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俞氏族谱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040
颗粒名称: 宁夏俞氏族谱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
页码: 023-025
摘要: 《宁夏俞氏族谱序》是清代高学耀为俞氏族谱所写序文。
关键词: 宁夏 俞氏族谱 序文

内容

昔先王②以孝教③天下而报本反始④,礼不忘其所自生,故其时制⑤为宗法⑥,以敬宗收族⑦!斯上治⑧祖祢⑨,下治子孙,旁治昆弟⑩,俾继继绳绳⑩,咸识厥本原⑫。而世系⑬于以序,即礼教⑭于以明。谱之设,盖綦重⑮也。后世宗法不修,谱牒⑯寖微⑩,虽以簪绂⑩名家绵延积庆⑲,海内⑳推为著姓㉑,蔚起㉒代有㉓闻人㉔时,或以迁变㉕不常,遂致源流㉖几紊。将欲矩溯㉗高曾㉘、齿分昭穆㉙,辨亲疏㉚而殊㉛长幼,崇礼教以豑㉜彜伦㉝,自非㉞本仁人孝子㉟之肫衷㊱,洵㊲未易㊳蕲㊴至于善继善述㊵,以克绳先志㊶于罔替㊷也。
  宁夏俞氏族谱之作,固㊸集生司马㊹仰㊺,体其伯考㊻—陶泉公生平未逮㊼之志,而毅然以继述㊽为己任,盖汲汲㊾于兹㊿有年矣!顾51其追维52世系,不轻于遐53。
  溯54古初55,若轩黄56之臣俞歧伯57之以良医58名;赵宋59之朝俞寿翁60之以循吏61称逮62;及有明功臣俞廷玉父子63之以忠勇64显者,非必数典65,其或忘也。诚念66遥遥华胄67传世绵邈68,其支系69靡得而详矣!俞氏之隶籍70宁夏也,其先本江左71无为州72望族73,明季74宦游75甘肃,遂家于宁夏,后复迁于宁郡76之平罗迄于今。著籍77弗78衰然79,而循流80必溯源远81,追期近述江左一脉。
  当国初82时,唯约略83闻,诸先人84之遗训85久已湮没86不传,即宁夏本支,时复以变患87迭乘88。既续之谱,弥慨89荡然90而无存,绍修91之志,谁复崛然92而兴起?此俞氏族谱之设,我司马93所为,本仁孝94之肫念95,而不敢憗置96,为缓图97也。司马以从政余闲惓怀98继述,特以递年99来,郡遭兵燹100宗籍无征101,前无可绍102于先训所留遗,后方有冀于孙谋之。垂裕103良殚104岁月,综摉105志铭106,其勤勤107于继述之苦心,夫岂挽108近间109为谱系110者,侈陈111轩黄之裔112,滥托贤哲113之支者,所可同日语哉114?况夫近世115之为谱,徒以续先绪116而显1117为其易。俞氏之为谱,则躬当始创118,而不惮119其难,故至若斯120谱所纪,由今溯始,第表七世。七世以前鲜121不可追者,宁从缺略122,盖言慎也。夫推123诸百世不迁124之例,固宜远追乎!
  前朝125,而准以五世宜祧126之文,讵127妨先崇乎!近祖128,盖作者虽难免于遗憾,读者当曲谅129其苦心,矧130兹谱系既明,宗法渐著,祠规立而礼教行,孝感131生而德业132劝,会见云礽133,秀蔚134硕大,且蕃知积厚135者、流弥长蓄久者,源自远德136嗣137之,昌诚未艾138也。谱成,司马殷然139嘱为叙。晚虽学识谫陋140,究不敢以不文141辞,爰142特为述其梗概143如此,用以慰不匮144之孝思145,而祝无穷之庆祚146云尔147!仰既深愧不文,且时方闭门读礼148,研露未遑149。旋复150以橐管151依篱152,滋惠束阁153因循154负疚155,麄陋156遗讥157,会岁管之更新,爰编次158而为序!时同治七年159正月望日160,治晚生161番禺162高学耀163谨序。

附注

注释: ①根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宁夏俞氏族谱》藏版(简称“广州本”)和平罗俞氏家族《宁夏俞氏族谱》藏版(以下简称“宁夏本”)校订。②先王:古代帝王。③孝教:指教化、教育。④报本反始:受恩思报,不忘本源。⑤时制:当时的制度。⑥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管理并统治社会的法则。⑦敬宗收族: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⑧治:管理。⑨祢[mí]: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⑩昆弟: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⑪继继绳绳[minnǐn]:指前后相承,延续不断。⑫识厥本原:普遍都懂得追根寻源。⑬世系:指家族世代相传的系统。⑭礼教:礼仪和教化。⑮綦[qí]重:极要紧。⑯谱牒:宗谱、族谱、家谱、家传、家乘的统称。⑰寖微:逐渐衰微。⑱簪绂:古代官员的服饰。比喻显贵、仕宦。⑲绵延积庆:延续不断,喜庆之事接踵而来。⑩海内:国境以内。㉑著姓:有显著名声的家族。㉒蔚起:蓬勃兴起。㉓代有:代代有。㉔闻人:出名的人。㉕迁变:即变迁。㉖源流:比喻亲属、世系。㉗矩溯:即上溯祖宗留下来的成法。㉘高曾:高曾和昭穆相对。昭穆指大小;高曾指高祖和曾祖。㉙昭穆:指宗族关系按长幼、上下等次序左右排列。㉚亲疏:亲近和疏远。㉛殊:区别。㉜豑[zhì]彜[yí]:豑[zhì],即爵,古代礼器中的青铜器,代表着顺序。此处代表俞氏家族中的一种礼序。㉝彜[yí]伦:彝,古同“彝”,人伦,指常理和常道。这里指代家族伦理。㉞自非:倘若不是。㉟仁人孝子:指仁爱而有节操、品行端正、有德行、孝顺长辈的人。㊱肫[zhun]衷[zhhng]:诚恳、真挚。㊲洵:遥远。㊳未:难于。㊴:古同“祈”,祈望。㊵善继善述:善于继承父辈的志向,传述父辈的事迹。㊶克绳先志:按照先人的遗志。㊷罔替:不更替。㊸固:通“故”,指“原来”。㊹生司马:俞思益,字集生;司马为同知官名。㊺仰:指仰伯公俞思益。㊻伯考:对已故伯父的称呼。㊼未逮:没有达到。㊽继述:同善继善述。㊾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㊿兹:现在。51顾:回头看。52追维:追忆,回想。53遐:久远。54溯:追溯。55古初:太古往昔。56轩黄:轩辕黄帝。57歧伯:相传为轩辕黄帝时名医扁鹊,因其后裔有名医俞拊,后人常认为姓俞。58良医:医术高明的医生。59赵宋:宋朝皇室赵姓。60俞寿翁:江西临川人,名庭椿。宋乾道八年进士,官古田令。61循吏:守法循理的官吏。62逮:及。63俞廷玉父子:指元末明初巢湖水师俞廷玉及其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64忠勇:忠诚勇敢。65数典:历举典故。66诚念:诚心诚意的念头。67遥遥华胄:指名人的远裔。68绵邈:辽远、长久、悠远。69支系:指分支家族。70隶籍:隶属籍贯。71江左:指今长江下游安徽、江苏一带。72无为州:指今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73望族:旧指有声望的官僚、显贵的家族或家庭。74明季:指整个明代。75宦游:为求官儿出游。76宁郡:明清时指甘肃省宁夏府。77著籍:记姓名于某地。78弗:即“不”。79衰然:衰落、没落的样子。80循流:依照事物的起源。81远:此处指祖先。82国初:大清帝国建立初期。83约略:大概、大略。84先人:祖先,常指祖父辈以上的人。85遗训:前人留下或死者生前所说的有教育意义的话。86湮没:埋没。87变患:变故、灾祸。88迭乘:交替呈现。89弥慨:弥,到处;慨通“概”,景象,状况。90荡然:毁坏或消失的样子。91绍修:继续编写。92崛然:挺立的样子。93司马:指俞思益。94仁孝:仁爱孝顺。95肫念:恳切的思念或真挚的惦念。96憗[yìn]置:淡然置之不加理会。97缓图:推迟计划。98惓怀:诚恳地怀在心里。99递年:一年又一年。100燹[xiǎn]:兵乱中纵火焚烧。此处指同治初年西北回民起义。101宗籍无征:指没有验明宗室的身份。102绍:继承。103垂裕:为后人留下业绩或名声。104殚:用尽、竭尽。105摉:古同“搜”。106志铭:即墓志铭。107勤勤:恳切至诚,努力不倦。108挽:哀丧、悼念。109近间:近来一段时间。110谱系:家谱上记载的系统。111侈陈:夸大、侈谈或罗列。112裔:有血缘关系的后代。113贤哲:贤明的人。114同日语哉:即“同日而语”,同等看待、一概而论或相提并论。115近世:近代。116先绪:祖先的功业。117显:敬辞,称先人为显考(父)、显妣(母)。118躬当始创:今当首先开创。119不惮:不怕。120斯:此。121鲜:稀少。122缺略:不完整。123推:推测。124迁:变动。125前朝:指明朝。126宜祧[tiāo]:古代称远祖的庙。127讵[jù]:相当于岂、难道。128近祖:代数相隔不远的祖先。129曲谅:特加原谅。130矧[shen]:况且。131孝感:旧时所谓行孝的感应。132德业:德行与功业。133礽[réng]:从本身起第八代孙。比喻后继有人。134秀蔚:山陵秀美,草木繁茂。135积厚:功业深厚。136远德:高尚的德操和播及远方的德行。137嗣:接续继承前人之业。138昌诚未艾:事物兴起而未止静。139殷然:情谊深厚的样子。140谫陋:浅陋、简陋、粗略。141不文:作序者对自己的谦称。142爰:于是。143梗概:大略概况。144不匮:不竭、不缺乏。145孝思:孝亲之思。146庆祚:幸福、福祚。147云尔:即“云耳”,如此而已。148读礼:古人守丧在家读有关丧祭的礼书。149研露未遑:在研究探讨的路上没有闲暇。150旋复:回转、回还。151橐[tuó]管:古代的一种风箱。152篱:篱笆。153束阁:即束之高阁。154因循:守旧而不改变。155负疚:感到内疚、不安和抱歉。156麄陋[cūlòu]:粗浅丑陋,粗糙简陋。157遗讥:见笑。158编次:按一定顺序编排。159同治七年:1868年。160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161治晚生:明清时期向县官呈文时的自称,也可自称为“治生”。162番禺:广东省县名,清代在南海县境内。163高学耀: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学耀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