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实录俞寿祺会试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067
颗粒名称: 同治皇帝实录俞寿祺会试档
分类号: G275.1
页数: 3
页码: 324-3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清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四。
关键词: 历史档案 清代

内容

大清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四。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三月癸卯朔②。
  ○戊申(三月六日)。以礼部尚书万青藜为会试正考官。刑部尚书崇实、工部尚书李鸿藻、吏部左侍郎魁龄为副考官。
  ○以吏部尚书毛昶熙兼署礼部尚书;户部尚书载龄兼署刑部尚书;董恂兼署工部尚书;户部左侍郎荣禄兼署吏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彭久余兼署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黄倬兼署刑部右侍郎。
  ○戊辰(三月二十六日)。礼部以会试中额请得旨:满洲取中九名,蒙古取中三名,汉军取中六名,直隶取中二十五名,奉天取中四名,山东取中二十三名,山西取中十二名,河南取中十九名,陕甘取中二十四名,江苏取中二十七名,安徽取中十九名,浙江取中二十六名,江西取中二十三名,湖北取中十五名,湖南取中十五名,四川取中十五名,福建取中二十名,台湾取中三名,广东取中十七名,广西取中十四名,云南取中十三名,贵州取中十三名。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夏四月癸酉朔③,享太庙。
  ○癸巳(四月二十一日)。策试天下贡士秦应逵等三百三十七人于保和殿。制曰:“朕蒙庥[xiū]昊载。寅绍丕基荷列圣之诒谋。秉两宫之垂训,敕命时几,于兹十有三载。亲政以来,益深兢业,期合天下黎元,迪吉康而跻仁寿,兹当临轩策问。用集多士式赞嘉猷执中一言。尧以咨舜,实为传心所自始。逮舜以授禹。复以危微精一,推广执中之传,其义安在?君子之中庸,以德、行言之也。位育之中和,以性情言之也。而易象之乾,谓为中正。与中庸‘中’和‘义’各不同,能详言之欤?至若礼教之中,著于周官;刑协于中,载于禹谟;其即帝王授受之中,由体而达用欤?”汤诰言降衷,孔氏训:“衷为善”。朱子则云:“‘衷’只是‘中’洪范言”。皇极汉儒训:“极”为大中。朱子以“极”为在中之准的。其说有异同欤?大学始终一敬,中庸枢纽一诚。说者谓存诚即所以主敬,主敬乃所以执中,审端致力之方,其在斯欤?考绩始自唐虞,询事考言,察于平时,而三载九载之典尤备。夏有遒人木铎之徇,商有三风十愆[qiān]之儆,其激励臣工之意,何深切欤?夫民生困而不恤,案牍积而不厘,朝廷安用此吏?为周官六计,以廉为本,或训廉为察。其义孰优。汉以六条察二千石,岁终奏举殿最,能缕析欤?唐初考课掌于吏部,又命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外官,叙以四善,分以二十七。最差以九等。宋命清望之官典其事,其办察官吏能否为三等,或谓因唐之四善而分之。法岂详于唐欤?民为邦本,食乃民天。尝读《豳[bin]风》及《大田良耜[sì]》诸篇。稼穑之艰难。谨于宵旰此世运,所由称盛也。汉时力田之科,与孝弟并称;文帝时亲耕耤田,以劝天下;武帝世复为代田,教民耕种,田多垦辟。其事能详考欤?唐贞观初,太宗锐意于治。官司应授田而不授,应课农桑而不课者有禁。逮贞元朝宰相李泌请于中和节,令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之种,其于农政有无裨益?岁或不登。若前史所纪发廪、弛征、输粟、贷种诸政,酌而行之,以何为便?社仓义仓,利弊相兼。果何由而积储有备,敛散有方俾小民咸沾实惠欤?读史之要首辨方舆。粤自黄帝画野分州,方制万里,何以帝王世纪谓九州?颛帝所建,舜典肇十有二州,所增建者何州?禹贡之州,职方氏之九州,其同异若何?秦并六国郡县,天下或谓三十六郡,或谓四十郡。何说为允?汉分天下为十三部,而不常所治。晋复一统之规,分州十九,几于秦汉之境。唐都关内,绍汉法周,分天下为十道。明皇增饰旧章,分十五道。宋分天下为十五路,至天圣而为十八路,至元丰而为二十三路,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为百八十五路。其疆域形势分合沿革之故,能详之欤?士有志于用世。举凡河渠、边防、食货、兵制,皆其所有事也。若舆图不讲,何所借手欤?凡厥四端,典学以求治;察吏以兴廉;裕食以养民;办方以经国;皆宰世之宏谟,绥猷之极则也。尔多士对扬伊始,其各陈谠论,毋隐。
  ○丙申(四月二十四日)。上御乾清宫,召读卷官入,亲阅定进呈十卷甲第。
  ○丁酉(四月二十五日)。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一甲陆润祥、谭宗浚、黄贻楫三人进士及第;二甲华金寿等一百三十二人进士出身;三甲许普济等二百二人同进士出身。
  ○授一甲一名进士陆润庠翰林院修撰;二名进士谭宗浚、三名进士黄贻楫编修。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五月壬寅朔④。
  ○辛亥(五月十日)。引见新科进士。得旨:陆润庠、谭宗浚、黄贻楫、业经授职外。华金寿、刘传福、檀玑、冯光遹、翟伯恒、张百熙、何崇光、屠仁守、牟荫乔、陈华褧、刘集勋、赵增荣、刘凤纶、姚礼泰、诸可炘、林绍年、罗锦文、沈锡晋、张礽杰、高燮曾、章洪钧、周晋麒、庞玺、陈文騄、陈才芳、任贵震、李熙文、黄卓元、白遇道、王亦曾、朱百遂、凤鸣、詹鸿谟、张廷燎、蒋璧方、赵尔巽、李光斗、黄玉堂、钟家彦、宝昌、殷源、冯应寿、郑思贺、梁廷栋、陈嵩龄、鲍临、徐浩、孙佩金、王烈、涂庆澜、顾怀壬、敖名震、李寅、王兰升、向贤、秦澍春、杨钦琦、乌拉布、吴讲、王绰、宗室良贵、朱光鉴、胡胜、程其珏、胡燏芬、滕经、潘颐福、杨鼎昌、徐兆丰、刘廷镜、陆葆德、汤鼎烜、石成峰、辛家彦、詹嗣贤、王作枢、吴锡章、赵宗鼎、张景祁、张恩荣、张德迪、陈棨仁、孙其正、陈存懋、李蕊、陈光煦、李昭炜、彭启瑞、王会英、赵尔震俱著改为翰林院庶吉士。袁锡龄、张闻锦、时庆莱、黄搏扶、陈浩恩、陈昌、王振声、郑秉成、庞庆麟、蒲春铭、梁肇晋、贺勋、赵惟善、靳元瑞、孙葆田、延清、翁寿篯、何其敬、洪应祥、郭安仁、杨玉相、李裕泽、崔湘、钱登云、杨凝钟、俞寿祺、江南金、俞培元、张西园、傅培基、万锡珩、张其翼、陈士炳、唐登瀛、陈大骥、孙彝政、曹志清、曾秀翘、于民新、王鼒、许普济、李之藩、傅式芳、郑连寿、张绍华、孙赋谦、阎廷弼、奎郁、朱紫佩、麦宝常、林星赓、郭兆福、章德藻、叶如圭、钟烈、宁廷弼、顾曾沐、赵昌言、赵舒翘、戴锡钧、朱毓崧、海锟、何兆熊、李时杰、胡廷干、林文炳、吴杰、方连轸、王怀曾、钟懿蓉、姜璧臣、杨炽昌、石渠俱著分部学习。赵培因、顾文基、胡廷玉、张德霈、姚绳武、倪惟钦、陈望曾、周维新、许寿甡、唐德俊、孙鹏仪、萧射斗俱著以内阁中书用。楼杏春、张坤、王汝霖、李宗莲、余庆、曾道唯、雷棣荣、吴徽鳌、胡钧学、何才价、梁天昂、陈其昌、陆元鼎、米协麟、朱昌霖、牟懋圻、曾延里、于蘅霖、胡鸿泽、杨怀震、朱升吉、邓树声、韩钊、田苏游、萧宪章、张玉绶、张鹏翥、秦应逵、高继光、李策清、保昌、王麟书、何钟相、锡良、陈建常、庆瑞、赖焕辰、郑钫、尹丽枢、蔡德芳、刘粲、彭庆扬、沈汝奎、陆宗郑、徐汉章、路金声、马逢亨、谈松林、张协曾、安盘金、王季球、王聚奎、洪鏊、贾汝谦、田瀛海、褚登瀛、程开运、谭光藜、孔广鉴、王雨谷、时永新、董余三、黄璨、龙起涛、官懋和、张福恒、崔伦、梁嵘椿、王隆道、赵锡恩、吴克昌、林焕曦、刘云章、吴宣珏、倪观澜、谭为霖、安守和、周良玉、张鉴衡、傅观光、樊璟、胡瀛生、刘执德、谢秉钧、李三捷、陈明伦、梁奋庸、冯健、舒恺、宋安书、傅丞宪、倪望重、李兆梅、陈兆焕、刘发岐、舒朝冕、席珍、任步月、张绍渠、王缙卿、唐元恺、倪晋麟、孟宪璋、段晋熙、梁锦澜、常文敏、朱霈、孙桢、袁韵春、朱宝书、蔡叙功、曾行崧、焦云龙、汪庆长、罗肃、彭亿清、陈宝树、朱鉴章、崇泰、马毓芝、高思涵、张心铭、孙念曾俱著交吏部掣签,发各省以知县即用。户部候补郎中王维翰、工部候补郎中萧镛俱著以郎中即用。户部候补主事程秀、刘本植、尹序长、礼部候补主事桂霖俱著以主事即用。候选员外郎恩绶著分部学习。余著归班铨选。

附注

注释:①本文原载《同治朝实录·张佩纶会试年表》,标题为编著者所加。 ②癸卯朔:指1874年农历三月初一日。③癸酉朔:指1874年农历四月初一日 。④壬寅朔:指1874年农历五月初一日。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吏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