成的封赠诏书“五花官诰”;“循陔”指奉养父母;“寸草”指寸草心;“终天”即终身,一般用于死丧永别、遗恨无穷等情况。这副楹联的含义是:在家里纳着鞋底的母亲教育儿子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手捧皇帝封赠的“五花官诰”诏书思绪万千。有这样获得贤良官声好儿子的母亲,既是他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还是大家的母亲;尚未来得及回家奉养父母,痛苦的声音已经悲伤了寸草之心,同我一样遗憾地哭泣着与母亲永别的无穷遗恨。可见俞德渊所获得的“贤声”,足以使得其母在林则徐等密友的心目中“称众母”,而且还和俞德渊一起“遗憾泣终天!”
  (二)为俞德渊密报考语撰联赋诗和写墓志铭
  林则徐在我国近代史上因禁止鸦片卓有成效而名垂青史,一生为人正直。俞德渊逝世前后,林则徐为他密报了司道府考语、撰写楹联、赋遗照诗、亲自撰写墓志铭。俞德渊逝世前,林则徐曾向朝廷密报了《密陈所属司道府考语折》。认真察吏安民是道光皇帝交给林则徐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考察甄别人才,凡气势远大、才德兼备者则向朝廷推荐重用之;如若贪污舞弊、碌碌无为贻误公务者,则严厉参劾并惩处之。据《林则徐全集·奏稿》载: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曾两度遇到朝廷考绩外官的“大计”,他都认真拟定,亲自出具考语,对各司、道、府属僚的“立心、行事、人品、官声”等进行严格的考评,拟定考语奏报朝廷,以备朝廷择优升迁之用。道光十二年十二月(1833年1月),他首次奏报司、道、府考语,正如他自己所说:“半载以来,随时考察,虽不敢谓灼见无遗”,但也“尚可陈其梗概”,特别是对一些优秀人才更是奖誉有加。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一月,林则徐再次奏报了20名司、道、府的考语,在这次密报考语中,他对俞德渊的评价是:“心正品端,识周虑密,勤劳刻苦,一力筹公,实为不可多得之员。现在患病请假,已委员暂行代理。”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一月,俞德渊因病不能视事,及时向时任两江总督的林则徐呈报了《呈护制军林少穆师》(原文被路德闰生收录于《默斋公牍》上卷)的请假报告,林则徐根据俞德渊的病情,及时向皇上呈报了《盐运使俞德渊病假委姚莹代理片》;十二月二十日两淮盐运使俞德渊出缺,林则徐及时向朝廷呈报了《盐运使俞德渊出缺请旨简放折》。俞德渊逝世后林则徐非常悲痛,为俞德渊撰写了副楹联,用以表达他的憾挽之情:“拯溺旧同心,才德兼资,如此循良曾有几?筹鹾今尽瘁,设施未竟,毕生怀抱向谁开?”联语中“拯溺”指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循良”指旧时官吏守法而有治绩者;“筹鹾”指俞德渊管理盐政事;“设施未竟”源自“设施曾未竟所长”,诗句出自宋代吴芾《哭元帅宗公泽》;“怀抱”指胸襟和抱负。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林则徐还专门为俞德渊作了《题俞陶泉都转(德渊)(水流云起遗照)》诗。诗曰:“水流无竞心,云生有活态。涓滴归沧溟,肤寸出泰岱。君秉五行秀,静与万物对。观水同涟漪,观云喜叆叇。行行岂有穷,起起方未艾。谁知潇洒心,去来了无碍。自拈右丞诗,悟已彻三昧。空明水云气,吐纳入肝肺。一朝解脱去,天地在形内。霖雨施未竟,江河流不废。呜呼图中人,留此志遗爱。”诗中以“霖雨施未竟,江河流不废,呜呼图中人,留此志遗爱”等句,表示对俞德渊的深切怀念。不仅如此,林则徐还亲手撰写了《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平罗俞公墓志铭》。
  (三)组织捐资活动,帮助俞德渊家人过好日子
  林则徐还曾经为俞德渊捐奠金并修建平罗俞氏祠堂。俞德渊服官几二十年,自县令至运使“壹以廉惠称甫”。他逝世后有人赋联曰:“尤异者六年煮海国有盈余;难忘者两袖清风家无私积”,而在送葬的队伍中“悲泪五千余里,路归装书三十四箱”。俞德渊在林则徐和陶澍麾下志同道合,研究学问,主张经世致用,对有关国计民生的水利、漕运、盐务等重大事业做过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重要的工作成果,同在江苏共事,督、抚、司、道、府大员之间关系十分融洽,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当陶澍和林则徐看到这样的情景后非常动情,带领地方盐务同僚和盐商捐送白银6万两,以供俞德渊的遗孤养家之用,并拿出其中一部分,作为修建平罗头闸俞氏祠堂的费用。
  俞氏祠堂建成后,共使用了13年。同治初年,祠堂窗格门扇被毁。1966年“文化大革命”及以后,祠堂遗址和俞德渊墓葬再遭毁坏。包含有当年用林则徐、陶澍等所送奠金购置的“俞氏祠堂”瓦砾、砖块、柱基石等建筑材料,散落在遗址周围,有的还被当地村民们扛回家里砌猪圈、搭鸡窝棚等,遗址上仅存当时供修建祠堂之用开挖的一眼名为“思源井”的古井尚未被填塞,这些都是林则徐等捐送奠金建修平罗俞氏祠堂的历史见证,它们是承载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遗存。可以想象,当年林则徐被贬新疆途经甘肃宁夏,遥望黄河追思部下俞德渊时是何心情?
  《宁夏俞氏族谱》中关于俞德渊逝世后,陶澍和林则徐等捐送奠金帮助其家人的记载。
  (四)关心俞德渊侄子俞思益的成长进步
  俞德渊在江苏扬州盐运使府邸逝世前后,其侄子俞思益一直在身边服侍并管理家务。道光十六年(1836年)初,俞思益承受着父亲俞德源、二伯俞德渊先后去世的万般悲痛,亲手办理了俞德渊在扬州的丧葬大小事宜。三月份启程,与俞德渊的妻子安淑人一起扶柩返回甘肃平罗,并于当年六月和九月分别安葬了两位亲人。
  早在扬州期间,在俞德渊的府邸里,俞思益就已经熟悉了陶澍和林则徐,并“援筹备例”,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向朝廷报捐了布库大使。道光十七年(1837年)俞思益帮助五叔俞德清在原籍建修了俞氏宗祠,第二年服阕期满。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俞思益“束装赴都引见,掣签广东,领照后于十二月出京前往广州”。道光二十年(1840年)一月,林则徐由湖广总督调任两广总督。二月,俞思益到广东候补,受到了林则徐的亲切接见。由于林则徐在苏抚任内与俞德渊有着“最为契重”的特殊关系,在拜谒时林则徐非常关切地向俞思益询问了其家乡的情况,以及俞德渊家人的状况,俞思益赴粤后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偏爱。由于林则徐的亲切关怀,从这时候起,俞思益在仕途上得到了不断的成长进步。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和平
责任者
陶澍
相关人物
林则徐
相关人物
姚莹
相关人物
黄冕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