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陶泉德渊匆匆离世之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084
颗粒名称: 俞陶泉德渊匆匆离世之谜
分类号: K81
页数: 4
页码: 406-409
摘要: 本文主要记述了对两淮盐运使都转俞德渊匆匆离世的说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俞德渊 传记 石嘴山市

内容

两淮盐运使都转俞德渊匆匆离世说法历来不一,本文在对大量史料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归纳了以下三种说法,向读者交代清楚,以正视听。
  第一,遭受巨大精神压力说。道光十一年(1831年)初,俞德渊被陶澍保荐,出任两淮盐运使一职。陶澍在奏折中称,俞德渊“清淳练达,猷守兼优,臣所深知。虽于盐务向非熟习,观其平日办事有体有用,条理分明,堪胜两淮之任”。陶澍是在回乡省亲的路上得知噩耗。这期间正值陶澍因淮南盐多销滞,不仅奏请将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纲盐分十年带运,而且要求将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纲安排在该年六月开纲。俞德渊任职期间精神压力巨大,这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陶澍称:俞德渊“在两淮五年,适当疲敝之后,殚精竭虑,刻苦支持,以致积劳成疾,竟至一病不起”。除俞德渊遭受巨大精神压力不幸离世之外,因陶澍刚愎自用遭受巨大压力而不幸丧命者,当然还有盐运、盐政要员王凤生、刘万程、和陶澍本人以及一些知名的商界人士。
  第二,卓秉恬窘辱说。此说源于历史记载,是作者选择的一个对事件发表议论的角度,难免偏颇。欧阳兆熊在《水窗春呓》(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撰《淮鹾忘本》一文称:“俞陶泉都转吏治精敏,任淮鹾数年尤有奇效。其座师为卓相国秉恬,时以侍郎主江南试,以库案赔款,索助千金,俞勿应。试竣,还京过扬,俞往谒,适有盐大使钱某亦在焉。钱为卓之座主次轩观察子,卓乃引钱上座而处俞于下。钱乃俞属吏,谢不敢,卓强之。坐次,乃垂涕谓钱曰:我辈非师门无今日,然日下时风,率皆忘本,是可慨叹!遽执钱手入后舱午餐,置俞于外。俞惭恨归,不数日遂卒。俞虽失弟子礼,其为卓所窘辱,固属咎由自取,而卓之所为,几使俞无地自容,似亦未免太过矣!”
  上述这段文字来源于清代陈康祺撰《俞陶泉死于窘辱①》一文。照录如下:“俞陶泉都转,即二笔所纪。道光中,陶文毅公初改盐法,特保为两淮运使者。敏于吏治,任事数年,裕课②厘奸③,大著成效。后卒于任,上下惜之,皆谓由卓文端④相国窘辱⑤所致。盖文端为都转座师。库案应赔,曾邮书索助千金,都转勿应。适文端以侍郎主江南试,北还过扬州,都转谒之舟次,盐大使钱某亦来。钱为文端座主次轩⑥观察之子,文端引之上座,而处俞于下。钱以属吏不敢僭⑦,文端力强之。坐定,乃垂涕谓钱曰:‘我非先师无今日,尊门恩谊⑧,没世⑨不忘。近日世风⑩浇薄⑪,乃饮水而忘其源,大可慨叹!’词色甚厉。语毕,执钱手入舱午餐。置俞于外,不复顾。都转惭恨⑫归,不数日遽⑬殁,殆⑩会逢其适也。康祺窃谓赔缴库项事属因公,求助友生,恒情⑮所有,与挟长挟贵⑩,以藉端⑰索贿者不同;与非亲非故,而妄意通财⑱者亦异。两淮著名膏腴⑩地,俞虽处脂不染,苟分岁禄之什一⑳,已足以报命㉑师门。纵使析义甚精,谓千金近于伤惠,或减其数,而婉词致馈,人亦当曲谅其清廉,乃竟靳惜㉒锱铢(23),空函覆答。在旁观必议其多藏而吝,故于师长且薄情;在当局并疑其骤贵㉔而骄,故于京堂㉕敢蔑视。取怨之道,实由于斯!然如文端者,贵为卿贰㉖,尊为人师,又新持衡文㉗大邦㉘之节。前此罚赔库款,在朝廷原恶其溺职㉙,姑示薄惩。倾家方谓之公忠,敛费己邻于矫诈。当其时,倘平生故人有稔㉚我窭艰㉛,割资相助者,尚在可以取、可以无取之列。至移书告贷,人不之应,一笑置之已耳!即素量褊隘㉜,见其人而情不能忍,微词讥之亦已耳!夫举主㉝门生者,世俗之私情;上司下僚者,国家之定分。运司为全纲总核之大吏;主考尤三年一到之贵官。当主宾晤对时,自必万目同瞻,两堤如堵,乃挟小嫌㉞而昧大体。以堂堂皇华星使㉟,而怒骂号啼,忽恭忽倨㊱,始则尊卑倒置,故作激昂之词;继则亲疏过分,显示屏斥㊲之意。取瑟㊳而面拒孺悲㊴;鸣鼓㊵而亲攻冉有㊶,己则快意,人何以堪㊷?愤气蟠胸㊸,一瞑不视,伯仁㊹由我而死,即施之常流㊺,尚滋㊻物议㊼,况俞为时局倚赖㊽之人乎?文端平陟⑩公卿㊿,立朝51尚无大玷52,观此一节,殆非休休53有容54之度矣!”
  卓秉恬向俞德渊索贿这件事,与发生在道光年间“户部银库追缴案”有直接关系。在刘海峰55撰《穆彰阿与户部银库追缴案》一文中这样写道:“户部银库追缴案是道光年间‘库丁舞弊案56’的续案,该案从最初的经济案逐渐演化成一场典型的政治斗争,从最初对舞弊官员的赔银追缴,逐渐演化成一场对全社会的大搜刮,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涉案官员多达600余名,追赔银两数百万两,大学士卓秉恬是其中之一。卓秉恬查库三次,被罚赔银1.8万两。他亲自写信给门下弟子李星沅57告借,道光十五年(1835年)五月初十日‘得卓海翁书以赔项来假八百’二十五日‘由武孝义寄海相八(百)……赔项紧急,义不能漠视,然以搜索枯肠矣。’卓秉恬为了凑足赔项,甚至不惜与自己的另一位弟子(俞陶泉)翻脸,‘以库案赔款索助千金,俞勿应’。卓秉恬是道光朝著名的廉吏,虽贵为大学士,鸦片战争后捐输与库银赔缴,经济拮据之窘迫苦不堪言,‘卓相近来光景大差,以兼尹劝捐,亲登富户之门而央恳焉,致被挥出,物议沸腾,有蜚语责其收取门生,从中染指,竟两月未召对。’户部银库罚赔案实际上转变为一场对地方官、对老百姓的大搜刮。”俞德渊的这次拒贿,虽致卓秉恬“义被漠视”,使卓秉恬非常难堪,但两淮盐政及其商民因此也避免了一次大搜刮。
  第三,皇帝误杀说。百余年来民间传说俞德渊受奸臣诬陷,被皇帝误杀,脖子上的剑伤用金丝缝合!因此,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尸体被毁前,有人赶紧扒开俞德渊的脖子核实看是否有剑伤。民间还传说俞德渊提前知道了皇帝要杀他的消息,吞金自尽,因此,民间有人认为他的尸体里有“坠金”。尸体被烧毁后,为了能够得到“坠金”,有人甚至还用筛子过滤骨灰,希望能够筛出“坠金”。考证结果纯属谬传。
  其实,俞德渊匆匆离世真正的原因在林则徐撰《盐运使俞德渊病假委姚莹代理片》《盐运使俞德渊出缺请旨简放折》以及陶澍撰《为途次闻运司出缺折回江省请旨简放折》三篇文章中交代得清清楚楚: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林则徐接到俞德渊的请假文书,俞德渊自称:“于十月内偶患外感,发为寒热,尚能照常办公,今一月有余,寒热虽止,而精神渐觉委顿,恐致因病误公,禀请给假两月,遴员代理,俾得加意调治。”林则徐根据俞德渊的请假要求,向皇上恩准委任姚莹临时代行两淮盐运使工作。姚莹禀称:“俞德渊于十二月初四日交卸后,服药调理,稍觉轻减。迨至望间(此处特指农历十二月十五日至出缺日止),忽患泄泻,医治无效,于二十日酉刻出缺。”在俞思益自撰《集生年谱》中也有非常明确的记载:“十五年(1835年)秋九月,先二伯陶泉公赴南京谒见江南主考卓海帆先生(讳秉恬,嘉庆丁卯陕西副主考,先二伯座师官大学士),旋因感冒风寒返署,医治弗效,于十二月二十日酉时疾终。”陶澍还说:俞德渊在弥留之际曾“念念在公,口讲指画,日夜不息……痰壅气喘出缺”。
  从上述记载情况来看,遭受巨大精神压力是俞德渊匆匆离世的主要原因。长期的巨大精神压力而又殚精竭虑,刻苦支持,积劳成疾,使身体极度虚弱,免疫力大为下降,从而“感冒风寒,医治弗效”;而卓秉恬的“窘辱”令其受到很大精神刺激和心理打击,加速了病情的发展。用老百姓的话说,其实就是被活活累死了。

附注

注释:①本文原载《郎潜纪闻(四笔·卷八·第196)》,陈康祺撰文。②裕课:富足充盈税收。③厘奸:整治邪恶。④卓文端:即卓秉恬,字海帆。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⑤窘辱:困迫凌辱。⑥次轩:指翰林院编修钱栻,字廷熊,号次轩,曾任曹州府菏泽知县、高密县令,后任观察,其哲嗣钱古槎时为俞德渊部下。⑦僭[jiàn]:超越本分,过分。旧时指下级冒犯上级,如僭越。⑧恩谊:恩德情谊。⑨没世:死。⑩世风:社会风气。⑪浇薄:薄,不厚。⑫惭恨:羞愧遗憾愤恨。⑬遽[jù]:急,仓猝。⑭殆[dài]:危。⑮恒情:常情。⑯挟长挟贵:形容自恃年长或居于高位而无所顾忌。⑰藉端:假托某一事由作为借口。⑩通财:流通财货。⑲膏腴:(土地)肥沃。⑳什一:十分之一。㉑报命:复命。奉命办事完毕回来报告。书信中亦用作谦词。㉒靳惜:吝啬、吝惜、珍惜。㉓锱铢:锱和铢。比喻微小的数量。㉔骤贵:突然显贵。㉕京堂:清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禄、鸿胪寺等长官。㉖卿贰:次于卿相的朝中大官。㉗衡文:特指主持科举考试。㉘大邦:大国。㉙溺职:失职,不尽职。㉚稔[rěn]:庄稼成熟。㉛窭[jù]艰:贫穷艰难。㉜褊[biǎn]隘:狭隘。㉝举主:旧时对被推荐者而言,推荐者为其举主。㉞挟嫌:心怀怨恨。㉟皇华使:皇帝的使臣。㊱恭倨:恭敬和傲慢。㊲屏斥:斥退;除去。㊳瑟:矜持端庄的样子。㊴孺悲:孔子的弟子,《论语》中有孔子与孺悲的故事,是说鼓瑟戏弄孺悲、闻人称其丧家之狗。㊵鸣鼓:击鼓,借指声讨。㊶冉有:孔子的弟子。㊷堪:承当;胜任。㊸蟠胸:满腹。㊹伯仁:代称亡友,指本文作者称俞德渊是他的朋友。⑩常流:长河。㊻滋:生出。㊼物议:众人的议论。㊽倚赖:依赖;依靠。㊾陟[zhì]:晋升,进用。指官吏的进退升降。㊿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51立朝:指帝王在位。52玷[diàn]:白玉上面的斑点,亦喻人的缺点、过失。53休休:形容宽容,气魄大。54有容:有所包含,宽宏大量。55刘海峰(1965-):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学位。56库丁舞弊案:发生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一桩惊天大案。由于库丁盗窃、管库大臣、查库御史通同作弊,经年累月,以致酿成户部银库短银达九百余万两之巨。户部银库追缴案是“库丁舞弊案”的续案,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户部银库盗案发生后,由宗人府、刑部对原来的管库大臣、查库大臣按照应赔数额赔缴。57李星沅(1797-1851年):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今为汨罗)人。清道光进士。曾任兵部尚书、陕西巡抚、陕甘总督、江苏巡抚、云贵总督、云南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参与禁烟与鸦片战争抗英,并有文才。著有《芋香山馆诗文集》《李文恭公奏议》《李文恭公全集》《李星沅日记》等存世。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和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石嘴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