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乘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038
颗粒名称: 家乘编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42
页码: 021-208
摘要: 家乘编是本书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以清代《宁夏俞氏族谱》中所载的序、跋、凡例、祠规、世谱、世系、寿序、墓志铭、详册、行述、祭文、补遗、纪略、家传、年谱、墓葬为主线进行编排,全编共由8目31篇文稿构成。
关键词: 石嘴山市 家乘编 族谱

内容

史籍是记载历史的典籍,亦称史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诸多重要历史事件首先见诸于家族史料。“家乘”虽然是记载私家之事的典籍,但它通过联宗睦族,对促进家族团结、社会和谐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本书采用“家乘”这种形式,试图最大限度地还原俞氏家族的文化原貌,使其变为更有价值的历史参考文献。家乘编是本书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以清代《宁夏俞氏族谱》中所载的序、跋、凡例、祠规、世谱、世系、寿序、墓志铭、详册、行述、祭文、补遗、纪略、家传、年谱、墓葬为主线进行编排,全编共由8目31篇文稿构成。在《清代宁夏俞氏族谱·序/跋》一目中收录了高学耀撰《宁夏俞氏族谱序》,并将其译成白话文收录于本书“拾遗编附录”,以方便读者阅读;将清代《宁夏俞氏族谱·世系》详表交由俞行芳撰《新编宁夏俞氏族谱》(另有书稿)收录;增加了“当代宁夏俞氏族谱·世谱”和“宁夏俞氏族谱·世系”,使其成为俞氏家族必备的承上启下的历史资料;将俞德渊《默斋公牍·附录》中收录的林则徐撰《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平罗俞公墓志铭》一文,移入《清代宁夏俞氏族谱·寿序/墓志铭/详册》一目;收录了俞德渊的好友张作楠撰《俞母赫太夫人七十寿序》一文,将《默斋公牍·附录》中收录的贺长龄撰《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平罗俞君言行补遗/纪略》两篇(略有差异)文稿,移入《清代宁夏俞氏族谱·补遗/纪略》。在《清代宁夏俞氏族谱·行述/祭文》中增加了陶澍撰《俞陶泉都转祭文》。在《清代宁夏俞氏族谱·家传/年谱》一目中,增加了《俞德涵传》和《俞德洵传》,对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古人撰写的10余篇俞德渊传记文稿(书中未收录)进行整合,采众家之长形成了《俞德渊传》。重点挖掘整理了《陶泉年谱》一文,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俞德渊一生的活动轨迹。增加了《清代宁夏俞氏族谱·墓葬》一目,收录了《俞氏家族墓葬群分布现状》一文,为后人留下参考。总之,家乘编在厘清俞氏家族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活动情况,尽可能地达到挖掘整理俞德渊史料的目的。
  宁夏俞氏族谱序①
  清·高学耀
  昔先王②以孝教③天下而报本反始④,礼不忘其所自生,故其时制⑤为宗法⑥,以敬宗收族⑦!斯上治⑧祖祢⑨,下治子孙,旁治昆弟⑩,俾继继绳绳⑩,咸识厥本原⑫。而世系⑬于以序,即礼教⑭于以明。谱之设,盖綦重⑮也。后世宗法不修,谱牒⑯寖微⑩,虽以簪绂⑩名家绵延积庆⑲,海内⑳推为著姓㉑,蔚起㉒代有㉓闻人㉔时,或以迁变㉕不常,遂致源流㉖几紊。将欲矩溯㉗高曾㉘、齿分昭穆㉙,辨亲疏㉚而殊㉛长幼,崇礼教以豑㉜彜伦㉝,自非㉞本仁人孝子㉟之肫衷㊱,洵㊲未易㊳蕲㊴至于善继善述㊵,以克绳先志㊶于罔替㊷也。
  宁夏俞氏族谱之作,固㊸集生司马㊹仰㊺,体其伯考㊻—陶泉公生平未逮㊼之志,而毅然以继述㊽为己任,盖汲汲㊾于兹㊿有年矣!顾51其追维52世系,不轻于遐53。
  溯54古初55,若轩黄56之臣俞歧伯57之以良医58名;赵宋59之朝俞寿翁60之以循吏61称逮62;及有明功臣俞廷玉父子63之以忠勇64显者,非必数典65,其或忘也。诚念66遥遥华胄67传世绵邈68,其支系69靡得而详矣!俞氏之隶籍70宁夏也,其先本江左71无为州72望族73,明季74宦游75甘肃,遂家于宁夏,后复迁于宁郡76之平罗迄于今。著籍77弗78衰然79,而循流80必溯源远81,追期近述江左一脉。
  当国初82时,唯约略83闻,诸先人84之遗训85久已湮没86不传,即宁夏本支,时复以变患87迭乘88。既续之谱,弥慨89荡然90而无存,绍修91之志,谁复崛然92而兴起?此俞氏族谱之设,我司马93所为,本仁孝94之肫念95,而不敢憗置96,为缓图97也。司马以从政余闲惓怀98继述,特以递年99来,郡遭兵燹100宗籍无征101,前无可绍102于先训所留遗,后方有冀于孙谋之。垂裕103良殚104岁月,综摉105志铭106,其勤勤107于继述之苦心,夫岂挽108近间109为谱系110者,侈陈111轩黄之裔112,滥托贤哲113之支者,所可同日语哉114?况夫近世115之为谱,徒以续先绪116而显1117为其易。俞氏之为谱,则躬当始创118,而不惮119其难,故至若斯120谱所纪,由今溯始,第表七世。七世以前鲜121不可追者,宁从缺略122,盖言慎也。夫推123诸百世不迁124之例,固宜远追乎!
  前朝125,而准以五世宜祧126之文,讵127妨先崇乎!近祖128,盖作者虽难免于遗憾,读者当曲谅129其苦心,矧130兹谱系既明,宗法渐著,祠规立而礼教行,孝感131生而德业132劝,会见云礽133,秀蔚134硕大,且蕃知积厚135者、流弥长蓄久者,源自远德136嗣137之,昌诚未艾138也。谱成,司马殷然139嘱为叙。晚虽学识谫陋140,究不敢以不文141辞,爰142特为述其梗概143如此,用以慰不匮144之孝思145,而祝无穷之庆祚146云尔147!仰既深愧不文,且时方闭门读礼148,研露未遑149。旋复150以橐管151依篱152,滋惠束阁153因循154负疚155,麄陋156遗讥157,会岁管之更新,爰编次158而为序!时同治七年159正月望日160,治晚生161番禺162高学耀163谨序。
  宁夏俞氏族谱跋
  清·金保基
  宁夏俞氏本安徽无为州人,先世宦游甘肃遂家焉!向有族谱序次①精详。乃一厄于水,再厄于兵燹,其卷帙悉荡没无存。集生司马心焉忧之,慨然曰:“吾家之谱系吾犹得有所见闻而知其一二,今不及吾身而修复之,其何以承先而启后乎?顾念自高祖以前年湮[yin]代远,其详莫闻,吾不敢以所不知者诬先人,故姑从阙如②之例,借以致慎重之思,爰[yuán]上断自高祖,以下逮子若孙辈,综为七世而备序之。举凡生殁之年日、瘗葬③之坟墓、传志之纪述,以及祠宇之规条、丞尝④之田土、讲学之义塾⑤,皆于是乎!”寓书⑥既成,授余而读之,余曰:“此诚仁人孝子之用心也,昔自五季而后谱系之不明久矣!世之愚不肖⑦者昧其先世,往往妄引贵族名贤以为之宗,生悖其亲、死诬其祖,识者非之。杜正伦⑧、郭崇韬⑨其前车之覆辙可鉴也。”今观俞氏之谱,尊卑奠、昭穆明,簪绂⑩光联,寖⑪昌寖炽,所载者皆耳目亲击,洵足以信今而传后矣!余时方承司马延馆于家训⑫迪文,孙辈得见其庭中芝树玉立森然⑬,王谢⑭⑭衣冠方兴未艾。益喜其源长流远信而有征也。故谨书数行于后,以志钦仰⑮于不置⑯云!同治戊辰⑰春正月既望⑱,治晚生番禺金保基⑲拜跋!
  宁夏俞氏族谱自序
  清·俞思益
  予①俞氏旧有族谱,流传既②久,初不知失于何代,今不可得奉而读之矣!或云:旧谱因猝遭水患遗失,以致先世宗支、远近族属,皆无从次第③详考汇而录之,诚④不免为后人千载下述祖德⑤者之遗憾,抑⑥予闻之。
  国初,有族中某祖妣⑦者忘其姓氏,尝于督课⑧家人余暇⑨,从容谓其侄生员⑩某曰:自古诗礼之家⑪皆有族谱,以别亲疏而考世系。予俞氏祖籍安徽无为州俞马村人,前明⑫宦游⑬甘肃,遂家于宁夏焉!语次⑭应将居恒⑮⑮所知之亲支名派,具以告其侄生员公某,凡有嘉言善行⑯事迹可为子孙法⑰者,亦皆约略笔而存之。呜呼!若吾族中某祖妣者,可谓巾帼中而励⑱丈夫之志者也,生员公恪循⑲懿训⑳,著录不忘偿㉑所谓承先启后者意在斯欤㉒!其时谱系略具端倪㉓,后昆㉔藉资㉕遵守。先二伯陶泉公通籍㉖后,时怀修谱之念,嗣以简书㉗,鞅掌㉘有志未遑㉙。同治元年,宁郡兵燹㉚猖乱,乡园㉛蹂躏,庐墓㉜皆墟,遂并某祖妣生前口述纪录之卷帙㉝亦已荡然无存㉞矣!嗟乎㉟!益生也晚遭家不造㊱,若不继先二伯陶泉公之志而补辑㊲之,死何以对先人,生何以对后起㊳?
  所憾者旧时谱帙㊴湮没不传,斯合族㊵支派无可考证。溯先世之迢遥㊶,概难记忆,是以仅由本生——高祖天申公叙作。始祖下逮益身为五世,益以下子若孙辈综为七世,按其序而备载之,共缮书㊷若干卷作为谱底,分给五房子孙各藏一本,庶几㊸省谱寻源㊹,犹㊺得以见闻所逮随时修载,俾㊻木本水源㊼之谊,永垂不朽云尔!
  宁夏俞氏族谱凡例
  清·俞思益
  ——礼崇报本,端期追远。我俞氏祖籍安徽无为州必有存者,明季宦游甘肃宁夏之祖爵秩、讳号,生殁年、月、日、时,以及所葬坟墓地方,概无可考,为后世子孙遗憾!
  ——宁夏府城西门外,唐渠坝下张宅后葬坟九冢,每年清明节前,族人前往祭扫,相传即安徽宦游之祖墓。道光七年,陶泉公恐墓前地被他人侵占,买张姓垄畔地作为坟前余地,种柳立石为界,其自高曾以下,凡先茔体魄所在,皆当一一谨志,以昭世守。
  ——宗祠,丞尝以时祭也。至高曾生讳之日,皆当洁蠲①,以致孝享②,故生终备书。兹我高祖考、妣神主及曾祖考、妣以下神主,失于兵燹之变,遂致生卒年、月、日、时无从查考,谨将确有可据,能记忆者,次第载之。
  ——谱所以表世系、序昭穆而征实录也。前明,由安徽分支宁郡之始祖,今爵秩名讳既不可得而详,故仅由本生——天申公至益,五世总为一谱;自天申公以次递推,复为二谱;其下派分五房,乃各分为二谱。其间不嫌复举者,所以志瓜瓞绵延之庆,故与近世著为谱系者,其例略异。
  ——叙世系必先正名。古人名以命德,字以敬名,族中名派攸分,所以遵祖训而别嫌微也,故于谱唯书其原名,以存房派于世系,则并书其官名以著官籍。虽详略互见,例得相因而显矣!
  ——五房子孙命名不得有犯祖讳。应遵照陶泉公拟定“世、德、思、光、绍、敦、行、秉、吉、良、鸿、文、昭、国、彦、永、锡、汝、宗、昌”二十字,挨次命名,用完再另拟字样。
  ——礼避名讳,意主尊亲也。然自来为谱系者,皆直书其宗祖之名,以显示来许。则此叙述中,间有先世字、号无可考者,只得恪称其名,亦临文不讳之一例也。
  ——名分正而后礼义立。自古匹配之际、嫡庶之分,礼不容紊,故于前室书配、续娶书继、侧室书妾。庶其所生子女,亦各循嫡庶所出,分别列之。
  ——不忘本生也。至以异姓为嗣例不得入宗祠,已详祠规内。
  ——殇子必录广爱也。成人无后及长殇、中殇、下殇止具名,而已至关嗣续之重者乃备书。
  ——记云:“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又云:“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凡配,书某处某姓女;凡女,书适某处某姓。其有官爵者,则并书其官爵,所以联异姓而昭敦睦也。
  ——礼称君子营宫室,必先宗庙飨祀之。所固以永孝,思而萃同气也。丞尝以供庙食,有家之大事,故设祠规、置祭田、兴义塾,庶几彬彬乎,咸知尊亲而劝学矣!
  ——家传志铭,以纪先人言行功德。兹皆敬谨编载于谱系之后。其殁后或有未传事迹鲜存者,亦谨就益生平见闻所及,撮叙其一二,俾后人有所观感云!
  宁夏俞氏族谱祠规
  清·俞思益
  ——宁夏县东乡镇河堡①,分南、北二庄。南庄,先世长房子孙居宅;北庄,益先世生祖居宅。南、北庄中有祖坟三处,每年清明节前,凡我平邑子孙先期至,择日传集南、北二庄子孙祭扫。道光七年,陶泉公买三处祖坟左右族人粮田若干亩,并将本祖遗田九亩半作为祭田,批人耕种,按亩收钱若干,共收钱若干,以供扫墓并祠堂祭祀之费。宜查明永远遵守勿替。
  ——先祖盛初公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宁夏县镇河堡迁居平邑东乡(头闸)正闸堡,买陈姓田若干亩,内有筑宅、立茔田三十亩作为公田,差粮归祠堂公项完纳,其田永远不准五房子孙侵占,其余田亩按五房公分,差粮各自完纳,年清年款,不得抗欠致违祖规。
  ——道光十七年(1837年),在五房少隐公园中建修宗祠一所,坐艮向坤。头进大门居中,两傍东西小门,大门内戏台一座,两边厢房各四间,为有事坐客之所,戏台前是天井。二进平排五间,居中三间供奉祖先神主,两傍各一间,收藏书籍、字画、楹联,东西廊房各三间,摆列执事,兵燹之变窗格门扇俱被损失,继续修葺完固。
  ——修建宗祠之项系道光十五年(1835年)陶泉公故后,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及地方盐务同僚、盐商公送奠金共银六万两(清代库平一两折合现银37克——编著者注),内提银五千两为建祠之用,少隐公经手承修。
  ——陶泉公置铺屋若干间,祭田若干亩,每年共收铺租、田租钱若干串,均作为每年祭祀置办供品并延请西席②先生脩金③之用。兹铺屋被毁无租可收,益拟筹款将铺屋修整完全,仍将租钱作为祭祀祖先、延请先生之用,永远遵行。
  ——祠堂祭祀、仲春扫墓,以及延请西席先生等事,每届年终,子孙预为议定诚实可靠之人,以便下年接管,免致临时推委有伤和睦。(原载《宁夏俞氏族谱·宁夏本》)
  ——头闸街置房若干间,每年共收租钱若干串,作为祭祀并子孙辈紧急之用。兹遭兵燹之变,祠堂暨街面铺屋若干间尽被烧毁,租钱全无。(原载《宁夏俞氏族谱·宁夏本》)
  ——祠堂应由五房子孙轮流经管,必须正副二人方资经理。正者,每年按房轮当;副者,择子孙内有知礼晓事者一人充当。所有祠堂收支各数目务须设立总部一本随时登记。每逢春、秋二祭,管理正副者,即将总部会同大众清算一次,以示清白无私。副管事之人,如本年长房为正管,即在二房内择一人为副管,每年均由此递推,周而复始,永以为例。
  ——祠堂供奉神主牌位,中一间高、曾祖考、妣分昭穆安放;左右两间“思”字辈以下。祭日各房归各房自备,不得动用铺租。每年春季清明日、秋季中元日④为大祭,其余忌辰日为小祭。遇大祭日,五房男女大小均准在祠内享胙⑤;小祭日,五房各赴一人享胙,妇女不与至。遇年节日,均须齐集祠堂行礼以昭雍穆⑥。
  ——五房子孙有择业不端,自处下流,如为仆役、皂隶⑦、优伶⑧及与此等结亲者,均不准入祠。
  ——五房子孙无后者,应以昭穆相当者承继为嗣,如无昭穆相当者立爱,亦可抱养异姓螟蛉之子⑨,不准入祠。
  ——五房子孙有犯奸淫、邪盗、乱伦、败常、忤逆不孝者,送官治罪,不准入祠。
  ——五房子孙中应以辈尊年高有德者为家长。凡五房子孙遇有争端大小事务,告知家长秉公处断。如偏执己见不遵教者,当众责以家法俾知改悔。
  ——每逢祭日,供品各项均须先期备办洁净,各房子孙亦须衣冠整齐,先一时齐集不得违误。大祭日及三世以上忌辰,长房静庵公子孙主祭,其余各房子孙俱按次序站立行礼,毋得攒越以昭诚敬。至四世以下忌辰,各以各房长门子孙主祭,永远奉行。
  ——每年春、秋二大祭,置办供品香烛等项,每祭准动用租钱贰拾千文,小祭日每祭准动用租钱贰千文,永以为例。
  ——五房子孙内有孝子贤妇以及贞节妇女矢志靡他者,如贫苦不堪,准在祠堂租项内按月给养赡钱壹千文。
  ——五房子孙有考试入学贫苦不堪者,准在祠堂租项内每名给复试印金钱拾千文。——五房子孙读书,如力能延请西席各随其便;如无力者,准往祠堂内附读,每年公请品学兼优先生一位,脩脯⑩及一切费用约壹百千文左右,均在租项内提用,不得过壹百千之数,永远遵行。
  宁夏俞氏族谱·清代世谱
  清·俞思益
  奉为一世
  【高祖考讳天申】笃行好善,多隐德①(见《盛初公墓志铭》)。貤封②中议大夫③。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某时卒。葬宁夏县镇河堡。〖妣氏姬〗貤封太淑人④(配继失考)。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八月二十七日某时卒。〖妣氏李〗貤封太淑人(配继失考)。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九月某日某时卒。〖妣氏朱〗貤封太淑人(配继失考)。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十一月十二日某时卒。俱葬宁夏县镇河堡。
  二世
  【曾祖考讳灏】号百川。经术淹通,潜志未显(见盛初公墓志铭)。貤封中议大夫。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正月二十四日某时卒。葬宁夏县镇河堡。〖妣氏任〗诰赠太淑人(配继失考)。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九月二十四日某时卒。〖妣氏怡〗诰赠太淑人(配继失考)。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三月二十八日某时卒。〖妣氏达〗诰赠太淑人(盛初公生母)。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七月初十日某时卒。俱葬宁夏县镇河堡。〖继妣氏杜〗赠太宜人⑤(宁夏本),诰赠太淑人。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十二月初一日某时卒。葬平罗县正闸堡住宅后左边坐辛向乙⑥。
  编著者附记:古代大房称元配;二房称良配;三房称淑配;四房称德配。
  三世
  【祖讳世隆】号盛初。以德渊官赠儒林郎⑦,晋赠奉政大夫⑧。诰赠中议大夫,行事详在墓志。乾隆九年(1744年)正月初七日某时生,嘉庆十五年(1810年)十月三十日某时卒。葬平邑杜太淑人墓左第一冢。〖前妣氏唐〗赠安人⑨,晋赠宜人,诰赠太淑人。乾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乾隆某年五月初一日某时卒。葬宁夏县镇河堡。女一:适宁夏县张镇堡王姓。〖继妣氏赫〗次继配。封太安人,晋封太宜人,诰赠太淑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十一月初六日某时生,道光五年(1825年)十月二十四日某时卒。合葬盛初公墓。子五:德涵、德渊、德源、德洵、德清。女二:长适平邑东永惠堡庄公讳杰;次适平邑惠北堡廪贡生候选训导署阶州学正⑩成县训导⑪张公讳忞,号毅斋。
  四世长房
  【德涵公】号静庵。性直心慈,家贫废学,贸易西域,藉谋余利以养亲。辛苦备尝,以陶泉公贵,诰封⑫中议大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八月初五日寅时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九月二十四日戌时卒。葬杜太淑人墓左第二冢。〖妣氏胡〗诰封淑人,持身勤俭,处贫富境如一辙,老而愈健。战乱,目睹其二子、一媳、一孙男、一孙女被害,受惊后忧思悲痛抱病而故,享年八十有七。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十月初四日某时生,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初三日辰时卒。合葬静庵公墓。子二:思晋、思丰(出嗣少泉公);女一:适平邑姚伏堡增生刘倬。
  四世二房
  【德渊公】字原培,号陶泉。平罗县廪生⑩,嘉庆丁卯⑭举人,丁丑⑮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⑩,散馆⑩以知县⑱用。历任江苏荆溪、长洲县知县;水利同知⑲;苏州、常州、江宁府知府⑳;江南盐巡道㉑;两淮盐运使㉒司兼护盐漕察院㉓。诰授㉔中议大夫,崇祀江南名宦祠㉕。著有《默斋公牍》㉖、《默斋存稿》㉗、《芸馆诗赋钞》㉘行世,事迹详在《行述》㉙、《墓志》㉚暨贺制军㉛所撰《言行补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十一月(蒋文龄主编《人文平罗》一书第98页误记为“六月”)初九日亥时生,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二月二十日酉时卒。葬平罗县正闸堡朱家龙坑东边。坐艮向坤㉜。〖妣氏安〗诰封淑人,平邑红岗堡处士㉝安公讳金鳌之长女,禀性敦厚,不尚浮华,人皆贤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月二十四日某时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六月初八日某时卒。合葬陶泉公墓。嗣子思震,鉴塘公次子过嗣。子二:思履,官名葆素;仲诚(幼殇)。女一:适平邑西永惠堡从九品职金汝砺。
  编著者附记:《神木县志》(卷五·人物上·职官)载:“俞登瀛,宁夏人(此时指甘肃省宁夏县人——编著者注),举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任。”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俞世隆举家迁入平罗县,德渊公时名“俞登渊”,据此推测俞登瀛可能为德渊公族兄。
  四世三房
  【德源公】字子静,号鉴塘。天性浑厚,忠直无私,陶泉公尤友爱之,生平以未读书为憾,于是专心向学,文理咸通,士大夫㉞乐与交游㉟,称之为有道君子,非虚誉㊱也。事载志传。诰赠奉政大夫,晋赠朝议大夫㊲。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十七日子时生,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一月初三日子时卒。葬杜太淑人墓右第一冢。〖妣氏杜〗诰赠太宜人,晋赠太恭人,平邑红岗处士杜公讳惠之长女,温柔和平,年十九于归鉴塘公,事翁姑(公婆)、待妯娌克尽妇道,邻里称贤,赫太淑人爱之逾笃,因感受风寒出疹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嘉庆十三年(1808年)三月二十三日戌时卒,同鉴塘公合葬。子二:思益、思震(出嗣陶泉公)。〖继妣朱氏〗诰封太宜人,晋封太恭人。平邑西河堡处士朱公讳举之长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三月初九日戌时生,同治七年(1868年)五月二十二日寅时卒。子三:泰宁(殇)、思谦(官名寿祺,同治十三年进士)、平和(殇)。女二:长适平邑高荣堡庠生申琇;次适平邑惠北堡候选训导张公讳忞之四子(派名张鸿翼——编著者注),壬戌进士,现任四川华阳县知县,(官)名尔遴,号芸渠。
  四世四房
  【德洵公】号少泉,宁夏县廪贡生,候选教谕㊳。天资明敏,事赫太淑人克尽孝道,因多病废举业,以侄思益官貤赠奉政大夫。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八月某日某时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月初五日辰时卒。葬杜太淑人墓左第三冢。〖妣氏王〗貤赠太宜人。平邑东永惠堡庠生王公讳口口之二女。持身端谨,寡言语,少修饰,侍奉赫太淑人勤劳备至,宗族称之。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八月十七日申时生,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二十一日巳时卒。合葬少泉公墓。子一:永宁(殇);嗣子:思丰(静庵公次子过嗣),女一:适平邑惠北堡候选训导张公讳忞之三子,廪生,名文翼。
  四世五房
  【德清公】号少隐,太学生㊴,秉性直朴,持理家务,勤慎耐劳。自静庵、陶泉、鉴塘、少泉诸公先后病故,各房之事力为主持,嗣因年老气衰患痰喘症,战乱时卒于县城。以侄思益官貤赠奉政大夫。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二月十八日某时生,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十三日亥时卒。葬杜太淑人墓右第二冢。〖妣氏马〗貤赠太宜人。平邑绿杨堡马公讳口口之女。乾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某月某日某时卒。葬朱家龙坑西北角。侄泰宁、侄孙、孝儿附葬墓侧。子一:幼殇。〖继妣氏刘〗貤赠太宜人。平邑西永惠堡庠生刘公讳寿之女。嘉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同少隐公合葬。子二:太平(殇);思节。〖继妣氏张〗貤赠太宜人。平邑惠北堡庠生张公讳口口之女,性端庄,避战乱居县城。少隐公故后,忧思成疾而卒。嘉庆二十年(1815年)六月某日某时生,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十二日寅时卒。葬。子五:思泰、思恒、思升、思复、思巽。女二:长适平邑李岗堡张公讳口口之次子,名口口;次适平邑州同衔吴公名兆瑞之四子,名口口。
  五世长房(静庵公长子)
  【思晋】字接三,号晓帆,平罗县恩贡生。为人耿介,寡交游,奋志读书,应乡试屡荐未售,设馆授徒,循循善诱。其子微之选拔举于乡,皆庭训之功。战乱,同妻任氏、弟思丰、侄光暽、女慧珠同时被害,尸骸均失,奏请恤典,敕赠文林郎。嘉庆十四年(1809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初四日某时卒。〖配李氏〗敕赠孺人。平邑渠中堡庠生李公讳棲鹏之女,性端静。嘉庆十七年(1812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咸丰九年(1859年)某月某日某时卒。葬杜太淑人墓左第四冢。子二:光显、豫龄(殇)。嗣子光春(书田三子过嗣)。女二:长适平邑西河堡岁贡生宋公讳作霖之四子,名华龄;次适平邑东通坪庠生李公讳钟灵之三子。〖继配任氏〗敕赠孺人。平邑石嘴山任公讳口口之次女,见夫死难,骂贼不屈亦被害。道光十六年(1836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初四日某时卒。女一:慧珠,年未及笄死于战乱。
  五世二房(陶泉公长子四世三房鉴塘公次子过嗣)
  【思震】字东生,生甫八月杜太恭人弃世,贫无乳母及长,体弱多病,道光壬辰(1832年)由陶泉公都转任所回籍应童子试,未及期,病殁于家。敕赠承德郎。嘉庆十二年)1807年)七月十五日某时生,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二月十八日卯时卒。葬杜太淑人墓右第三冢。〖配杨氏〗赠孺人,敕赠太安人,平邑东永润堡增生杨公讳培林之次女,守节抚孤,持家勤俭,另有传。嘉庆十年(1805年)十二月初八日某时生,咸丰九年(1859年)九月初四日某时卒。合葬东生墓。子一:光昱。女一:适平邑增生王公讳道一之次子名恒。
  五世二房(陶泉公次子)
  【思履】官名葆素,字梅生,平罗县廪贡生。性直朴,读书聪颖,援例捐主事工部虞衡司行走,旋以淡于仕进,请假在籍务农课读。同治元年(1862年)战乱,举办团练忧虑过度呕血而亡。诰授奉直大夫。嘉庆十四年(1809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元年十月初六日某时卒。葬陶泉公墓左第一冢。〖配赵氏〗诰封宜人。平邑荫国子监生赵公讳兰之长女。秉性聪慧,幼读书知文义,避战乱居县城,以疫疾卒。嘉庆十四年(1809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十二日某时卒。子六:光晫、光昀、豫全(殇)、光晸、光普、光昕;女一:适灵州候选运同贺公讳口口之三子名墉。
  五世三房(鉴塘公长子)
  【思益】字集生,号仰伯。宁夏县廪贡生,现广东尽先补用同知,历任广东粤海关㊵粤盈库大使,代理乳源、从化县事,补授㊶陵水县知县,奏委督办潮州新关㊷税务。军功,钦加知府衔,诰授朝议大夫。事迹详见自叙年谱。《甘肃新通志》第五十九页(卷六十八·人物志·群材三)载:“思益以同知任广东陵水、从化、乳源等县知县,所在有声,民感颂之。”——编著者注。嘉庆八年(1803年)六月十七日申时生。〖配安氏〗诰封宜人,晋赠恭人。平邑西永惠堡安公讳宗之次女,贤明兹惠,事详撰文。嘉庆九年(1804年)八月二十四日申时生,咸丰九年(1859年)七月十八日某时卒。葬陶泉公茔地西南田垄,坐乾向巽㊸。(另有记载:咸丰十年十二月葬安恭人于籍,坟去先二伯墓所不远——编著者注)子三:光暐、光昺、光曜。女二:长(淑贞)适巩昌府㊹陇西县庠生候选知县徐名衡绅之长子——广东候补从九品,名恩湛,号露洲;次(静贞)适浙江杭州府仁和县、广东琼山县县丞㊺张名堃之次子——盐提举㊻衔,广东即补通判㊼,军功,赏戴蓝翎㊽,名恒祺,号幼斋。
  五世三房(鉴塘公三子)
  【思谦】官名寿祺,字虚谷、介眉,号季眉,道光三年(1823年)(在同治十三年《俞寿祺会试朱卷》中官方记载年为道光六年——编著者注)十一月初三日子时生。平罗县廪贡生,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科举人,现(同治七年)内阁中书(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初九日到阁行走;同治七年〔1868年〕五月二十二日丁忧;同治九年〔1870年〕闰十月二十八日服阙到阁,因资斧〔指旅费盘缠〕不给,不克进署当差,呈请给假出京就近措办;同治
  
  十一年〔1872年〕二月六日移付典籍厅本处候补中书〔据台湾中央历史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汉票签登录号164968—001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恩科会试中进士〔《同治甲戌科俞寿祺殿试金榜名录》〕——编著者注)。据《清穆宗同治皇帝实录》(卷340)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六日以礼部尚书万青藜为会试正考官,刑部尚书崇实、工部尚书李鸿藻、吏部左侍郎魁龄为副考官。三月二十六日,礼部以会试中额请,得旨:陕甘取中24名。四月二十一日在保和殿对秦应逵等337名贡士进行策试。四月二十四日,上御乾清宫,召读卷官入,亲阅定进呈十卷甲第。四月二十五日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一甲陆润祥、谭宗浚、黄贻楫3人进士及第;二甲华金寿等132人进士出身;三甲许普济等202人同进士出身。授一甲第1名进士陆润庠(状元)翰林院修撰;第2名进士谭宗浚、第3名进士黄贻楫编修。五月十日引见新科进士,得旨:陆润庠、谭宗浚、黄贻楫、业经授职外。华金寿等90人俱著改为翰林院庶吉士。俞寿祺等48人俱著分部学习。赵培因等12人俱著以内阁中书用。楼杏春等123人俱著交吏部掣签,发各省以知县即用。户部候补郎中王维翰、工部候补郎中萧镛俱著以郎中即用。户部候补主事程秀、刘本植、尹序长、礼部候补主事桂霖俱著以主事即用。候选员外郎恩绶著分部学习。余著归班铨选。俞寿祺后任主事(《平罗县志》)。《甘肃新通志》第五十九页(卷六十八·人物志·群材三)载:“俞寿祺,字介眉,平罗乡贤德渊侄,同治甲戌进士,任江西宜黄县知县,所在有伟绩。”——编著者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配龚氏〗敕赠孺人。平邑交济堡太学生龚公讳若桂之女,性温和,事姑孝、待妯娌谦让,以难产亡。道光三年(1823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二十九日某时卒。葬昌润渠东朱家水口南,坐癸向丁。子三:豫宝(殇)、光煦、豫会(殇)。〖继配张氏〗敕封孺人,平邑太学生张公讳口口之女,道光十九年(1839年)七月初七日辰时生,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初六日丑时卒。子一:豫绥(殇)。
  编著者附记:在《甘肃新通志》第五十九页(卷六十八·人物志·群材三)同俞寿祺一起记载的还有这样一些平罗人。张为章:字汉桥,甘肃平罗人,咸丰戊午进士。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第三甲第104名进士。甲戌,皇帝引见新科进士,得旨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同治十年(1871年)任直隶州大名县知县,廉能有政声。心地慈祥,有抗税不缴纳者不忍强办,催科不力,以不称职去。同治十一年(1872年)四月二十二日调补饶阳县知县。朱武英:平罗人,由把总随大将军岳钟琪征卓子山屡获奇功,军民感戴,赐孔雀翎,升西凤协副将。张楷:平罗人,司铎(谓掌管文教。相传古代宣布教化的人必摇木铎以聚众,故称)会宁,乐善不倦,士林式化后迁洋县教谕。有资料显示曾任安庆知府。黄乃甘:平罗人,以同治癸酉拔贡任肃州学正,诱掖士类成立者众。龚朝管:平罗人,以吏员随大军出征新疆。番逆,屡立战功,任广西玉林州巡检代理知州,有政声。张启绪:平罗县贡
  
  生,设帐讲经,有濂洛风。殁后门人……。王士彦:平罗县贡生,无不泣下。士彦学问淹贯,阿拉善延聘三年,濒行,赠之金不受,品重藩国。史继经:平罗人,耽嗜经史,里中后学,愿瞻光霁。岳钟仙:平罗人,贡生,性狷介,不肯徇俗,风雨一椽,穷年兀兀。董基成:平罗人,庠生,勤耕读,课子孙,足不履城市。王九龄:平罗人,貌古性朴,家贫,躬自操作乡人矜式。任棠:平罗贡生,好学能文,乐善不倦,同治初年回乱,流离困苦,吟咏不绝。李芳田:平罗贡生,性俭朴,见利思义不苟得,治家谨严,内外肃然,家贫,好读书,人以长者目之。
  五世四房(少泉公长子长房静庵公次子过嗣)
  【思丰】字书田,号幼泉。宁夏县增生,道光癸卯(1843年)陕甘乡试荐卷。志气高尚,好饮酒,每至于醉。战乱,同胞兄晓帆夫妇及其子光暽并晓帆女慧珠在家同时被害,奏请恤典,敕赠文林郎。嘉庆十九年(1814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某日某时卒。〖配吴氏〗敕赠孺人。平邑武举吴公讳云封之长女,性贤淑,克尽妇道。嘉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葬杜太淑人墓左第五冢。子三:光暽、光曦、光春(出嗣晓帆);女一:适宁朔县庠生王公讳口口之长子,庠生,名口口。
  五世五房(少隐公长子)
  【思节】字筠如。从九品职衔,敕授㊾登仕郎㊿。道光四年(1824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十七日午时卒。〖配吴氏〗敕赠孺人51。平邑武举吴公讳云封之次女,勤慎耐劳,以疫疾卒。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葬。子二:豫福(殇);豫培(殇)。女一:适平邑举人王公讳协一之子,庠生,名怀。五世五房(少隐公次子)
  【思泰】字阶平,平罗县优廪生,避战乱居县城,感受时疫卒。待赠文林郎。道光十三年(1833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二年(1863年)某月某日某时卒。葬。〖配张氏〗待赠孺人。性婉淑,系张太宜人侄女。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咸丰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葬祠堂园墙外南边田内。子一:豫贵(殇)。〖继配姚氏〗待赠孺人。平邑姚公讳口口之女,以疫疾卒于平罗县城。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二年(1863年)某月某日某时卒。葬。
  
  五世五房(少隐公三子)
  【思恒】字立甫(同治十三年《俞寿祺会试朱卷·履历》作“字子久——编著者注),平罗县庠生。军功(保举),六品顶戴(同治十三年《俞寿祺会试朱卷·履历》有“五品衔,分发试用知县并赏戴花翎”语——编著者注),《甘肃新通志》第五十九页(卷六十八·人物志·群材三)载:“思恒由孝廉方正任广西岑溪、永淳(今广西横县)等县知县,治术廉平称最焉!”——编著者注。敕授承德郎。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配王氏〗敕赠安人,平邑东永惠堡王公讳成功之次女,能勤妇职,不辞劳苦。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四年(1865年)某月某日某时卒。葬。子一:豫禄(殇)。
  五世五房(少隐公四子)
  【思升】字揖三,平罗县庠生。(同治十三年《俞寿祺会试朱卷·履历》有“在籍殉难,蒙恩议给云骑尉世职”和“光昭:承袭云骑尉世职”语,推定光昭为思升之子——编著者注)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配刘氏〗待赠孺人,平邑姚伏堡刘公讳口口之女,战乱时服毒自尽。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葬。〖继配刘氏〗元配之胞妹。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葬。
  五世五房(少隐公五子)
  【思复】字口口。性直朴,殁于疫。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二(1863年)年某月某日某时卒。葬。
  六世长房(晓帆长子)
  【光显】字微之,号梦江。平罗县廪生,辛酉拔贡,本科举人,壬戌会试荐卷,读书有大志,以时疾殁于京。灵柩运回,停寄郡城南门外普济堂内,战乱并庙宇被焚。敕授文林郎。道光十六年(1836年)七月十三日某时生,咸丰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配李氏〗敕赠孺人。宁朔县王昶堡庠生李公讳瀚之女,性温柔,体弱多病,因归宁病卒于母家。微之自陕乡试返,甚悼惜焉!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咸丰八年(1858年)某月某日某时卒。葬汉渠坝李瀚公田内。子二:孝儿(殇)、兰生(殇)。嗣子。
  编著者附记:《甘肃新通志》第七十页(卷三十九·学校志·选举上)记载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科举人共有19人。他们分别是:伍重华①(通渭人)、蒋绣凤(伏羌人)、焦国琢(镇原人)、宋芳春(西宁人)、赵澍(皋兰人,同知)、秦霖熙②(兰州人)、卫占魁(古浪人)、王高龄(武威人)、王复堂(武威人)、王鉴炳(秦州人)、张际昌(宁朔人)、祁杰(镇西人)、李华国(安化人)、张寿庆(皋兰人)、韩种藻(秦州人)、孙学文(皋兰人)、余光显(平罗人。应为“俞光显”——编著者注)、郭锡嘉(肃州人)、俞思谦(平罗人,更名寿祺)。
  六世长房(晓帆次子四房书田三子过嗣)【光春】字口口。业儒。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
  六世二房(东生长子)
  【光昱】号丽堂,平罗县廪生,战乱守城出力,奉旨赏给六品蓝翎,敕封承德郎。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二十七日午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配赵氏〗敕封安人。宁夏县镇河堡勇略将军世袭一等伯讳良栋赵襄忠公六世孙邑乡圣讳其楷之次女。道光元年(1821年)正月二十一日子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子一:绍曾。
  六世二房(梅生长子)
  【光晫】号晓峰。平罗县增生。道光九年(1829年)十月某日某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配贺氏〗灵州候选运同贺公讳口口之三女。子。女四。
  六世二房(梅生次子)【光昀】别名光旭,号海峰、晓瞻,太学生。染时疫卒。道光十五年(1835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初十日某时卒。〖配王氏〗平邑增生王公讳道一之三女。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子一:继曾(殇)。女一:幼。
  六世二房(梅生三子)
  【光晸】号晓岚,业儒,国子监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七月十五日某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同治十三年《俞寿祺会试朱卷·履历》载:“更名叔良,太学生,报捐同知,分发陕西试用。”另据《陕西潼关县历史人物》载:“甘肃籍,光绪三年(1877年)任厅抚民同知,时大饥,民相食。日夜奔波,办理赈务”另据《潼关县志》载“俞叔良,甘肃平罗人,监生,光绪四年(1878年)到任宁陕厅同知①。逢上年冬大饥,叔良莅任以拯救灾民为首要,先一月一赈,继十日一赈,后五日一赈,赈米未运到借军粮放赈,并设粥厂以救贫士。”——编著者注)〖配李氏〗平邑冲口堡廪贡生候选训导李公讳嘉蕡[fén]之女。性温和,于归未久闻战乱仰药自尽,贞烈可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元年(1862年)某月某日某时卒。葬陶泉公茔地梅生墓侧。〖继配赵氏〗赵宜人侄女。
  六世二房(梅生四子)
  【光普】号□□,业儒。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八月某日某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配申氏〗平邑高荣堡庠生申名琇之侄女。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
  六世二房(梅生五子)
  【光昕】号晴川,业儒。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正月二十四日申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
  六世三房(集生长子)
  【光暐】号燮堂,宁夏县附贡生候选训导,苦学能文,以多病未应乡试。战乱,奉祖母朱太恭人寄居县城,困守年余,染时疫卒。敕授修职郎,貤赠朝议大夫。道光五年(1825年)六月十六日午时生,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初一日未时卒。葬安恭人墓左第一冢。〖配宋氏〗敕封孺人,貤封恭人。平邑西河堡候选从九品宋公讳作谟之女。道光五年(1825年)十月初五日戌时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廿四日辰时卒。子一:殇;嗣子:绍勋(霁堂长子过嗣,后绍猷过嗣)。女三:长适宁夏县辛酉拔贡蔡名奇谋之长子议叙从九品名芝颜。次;三。
  六世三房(集生次子)
  【光昺】号霁堂。宁夏县附贡生。现广东尽先补用同知。发逆陷嘉应州城,办理楚军转运出力,奉旨加知州衔,诰封朝议大夫。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子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配韩氏〗诰封恭人。山西太原府阳曲县太学生、广东儋州吏目韩公讳肇伦之四女。道光九年(1829年)十月初四日亥时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初六日某时卒。子四:元善(殇)、绍勋(出嗣燮堂)、绍猷(出嗣燮堂)、绍基(出嗣璧如);女三:俱幼。
  六世三房(集生三子)
  【光曜】字璧如,太学生。候选布政司经历(藩经历),(同治十三年《俞寿祺会试朱卷·履历》载:“在籍殉难,蒙恩议给云骑尉世职,袭次完时给予恩骑尉,世袭罔替”——编著者注)敕封承德郎。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生,某年十二月十三日某时卒。〖配宋氏〗敕封安人。原籍平凉县寄居哈密广东南海县五斗口司巡检宋公讳廷璧之五女。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月三十日未时生,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十七日(公历7月1日)卯时卒。子一:关生(殇);女一。
  六世四房(书田长子)
  【光暽】字汉侯,业儒。死于战乱,奏请恤典。道光十九年(1839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某日某时卒。〖配张氏〗平邑红岗堡武生张公讳鸿诰之女。遭战乱失散,不知下落。子一。
  六世四房(书田次子)
  【光曦】字口口,业儒。(同治十三年《俞寿祺会试朱卷·履历》有“光曦:承袭云骑尉世职”语——编著者注)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配龚氏〗平邑交济堡庠生龚公讳以明之女。道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葬杜太淑人墓右第四冢。
  七世二房(丽堂长子)
  【绍曾】字省三,业儒。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七月初六日酉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配王氏〗平邑李岗堡王讳道坦之女。卒于疫。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某月某日某时生,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某日丑时卒。〖继配宋氏〗平邑西河堡己酉拔贡孝廉方正宋讳鸿龄之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
  七世三房(燮堂子霁堂长子过嗣)
  【绍勋】字柱臣,幼读。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卯时生,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初八日申时卒。
  七世三房(霁堂次子后过嗣燮堂)
  【绍猷】字子鸿。诰授奉政大夫。广东候补盐库大使,县案首后疗半载而终。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十五日巳时生,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八月初五日丑时卒。〖配冒氏〗诰封宜人。江苏通州如皋县人,同知衔赏戴花翎,补江西德化县,历署武宁、玉山知县冒公讳溶(52)之八女。赋性敦直,贤明慈惠,后无疾而终。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初四日戌时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二十二日巳时卒。子二:敦仁、敦义。
  七世三房(霁堂三子后过嗣璧如)
  【绍基】字厚甫、澍、子成,幼读。敕授修职郎,实缺合浦县县丞,赴任三年在任病故。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初二日午时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初三日申时卒。〖配张氏〗敕封孺人。甘肃省古浪县人。知府衔赏戴花翎广东补用直隶州候补知县,历署南海、潮阳、东莞等县张公讳璿字衡叔之三女。子一:敦廉;女儿:桂芬、桂芳。同治十二年(1873年)四月十一日卯时生,1926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子时卒。
  编著者附记:根据现有资料,自天申公四至七世女性确有史料出处的是,四世三人:王氏(盛初公唐太淑人生)、庄氏(盛初公赫太淑人生)、张氏(盛初公赫太淑人生);五世三人:思萱(陶泉公安淑人生)、重菊(鉴塘公朱太恭人生)、张氏(少泉公王氏生);六世仅知五人:淑贞(思益长女)、静贞(思益次女)、慧珠(思晋之女)、海印(思谦之女)、王氏(思节之女);七世仅知八人:月仙(绍勋长女,行一)、庚姑(又名仙姑,绍勋次女,行二)、霞仙(绍勋三女,行三)、同仙(绍猷长女,行四)、次仙(绍猷次女,行五)、幼仙(绍猷三女,行六)、桂芬(绍基长女,行七)、桂芳(绍基次女,行八)。其他详不可知。另外,在书稿整理中仅就力所能及涉猎到的史料进行编著,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不得不作为未竟事宜留给后人:①俞德渊撰《默斋存稿》、《默斋文稿》(推测为《默斋存稿》)、《芸馆诗赋钞》均未找到。②俞德渊撰《诗古文集》(或《诗古文家言公牍》)、《馆阁存稿》(或《馆课存稿》)存疑。③同治庚午年(1870年)平罗“留馀堂”重刊版《默斋公牍(上下册)》均未找到,现知江苏省东台市图书馆藏有《默斋公牍》第二册(网载编号:2094,320000—1636—0000172)。默斋公牍上下二卷,存一卷(二),1册(清)俞德渊撰,路德评选,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陕西关中书院原版刻本,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刻本,九行二十二字小字另行白口四周双边,线装,附录清道光十五年林则徐撰俞德渊墓志铭,史部/政书类,藏史一柜次大开本,稿成时未及得读。④俞德渊为张作楠母亲撰写的《张作楠母亲七十寿序》未找到。⑤《东生志传》存疑;⑥宁夏俞氏祠堂究竟毁于何时无史料佐证。就目前来看,这部书稿当辑资料基本在册,散存于其他书籍中的资料几乎很少。⑦散存史料中有“馆侍生俞德渊顿首”之语,尚待释疑。
  另外,《清代宁夏俞氏族谱·世系表》已详俞行芳撰《重修宁夏俞氏族谱》。
  清代官员夫人的品级:以封典给官员本身称为“授”,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和妻室存者称为“封”,已死的称为“赠”。清代夫人的品级跟其丈夫官职的高低有关。它不仅是一种荣誉,也伴有一定的特权。清代一品官的曾祖父母以下均有封典;三品官以上封其祖父母以下;七品官以上封其父母以下;九品官以上则仅给予本人。一品至五品官员称诰,授以诰命;六品至九品官员称敕,授以敕命。夫人品级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这是明清时期形成的非常完备的诘封制度。诰命夫人有俸禄,没有实权(家权除外)。授封品级一般都用“锡之诰命”或“锡之敕命”,诰和敕用不同的印玺。一品是夫人,二品也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如果是因为子孙的功绩而封夫人的,则在前面加“太”字。
  宁夏俞氏族谱·当代世谱
  俞行芳
  俞绍文世谱
  【俞绍文】俞光显长子。字兰生,生卒年月不详,葬旧昌润渠南畔杜太淑人墓左九冢分支左一冢。〖配闫氏〗生卒年月不详,合葬。〖继配秦氏〗生卒年月不详,合葬。子俞敦让。
  八世·俞敦让分支
  【俞敦让】八世。出生年月不详,1966年农历二月初四日卒,葬旧昌润渠南畔杜太淑人墓左九冢分支左二冢。〖配曹明梅〗石嘴山市惠农区人,出生年月不详,1963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卒,合葬。长子俞行龙(九世分支另叙)、次子俞行云(九世分支另叙)、三子俞行成(九世分支另叙)、四子俞行红(九世分支另叙)、五子俞行忠(九世分支另叙)、六子俞行孝(九世分支另叙)。长女俞瑞瑞,适石嘴山市惠农区李岗乡;次女俞毛丫,适平罗县五香乡通伏村;三女俞五五,适平罗县头闸镇邵家桥村;四女俞秋子,适平罗县陶乐镇马太沟村。
  九世·俞行龙分支
  【俞行龙】俞敦让长子。出生年月不详,某年正月初四日卒。葬旧昌润渠南畔杜太淑人墓左九冢分支左三冢。〖配王氏〗生卒年月不详,合葬。嗣子俞秉和(十世另叙);女儿俞凤兰,适付金云。
  【俞秉和】十世,俞行云次子入嗣,1940年农历五月生,2010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卒,葬平罗长城公墓。〖配沙秀英〗平罗县城关镇人,1946年生,2002年11月22日卒,合葬。长子俞海(十一世另叙)、次子俞洪(十一世另叙)、三子俞林(十一世另叙)、四子俞春(十一世另叙)。女儿俞雪梅,适平罗县周城乡人梅生利,生一子。
  【俞海】十一世,祖堂排序“吉”字辈。〖配白玉红〗平罗县崇岗乡人。长子俞小东,次子俞小南,十二世,祖堂排序“良”字辈。
  【俞洪】十一世,祖堂排序“吉”字辈。1967年农历十月生。2008年7月11日卒。〖配孙玉琴〗平罗县头闸镇人。儿子俞良晨,女儿俞良佳,十二世。
  【俞林】十一世,祖堂排序“吉”字辈。〖配李霞〗平罗县高庄乡人,长女俞良燕,次女俞良萧,十二世。
  【俞春】十一世,祖堂排序“吉”字辈,〖配徐月红〗平罗县周城乡人。儿子俞良凯,十二世。
  九世·俞行云分支
  【俞行云】俞敦让次子,1922年生,某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卒,葬旧昌润渠南畔杜太淑人墓左九冢分支右四冢。〖配关云云〗平罗县头闸镇人,1920年生,1982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卒。夫卒后改嫁夫弟俞行成。长子俞秉章(十世另叙)、次子俞秉和(出嗣俞行龙)、三子俞秉建(十世另叙)。
  【俞秉章】十世。1938年农历十一月八日生,中师毕业,小学高级教师,在平罗县头闸镇多所小学任校长。2007年农历十二月初九日卒,葬石嘴山市惠农区王泉沟。〖配丁凤英〗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人。长子俞江(十一世另叙)、次子俞河(十一世另叙)、三子俞清(十一世另叙);长女俞淑珍,适中卫市人王国宏,生一子;次女俞淑琴,高中毕业,适郑文战,生一女。
  【俞秉和】十世,出嗣。九世俞行龙分支有叙。
  【俞秉建】十世,1945年11月11日生,1999年6月14日卒,葬新昌润渠南畔陈家坑新茔。〖配芦金芳〗平罗县城关镇人,儿子俞斌(十一世另叙);女儿俞丽,适平罗县黄渠桥镇人曹立清,生二女。
  【俞江】十一世,俞秉章长子,祖堂排序“吉”字辈。〖配仇月霞〗平罗县渠口乡人。儿子俞晓虎,十二世;女儿俞晓菲,中专毕业。
  【俞河】十一世,俞秉章次子,祖堂排序“吉”字辈,〖配高艳玲〗平罗县城关镇人,儿子俞良伟,十二世。
  【俞清】十一世,俞秉章三子,祖堂排序“吉”字辈,高中毕业,〖配张西宁〗平罗人,儿子俞良宇,十二世。
  【俞斌】十一世,俞秉建儿子,祖堂排序“吉”字辈,〖配刘芳〗平罗县头闸镇人,中专毕业,女儿俞良苗,十二世。
  九世·俞行成分支
  【俞行成】俞敦让三子,1927年生,199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卒,葬旧昌润渠南畔杜太淑人墓左九冢分支左四冢。〖配关云云〗合葬。长子俞秉铎(十世另叙)、次子俞秉焕(十世另叙)、三子俞秉军(十世另叙);长女俞兰英,适平罗县渠口乡人陈有福,大学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平罗中学原副校长(副处级),生一子二女;次女俞梅英,适平罗县头闸镇双渠村人李生珍,生一子一女;三女俞莲英,适平罗县渠口乡人陈志,生二子。
  【俞秉铎】十世。〖配何学琴〗平罗县头闸镇人。长子俞涛(十一世另叙);次子俞渊,幼殇。女儿俞波,适平罗县前进乡人刘万泰,生一子一女。
  【俞秉焕】十世。〖配贺兰英〗平罗县头闸镇人,长子俞明(十一世另叙);次子俞进(十一世另叙)。
  【俞秉军】十世,1957年1月27日生,1999年农历八月十九日卒,葬新昌润渠南畔陈家坑新茔。〖配丁桂兰〗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人。儿子俞谦(十一世另叙);长女俞荣,适河南籍人司万成;次女俞红,适平罗县渠口乡人李金波。
  【俞涛】十一世,俞秉铎长子,祖堂排序“吉”字辈。大学本科毕业。〖配王彬〗女儿俞欣炀,十二世。
  【俞明】十一世,俞秉焕长子,祖堂排序“吉”字辈,〖配张彩霞〗平罗县头闸镇人,女儿俞良玥。十二世。
  【俞进】十一世,俞秉焕次子,祖堂排序“吉”字辈。〖配胡倩倩〗平罗县周城乡人。女儿俞良卓。十二世。
  【俞谦】十一世,俞秉军儿子,祖堂排序“吉”字辈,大专学历。
  九世·俞行红分支
  【俞行红】俞敦让四子,1929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生。1964年迁居平罗县渠口乡红阳村五队。2008年11月30日卒,葬平罗县渠口乡银河河滩芨芨梁子新茔。〖配吴晓润〗石嘴山市惠农区燕窝池村人,先卒葬朱家龙口南,夫卒后动迁合葬(生卒年月不详),生一子俞秉义(俞行红长子,十世另叙)。〖继配任凤英〗石嘴山市惠农区西永固乡人,长子俞秉前(俞行红次子,十世另叙);次子俞秉华(俞行红三子,十世另叙);长女俞桂兰,适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乡人金庭栋,生三女;次女俞桂霞,适平罗县二闸乡人万广清,生一子;三女俞桂芳,适原陶乐县人李金宝,生二女;四女俞桂萍,适平罗县头闸镇人陈喜,生一子一女;五女俞桂珍,适原陶乐县人李学军,生一子二女;六女俞桂琴,适原陶乐县人罗占武,生二子一女。
  【俞秉义】十世,俞行红长子,卒后葬父墓群。〖配仇思花〗平罗县头闸镇人。儿子俞东幼殇,儿子俞江(十一世另叙);长女俞波,适平罗县头闸镇人孙姓;次女俞晓娟,高中毕业。
  【俞秉前】十世,俞行红次子。〖配黄月英〗平罗县头闸镇人。儿子俞勇(十一世另叙);长女俞玲,次女俞乐。
  【俞秉华】十世,俞行红三子。〖配王玉霞〗平罗县前进乡人。儿子俞志鹏(十一世另叙);女儿俞雅婧。
  【俞江】十一世,俞秉义之子,祖堂排序“吉”字辈,〖配李秀萍〗平罗县灵沙乡人。儿子俞俊杰,十二世,祖堂排序“良”字辈。
  【俞勇】十一世,俞秉前之子,祖堂排序“吉”字辈。
  【俞志鹏】十一世,俞秉华之子,祖堂排序“吉”字辈。
  九世·俞行忠分支
  【俞行忠】俞敦让五子。〖配马银花〗平罗县黄渠桥镇人。长子俞秉正(十世另叙);次子俞秉利(十世另叙);三子俞秉文(十世另叙)。长女俞凤英,适平罗县惠北乡人张耀新,生五女;次女俞秀英,适石嘴山市惠农区人冯学礼,生一子一女;三女俞晓芳,适平罗县惠北乡人毛建军,生二女;四女俞桂英,适俞家庄人谢生礼,生一子一女。
  【俞秉正】十世。〖配郑秀玲〗平罗县头闸镇人,高中毕业,儿子俞洋(十一世另叙);长女俞吉锋,高中毕业,适平罗县渠口乡人杨军,生一子;次女俞吉先,适平罗县头闸镇人李俊,生一女。
  【俞秉利】十世。〖配辛学芳〗平罗县黄渠桥镇人。儿子俞杰(十一世另叙);女儿俞瑞。
  【俞秉文】十世。
  【俞洋】十一世,俞秉正之子,祖堂排序“吉”字辈,高中毕业。〖配王冬梅〗平罗人。
  【俞杰】十一世,俞秉利之子,祖堂排序“吉”字辈。
  九世·俞行孝分支
  【俞行孝】俞敦让六子。1941年生,1988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卒,葬旧昌润渠南畔杜太淑人墓左九冢分支左六冢。〖配张秀兰〗平罗县头闸镇人。儿子俞秉福(十世另叙);长女俞桂萍,适平罗县头闸镇人俞新平,生一子一女;次女俞桂梅,适平罗县头闸镇人杨学锋,生一子一女;三女俞桂芳,适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人景兆,生二子。
  【俞秉福】俞行孝之子,十世。〖配沙桂珍〗平罗县二闸乡人。儿子俞鹏,祖堂排序“吉”字辈,幼殇;长女俞娟,次女俞雯娟。
  俞绍衣世谱
  【俞绍衣】俞光晫长子。生卒年月失考,葬陶泉公墓左三冢。〖配某氏〗生卒年月失考,合葬。长子俞敦元(八世另叙);次子俞敦恒(八世另叙)。
  八世·俞敦元分支
  【俞敦元】俞绍衣长子,清宣统元年(1909年)生,1990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卒,葬新昌润渠南畔陈家坑新坟。俞绍江弥留之际接传《宁夏俞氏族谱》(宁夏本)。〖配俞秀英〗平罗县头闸镇东永惠村一队人,1917年生,1996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卒,合葬。儿子俞行学(九世另叙);长女俞花花,适平罗县头闸镇人黄占成,生二子四女;次女俞润花,适平罗县头闸镇人安广宗,生二子二女;三女俞桂花,适平罗县渠口乡人王学礼,生四子二女;四女俞桂香,适平罗县惠北乡人徐文明,生三子二女;五女俞桂芳,适平罗县头闸镇人王永珍,生一子二女;六女俞桂荣,适平罗县头闸镇人李学海,生一子二女。
  【俞行学】九世,1942年生。多年在乡守护先祖陶泉公墓葬,承父袭珍藏《宁夏俞氏族谱》(宁夏本)。2003年将底稿交给编著人奉读,促进了翰渊廉政文化的研究整理,在保存家族史料中做出贡献,功不可没。晚年居县城。〖配安玉芳〗平罗县高庄乡人。长子俞秉祥(十世另叙);次子俞秉岐(十世另叙);长女俞凤琴,大专毕业,生一女;次女俞凤萍,高中毕业,适石嘴山市惠农区东永固乡人孙学兵,生一女;三女俞凤霞,适平罗县卫东矿人吴维军,生一子。
  【俞秉祥】十世。1963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生,2015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卒,葬平罗长城公墓。〖配邵月霞〗平罗县头闸镇人。儿子俞亮,祖堂排序“吉”字辈,女儿俞芳。
  【俞秉岐】十世,高中毕业。〖配徐彩霞〗平罗县头闸镇人。儿子俞磊,祖堂排序“吉”字辈,女儿俞芮。
  八世·俞敦恒分支
  【俞敦恒】俞绍衣次子。生卒年月不详,葬陶泉公墓左四冢。〖配王氏〗平罗县头闸镇头闸村四队人,生卒年月不详。长子俞行杰(九世另叙);次子俞行国(九世另叙)。
  【俞行杰】九世(1940—1976年)。葬平罗县渠口乡银河河滩芨芨梁子公墓。〖配徐金花〗平罗县惠北乡人。儿子俞秉华(十世另叙);长女俞淑琴,适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哈红军,生二子;次女俞淑霞,适黄渠桥人朱军,生二女。
  【俞行国】九世,服兵役。〖配孔秀珍〗平罗县头闸镇人。1951年5月22日生,2012年7月20日去世,葬石炭井沟口公墓。长子俞秉聪(十世另叙);次子俞秉东(十世另叙);三子俞秉涛(十世另叙)。
  【俞秉华】十世,俞行杰之子。1969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生,2015年某月某日卒。〖配谭秀英〗平罗县头闸镇人。儿子俞浩洋,十一世,祖堂排序“吉”字辈。
  【俞秉聪】十世,俞行国长子。〖配杨君惠〗。女儿俞慧杰。
  【俞秉东】十世,俞行国次子。
  【俞秉涛】十世,俞行国三子。
  俞绍猷世谱
  【俞绍猷】俞光暐三子。字子鸿,号楚生,俞光昺次子入嗣,诰授奉政大夫,广东候补盐库大使,县案首,后疗半载而终。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十五日巳时生,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八月初五日丑时卒,葬位不详。〖配冒氏〗诰封宜人,江苏省通州如皋县人,同知衔赏戴花翎、补江西德化县、历署武宁玉山知县冒溶八女。赋性敦直,贤明慈惠,无疾而终。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初四日戌时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二十二日巳时卒。
  【俞敦仁】八世。俞绍猷长子,后裔在粤失考。
  【俞敦义】八世。俞绍猷次子,后裔在粤失考。
  俞绍基世谱
  【俞绍基】俞光曜次子(俞光昺三子入嗣),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初二日午时生,字厚甫、澍、子成,敕授修职郎,合浦县实缺县丞,赴任三年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初三日申时在任病卒。葬。〖配张氏〗同治十二年(1873年)四月十一日卯时生,敕封孺人、甘肃省古浪县人、知府衔赏戴花翎广东补用直隶州候补知县、历署南海潮阳东莞等县张璿(字衡叔)三女,1926年(民国丙寅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子时卒。葬。长女俞桂芬,后裔在粤失考;次女俞桂芳,后裔在粤失考。
  【俞敦廉】八世,后裔在粤失考。
  俞绍河世谱
  上溯一世:俞思谦次子俞光熊,生卒年月不详。〖配穆氏〗平罗县灵沙乡穆家营子村人,生卒年月不详。长子俞绍河(七世另叙);次子俞绍江(世谱另叙);三子俞绍湖(世谱另叙);四子俞绍海(世谱另叙)。长女吕俞氏,生卒年月不详,适内蒙古磴口县梁外乡;次女刘俞氏,生卒年月不详,适平罗县五香乡红潮村二队,家族传说民国年间土匪洗劫俞家庄,丈夫刘公被土匪抓去带路宁死不屈,途中在叶家弯遇害;三女贺俞氏,生卒年月不详,适平罗县黄渠桥镇渠中村人贺天贵。
  【俞绍河】俞光熊长子,出生年月不详,1964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二时卒,葬平罗县渠口乡银河河滩芨芨梁子俞光熊墓左第一冢。〖配李氏〗平罗县惠北乡双渠村人,出生年月不详,196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二十二时卒,合葬。长子俞敦才(八世另叙);次子俞敦口(幼殇);三子俞敦祥(八世另叙);四子俞敦贵(八世另叙)。女儿俞凤梅,适平罗县前进乡人石占川,生一子二女。
  八世·俞敦才支系
  【俞敦才】俞绍河长子。1927年农历九月十二日生。2012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卒。葬银川市兴庆区汉民花园公墓长青苑一区四排三号。〖配杨花花〗头闸镇西永惠村杨万福之女。子俞行华,幼殇,葬陈家坑旧昌润渠西岸。〖继配周凤英〗1935年生,黄渠桥镇渠中村一队周生旗长女,2009年10月18日凌晨5时45分卒,合葬。长子俞行林(九世另叙);次子俞行芳(九世另叙);三子俞行录(九世另叙)。长女俞月霞,高中毕业,适陕西省朝邑县人张华民,大专毕业,生一女;次女俞月芝,大专毕业,适甘肃省武威市人肖庭永,生一女;三女俞红霞,大专毕业,适隆德县人张玉斌,大学本科毕业,生一女。
  【俞行林】九世,1955年生,2010年8月24日卒。葬银川市兴庆区汉民花园公墓福荣苑1区16排10号。〖配李秀萍〗平罗县惠北乡通惠村人,儿子俞军(十世另叙);女儿俞蓉,适青铜峡市人庞俊武,生一子。
  【俞行芳】九世,大学本科毕业,青铜峡市第三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宁夏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配朱淑琴〗吴忠市早元人。长女俞婧,本科毕业,适青铜峡市人郭军,大专毕业,生一女;次女俞莹配董立辉,生一子,大专毕业。
  【俞行录】九世,大专毕业。〖配景爱红〗吴忠市高闸乡人,大专毕业,儿子俞秉洁(十世另叙)。
  【俞军】十世,俞行林之子,祖堂排序“秉”字辈,中专毕业。〖配张洁〗青铜峡市人,高中毕业,儿子俞吉瀚,十一世。
  【俞秉洁】十世,俞行录之子。八世·俞敦祥支系
  【俞敦祥】俞绍河三子。〖配周翠英〗惠北乡人,长子俞行吉(九世另叙);次子俞行茂(九世另叙);长女俞惠霞,适平罗县城关镇人王忠和,生一子一女;次女俞月萍,适平罗县头闸镇人王占孝,生一子;三女俞惠芸,适平罗县渠口乡人杨忠国,生一子。
  【俞行吉】九世。〖配徐风霞〗平罗县头闸镇人,儿子俞秉旺;女儿俞娣。〖继配顾学红〗平罗县城关镇人。
  【俞行茂】九世,大专毕业。〖配方艳〗,大学本科毕业,儿子俞秉尧,十世。八世·俞敦贵支系
  【俞敦贵】俞绍河四子。〖配周学玲〗平罗县黄渠桥渠中村人。长子俞行利(九世另叙);次子俞行贤(九世另叙);三子俞行田(九世另叙);女儿俞月芳,适平罗县周城乡人郑尚平,生一子一女。
  【俞行利】九世,大学本科毕业,副科职级。〖配刘春燕〗平罗县前进乡人,大学本科毕业,副科职级。儿子俞秉超,十世。
  【俞行贤】九世,大专毕业。〖配刘君〗大武口人,大学本科毕业,女儿俞书秀。
  【俞行田】九世,高中毕业,〖配王志娟〗平罗县周城乡人。儿子俞秉瑞,十世。
  俞绍江世谱
  【俞绍江】俞光熊次子,出生年月不详。民国年间任平罗县头闸正闸堡保、甲长,用一石粮食换回南来他姓行乞者所持《宁夏俞氏族谱》(宁夏本);组织族人成功抵御土匪洗劫庄园,避免了灭族之灾。解放初任平罗县某乡乡长。1973年农历二月初四日卒。葬平罗县渠口乡银河河滩芨芨梁子俞光熊墓右第一冢。〖配马秀秀〗平罗县黄渠桥镇渠中村一队人,出生年月不详,1970年农历二月十四日卒,合葬。儿子俞敦良(八世另叙)。长女俞金莲,1944年生,适平罗县头闸镇人王万寿,生三子四女;次女俞小莲,适内蒙古临河市建设乡福利村人张小元,生二子二女;三女俞金芳,适平罗县前进乡人李克云,生二子一女;四女俞凤莲(《头闸翰林古镇文史资料钩沉》一文有同名者出现——编著者注),适平罗县头闸镇人仇生云,生二子一女。
  【俞敦良】八世,俞绍江之子。〖配陈桂珍〗平罗县渠口乡红阳村人。长子俞行俊(九世另叙);次子俞行元(九世另叙);三子俞行亮(九世另叙)。女儿俞凤萍,适平罗县人张占军。
  【俞行俊】九世。〖配杜荣〗平罗县高庄乡人。儿子俞泽威,十世,祖堂排序“秉”字辈。
  【俞行元】九世。〖配李学峰〗平罗县头闸镇人。长女俞梦夕,次女俞梦莹。
  【俞行亮】九世。
  俞绍湖世谱
  【俞绍湖】俞光熊三子。出生年月不详,196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卒。葬平罗县渠口乡银河河滩芨芨梁子俞光熊墓左第二冢。〖配任花花〗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乡骆驼岭村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1980年农历四月十二日卒,合葬。儿子俞敦清(八世另叙);女儿俞玉梅,适平罗县渠口乡银星村人杨茂云,生四子一女。
  【俞敦清】八世。1935年生,1980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卒。葬平罗县渠口乡银河河滩芨芨梁子俞光熊墓左第三冢。〖配张凤英〗1935年生,平罗县惠北乡双渠村六队人。曾任生产队妇女队长,2003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卒,合葬。长子俞行功(九世另叙);次子俞行堂(九世另叙);三子俞行文(九世另叙);四子俞行荣(九世另叙)。长女俞月珍,适平罗县原惠北乡人李万才,生三子;次女俞月兰,生一女;三女俞月琴,适平罗县头闸镇人王学军,生一子一女;四女俞月娥,适平罗县渠口乡人宁兵,生二女。
  【俞行功】九世,服兵役历任副班长、班长;复员后任头闸镇正闸村生产队长、村长等。〖配徐巧凤〗平罗县头闸镇人。儿子俞秉泽(十世另叙);长女俞晓宁,大专毕业,适平罗县头闸镇人李新华,生一子;次女俞晓玲,适平罗县渠口乡人杨铎,高中毕业,生一女。
  【俞行堂】九世。〖配张兰花〗平罗县惠北乡人。长女俞娜,适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寇占军,生一子;次女俞佳。
  【俞行文】九世。〖配万晓君〗平罗县头闸镇人。长女俞磊,高中毕业;次女俞敏。
  【俞行荣】九世。〖配蒋桂枝〗平罗县渠口乡人,儿子俞浩然,十世,祖堂排序“秉”字辈。女儿俞娇。
  【俞秉泽】十世,俞行功之子。〖配穆燕华〗平罗县灵沙乡人。儿子俞吉祥,十一世。
  俞绍海世谱
  【俞绍海】俞光熊四子。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在抗击土匪抢劫庄园中表现突出,功不可没。1986年正月初十日卒,葬平罗县渠口乡银河河滩芨芨梁子俞光熊墓右第二冢。〖配穆莲莲〗1916年生,198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卒,合葬。长子俞敦福(八世另叙);次子俞敦胜(八世另叙);三子俞敦学(八世另叙)。长女桂俞氏,适平罗县陶乐镇桂姓;次女俞秀珍,适平罗县惠北乡五星村人冯连荣,生三子三女;三女俞秀枝,适平罗县陶乐镇人桂生强,生四子一女;四女俞秀花,适平罗县渠口乡人张学德,生二子四女。
  【俞敦福】八世。〖配陈桂莲〗平罗县渠口乡人。长子俞行龙(九世另叙);次子俞行虎(九世另叙)。
  【俞敦胜】八世。〖配吴翠萍〗平罗县灵沙乡人,长女俞红,适平罗县陶乐镇人李海军,生一女;次女俞霞,适平罗县灵沙乡人石建林,生一女;三女俞丹适头闸镇人方磊,生一子。
  【俞敦学】八世。〖配王金娥〗平罗县渠口乡人。长子俞行峰,中专毕业配平罗县灵沙人王燕,次子俞行乐,技校毕业。
  【俞行龙】九世,俞敦福长子,大学本科学历。〖配刘燕〗北京市人,儿子,俞尧。十世,
  
  祖堂排序“秉”字辈。
  【俞行斌】九世,俞敦福次子,中专毕业。
  俞绍先世谱
  上溯一世:俞思丰三子俞光明,生卒年月失考。〖配俞孔氏〗出生年月失考。平罗县黄渠桥镇万家营子村孔氏家族之女,1957年农历七月卒。长子俞绍先(七世另叙);次子俞绍德(七世另叙);三子俞绍奇(七世另叙);四子俞绍智(七世另叙);五子俞绍业(七世另叙)。长女王俞氏,适平罗县渠口乡正闸村九队王家堂房王姓;次女肖俞氏,适平罗县黄渠桥镇渠中村唐家庄肖姓;三女包俞氏,适平罗县头闸镇东永惠村一队包姓。
  【俞绍先】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生,1973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卒,葬平罗县头闸镇俞家庄南本家祖茔右一冢。〖配宋桂荣〗平罗县黄渠桥镇庆丰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1979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卒,合葬。长子俞敦仁(八世另叙);次子俞敦礼(八世另叙);三子俞敦国(八世另叙)。长女俞春芳,适平罗县头闸镇人靳玉珍,生三子六女;次女俞秀兰,适银川市人王根善,生二子三女。
  八世·俞敦仁支系
  【俞敦仁】1924年6月13日生,2003年3月6日卒,葬银川市植物园公墓。〖配虎美兰〗银川市掌政镇人,1932年3月12日生,2006年7月8日卒,合葬。长子俞苏保(九世另叙);次子俞保宁(九世另叙);三子俞小保(九世另叙)。长女俞凤英,适辽宁省沈阳人徐福珊,生二子二女;次女俞秀琴,适甘肃古浪人林禄,生一子一女;三女俞秀萍,中专学历,适银川市人乔文军,生一女;四女俞秀丽,大专学历,适永宁县人张随元,生一女。
  【俞苏保】九世,祖堂排序“行”字辈。〖配周艳萍〗银川市人。儿子俞武,十世,祖堂排序“秉”字辈。
  【俞保宁】九世,祖堂排序“行”字辈,大学本科毕业,宁夏公安系统某处副处长。〖配夏晓白〗银川市人,大专毕业,女儿俞思瑶,大专毕业,配杨扬。
  【俞小保】九世,祖堂排序“行”字辈,高中毕业。〖配王红艳〗,儿子俞秉烨,十世。
  
  八世·俞敦礼支系
  【俞敦礼】1937年生,1995年农历三月初九日卒,葬平罗县头闸镇正闸村俞家庄南本家祖茔右四冢右侧。〖配陈秀梅〗平罗县惠北乡人,1942年生,1985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卒,合葬。〖继配某氏〗生卒年月不详。长子俞行军(九世另叙);次子俞行福(九世另叙)。长女俞桂霞,适石嘴山市人陈强,生二子;次女俞晓玲,高中毕业,适永宁县望远镇人杨万林,生二女;三女俞桂琴,适平罗县城关镇人朱金明,生一子一女;四女俞晓荣,适平罗县城关镇人包万贵,生一子二女;五女俞晓霞,高中毕业,适高小平,生一子。
  【俞行军】九世,大专学历。〖配周旭梅〗青海省西宁市人,大专学历。儿子俞洋,十世,祖堂排序“秉”字辈。
  【俞行福】九世,中专毕业。〖配吴秀珍〗平罗县二闸乡人。儿子俞浩,十世,祖堂排序“秉”字辈。
  八世·俞敦国支系
  【俞敦国】历任生产队队长及村干部。〖配雍秀芳〗平罗县头闸镇东永惠村人,1955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生,1985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卒,葬平罗县头闸镇正闸村俞家庄南本家祖茔右五冢右侧。长子俞行全(九世另叙);长女俞凤玲,适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人冯会云,生一子一女;次女俞惠玲,适平罗县二闸乡人李军,生一子一女;三女俞爱玲,适银川市人张进军,生一子;四女俞梅玲,大专毕业,适平罗县前进乡人郑军,生二女;五女俞晓玲,适梁桂荣,生一女。〖继配芦梅兰〗石嘴山市惠农区上营子乡人。
  【俞行全】九世。〖配梅彩霞〗平罗县头闸镇人,女儿俞佳月。
  俞绍德世谱
  【俞绍德】俞光明次子,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1979年9月子孙三代迁居贺兰县习岗乡新胜村一队(现银川市德胜工业园区东区)。1989年农历十二月初九日卒,葬平罗县头闸镇俞家庄南本家祖茔左二冢。〖配孔菊香〗平罗县黄渠桥镇渠中村唐家庄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生,1980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卒,合葬。儿子俞敦海(八世另叙);女儿俞秀英,适平罗县头闸镇东永惠村二队人陈来鹏,生二子四女。
  【俞敦海】八世,1930年农历正月十三日生,2005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卒,葬贺兰县习岗乡新胜村一队排水沟畔,现迁贺兰金山陵园南区22排1号。〖配李秀英〗银川市贺兰县四十里店人。长子俞行明(九世另叙);次子俞行兵(九世另叙);三子俞行年(九世另叙);四子俞行宁(九世另叙);五子俞行进(九世另叙)。长女俞桂珍,适平罗县惠北乡人谭学文,生二子二女;次女俞桂玲,适银川市贺兰县习岗乡人韩星,生一子。
  【俞行明】九世,1952年农历八月初七日生,曾在原籍任生产队长。1984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卒,葬贺兰县习岗乡新胜村一队排水沟畔,现迁贺兰金山陵园南区23排1号。〖配杜秀珍〗平罗县头闸镇正闸村人,1952年农历二月三日生,2014年农历十月二十七日卒,合葬。儿子俞秉山(十世另叙)。长女俞翠莲,适平罗县城关镇人许金胜,生一子;次女俞翠琴,大学本科毕业,适银川市贺兰县人田吉仓,生一子。
  【俞行兵】九世。〖配阎秀玲〗银川市贺兰县立岗乡人,儿子俞秉利(十世另叙);女儿俞燕。
  【俞行年】九世。〖配王桂兰〗银川市兴庆区红花乡人,长女俞洁,大专毕业;次女俞佳,大专毕业。
  【俞行宁】九世。〖配孙丽萍〗银川市贺兰县习岗乡人,儿子俞秉亮,十世;女儿俞苗。
  【俞行进】九世。〖配陈丽娟〗银川I市贺兰县立岗乡人。长子俞秉洋;次子俞秉涛,十世。
  【俞秉山】十世,俞行明之子,大学本科毕业。〖配蔡丽霞〗平罗县前进乡人,儿子俞嘉伟,十一世,祖堂排序为“吉”字辈。
  【俞秉利】十世,俞行兵之子。〖配徐荣〗银川市贺兰县潘昶乡人,儿子俞吉鸿,十一世。
  俞绍奇世谱
  【俞绍奇】俞光明三子,1913年农历九月十三日生,1997年农历二月初十日卒,葬平罗县头闸镇正闸村俞家庄南本家祖茔右二冢。〖配陈吉香〗平罗县头闸镇永惠村人,1915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生,1957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卒,先葬俞绍奇墓穴。〖继配丁明成〗平罗县黄渠桥镇万家营子村人,出生年月不详,1966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卒,先葬平罗县渠口乡银河河滩芨芨梁子公墓,后迁葬平罗县黄渠桥镇万家营子村。长女俞凤英,适平罗县头闸镇东永惠村人陈云,生二子四女;次女俞凤兰,由头闸镇立新村三队人张国福入赘,生二子三女;三女俞翠兰,适平罗县头闸镇东永惠村人包文祥,生二子二女;四女俞翠英,适平罗县人吴学谦,生一子一女。嗣子俞敦川(八世另叙)。
  【俞敦川】八世,俞绍业次子入嗣,迁居银川市贺兰县习岗乡新胜村。〖配赵梅芳〗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人。儿子俞行惠(九世另叙);女儿俞颜,适平罗县渠口乡人徐平,生一子。
  【俞行惠】九世。〖配缪霞〗银川市贺兰县习岗乡人,儿子俞秉玮,女儿俞锦文。
  俞绍智世谱
  【俞绍智】俞光明四子,“文化大革命”前后任本队队长。1917年农历十月生,1990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卒,葬平罗县头闸镇正闸村俞家庄南本家祖茔左三冢。〖配马花花〗平罗县黄渠桥镇渠中村人,1922年生,1967年2月6日卒,入俞绍智葬位。儿子俞敦义(八世另叙);长女俞秀芳,适平罗县头闸镇东永惠村人胡天奎,生四子一女;次女俞秀梅,适平罗县渠口乡人王尚林,生二子二女;三女俞秀琴,适平罗县头闸镇双渠村人张学银,生一子。
  【俞敦义】八世。〖配李凤英〗平罗县黄渠桥镇人。长子俞行平(九世另叙);次子俞行柱(九世另叙)。长女俞月霞,适平罗县黄渠桥镇人胡清国,生一子一女;次女俞月玲,适石嘴山市红果子镇人韩正友,生一女。
  【俞行平】九世。〖配杨红霞〗平罗县渠口乡人。儿子俞秉科,女儿俞婷。
  【俞行柱】九世。〖配桂香〗平罗县头闸镇人,儿子俞秉鑫。
  俞绍业世谱
  【俞绍业】俞光明五子。1921年生,2003年农历十月初四日卒,葬新昌润渠南畔陈家坑新茔。〖配黄菊琴〗平罗县宝丰镇人,成谱时乃俞氏家族中唯一健在的辈分最高长者。长子俞敦朝(八世另叙);次子俞敦川(出嗣俞绍奇);三子俞敦真(八世另叙);四子俞敦志(八世另叙);五子俞敦红(殇,八世另叙);六子俞敦前(八世另叙)。
  八世·俞敦朝支系
  【俞敦朝】俞绍业长子,1952年农历十月二十二日生,2006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卒。葬新昌润渠南畔陈家坑俞绍业墓群。〖配王玉兰〗平罗县头闸镇人。长子俞行虎(九世另叙);次子俞行刚(九世另叙)。女儿俞丽娟,适平罗县头闸镇人李成江,生一女。
  【俞行虎】九世,俞敦朝长子,中专毕业。〖配顾永娟〗石嘴山市大武口乡人,儿子俞进贤,祖堂排序为“秉”字辈。
  【俞行刚】九世,俞敦朝次子,配王艳萍,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人,女儿俞锦荣。
  八世·俞敦真支系
  【俞敦真】俞绍业三子,高中毕业。〖配刘玉梅〗平罗县灵沙乡人,高中毕业。长子俞行华(九世另叙),次子俞行鹏(九世另叙)。
  【俞行华】九世,俞敦真长子,大学本科毕业,配王娟。
  【俞行鹏】九世,俞敦真次子,配徐荣,平罗县城关镇人,女儿俞雯洁。
  八世·俞敦志支系
  【俞敦志】俞绍业四子。〖配卢爱云〗石嘴山市惠农区下营子乡人。长子俞行儒(九世另叙),次子俞行银(九世另叙)。
  【俞行儒】九世,俞敦志长子,配王冬兰,银川市永宁县望洪镇人。
  【俞行银】九世,俞敦志次子,中专毕业,服兵役。
  八世·俞敦红支系【俞敦红】俞绍业五子,1990年7月卒,葬平罗县渠口乡银河河滩芨芨梁子公墓。
  八世·俞敦前支系
  【俞敦前】俞绍业六子。〖配李晓静〗女儿俞佳乐。〖继配王艳锋〗银川市永宁县人,儿子俞行洋。
  俞母赫太夫人七十寿序
  清·张作楠①
  嘉庆己卯②,楠与俞陶泉定交金陵③。其时楠宰阳湖④,陶泉宰荆溪,相约板舆⑤迎养,家君⑥以性不耐城市,来未久即旋里。陶泉之母赫太夫人亦以道远不来。既而楠调太仓,陶泉调长洲,复申前请又不许。陶泉以江南卑湿⑦不敢复强。惟相诫为清白吏⑧以勉,副高堂属望之心而已。癸未⑨冬,楠母七十,陶泉寿之以文。今岁仲冬⑩六日,欣值赫太夫人七十诞辰。楠虽未获登堂介寿⑪,而太夫人所以笃庆⑩一门而未有艾者,则可即陶泉觇⑬之。陶泉每与楠谈论,引经据典,能备举其词,叩之,则曰:“渊少时,先君子⑭督课严,必令背诵所业。安人⑮恐渊兄弟不能成诵,篝灯⑯注油以夜分⑩为度,故今犹省记⑩也”。陶泉食无兼味⑲,衣无华饰,或疑其过俭,陶泉曰:“渊少时,先君子偶疾,家贫,新麦未登。安人撷麰穗⑳先熟者,糅而炊之,为先君子馔㉑,而自率渊等藿食㉒。至椎髻㉓素布㉔,不识铅华㉕罗绮㉖为何物,此安人素性㉗至今油然。渊敢㉘遽拥㉙黄绸被,饱花猪肉乎?”楠每谒陶泉于署斋,门以内不闻哗笑声,常自愧弗及。陶泉曰:“此安人家法也。安人治家整肃,孙辈或嬉笑声远户外,辄呵禁之。姻娅㉚往来,非至亲不得入内室。矧㉛官署清严,敢容奴辈喧扰乎?”道光癸未,苏松大水,陶泉请于大吏例赈,外借帑㉜航米,继之市价以平,耗折钜㉝万。尝谓楠曰:“昔侍安人于里第㉞,安人遇亲族缓急多方周恤㉟,语渊曰:‘吾家故贫,当念贫者之苦’,今有父母斯民之责,尤不敢不体安人之心,忘斯民之苦也。”夫以陶泉少承义方㊱之训,长又得太夫人提撕㊲之得,居为硕儒㊳,出为循吏,故人生至幸。而楠独叹太夫人自归俞氏后,茹茶集蓼㊴,备历艰辛,事姑㊵尽其孝,抚陶泉前母㊶所遗女复尽其慈,而竟赠公㊷未竟之绪㊸。以养以教,务端其本于幼学之年;而励其品于贫贱之日,所见已非画荻丸熊㊹者所及。即今子孝孙贤,显扬未艾,而太夫人之最其子者,仍如曩时㊺。盖惟太夫人以赠公之心为心,故赠公之志克酬,亦惟诸子以太夫人之心为心,故太夫人之心弥慰。而陶泉又益推太夫人之教,以造苍生之福,是仁风之扇,即养志之方,众母之歌,即长生之颂,益太夫人之乐而忘老也。昔蔡端明㊻之母就养福州,一时传为佳话。然陶母封鲊㊼,即不就养,亦不失为慈,况太夫人前以万寿覃恩㊽渥邀㊾封典㊿,固视赐冠51柀52为更荣,而勉其子为良吏。一岁中,书且数至,可传又不仅一二事哉!陶泉方应卓荐53,拟引见后,乞假54回里称觞55,吹南陔56之笙,舞斑斓之彩,太夫人必乐而领之。谨以慈老竹杖57、青田冻石58、桃杯59、朱三松刻竹60老人星61、封莲62、痴竹根63、灵芝为侑觞64之献。明岁首春为家君八旬初度65,倘得借于役之便一归省视,稍申寸草之心。陶泉尚幸为楠序之。
  盛初公暨赫太宜人墓志铭①
  清·董国华②
  盛初先生卒后越十有七年,次君德渊佐郡苏州,以母忧解职。将于旋里③之日,营窀穸④事,而请国华为纳幽⑤之文。盖先生卒时,德渊方应礼部试,留滞京师。其家以逾月举葬,故窆石⑥未备。国华与德渊为乡试同年生,先后成进士,入词馆,又出宰吾郡,久有惠政。每见以志行相期朂⑦。风谊肫然⑧,不敢辞也。
  俞氏世为江左无为州⑨望族,明季⑩始隶籍陕之宁夏,数传至先生。祖考讳天申,笃行好善,多隐德。天申生灏,经术淹通,潜志未显,是为百川公,先生考也。百川公生先生,晚家甚贫,先生虽敏慧,而早岁弃读,服贾⑪于平罗。平罗,宁夏属县,去郡治百里。先生既贾于是,而后母杜春秋高,缺定省⑫,因徙居邑东乡,遂著籍焉。居贾平易不欺,尤能择交游,重然诺⑬分介⑭取予之间。自以早孤露,孝事后母,其卒也,昕夕省墓,大暑寒无间。教诸子有法度,童稚时命习揖让⑩之礼,就外传于下塾时,考其勤怠,嗣以食。指众俱读,则废治。生有课诸耕者,而德渊乃壹志向学,登嘉庆丁卯(1807年)乡荐⑯。后十年,以翰林改官南来,所至有声,而先生不及见矣。窃维先生为人宅心宽、处事慎,操货殖之业而躬儒者之范。厥享之昌有繇来也。抑国华闻诸德渊,微特先生遗泽长也。亦兼有母教焉。始先生娶于唐,早卒。再娶于赫,德渊兄弟五人所自生也。逮事后姑,成先生之孝,抚前室女有恩,督诸子能不为姑息。爱恒,深夜缝纫佐读。偶岁歉,率诸子藿食⑩,而将先熟之麦炊以饭夫。德渊既贵,仍蔬布,且不就养⑱,而岁遣他子至治所察吏状。尝曰:“爱民本廉俭,吾不忍以甘旨⑲累,且克供尔职,在远犹朝夕也。”德渊孓身在官,清而勤,秉慈诫云⑳。初,德渊以违侍久,有归省㉑志。而吾郡自三年癸未(1823年),淫潦为灾,赈恤方亟,并督浚三江水利。事甫竣,复有檄办海运之役。王事靡盐㉒,不遑将母,遂至属纩㉓之辰,未亲含玉,为可悲也。而德渊以明达之才,匪躬尽瘁,负当世重望,虽星奔抱痛,而以令名显扬其亲,斯亦孝事之大者矣。先生讳世隆,乾隆九年(1744年)正月初七日生,嘉庆十五年(1810年)十月三十日卒,年六十有七岁。以德渊官赠儒林郎,晋赠奉政大夫。妻唐,赠安人,晋赠宜人,以先生居宁夏时卒,故即葬宁夏县镇河堡百川公茔。次继配赫封太安人,晋封太宜人,以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十一月初六日生,道光五年(1825年)十月二十四日卒,年七十有一岁。子五人:德涵;德渊,嘉庆丁丑(1817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荆溪、长洲㉔知县,苏州府督粮同知;德源;德洵,宁夏县庠生㉕;德清。女二人,庄杰,张忞㉖其婿也。孙七人。墓在平罗县东乡正闸堡昌润渠之阳,其中穴葬杜太宜人。先生以嘉庆十五年(1810年)十二月某日葬昭位,今德渊兄弟将以道光六年(1826年)某月某日袝赫太宜人于其右。国华为书其大略如此。铭曰:躬修儒行,隐于市廛㉗,厥德未宣。既孝既慈,克承其先,用昌于后。昆俪㉘有名,淑贵而能贫。敷化之原㉙,贞石书懿㉚,以垂勿谖㉛,以埋于吉阡㉜!
  赐进士出身,中议大夫,山东莱州府知府,前掌河南、福建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吴县年家子董国华撰文。赐进士及第,通议大夫,翰林院侍读学士,前左右春坊庶子,翰林院修撰,吴县年家子吴信中书丹。赐同进士出身,朝议大夫,浙江宁波府知府,前翰林院检讨,吴县年家子胡国英篆盖。
  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
  平罗俞公墓志铭①
  清·林则徐
  道光十有五年十二月甲戌②,两淮③运司④平罗俞君⑤以疾卒。先一月,君陈牍请假,余⑥奉天子命摄两江总督⑦兼盐政事,为闻之朝。曩⑧余官江苏臬⑨,君知长洲县,赈三年灾,竭尽心力,为牧令⑩最。及余抚吴,君洊⑪升今职。整饬鹾务⑩,凋敝⑬渐兴,方为圣明委任,而用心过劳,遂遘⑭沉疴,以致不起。维时两江总督安化宫保⑩展觐入都,假归修墓,途次得君耗,飞章入告,折回江南。盖以两淮纲课⑩事宜,倚君为重,而不能不重惜君之亡也。
  按状:君俞姓,讳德渊,字源培,号陶泉。先世由安徽无为州迁甘肃宁夏,再迁平罗,为平罗县人。曾祖天申,祖灏,父世隆。前母唐,母赫。自曾祖以下并以君贵,赠如其官,妣皆赠淑人。累世耕读,潜德未显⑩。赠公有子五人,君其仲也。弱冠⑱入县学,嘉庆丁卯⑲科举人,丁丑⑳进士,由庶吉士㉑散馆㉒改知县,历任江苏荆溪、长洲县知县,苏州府督粮同知,苏州、常州、江宁㉓府知府,署江南盐巡道,授两淮盐运使。君幼时家贫甚,拆屋材为试资。举秀才,不克与宾兴典,钱塘王侍郎㉔为平罗令,重其文,佽㉕之入闱,一试而捷。又十年成进士。始服官,以清白要诸神,所至有廉能称。尤著者荆溪三官堂僧被杀,隶诬系屠者,出血衣为证。君疑焉,引置密室讯得实,释之,卒获正凶。令长洲时,海门人王有素以斗杀人抵死,谳㉖定矣,至省呼图为林则徐雕像枉。君请复检,检无伤痕,案得平反。癸未㉗夏吴中雨不止,田禾荡然。君言备荒先聚粮,吴民素鲜盖藏。江西、湖广早稻以六月熟,其值方贱,莫若就籴㉘于邻省,乃亟请大府贷帑十余万金,籴楚米归以平粜㉙。又虑勘荒之难于审户也,先期以他事亲历各乡,申保甲之令,而出以简约,召老成谨愿者给笔札,令各书其乡之户口与其所业。吴民不习荒政,以为稽保甲耳。既具而藏之,洎㉚议振,乃出之。仿宋江东提点史弥巩㉛“厘户五等”之法,劝各图自赈其邻里,官为核其赢缩㉜而挹注之,吏一豪不能欺。又粜仓谷,设粥厂,禁囤贩,恤流亡,瘗㉝尸棺,收弃孩,且出私钱屑面为饼,以济于路。时他邑骚然,而君所治镇静如故。民有生死肌骨之感,相与绘君像而拜。是冬水落,则修圩堰㉞,畜耕牛;明年疫作,又设医局,施药物,皆君力也。事定,以闻于朝,得旨加知州衔。甲申㉟冬高堰决口,阻粮舶不得上。巡抚㊱安化宫保奏请海运。君议陈三十条,采其说试行,剋㊲日蒇㊳事。为苏州守数月,清厘积案八十余起。江宁秦淮河淤浅,圩田失灌溉利,贡院㊴久不修,天雨泥水没胫股㊵,君鸠工浚治之,士民以为便。其官盐运使也,当鹾务败坏之后,国帑亏以数千万计。先是,廷臣有改归场灶㊶之论,上命蒲城王尚书㊷、满洲宝侍郎㊸赴扬与督臣共筹之,檄㊹君与议。君献言曰:“利与害相因,言利之道必并其害兼权之。论者谓:归灶丁㊺以按鐅⑩起课,归场官以给单收税,归场商以认鐅纳课。舍是三策,更无善法。然而约指其弊,殆有数端:逋亡㊼短欠,锅镬㊽私煎,灾祲㊾停缓,则丁不足恃也;额数亏缺,稽察疏失,吏差侵肥,则官不足恃也;疲商钻充,殷户规避,垣私偷漏,则商不足恃也。夫事莫难于图始,佥㊿商清灶,非一二年不为功。此一二年中额引可停售乎?正课可常悬乎?岸食盐可久滞乎?将何术使行之而无弊,即审能行矣。而销盐不分地界,民惮远涉,楚岸盐必缺,缺必仰给川、粤之私,而川、粤之盐病。苏、松、嘉、湖近在咫尺,逾江以南将贪食无引之盐,而浙之盐病。淮北毗连东省,人习负贩,兖、沂诸府便于营买,势且尽食淮盐,而长芦51之盐病。至淮南北数万捆盐之工,一旦失业,穷急滋事,恐沿江滨海之地攘杀争斗,刑狱烦多,是又当深思熟虑者也。”王公、宝公韪52其言。据以定议,奏请裁盐政归督臣兼辖,而江督安化宫保即举君胜运司任。君既力辞不允,则为之。缓杂项,减科则,平引价,禁透漏,严船户之盗销,防岸商之抢跌,浚场河之淤阻,杜粮艘之夹袋。枭匪劫夺者擒治之,口价积欠者筹拨之,包盐亏折者酌加之,灶课短绌者详口之。陋规浮耗刬53削殆尽。因时制宜,不避劳怨。扬郡数被水,君前后倡捐巨万,担粥于市以食饿夫。其惠政与为令时无异。当盐事重困,商疲纲滞54,库贮仅五万两,君任事后,统行正运,四纲接销,加带二百余万引,拨解正杂银千数百万两,存库银三百五十余万两。天子知君谨司锁钥,严除靡费,淮鹾日有起色,方向用君,而君已积劳成疾矣。
  悲夫!君性纯笃55,能面诤人过,遇事明决刚断,履艰巨裕如也。居赫淑人忧,自恨居官阕定省,坐苫块56百日,归而为文告柩痛自引责,庐墓57侧者三年。与兄弟均财用,著家言训子侄谆谆,以敦本务实为最。奖励寒畯58好学之士孜孜如不及,多有资以成名者。为宦二十年,旁无媵侍59,家绝綦缟60之饰。禄俸所入,不私积生产,于乡党所乏无不给,于僚友之急难无不赴也。才识精敏,治务靡不通练。前节相济宁孙公61、襄平蒋公62,今中丞善化贺公63,皆倚重君。官运司五年,值枝梧轇轕64之际,殚精竭智,欲为国家程指臂之效,焦劳刻苦,以殒其生,不得尽展平生之蕴抱65,俾66大有济于当世,是可慨巳。
  君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年五十有八。配安氏。子思震,先卒;葆素,平罗县学生;仲诚,殇67。女一,适68同县金汝励69。孙三:光昱、光晫、光旭。君卒之次年,其孤奉柩归葬于平罗县东乡正闸堡昌润渠之阳,而以幽圹之文为请。余知君最深,不能辞。铭曰:嵁嵁穹穹70,如云濩空。溉泽下土,倏噫71而风。廉平不欺,治县第一。霜鸿嗷嗷72,是安是宅。既莅于淮,振纲之颓。淄蠹爰靖73,羽鸠罔甾74。谓君勤能,孰知其惠。法鸡之驱,除马之害。清不近名,敏不尚术。受知圣明,尽瘁于职。年禄不永,形神告癯75。我文其竁76,以为世模。内行纯白,出处靡玷77。兰山峨峨78,荫兹79坎掩80。
  鉴塘公墓志铭
  清·吴其浚①
  予于同年友平罗俞都转为莫逆交,其令长洲时,予一再过其官舍款洽②甚至,因得见其弟鉴塘。君貌敦厚而语简朴,恂恂然③古之隐君子也。后君数返里门,予亦服官京师,不恒见君,而敬重君之心不去于怀。今年春,得都转公卒官耗,惊惋累日。未几,君之孤思益以书告君之卒,且乞铭幽④之文。予既惜都转公之学识经济不竟所用,而又惜君之施于家者亦遂已也。乃按状序之曰:君讳德源,字子静,号鉴塘,姓俞氏。先世由安徽迁甘肃之宁夏。曾祖天申,祖灏,父世隆,贾平罗遂著籍焉!曾祖以下三世皆以都转公贵赠如官。前母唐,母赫,俱赠淑人。赠公生子五人,君其三也,醇笃⑤孝友出于天性。除习举子业,后以益家贫,而父患老疾乃自力耕奉养,俾仲兄都转公及弟教谕君专事于学。长兄服贾玉关外久无耗,君两奉父命,走风沙中数千里,求得偕归。都转公馆金城⑥患风痺,君冒雪疾驱视汤药数月。父殁时长兄贾于外,都转公方应礼部试,君率诸弟治丧葬尽礼。都转公由翰林改官江苏知县,母赫太淑人不乐去乡里,君遂留侍,娱志⑦洁养,都转公得以无内顾忧。君间岁一至官所,道路修阻不以为劳,而令诸子随侍都转公读书,习世务冀获进取,以酬夙志初。赠公性伉直⑧、重然诺⑨,乡党称之。君冲淡简质⑩,一秉先志,赒恤⑪岁党
  略无吝色⑫。道光十有五年十一月三日感时疾卒,春秋五十有二,娶杜氏,再娶朱氏。子四:思益,邑廪贡生,候选布库大使;思震,出嗣都转公,先卒;思谦、思恒。孙二:光暐、光昺。盖君殁未四十日而都转公亦卒于官。云孤思益等将奉君柩葬于平罗县东乡正闸堡昌润渠之阳,不可以无辞。铭曰:葛苗⑬之生以茈根也;榆柳之植以卫樊也;黍稷之艺箴⑭在勤也;白华之洁乐奉亲也;果蓏⑮之熟在子孙也;封殖⑩之固视贞珉⑩也。
  赐进士及第、中宪大夫、通政司副使、前司经局洗马提督、湖北学政、翰林院修撰、年愚弟吴其浚⑱撰文;赐进士出身、朝议大夫、掌广西道监察御史、前户部员外郎、翰林院庶吉士、年愚弟徐培深⑩书丹;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工部都水司主事、前翰林院庶吉士、世愚侄朱丽宣⑳篆盖。
  陶泉公入名宦祠详文并事实册
  清·朱桂桢等
  江藩司①详为公举名宦事。
  据江宁府,详据上元县保先烈②详称:据前广东巡抚朱桂桢③,前湖南衡永道张曾④,原任浙江温州镇总兵官李恩元⑤,国子监学正陈灿勋,四品衔何友蘅⑥,原任山西太原府知府沈琮,原任浙江象山县知县孙廷松⑦,原选蒙城县教谕唐大沛⑧,前安徽太平县教谕甘煦,举人李均善、陈俊、何其熙、张凤仪,八品衔汪度,贡生程有恒、阮厘,廪生方先田、罗榕、陆长发,生员欧阳长山、汪云官、田宝双、李书云呈称:
  窃惟设官分职,铭在旗常,崇德报功,先垂殂⑨豆,诚仕迹之无忝⑩,洵治化⑪之攸关。兹有前任江宁府知府、升授两淮盐运使司、已故俞讳德渊,著籍平罗,起家词馆⑫,文能吐凤,才更飞枭,甫诠次⑬于皖江,旋调补于吴。会圣明⑭特简,牧令⑮频迁,早朗镜之高悬,靡覆盆⑯之弗照。律人律己冀无愧于青天,以宽以严悉有裨于赤子;通水利,则五湖顺流;筹海运,则万艘鼓楫⑰。最后移守江宁,理繁治剧,救弊扶偏。罪游博⑱以保淳黎;惩私铸而崇国宝。市无好勇斗狠之徒;家有乐业安居之庆。讲堂锁院⑩各极经营;小子⑳成人咸归教育。而且延访㉑桐乡㉒之祀,永其馨香㉓讵㉔徒疏浚,竹格㉕之津通其利济㉖。虽监司㉗之遽㉘擢,实㉙攀辙之同殷㉚。星忽亡韩民犹思,寇太史春官㉛之册礼,有明文秦淮钟阜㉜之区庙,宜崇祀所有已故知府。俞宦实㉝堪举入名宦,理合公同,开具事实册结,吁请申详,请题入祀江宁省城名宦祠,桂桢等不胜感激!为此呈乞转详等情,并呈册结到县。
  据此卑职采访无异。该上元县知县保先烈核看,得已故俞宦,籍本平罗,举由科第,先登词馆,出宰㉞临津㉟。居官以植品㊱为先,行政惟爱民是务;历任繁区,平反有神明㊲之颂;荐升首郡,公廉留治绩之良;忧田畴㊳则分疏水利,念灾眚㊴则广设义仓;振兴学校,鼓舞一郡之儒风;崇祀贤良,章明㊵千秋之令典。尤异者六年煮海㊶国有盈余;难忘者两袖清风家无私积。凡此口碑所载,正堪顶祝㊷不迁。倘蒙鉴久得与明禋㊸非特有光泉壤㊹?亦且式厉官方也,合将呈到册结,加结具文通详,仰祈加看转详请题等情到府。
  据此,该署江宁府知府王用宾㊺核看,得已故前任江宁府、升授两淮运司俞德渊,经史
  
  罗胸,圭璋㊻粹品,律己,则四知三畏,清俭可风;居官,则铁面冰心,刚方共仰。出自翰苑,膺㊼民社而秩晋黄堂㊽;擢总鹾纲,裕国课而功垂青史。障狂澜而平巨狱群号神明,建讲院而设义仓民歌遗爱。宜光殂豆昭祀典之褒荣,用佩名臣慰舆情之感戴等情到司。
  据此,该本司核看,得已故两淮运司俞德渊持躬正直,著绩循良,有守有为,克勤克俭。分疏水利,田家免荒歉之虞;教育人材,多士乐甄陶(㊾之化;施猷为于守郡,俗美风淳;布经济于两朝,行廉志洁;宜邀殂豆之馨香,久与明禋之祀典。兹据该府县取进事实册结,详送前来相应加看具文详报,伏候宪台会核,具题除详抚宪、学宪外,仰候抚部院会核,具题仍候学部院批示缴册结存。十六年七月初七日到院,十四日发行。为公举名宦事,今将已故前任江宁府知府,升授两淮盐运俞德渊事实开造清册,呈送宪核施行,须至册者计开:
  ——本宦姓俞氏,讳德渊,字原培,又字陶泉。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生,甘肃平罗县人。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四年散馆改选安徽建平县知县,奉旨调补江苏荆溪县知县。历任长洲县知县,江苏督粮同知,苏州、常州、江宁府知府。升至两淮运司,率皆洁己,爱民实心实政;内宅之中服食起居与乡民无异,一除富贵习气。
  ——本宦审理词讼,惟公惟久。案无留滞,民无羁縻。其平反最著者:如在荆溪于吴姓冒占坟茔一案,历任未结者结之;三官寺僧被杀一案,释被诬者,卒得正凶;在长洲,于海门人王有素斗杀拟抵一案复检无伤,实系溺死,民心悦服。颜其堂曰:“此之谓‘民之父母’”。
  ——本宦居心仁厚,任事干济㊿。道光三年办理苏州水灾;道光十一年、十三年督办扬州水灾,或出私钱散给饼饵51,或请公项分设粥厂,或倡捐输,俾穷黎自冬徂春,均资接济生全甚众,在人耳目。
  ——本宦扶持名教,崇尚忠义。在荆溪修建卢忠肃公祠、王忠烈公祠;在长洲修建韩襄毅公、周忠介公两祠;在江宁修建上新河张、许二公祠,又于聚宝门八祠外允绅士所请,春秋增祀传清端公于清端52、于勤襄53、曹公、方公诸祠,皆立有成案,垂诸永远!
  ——本宦崇儒爱士,力持风化。所至皆以学校书院为亟。江宁旧有凤池书院,其地狭隘,申请移建。王府园规模宏阔,又贡院号舍坍塌,百余年未经大修,秋试时士皆有倾覆之虞,乃申请上下两江官民并捐,遴委公正绅董经理,墙屋一新,并增广号舍一千一百九间,计工一载,可垂久远,凡应试者,莫不感颂。
  ——本宦于地方事宜,无不整顿。苏州浚理黄浦上游各淤,条陈海运事宜章程。至江宁则建议疏省城内外水利,先自塞洪桥至北河口,次自石头城至草鞋夹54,次及秦淮青溪、运渎、城壕55,商贾舟楫咸称便焉!
  ——本宦兴利除弊,冀安良善。江宁严禁私铸小钱,拿办摊赌各犯,设立夜巡条规,究惩讹诈土棍,莅任未满二年,而去任数载,民犹思之。
  ——本宦超擢运司,正当改辖定例之际,尽心经理,夙夜匪懈。减科则、平引价、浚场河、严透漏、治枭匪、运积盐、恤灶户、赈场灾,积弊悉除,库贮渐裕。运署一切支用不取于商。历次因公上省,一舟一寓皆自为料理,并不取于辖商,且驭下以严杜绝需索,商民感颂。至于酬应宾客、矜恤寒畯,悉出俸廉给之。卒之日库无亏缺、囊无余蓄。其廉洁谨慎,盖出于天性也。
  ——本宦莅任江宁,其教士先行谊而后文辞。凡遇考试及书院月课,诸生童甚严,有善奖之,有过饬之,有争讼平之,有困乏给之,诸生童感其化,皆能力学敦行。刊有《默斋文稿》、《馆阁存稿》、《诗古文集》数种,颁给生童奉为圭臬56。
  ——本宦历任地方,加意善举。江宁于普济育婴等堂,既核实办理,又于民捐民办之恤婺。同善堂查核积年入出,详复始创章程,遴选公正董事二人总理,每年另派二人轮值稽查,年终按刻账目,揭榜晓示补恤,名数公论无不称颂。
  ——本宦立品耿介,居身慷慨。与上官言必据实直陈,不随时俯仰僚属。有才德者必荐之,使尽其用。待士有藻鉴57,交友有始终,人有急难必恤之。官场有贫殁无资者,必首倡助之归其丧。与其妻属在江宁,有翰林同年吴名坦卒,其子幼孤鸠千金恤之。吴实无深交,故人尤称义云。
  ——本宦性情真挚,笃于孝友。生长寒微,勤于耕读;旦则壅田,而后入塾。夜则默诵,以免沽油;穷贩水鱼,以羹奉母。逮显达时,以余俸置薄产,均分昆弟。他如平罗故乡修理学宫、义仓、义塾,无不首先捐助,又其乡里之无愧贤达也。子三:长思震,仲兄58子过继,已卒,孙光昱承重;次葆素,邑庠生;次仲诚,早殇。孙三:思震出者一,葆素出者二;具幼,业儒;现无出仕者。
  宁夏俞氏族谱·行述/祭文
  皇清诰授中议大夫两淮盐运使
  显祖考陶泉府君行述
  清·陶澍
  呜呼!府君竟弃不孝承重光昱等而长逝耶!光昱九龄失父,惟府君鞠养①之。乃父服甫除,复罹大故,痛何言哉?不孝葆素以试事归里门,病不奉汤药,殁不视含殓,不可为人不可为子。泣念府君一生立身居官具有本末,使不及今全次,则获戾②尤大用,敢和泪濡墨,略陈梗概如左③。
  府君姓俞氏,讳德渊,原名登渊,字原培,号陶泉,晚号默斋。先世自安徽无为州迁宁夏县镇河堡,其著籍平罗自曾大父盛初公始。五世祖,讳天申,府君曾祖考也;高祖,讳灏,字百川,府君祖考也;百川公生盛初公,讳世隆,府君考也,并以府君贵,累赠中议大夫。五世祖妣,朱氏、李氏、姬氏;高祖妣,任氏、怡氏、达氏、杜氏;曾祖妣,唐氏、赫氏,皆累赠太淑人。
  自五世祖以来,累世耕读,潜行未显。盛初公修儒者之行,而以贫故服贾为养。两世皆单传,盛初公始有丈夫子④五人:长静庵公,名德涵,貤封如府君阶;次即府君;次为不孝承重光昱本生祖鉴塘公,讳德源,从九职衔;次少泉公,名德洵,县廪生,候选教谕;次少隐公,名德清,国子监生。皆赫太淑人出也。静庵公承曾大父世业习贾,鉴塘公习耕,府君及两叔祖耕而兼读。
  府君九岁入塾,嗜读甚勤,盛初公喜曰:“是必能大吾门!”顾督课益严。塾中所诵书,归必复背,一字讹必夏楚⑤。始从赵口口先生游,既从聂口口先生。
  年十七府君学大进,时盛初公有田数十亩,岁歉寡获,食指众遂,无以试,拆屋材为试资,不售⑥。愈勉于学,家亦愈贫。旦起拾菌壅田,始入塾,饔飧⑦不继,忍饥而读。夜无膏油⑧,则烛香默诵,以九烛为限。邻有垦地者,天甫明已闻府君读书声也。
  年二十补县学生,是为嘉庆二年丁巳。五年试优等食饩。国家功令宾兴⑨之岁,甘肃合试于陕,平罗距西安几二千里,又皆陆行,无舟楫⑩之便,士有至老不踏棘闱⑪者。
  府君为诸生,十年教授乡里,以脯脡⑩供甘旨⑬。贫不能试,仁和王侍郎云榭⑩先生时官平罗知县,奇府君文,劝之试,遂应嘉庆十二年丁卯科乡试,中式第六十名举人。座师为掌福建道监察御史、后官山东巡抚商城程公⑮,翰林院检讨、今官礼部右侍郎华阳卓公⑯;房师为□县知县□公名□□。
  十三年应礼部试,未售。次年再黜,盛初公谕令留京受业绍兴瞿翰林子皋先生。
  十六年闻盛初公讣,星奔旋里,走墓所哭几绝。贫益甚,无以为养,则贩冰鱼⑰于省,入其羡⑱奉母。会江右赵刺史霁园先生⑲,方居甘省延为塾师。
  甲戌⑳,犹不能与计,偕平罗人士请,主讲又新书院。
  二十二年丁丑再入都,会试中式第二百一十名。座师为太子少保、大学士、后加太傅歙县曹文正㉑公;协办大学士大庾戴公㉒;户部侍郎、后官尚书归安姚文僖公;刑部侍郎、后官和阗领队大臣、今致仕满洲秀公;房师为户部员外郎、后官工科给事中、今假归鄱阳李公名远烈。殿试二甲第五十八名,朝考入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二十四年散馆名在二等(第三名)改知县,九月选授安徽建平县,奉旨调补江苏荆溪县知县。甫莅县,府君以清白要于神。有吴姓冒占坟茔一案历任未结,府君得其罅漏㉓处,一鞠而服,县人神之,自后民间有讼不敢以侜张㉔相尝试。县多逋赋㉕,府君手谕:“绅耆委曲,敦劝民乃输,将恐后竟”,府君任无催科之烦。
  道光元年辛巳冬,有三官寺僧被杀。一日,隶㉖系三人至,供谋杀,甚确指一人,血衣为据。府君疑:既谋杀,岂肯自露血衣?引至密室询之,则屠猪者。县役诬,获,逼供耳!释之。未几,得正凶。
  二年调任长洲。荆溪之民,悬匾于厅,事之堂用大学语曰:“此之谓:‘民之父母’。”府君欿然㉗不自居也。长洲为省会首县,事剧难治,府君不废酬应而日坐堂皇,决断庶狱㉘,恒以片言解两造纷故,随断随结无株累者。海门人王有素以斗杀人,拟抵狱定矣!提解至省则谓某实溺死。府君请上宪调原问官复审,不许,则请复检。及检,则死者无伤痕,平反之。凡平反者甚众,而是狱则不孝等所习闻也。县署近鸟雀桥,居民奉断石为木,居士牲醴㉙甚盛。府君舆而过,遽㉚下舆举足蹴石,命投诸河,香火乃绝。
  三年吴中涝,自五月至七月,霪雨㉛不止,田禾大荒。碾仓谷平粜,城中城外分设粥厂。出私钱屑面为饼给妇女、幼稚之不能赴厂者,更严吏胥卖荒之弊。县人谓:“是年灾黎,大府㉜安全之,而实惠及民,则使君活我也!”大计卓异㉝,旋以办赈出力加知州衔,是时协揆㉞济宁孙公㉟总督两江,仁和韩公㊱巡抚江苏,而今巡抚侯官林公㊲方为按察使,特器重府君,每事必咨。林公奉命筹办三江水利,以艰去;方伯今贵州巡抚善化贺公㊳继之,委府君司局务,浚黄浦上游各淤。
  四年冬,大风坏高堰,水决漕道塞。明年,今宫保两江总督安化陶公自皖移抚江苏,首拔府君为督粮同知,奏请暂行海运,委府君理总局,陈上事宜三十条悉有采纳。未竣事,遭赫太淑人忧。始府君赴官迎养赫太淑人,太淑人传谕曰:“汝初得一官,宜节靡费。署中无家口之累,亦可专心民事,稍俟㊴数年吾来未晚,又恐南方水土不服,且长途跋涉,不若家居之安。”屡以为言,故板舆㊵未迎。府君欲于给咨,引见后告假归省,而海运事起,大府方重倚之,则又不敢以私请,既闻讣恸哭,坐苫块㊶百日,得脑鸣疾及归,吴民焚香,送有泪下者。陶公以府君首海运事,比竣,仍列上其绩,加知府衔,遇缺升用。
  八年释服,十一月摄苏州府,清厘积滞八十余案。十二月擢常州府知府,未任,调江宁府。节相襄平蒋公与方伯贺公喜府君至,则建议疏秦淮河以利圩田、通舟楫。省中有凤池书院废矣!买隙地倡建贡院,久未修葺,土坏木腐,试日天雨泥水没股际。府君奉大府檄,捐廉募资、扶仆易朽、浚深为沟、平砥为道,溷圊㊷之所皆甃㊸以石,又买民地,广号舍数百间,应试之士谓:“非委使君督办,恐无此周固也!”凡前代祠宇有圯覆者,必捐修之。荆溪卢忠肃公祠、长洲韩襄毅公祠、周忠介公祠其最著也;而荆溪王忠烈公行俭,向未有祠,则府君据绅士请所并建。江宁张、许二公祠,久为佛院,别构㊹祠屋新之。
  两淮盐赋自嘉庆甲戌㊺后,纲引滞销、国课亏缺,言事者有改归场灶之论。上命尚书、今协办大学士蒲城王公㊻,侍郎、今成都将军满洲宝公㊼至扬州,与总督陶公筹之,檄府君议。府君上言:“利与害相因,言利之道必并其害,而兼筹之。大抵改法之说有三:一曰归灶丁,以按鐅㊽起课;一曰归场官,以给单收税;一曰归场商,以认鐅纳课。三法虽善,然有九难:灶丁之逋欠也,锅镬之私煎也,灾祲之借口也,额数之难定也,稽察之难周也,官吏之难恃也,疲商之钻充也,殷户之规避也,垣外之私售也。且有三病:行盐不分地界,民惮远涉楚岸,盐必缺,缺必仰给川粤之私,则川广之盐法病;苏常嘉湖近在咫尺,浙价偶贵,必贪食无引之盐,则浙之盐法病;淮北毗连东省,人习负贩兖沂,诸府便于营买,势必尽食淮盐,则长芦之盐法病。而淮南比数万捆运之夫,一朝失业,纠合私枭斗杀拒捕,又意中事矣!”诸公韪之,遂罢其议,而奏请裁盐政,归江督兼辖。陶公即举府君任运使,府君力辞不许。
  十一年二月奉旨署两淮盐运使司。
  十二年八月兼护盐政印月余。
  十三年二月奉旨实授盐运使。两淮盐法久坏,库虚商绌,全局不支,积欠至五千三百余万。盐政运司一岁数更易,陶公稔㊾知其大病在浮费过多,商本太重,极疏其弊。朝廷悉以委公,惟府君计事多合,改定章程,不避劳怨,减科则、平引价、浚场河、严透漏,擒治枭匪数百人,私枭敛戢。淮北商疲尤甚,自陶公改行票盐,民商便之。
  府君又以积存永丰坝盐十余万,委管分运各岸济售,自是岁课倍入。府君始受事时,库贮仅五万,及再逾年,常二三百万,此其效也。泰海穷灶,因灾借给口粮无力征还,府君改请蠲㊿给或按堤拨谷赈济。凡裕课恤商、抚灶利民之事,请与陶公次第奏行甚众。扬属数患水,府君前后倡捐巨万,日煮糜粥数十镬,肩于市以食饿夫,爱民惠政与为守令时无异。两淮二十年来盐引积滞牵51算,每年不能行一纲之盐,或只运十之五六。自府君莅事,辛壬癸甲52四年即运四纲,兼有加带已庚53残引。
  十五年六月奏销甲午纲后,深虑楚西积引未销,商力将乏,请以乙未纲盐分十年带运。十一月府君病,陶公展觐过扬,就榻问视,陈其事为两淮利钝消长之机。公入都面奏,仰蒙俞允上于公奏:对时数称府君贤。公对以俞某出身循良,所至有声,俾尽其长,必更能努力报效朝廷。若论盐务,特其余事,实乃羁之,天容为之动。陛辞日复谕:“运司好官,因其办盐务而转,更宿留54之未可也!俟有可接替之人,当更酌之!”公意天眷如此,旦晚间必邀特擢,而府君已不及知矣!呜呼痛哉!府君体气素硕,九月下旬感受风寒,医治少愈。十一月中疾复作,判牍理事如故,陶公见而忧之,途中贻书劝以息心节养,府君感公意,笃而未忍决也,后病加剧,饮食渐减,乃陈于署督侯官林公请假。林公奏称俞某平日办事巨细,悉出亲裁。道光三、四年间为长洲首县,办理灾祲竭尽心力,民情爱戴,至今州县无出其右。荐升运司以来,值鹾务极难之际,刻苦勤劳,未尝一日稍懈,此次力疾办公,精神渐觉委顿55,显因用心太过之故,自应仰恳圣恩俯准给假两月,俾得安心静摄,以期迅速就痊,得旨允准。不孝等见府君自十二月初四日卸篆之后,神气清爽,言语如恒,方冀调养复元,长依爱日。乃十五日忽患泄泻,医药罔效,至二十日酉刻,痰涌气喘,端坐而逝,呜呼痛哉!
  讣闻,林公叹惋累日。陶公方陛辞,请假归湖南修墓,行至郑州得耗,即日折回扬州。疏言两淮渐有起色,皆运司严除浮费、谨守锁钥之力,且以淮盐疲弊之后,运司刻苦支持,积劳成病竟至不起,子方远试,囊橐56萧然,奏闻复为文以祭述,入觐时面奉恩谕语,冀以相慰于九原57,呜呼痛哉!
  府君数年来殚精竭力,受知两公者最深,屡以官声最优上达天庭而深惜其溘逝也,呜呼痛哉!府君素无行看子,忽于夏间取摩诘58诗意,命画工作《水穷云起图》。府君卧室悬王文成公59画像,病中指谓不孝等。文成年止五十八岁,吾正与之同岁矣!不孝等心窃讶之。孰知府君若豫知60考终之期而为之谶61也,性不嗜佛,病革口占五古62,乃多解脱语,且说偈63曰:“四大皆空,一丝不挂;解却尘缘,乘云潇洒!”去来之际若有神悟者。然易篑64之日,僚吏省病,尚对客酬酢65如平时,呜呼痛哉!
  后府君卒,十日甘肃信至,不孝承重光昱本生祖考鉴塘公,先于十一月初三日感时疫卒。呜呼!府君而在,其抱痛又何如也?鉴塘公长子思益方督率不孝承重光昱,为府君庀66治丧事,不得星夜奔归,遭家不造,夫何至于斯极也?
  府君性肫笃67,与人交有终始,能面诤人过,初若毅然不可犯,久之,则在光风霁月中矣!服官几二十年,自县令至运使,壹以廉惠称甫。入官,书耿忠简,公耐烦说,县诸座隅,故尤有练事68之目。平生无声色蒲博69之玩。官暇正襟坐,手一编书不辍。好奖借70人才于寒峻,尤力多有资以成名者。为知县校士71,每于童子中拔殊隽,荆溪朱水部丽宣72、沈大令云骧73、长洲马比部学易74俱连翩得上第,而举孝廉贡成均75者指不胜屈也。当为县时,曾大母赫太淑人不乐从任,故眷口皆留平罗。府君岁寄奉入佐甘旨与兄弟,书:“以睦族敦本为要”。每云:“从前所虑者冻馁76,此后冻馁可无虑,所虑人多事杂,子弟怕读书耳!”宁郡地方善举,如义仓、义塾、学宫等事,府君皆首先捐助。此再以忧归,自撼居官阔77定省78,为文告柩,痛自引责。结草舍卢墓,去墓所居,近午归,就饭必兄弟五人,俱有一后至者,必停箸79待,三年如一日。又以用度日繁,取先世遗田及续置田共百余亩,与兄弟均。长祖姑适王,为府君异母姊;次祖姑适庄,三祖姑适张,为府君同母妹,各分金赡日用。府君著《留馀堂家言》记之,其序略曰:“余家素无恒产,今岁需视前较甚。语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后踵事而增,何所底止其故,总有人口众则心力难齐,柴米油盐视为公中物,不甚爱惜,无益之费日增月盛,若不及早撙节80,恐子侄辈习常见惯,不知来路之难,但图目前之快,其势不至一败涂地不止,今余兄弟五人同心商酌,将所存田产均股分派,各自经管,异日禄入稍丰,仍当按股均贴。倘果男修其职,女任其劳,耕者务耕,读者勤读,去浮费而免惰游,先人清白之风庶几无坠也。”
  服阕携家入官,视犹子81如子,咸挈以往,延名师训之,迎次祖姑任所,而族戚以时寄助。府君恒曰:“往返则多舟车费,且本业荒矣!何如少得钱,以佽82其所业之,为愈吾一家饱暖,断不忍亲旧中艰窘耳!”扬州俗奢,而署中皆服布素,徤83从化之,无素缟84之饰,尝训不孝等曰:“官不可恃也,当思无官时,汝曹85毋废耕读。”又曰:“汝曹宜禀,朴实忠厚,不可自命乖巧。一乖巧,他日便难立脚矣!”呜呼痛哉!自今以往,欲再聆府君之训,而何可得哉?
  府君好聚书,前奔丧归,载书以行。善化贺公赠联句曰:“悲泪五千余里,路归装三十四箱书,盖纪实也,自再出山又积书数千卷;恒谓一生心血,所在要当加意收藏,勿致轻有损失。”不孝等谨志之,不敢忘府君所著刊行者《默斋文稿》、《馆课存稿》,馀著《诗古文家言公牍》文字凡若干卷藏于家。
  府君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亥时,终于道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酉时,享年五十有八。赐进士出身,诰授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前护理两淮盐政,署江南盐巡道,江宁、常州、苏州府知府,苏州府督粮同知,长洲、荆溪县知县,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级。配吾大母安淑人,累封淑人。子三:长思震,即不孝承重光昱父,本鉴塘公次子,曾大母命为府君子,前卒,娶杨氏;次不孝葆素,平罗县学生,娶赵氏;次仲诚,殇。女一:适同县捐职从九金汝砺。孙三:思震出者一,不孝承重光昱;葆素出者二:光晫、光旭。孙女二:思震出者一,葆素出者一,皆幼未字86。不孝等哀毁87馀生语无伦次,且府君宦绩具在官牍,昏瞀88之余实多挂漏,倘蒙大人先生矜谅89赐之铭,诔90用垂家乘,则世世子孙感且不朽!
  不孝承重孙俞光昱、不孝孤子俞葆素泣血稽颡91谨述!
  赐进士出身,诰授荣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军务,总理粮储、操江南河事务、两淮盐政,赏戴花翎,前翰林院编修,同馆友人陶澍顿首92拜填讳。
  皇清诰授中议大夫两淮盐运使
  显祖考陶泉都转祭文①
  清·陶澍
  于乎!人之相知,贵于知心。观吾陶泉老友之安上全下,与所以见知于圣人者,岂不以一心为贯彻,而诚至斯孚哉?
  君之俊会试也,余方监视内帘②,旋入馆选为庶常③,然未尝一识其面。余之识君也,在抚皖时,由贺耦耕方伯啧啧④以书道君,称为循良第一;而贺方伯之先,则今中丞林公少穆于陈臬苏州时,廉知君荆溪之治绩,而调君首邑,以拯溺于吴门也,盖二君之知君夙矣!贺方伯之言曰:“俞某之治民,治心之学也,遇颁白⑤而式于舆,见饿者而吐其餔⑥,以为不安于心矣,其自治则然。”林公之言曰:“始终不易其所守者,俞某也。”观二公之言可谓见然明之心者。
  余以道光五年夏由皖移苏,其时高堰大溃,漕路塞。余议由海运,首拔君同知,督粮司海运局务。未几,奉讳归,及竣事,仍以君名达,得旨加知府衔,尽先升用,时君方在籍。盖异数也,起复至苏。适常州府缺出,阁督襄平蒋公按部至苏,因相与会议,举君为知府,得旨报可。未至任,先署苏州府,而蒋公特器君,旋调之于江宁。适贺方伯亦从山东旋江宁,委任君尤至,如修贡院、开城河、建书院,一切有益地方事,无不焕然兴举。
  十一年春,钦使议淮鹾,奏请归两江总督管理。余因举君署运使事,两淮值疲坏之际,积欠至五千八百余万,库中如洗。君莅事,则整顿章程,删浮费,去冗滞,恤商便民,鹾务遂起,旋奉旨实授。去年冬,余以述职入觐,召对十四次,叠蒙天语,称君之贤。谨对以俞某出身循良,所至有声,倘俾尽其所长,必更能努力报效朝廷。若论盐务,特其余事实乃羁之,容为之一莞⑦。陛辞之日复蒙温谕⑧,运司好官,因其办盐务而转更宿留⑨之未可也,俟有可接替之人当更酌之。跪聆之下,复谨对以圣恩,体恤至此,微独俞某。凡属闻者,莫不感激而图奋也。于乎!天意眷眷如此,旦晚闲必邀特擢君,正可出其所志所学,以宏设施而酬知遇,讵意天语尤在耳,而君已不及待也。能不为国家惜?为地方惜?而其仅以经营转运,为两淮惜也哉!
  余之出都也,蒙恩准假回湖南省邱木,行至郑州得君耗,不禁失声,如丧余之右臂。遂于中途拜折改道东旋,甫抵金陵,即赴邗上,披其帷,而不见其人也。回忆去冬十一月,余北上过扬,入视君疾,见簿书盈几案,娓娓犹一刻不歇,曾劝以节劳养息。逮至邳州,尤以书奉嘱君,亦答书京师,深以余言为然。孰知别甫四十余日,而竟成长往耶!君之疾作非不可痊,徒以关心盐务,拳拳不能置以。至于沈笃不起,古所谓:“以丝勤事者,非耶?”君临去时,神明不乱,犹言不及见余,九原⑩之下心照闻此,更觉怆然⑪,不禁老泪之纵横也。于乎!君之心尽矣!竭矣!以此照古今可矣!岂惟同时僚友哉?于其行挽而质之,情话以证于君之心。
  宁夏俞氏族谱·补遗/纪略
  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
  平罗俞君言行补遗
  清·贺长龄
  两淮都转平罗俞君之卒也,今两湖制军林公既铭其幽矣,余复何言?顾余与君交最久,知君最深,痛君之未竟厥①用,即其志行,亦容有未尽暴白②者。倘终竟湮没,则后死者其奚(疑问代词)所逃责?乃就所知见而诠叙之,以补志所未备云!
  君淡于荣利而笃于伦理;严于自治而恕于使人。深探乎,治本化源而曲达。夫人情事变,故所至咸理而去后恒见。思余始官吴中,君为长洲令,旋擢督粮丞,总办海运。未几,以忧去。既余官金陵,君以海运甄叙③得常州守。调江宁,余实引以为助。盖后先共事者数年,凡用人行政必以谘君,数言辄定,讫事④罔不如所虑,使人必当其材兼能役其心,故事皆办集,顾君之裨益余身心,使余久而愈思,思而不可复得者,则非人之所能知也。君之居官也恪,即胥吏⑤白事不衣冠不见也。盛暑谳狱⑥,危服坐堂,皇浃汗竟。日异时,君方有所推鞠⑦,疟忽作,举体震掉⑧,事未竟,不止也。
  荆溪任庶常泰⑨为余言:君始至荆溪,拦舆诉者百十辈。阅年余,前诉者又易名来控,君一见即识之,群惊为神。其诸不懈于位,而清明在躬者欤?君去长洲日,元和石太史韫玉⑩偕阖邑士民以“实政在民”四字颜其堂。其忧归也,今遵义守平君翰方同办海运事,为书楹帖赠之,云:“至性至情,得天者厚;实心实政,感人也深”。当时谓无溢美于乎?君何以得此于士民僚友哉?君于官中所入虽少,必别贮之。曰:“此官银也官钱也,吾不敢以私”。至遇友朋急难,则倾囊助之无少靳(不吝惜)。有大僚某官吴中罢归,逋官项属君偿之,余曰:“此其家不贫可毋庸也。”君卒偿之,曰:“既许之矣,能无偿乎?”同官某将谒省为夤缘⑪,君偶与余言及,异日大悔之,曰:“庸知其必以是来乎,吾愧此友矣于乎!即是以思君,肯有几微之欺其志乎?”
  君为诸生,以授徒自给。尝病卧馆中,其弟为抱持卧起,月余不倦。及官江宁,弟年四十余矣!犹左右侍奉如曩⑫。时君居忧,其仆从皆不肯它适,以须君之出于乎,非有德而能然乎?君内峻而外坦,夷人罕得窥其际。即雅相识者,亦谓是政事才耳而恶。知君之用心于内者如是乎?先儒有言:“圣门论学,必征诸事,论政必本诸心。”今观于君,益信有用之学无施而不可,有本之政时出而不穷,即稍稍发抒,而食其利者已遍大江南北,矧⑬更扩而大之耶!君卒之前数月,余赴闽藩任,邂逅于金陵,君欷歔⑭为余言力竭矣!筮⑮仕什⑯余载,迄未得一对扬,恐一旦溘先朝露,终无以报国,死有余憾于乎。君有经世大略,余尝为故相国蒋公、今两江制军陶公言:“吴中凋敝极矣,非得君抚绥不可?”乃天子方允陶公之请,将大用君,而君已不及待矣!方余未赴召,时君以书来促行,且举余畴昔⑰所称陈文恭公热肠⑱,即是仁之语相诘责,谓此何时而安处耶?乃余出而君逝矣,悲夫!感念畴曩⑲,追次其遗言轶事,以表君之微,尚兼以志。余服官来得力之所自而今已矣!四顾茫茫,千秋落落,书此以寓之。林公其亦有无穷之悲也欤!
  道光十有七年(1837年)春三月善化贺长龄撰;秋九月南海罗文俊⑳书。
  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
  平罗俞君言行纪略①
  清·贺长龄
  两淮都转平罗俞君之卒也,今两湖总制林公既铭其幽矣。顾余与君交最久,知君最深,痛君之未竟厥用,即其志行亦容有未尽暴白者,倘终竟湮没,则后死者其奚所逃责?乃就所知见而铨叙之,以补志所未备云。
  君淡于荣利而笃于伦理,严于自治而恕于使人,曲达人情事变,故所至咸理而去后恒见。思余始官吴中,君为长洲令,旋擢督粮丞,总办海运,未几以忧去。余既官金陵,君以海运甄叙得常州守,调江宁。余实引以为助,盖后先共事者数年,凡用人行政必以咨君,数言辄定,讫事罔不如所虑,故君之裨益余身心,使余久而愈思,思而不可复得者,尤非人所能知也。君居官谨恪,即胥吏白事不衣冠不见也。盛暑谳狱,危服坐堂,皇汗浃竟,日异时,君方有所推鞠,瘧忽作,举体震掉,事未竟,不止也。
  荆溪任庶常泰为余言:君始至荆溪,拦舆诉者百十辈。阅年余,前诉者又易名控,君一见即识之。群惊为神。君去长洲日,元和石太史韫玉率士民以“实政在民”四字颜其堂。其忧归也,今遵义守平君翰方同办海运事,为书楹帖赠之,云:“至性至情,得天者厚;实心实政,感人也深”。当时谓无溢美于乎?君何以得此于士民僚友哉!?君于官中所入虽少,必别贮之,曰:“此官银也,官钱也。吾不敢以私”。至遇友朋急难,则倾囊助之,无少靳。有大僚某官吴中,罢归,逋官项属君偿之,余曰:“此其家不贫,毋庸也。”君卒偿之,曰:“既许之矣,能无偿乎?”同官某将谒省为夤缘,君偶与余言及,异日大悔之,曰:“庸知其必以是来乎,吾愧此友矣。”
  君为诸生,以授徒自给。尝卧病馆中,其弟为抱持卧起,月余不倦。及官江宁,弟年四十余矣,犹左右侍奉如曩。时君居忧,其仆从皆不肯它适,以须君之出也。君内峻而外坦,夷人罕得窥其际,即雅相识者,亦谓是政事才耳而恶。知君之用心于内者如此,先儒有言:“圣门论学,必征诸事,论政必本诸心。”今观于君,益信有用之学,有本之政,即稍稍发抒,而食其利者,已遍大江南北,矫更扩而大之邪。
  君卒之前数月,余赴闽藩任,邂逅于金陵。君欷歔为余言,力竭矣。筮仕廿余载,讫未得一对扬,恐一旦溘先朝露,无以报国,死有余憾。余以君有经世大略,尝谓故相国蒋公、今两江总制陶公言:“吴中凋敝极矣,非得君抚绥不可”。乃天子方允陶公之请将大用君,而君已不及待矣。方余未赴召时,君以书来促行,且举余畴昔所称陈文恭公热肠,即是仁之语,相诘责,谓此何时而安处邪。乃余出,而君逝矣。悲夫,感念畴曩追次其遗言轶事,以表君之微,尚并书以寓之。林公其亦有无穷之悲也欤。
  宁夏俞氏族谱·家传/年谱
  俞德涵传
  俞行芳
  德涵公,号静庵。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八月初五日寅时出生于宁夏县掌政堡镇河村①,是世隆公(字盛初)长子,德渊公(号陶泉)胞兄。他性情直爽,对人对事忠心耿耿,说话直截了当,心地实在,慈悲善良。少年时因家庭贫穷而放弃了学业,跟随父亲盛初公学习经商,后来只身一人远赴新疆做生意,凭借所获取的利润奉养父母和家人,因此经受了不少艰辛。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德涵②公10岁时随父母举家由“宁夏县镇河堡迁居平邑(平罗)东乡(头闸)正闸堡”。德涵公一生主要以经商为业。俞氏家族先世居住在安徽省无为县,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明朝宦游宁夏,遂入籍宁夏。历经数代传至盛初公。百川公生养了盛初公,晚年家境十分贫穷,父亲盛初公“虽敏慧”,但因家境贫寒,童年时弃学经商养活家人。静庵公子承
  业,终生经商,赚钱家用。三弟德源公以务农为主,而二弟德渊公、四弟德洵公、五弟德清公边种地边读书。后来德涵公只身到新疆做生意。
  嘉庆十年(1805年)德涵公32岁,从新疆回到平罗老家。时隔一年,再次远赴新疆。两年后,三弟鉴塘公奉父母之命千里迢迢,冒风沙顶酷暑到新疆找到胞兄静庵公,一起返回老家。嘉庆十四年(1809年)长子思晋公(晓帆)出生,他第三次前往新疆经商。嘉庆十五年(1810年)九月,父亲盛初公回宁夏县镇河堡祖籍地商议祭田田租之事,不幸于十月三十日在掌政德涵公大妹妹王氏家中病逝,十一月灵柩运回俞家庄,安葬在杜太淑人墓左第一穴。
  嘉庆十七年(1812年),他在新疆得知父亲于两年前就已经去世的消息后,千里迢迢赶回家中,料理完杂事后,在头闸西街与陶乐五堆子人桂文斗③一起开设“双和文店”。从此在家门口做生意。嘉庆十九年(1814年),他的第二个儿子书田公出生,随后出嗣给四弟少泉公为子。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二弟陶泉公由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选安徽建平县知县,奉旨调补江苏荆溪县知县。德涵公受母亲委托,带领三弟德源公到荆溪县德渊二弟任所探视。
  道光元年(1821年),四弟德洵公到二弟德渊公荆溪任所探视。德涵公从荆溪任所归来,是年48岁。
  德涵公一生最大的亮点是参与“义仓”赈灾慈善活动。据《道光平罗纪略》载:道光五年(1825年)秋,上级官府下令,要求各州、县向老百姓劝捐义粮。当时一些州、县有按田亩面积摊派的,有按公差徭役平均摊派的,也有喜欢互相攀比穷追不舍对老百姓实施逼捐催粮的。时任平罗知县的徐保字认为,这不是所说的“劝捐”。他认为平罗地力贫瘠,百姓贫穷,所有寒薄之家一概不去打扰。他传令各村两三家殷实大户来到衙署,亲自向他们传达了上级官府的义捐文告,让他们随意捐助不限数量,并登记在册。结果在10天之内,官仓就获得捐粮2700多石。其中仅俞德涵一人就捐出义粮200石。平罗知县徐保字认为他是这次全县捐粮最多的大户,并在《道光平罗纪略》中针对他写道:“为阖邑冠,无一粒勒索百姓,无一毫假手吏胥。”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九月二十四日戌时,德涵公在头闸俞家庄病逝,享年70岁。安葬在杜太淑人墓左第二穴。由于二弟陶泉公贵为“中议大夫”,而他也被朝廷诰授为“中议大夫”。
  德涵公的妻子胡氏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十月初四日。她持身勤俭,无论生活在贫穷的环境里,还是生活在富裕的环境里,都能保持俭朴的风貌,且年愈迈身体却愈硬朗,也被诰封为淑人。同治三年(1864年),她目睹二子、一媳、一孙男、一孙女蒙难。受惊吓后,忧思悲痛成疾,于当年十一月初三日辰时病故,享年87岁。合葬于静庵公墓。生育二子,长子思晋公,次子思丰公④。生育一女:嫁给平罗县姚伏堡增生刘倬。
  俞德渊传
  赵和平
  编著者附记:由于俞德渊的历史地位所在,历史上许多书目都在以《俞德渊传》等形式记载其贡献。如:《重刊续纂宜荆县志》《重修两淮盐法志》《续纂扬州府志》《甘肃新通志》《识小录》(姚莹撰)、《清史稿》(赵尔巽撰)、《白下琐言》(甘熙撰)、《国朝先正事略》(李元度撰)、《旧闻随笔》(姚永朴撰)、《清史列传》(佚名)、《清代吏治丛谈》(伍承乔撰)、《道光平罗纪略》(徐保字撰)、《平罗县志》(县志办)、《体用兼赅表里如一》(林盼撰/原载《南京历史上的清官》)等,都有专篇传稿。这些传稿的一个共同缺陷,就是互相抄转,诸多版本内容重复,有的以讹传讹,甚至以偏概全。为了克减冗长,给读者一个清晰干净的交代,对以上13部书稿中的《俞德渊传》进行了整合,相同内容删繁就简,将不同内容保留下来,产生了这篇相对精准的传稿。本文将不再把上述各种版本上的《俞德渊传》罗列其中。
  俞德渊(1778—1835年),字原培,号陶泉,晚号默斋,甘肃平罗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进士。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由翰林院庶吉士,散馆选授荆溪知县。化民以诚,一变风俗①。甫莅任,有疑狱,立剖决之,邑民服其明断,由是狱讼稀少。遮诉者百十辈,逾年,前诉者又易名来控,一见即识之,群惊为神②。邑城东新设义仓,虑其费之有不足也,捐廉俸为倡,且为议立规制,令可垂之永久。邑先贤王忠烈公行俭向无专祠,公买地创建。盖公尤加意矜重名节,故于邑士之贫而有学有守者,必厚周给之。调长洲县,去之日,邑士民遮道送者数十里不绝③。道光六年,初行海运,以德渊董其役,章程皆出手定,以忧去④。其任守令也。吴郡久雨积水为灾,筹赈救饥,全活不少;钩抉疑狱,民无冤滞;疏浚三江水利;办理海运事宜,卓有惠绩⑤。道光九年、十年间知江宁府,勤求民瘼,廉干有为,听断时心平气静,曲体人情,未尝有疾言遽色,而刁健者莫敢蒙。学使案临唱名时,生童拥挤陋习已久,时为提调严申约束,两栅栏各悬灯树帜,序立名牌,鱼贯而入,士气为之一肃。上新河久塞,绅士禀请挑浚,奉方伯委,召集绅商劝捐,旬日间得金三万余两,而其事举行,民咸称便。城中赌风大炽,开场者不下十处,公廉得其实,按名逮究,其风顿戢。童生肄业、凤池书院缝课时谆谆训励,亲为批阅,以其地狭隘,捐奉购旧内孙氏五亩园,改建而恢拓之。而持躬勤俭,日居外舍办公,案无留牍,衣数月不浣濯,尝谓下僚曰:子本寒素,登第后尤著,大布衣敢过分乎?十年冬以两淮鹾务,钦使驻金陵,议改章程,多所襄赞,无何擢两淮运使,卒于官。士民感其德政,奉神位于凤池书院,春秋祀之,此迩年来贤太守也。金陵旧有谚云:财主无三代,好官无久留⑥。信然。调江宁,署江南盐巡道⑦。公为知府时,陶文毅、林文忠两公皆为大吏,有疑事必咨之,或议论未决者,待一言而定。他人有所陈,则曰:“俟与俞君商之⑧”。
  道光十年(1830年)冬,上命尚书王公鼎、侍郎宝公兴至江南与总督议改盐法。先是陶公为巡抚,稔知两淮积弊,尝极论之,上颇有意兴革,召还总督蒋公,遂以陶公代钦差大臣。议多主罢官商,盐归场灶科税,以德渊有心计,使与议事,德渊上言曰:“日者所议盐归场灶,其法有三:
  一曰归灶丁,以按鐅起科,盖沿海草场四万余顷,给丁割草煎盐,已按亩征收折价,今正杂引课势不能再取于地,只当取之于盐,惟论盐必计斤,而各场煎丁零星散处,日煎日卖,用力勤惰不同,获盐多寡自异,不能计斤定课明矣。无已则征之于鐅,通泰二十场,额鐅二万五千余口,每口岁煎盐三四万斤,以引课加盐价,每鐅当输银一百五十两,共银三百七十余万两。而淮南引课可足,灶丁既按鐅认课,则盐即已物听其售,与何人无论远近,商民随资贩卖,出场后不问所之,脚费外别无浮费,人自乐趋,盐价自贱,且使小民任意营生,何官何私,行所无事,此真旷然无忌之善政也。然其中难行者有三焉:一在灶丁之逋欠,一在鐅镬之私煎,一在灾祲藉口。灶丁皆滨海穷民,篷栖露处身无完衣,平日煎盐所得不过佣资糊口。今忽责以百余斤之课,按月限完,恐贫人骤得多钱,未经入官,钱已他用,至期甘受追比,追比过严,逃亡立待。势必设立头长承总包纳,若辈均系同类,容忍分肥,一官何能遍查。至于煎盐用鐅,由官给领,私铸有禁,立法本严。闻近时各场私鐅之数与官鐅等一经官查,则埋掷草土之中,官去而私煎如故。今既计鐅征课,则官鐅之盐课入倍于盐本,其私鐅之盐转得贱售,以夺官盐之利,即纳课之丁亦将添置私鐅,隐射逃课,?不独鐅而已。凡炊饭之锅镬,无不可煎盐。现行例中有所谓镬子盐者,即锅煎也。此而不禁,则大海之潮取之不竭,势必烂贱堆积灶病,而课可忧。禁之则海滨辽阔,官外之私既百计藏匿,官中之私复影射多方,此又不能一概禁绝者也。又闻场灶煎盐必赖天时,积潦之年海潮泛滥,各灶即有淌消之患。再值洪湖盛涨,五坝全开,则各场即有浸没之虞。向者灶户值阴雨久,即赴场商借贷钱米。天晴煎盐扣还,前后套欠既多,往往有逃亡者。如成灾稍重,场商必多方捐赈,所以有盐义仓之设也。然皆商捐,官不过问。今以课归丁,稍遇水旱不齐,必藉口求蠲求缓,往时荡课不过数万,节年以来,因灾减免者不可胜数,况数百年之引课,何能禁其〓求,不为缓课必且求借口粮。国家一视同仁,岂能不加抚恤,更恐各场因灾停煎,灶丁素无积贮,而各省价必骤昂,此又不可不预筹也。
  二曰归官场以给单收税,照各场产额摊定,每斤课银若干,由运司给发用印空单,存贮场大使所。无论商民买盐,先赴场官报明斤数,纳课请填印单,赴灶买盐,出场后另于要隘委员查验,盐单相符,即裁角放行。不论何省何地,听其运售,场官给单后登载印簿,知会委员,其委员亦裁角后,知照场官核簿,以防偷漏。各场所收课银,按月解交运库,如此商课改为税课。场官作为税官,人人可以卖盐,即平日贩私之徒,一经纳课,任意所适,此亦荡然维新之善政也。然其难行亦有三焉:一在额数之难定,一在稽查之难周,一在官吏之难恃。两淮各场照引定课,如伍祐场产盐二十余万引,应征课银六十余万两,等而下之,如梁垛场,产盐七万余引,亦应征银二十余万两。今就场抽税,不限以额,则听其尽征尽解,焉知岁收果有若干。若试行之初,即则以一定之额,则每场应收银数十万两,场官守单待请毕竟一月,发单几何毫无把握,且水次有远近,盐色有高低。倘盐高路近群趋归之,而僻远之场竟售者无几,场官无计招之使来此,额数之难定也。至请单之法,原以杜私,而人情贪利,虽小必争。两淮盐价斤只数文,而纳课倍于盐本,逃千引之课即省银数千,难保盐贩不串通灶户私相交易,或藉单影射以数百斤之税,冒运数千万斤之盐,即有委员?验,而场地千里,港汊支河无处不可越行,虽多派巡役查缉,而若辈惟知营私苟淡以利,何难为所欲为,此稽查之难周也。或谓就井抽税,滇省行之矣,何独不行于两淮。顾闻滇盐产于井地,有定所,难以私增其地,近而易查,一井官可守也。淮盐煎于鐅,晒以池,鐅则随时可增,池则随地可开,其势涣而无纪,一场官不可守也,焉得以滇盐为例乎。江苏财赋重地,至大州县不过十万,即如淮浒各关,临以监督重任,每年抽税亦不过三四十万。今以一场大使而责以数千万之税,课官卑任重负荷难胜。况场署皆近海滨,无城郭之卫,营汛之防,起解收藏均多可虑,此又官吏之未可尽恃者也。
  三曰归场商以认鐅纳课,招徕殷实之户报充垣商。听于某场认鐅,若干口完课银若干两。灶户煎盐即归本商场垣堆贮,经理出卖,酌给灶丁工本。其贩盐者从垣交易,应售价值,亦官为酌定。毋许抬价居奇,秤桶遵制,由运司较准,颁发所有垣商认充。须殷实五家互保,完课立定卯限,赴场大使衙门报纳,至每岁销盐若干。由垣商自为营运,官不与闻,而赴场买盐仍不问其何人,出场售盐亦不问其何地,以商领灶而事有所统,以课归商而责无旁贷,此亦寓散于整,随时变通之良法也。然其难行者亦有三焉:一在疲商之钻充,一在殷户之规避,一在垣外之私售。通泰各属场商,多借本营运,近者日形疲乏,因负欠多欲退无路。今闻招商认课必且营谋投充,联名互保,只图孤注一掷,将来完课有无姑置度外。待至卯期,则设法腾挪国课,必多贻误,使大加裁汰。另招新商,则四方好事之徒,如游士、幕客、官商、长随皆得应募而来,并广求当路致书,为赤手成家之计。此辈一经得路以后,驱除更难,此场商之难于选择也。如谓各省殷户原不乏人,贫夫趋利若鹜,宜有不招自至者。惟事当变法之初,非常之原黎民所惧彼富厚之家,心计素王兢兢保守,安肯挟重资而谋不可知之利,纵日后不无垂涎,而事前必多观望,此殷户之未易招徕也。必不得已则仍谋之于商,无论在盐场在还是在扬州,就平素业盐之人,择殷厚者佥为垣商认鐅纳课,而疲乏者一概裁除,庶可收得人之效。惟此法施之,商亭商鐅则顺而易行之,灶亭灶鐅则逆而难盖商亭商鐅商产也。以灶户自置之产,而一旦属之商人,无异略贫民之业,使富民代为管领,以世业而变为佃农,孰甘心焉。况商之殷厚者,其经理多委之商伙商斯,此辈?以剥削为能,借贷则要以重息,秤收则勒以重斤,灶既积怨于商,必与民贩勾通,盗卖其势然也。况垣中有课之盐,价数倍于灶上私贩,亦必舍垣而趋灶盐,不归垣课何从出,则恤灶杜私之法又不可不深长思矣。
  以上三法共有九难,姑就三者兼权之,则招商认鐅一条尤为彼善于此,苟得其人讲求尽善或可徐观厥成。顾事难图始果欲行之,则宜先定章程,清灶、佥商、改官易制,诸事非行之三年不能粗立规模。此一二年中,课额未可以常悬也,场盐未可以停售也,各岸食盐未可以久缺也。然则新旧接替之时,非熟思审处其何能变通以尽利乎。至两淮捆盐之夫,淮北则永丰坝向万余人,淮南则老虎泾不下数万人,皆无赖游民以此为业,百余年来世代衣食于此,一旦失业,此数万众安往其患,又不止于私枭拒捕而已。”
  议上,陶公深然之,乃与王、宝二公定计不归场灶,仍用官商如故。惟奏罢盐政,裁浮费,减窝价,凡积弊病盐者,悉除之。淮北课少又无商,改行票盐,章程初改,运使难其选,陶公举德渊以知府超授两淮盐运使。在任五年,正课无缺,运库遂充。德渊风裁严峻,值身俭约,虽登显仕,妻子常布素。扬州俗尚华奢,德渊乘岁数荒歉,诸商疲乏之后,力崇朴实,黜浮糜,风俗一变,郡中至无优剧。既善会计,又知人能任。诸滞岸商惮往运,辄遣官代之,千里行盐,稽核价用,琐屑悉当,每运恒有盈利,尽以充库,无私取,故人惮其明而服其公。官中所入虽少,必别贮之,曰:“此官银也,官钱也。吾不敢以私,遇朋友急难,则倾囊助之。”有大僚某罢归,逋官钱属,君偿之。或曰:“是其家不贫,毋庸也。”君曰:“既许之也,可食言乎?卒偿之。”同官某将谒省,为夤缘。君偶与蕃使者言及,异日大悔之曰:“庸知其必以是来乎。吾愧此友矣。”君居官恪谨,吏白事,不衣冠不见。盛暑狱坐堂皇,汗浃竟日,尝有所推鞠,瘧忽作,举体震棹,事未竟不休也⑨。身为陶公荐举而持法无所阿。当涂黄左田尚书家居有子中民,在淮候补盐大使,陶公以黄清贫,嘱德渊予中民优差,德渊曰:“优差以待有功,中民无功不可得”,公曰:“吾已许之矣”,德渊曰:“以德渊辞可也,坚不予”。公乃使中民之芜湖缉私,便省视焉,其他事多此类。陶公益重之,林公则徐于时人少所推许,独于德渊曰:“体用兼赅,表里如一”。贺长龄亦言:“德渊学有用,政有本,大江南北皆食其利⑩。”两淮盐政及运使素有丰称,多以财交结权贵,人与四方游客以其余赡给寒士取声誉,皆商资也。嘉庆中,某为盐政极易挥霍,一时白食之徒,竟求贵人一纸书,即千金可得,奔走若狂恬不为耻。风俗、人心大坏,自陶公力裁浮费,洁己恤商。德渊复谨守筦钥,寡酬应。虽商力渐充,库贮常足,而失望者众,扬人尤以为怨言者,亦时相攻讦矣⑪!整顿安定、梅花书院,课日清晨诣讲堂,论题论文叠叠不倦,前列多掇巍科⑫。
  后官运司,文毅以制军兼盐政,每与面议,多龌龊不合,文毅抗声争之,侍者变色,窗纸皆震,公从容辩说。卒如所言。及卒,文毅哭之失声曰:“丧余右臂矣”。公自束发受书以致通籍,无一日不在贫窭中。故于物力之艰难,世情之暧昧,知之最悉。及改外任,广求有用之书,有暇则读之。曰:“吾一日不展卷,此心便觉昏⑬惰。”
  道光十五年(1835年)冬,陶公入觐,数称德渊贤,谓其才可大用,以地方循良久在盐官可惜,上亦嘉之,将晋用而德渊病卒。荆溪、长洲、江宁士民闻者,咸为流涕,相与请祀之名宦。
  俞德源传
  清·佚名①
  俞君德源,字子静,号鉴塘。先世由安徽迁甘肃之宁夏。父世隆,贾于平罗,遂著籍焉!兄弟五人,君其三也,醇厚笃实,至性过人。长兄德涵,出玉关贸易,久不归,君奉父命,徒步数千里求得之,艰苦万状。仲兄都转公德渊,馆金城②患风痺症,君冒风雪疾行,躬视汤药者数月。家贫甚,父老且病,乃弃举子业,力田治生产,举所入奉甘旨,俾都转公及其弟教谕君德洵得专意于学。父殁,长兄远服贾,都转公方以孝廉应礼部试,君率诸弟庀治丧事,哀礼兼尽。
  都转公成进士,由翰林改官知县,母赫太淑人暨眷口留于家,君先意承志,奉养无阙,使都转公纾内顾忧。既居母艰服阕,令诸子随都转公任所肄习经史。曰:“吾以家累不能卒力于读,今或于汝辈得之以显扬,先人犹身受也。”都转公历官江南,距甘省几五千里,君往来省视不以为劳,每言:“幼时忍寒担饿,肩行李独走关陇,间租一蹇,卫绌于资,亦未觉疲顿。今路虽远,有车马仆从相前后,为幸多矣!敢不知足乎?其崇节俭安义,命类如此。”都转公以长兄年渐高,弟教谕君体弱不任事,乃留君子③居官所,而令君归,专理家政。初,君父“资性伉直,敦气节,重然诺,修儒者之行于乡党。”君善继先志,朴素冲穆,无声色之好,族戚有急难,未尝不推置心腹,尽其力所能为以应之。秉质强壮,耐烦苦。道光十五年冬感时疾遂不起,年五十有二。娶杜氏,继娶朱氏。子思益,邑廪贡生,候选藩库大使;思震,出为都转公后先卒;思谦幼。孙三。君殁后未四十日,而都转公亦以疾卒于官。
  论曰:予识君于都转公官署,恂恂④抑抑⑤,古之有道人也。幼而勤劳,至老不改其素,天真淡定,视役役⑥于膏粱⑦文绣⑧者何如哉?予读周官司马之法⑨,其训州党⑩,鄼鄙⑪至矣!大率⑫以孝友睦姻,任恤⑬为先,是盖敦本植基,戒浮薄⑭之渐也,然非醇谨⑮,克守家法者难之。若君庶其无愧矣夫!
  俞德洵传
  赵和平
  俞德洵(1787—1843年),号少泉,两淮盐运使俞德渊之弟,宁夏县廪贡生候选教谕。嘉庆十四年(1809年)入宁夏县学。嘉庆十五年(1810年)在头闸设私塾教书。嘉庆十九年(1814年)陶泉兄俞德渊受聘于平罗知县黄廷绂主讲“又新书院”随往受教,并将静庵兄之子书田入为嗣子。嘉庆二十年(1815年)尊父兄意在平罗县交济堡胡家庙①设馆教书。道光元年(1821年)奉母意赴陶泉兄俞德渊江苏荆溪县任所查吏状。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与陶泉兄、少隐弟一起在江苏省长洲县署为母赫太淑人祝七十寿。道光五年(1825年)因母赫太淑人病由江苏任所归籍。道光八年(1828年)陶泉兄俞德渊服阕引见奉旨赴苏随往。道光十二年(1832年)携其侄思益、葆素、晓帆赴陕西参加乡试。道光十三年(1833年)偕其姐庄孺人,侄葆素、晓帆,甥庄文荣夫妇赴陶泉兄两淮盐运使司任所。道光十五年(1835年)复率侄葆素、晓帆由扬州赴陕西参加乡试。十一月初三日鉴塘兄俞德源在籍归,腊月二十日陶泉兄俞德渊亦在扬州逝世,闻讣后偕侄葆素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月赶到扬州。三月,眷柩起程回籍,六月抵家。七月合葬鉴塘兄于兄嫂墓。九月葬陶泉兄俞德渊于朱家龙坑新茔。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月在籍疾终。咸丰九年(1859年)以俞思益同知衔请五品封典,晋赠“奉政大夫②”。
  俞德洵天资明敏,事母恪尽孝道,因多病废举业,主要贡献在于兴盛地方文化教育,促进人才成长进步。当年在胡家庙设馆教书时,当地吴姓、余姓、简姓、李姓、贺姓等望族子弟前往受教,得益良多,以吴举人家族为著,最早兴旺发达起来。吴兴棠、吴昌瓴为吴氏“一门两举人”,吴昌瓴之子吴炳南获六品军功,祖孙三代举名齐俱,光耀门庭,盛极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其子吴德植及其望族解放初期居平罗县城钟鼓楼附近南牌楼吴家巷。从吴氏家族的兴旺发达来看,足见当地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耕读文化非常盛行,俞德洵所设书馆影响深远,惠泽吴氏家族等几代人,不但光宗耀祖,而且促进了人才辈出。俞德洵及其父兄办教育,在当时来讲就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远见。
  安宜人传
  清·俞思益
  安宜人者……
  (原版此处缺页)
  色,人莫之解,抑郁成疾,延医调治,经年不痊。对曰:“妾之病,心病也,非医能治!”予问其故,潜然①泣下,曰:“妾与君舍亲姑而来侍伯翁②,姑何以对世人,焉得不病?”时先父鉴塘公亦在任所,知其情亦善言相慰,病始愈。十五年(1835年),陶泉公卒于两淮鹾使③任。次年三月,宜人随柩归里,事朱太宜人,愈加敬畏。
  十九年(1839年),予捐布库大使,分发广东,先自之粤。宜人在家事姑教子,经纪家务,所历艰辛倍于往昔。二十四年,予权篆④韶郡⑤经历⑥,宜人奉朱太宜人命,携三子二女一媳来粤,乙巳⑦三月抵韶时,宜人年甫四十有二,而发已苍苍矣!在家之苦从此可知。自到韶以至予补关库大使,十余年来,因予累重⑧缺苦,克勤克俭,量入为出,娶二媳嫁一女悉随家乡风俗,不染粤东浮华,事上接下一本于诚,无一毫欺伪。教子女有法度,内慈外严,闺门整肃,三姑六婆⑨不准入室。虽古人齐家不越于此,亲戚本族伯叔诸姑无人不爱敬焉!生平一无所好,惟好做善事,恐不胜人也。有同乡张时斋,广东候补州判知陵水县事,卒于官,其妾相继死,遗一子,年甫四龄,无所依赖,宜人抚育之如己出,现十二岁,视宜人如生母,竟忘其为张姓子;又有儋州吏目姻亲韩小楼夫妻均故,遗二女,不能归,亦育之如己女。此皆人所不能为之事而宜人独为之。非做善事之明验欤?因事事求好,用心过度,是以积劳成疾,头响耳鸣,痰喘气胀,诸疾俱作。虽身有病而操心如故,其勉力支持与无病同。
  咸丰七年(1857年),夷人犯粤城,戊午⑩正月携子女媳妇孙男孙女归里,予送之登舟,向予泣曰:“妾抱病归家,不久于人世,恐予夫妇今生不能再见矣!”予亦不禁泪下,相别之时含泪而去!四月抵陕省,天旱疫作,宜人以下男女均病,长女亡,小孙女亦殇,此不幸之事悲恸伤心,更不待言。适值乡试之年,大儿病未进场;二儿病甫瘥⑪,勉强入闱场,后由陕回里,十月初一日抵家。兹于己未⑫十一月初一日接到讣音,旧病大作,医药罔效⑬,竟舍子女而长逝矣!呜呼!予阅信之余,回忆花地送别,曾几何时?而所言所行,历历犹在耳目,令人能不痛哉?能不伤哉?生于嘉庆九年(1804年)八月二十四日申时,卒于咸丰九年(1859年)七月十八日辰时,享年五十有六。生子三:长光暐、次光昺,均附生⑩,候选训导⑩;次光曜,候选布政司⑩经历。女二:长适本省陇西徐恩湛;次未字⑩。孙一:粤生。女孙三。予阅宋礼部侍郎袁絜斋⑩先生为其妻边夫人书圹志⑩有云:“夫有美而弗书不仁也,书之而溢美不信也!摭⑳其平生大略据实以书,义所当然非私也!”予按宜人一生行事而约略书之,亦此意也。咸丰九年(1859年)十一月朔㉑,俞思益撰。
  杨孺人传
  清·俞思益
  杨孺人①者,东生弟之妻,丽堂侄之母,同里②增生③培林公之少女也。培林公为先二伯陶泉公莫逆交,嘉庆乙丑④生孺人即与陶泉公约为婚姻,当是时陶泉公犹未有子也。越三年,丁卯⑤,先考鉴塘公生二弟东生,陶泉公立为己子,培林公以其女妻之,遂定姻焉!孺人幼而聪慧,最为培林公夫妇所钟爱,时以古训教之,使知为妇之道,年十九于归⑥。东升伉俪相臧⑦,雍睦⑧无间,且孺人夙娴内训⑨,又能于事亲敬长,处家之道无一不周。先大母赫太淑人欣然色喜曰:“长孙媳如我意,次孙媳亦如我意也!”盖以余与东生弟早年失恃,均赖先大母抚育而成,故其待余妇安宜人与孺人尤为优容⑩备至焉。道光壬辰⑪,东生弟归,应岁试病卒于家。时孺人犹随侍陶泉公两淮都转任所,闻讣一恸几不欲生。陶泉公乃进而慰谕⑩之,曰:“凡为妇者,夫既亡,当以代夫抚孤为重,不以从夫殉节为能!”孺人深明大义,不得已而委屈听之,于是节哀顺变,誓矢冰兢⑬,专以课子⑩为己职。丽堂侄亦能善体亲心,勉图进取。逮咸丰元年辛亥补博士弟子员,四年甲寅补食廪饩,孺人意稍慰。谓可绍书香之一线,而报先人于地下矣!唯念家计萧条,仅有薄田二百亩。孺人笃志,持家益家,克勤克俭,率丽堂侄亲督工耕,朝夕不遑,操劳愈力,以致气血两亏,患乳痈疾,医治罔效,遂于咸丰九年九月初四日而殁。葬于曾祖母杜太淑人墓之右侧第三冢。今距其亡已十年矣!夫兄集生因念孺人守节抚孤艰苦备尝,不可以泯没无闻,遂援笔⑩而为之传。时同治丁卯⑯九月朔日。
  陶泉年谱
  赵和平
  编著者附记:俞德渊在任上病故,生前没有时间和精力将自己的生平回顾于案牍之上并留给后人,以至于我们对这一人物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依据现有史料将其有生之年的活动情况,以时间为线索缀成这篇年谱载于书中,让读者对俞德渊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在整理史料中发现:宁夏、西安、兰州、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海南,成了形成以俞德渊为核心的翰渊廉政文化链条上的一个个结点。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戊戌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公历12月26日)亥时,俞德渊出生于甘肃宁夏府宁夏县镇河堡。字原培,号陶泉,晚号默斋。祖籍安徽省无为州(今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俞马村。先祖于明朝出游陕西为官,辗转来到甘肃宁夏。父俞世隆(字盛初),时年35岁,家甚贫,服贾;生母赫氏时年22岁;异母姐①芳龄失考;静庵长兄德涵时年5岁。祖母杜太淑人得次孙欢颜。
  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两江总督陶澍在湖南省长沙府安化县出生。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己亥年。渊1岁。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年。渊2岁。始见“正闸堡”之称。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辛丑年。渊3岁。友人大学士赵盛奎出生于河北深州。嘉庆丁丑科会试座师官曹振镛参加辛丑科会试,中进士。是年,河北任丘人邢士端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壬寅年。渊4岁。四月二十四日,陕甘乡试座师官卓海帆(字秉恬)出生于四川省华阳县。是年,河南省固始县人曾力行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癸卯年。渊5岁。与异母姐(芳龄失考)、静庵长兄德涵跟随父母和祖母杜太淑人,全家六人自宁夏县镇河堡,迁居平罗县头闸镇正闸堡俞家庄,购买陈姓田若干亩,将其中筑宅和立茔的三十亩土地立为公田。是年,口源县人黄恩彝、山西省兴县人陈喜新先后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甲辰年。渊6岁。三月十七日,鉴塘三弟德源出生。蒋攸铦参加甲辰科会试中进士。友人甘熙在江苏省江宁县出生;友人谢元淮在湖北省松滋县出生。是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王世治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乾隆五十年(1785年)
  乙巳年。渊7岁。二月初八日,贺长龄在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出生;七月二十六日,林则徐在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鼓东街出生;十月七日,姚莹在安徽省桐城县出生;路德在陕西省周至县出生。是年,镶黄旗人富珠隆阿任平罗县守备。(《平罗县志》)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丙午年。渊8岁。入平罗县头闸关帝庙读私塾。十二月十九日,两江总督琦善出生。是年,忠录任平罗县参将。(《平罗县志》)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丁未年。渊9岁。入塾嗜读甚勤,盛初公喜曰:“是必能大吾门!”顾督课益严。塾中所诵书,归必复背,一字讹必夏楚①。先后跟随赵、聂二位先生读书。八月,少泉四弟德洵出生。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戊申年。渊10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己酉年。渊11岁。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庚戌年。渊12岁。是年,山西省山阴县人王德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辛亥年。渊13岁。十二月十八日,少隐五弟德清出生。是年,满州人达楷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壬子年。渊14岁。是年,江苏省海宁县人朱锦昌、满州人成顺先后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癸丑年。渊15岁。两江总督魏元煜参加癸丑科会试,中进士。是年,江苏省江宁县人汪鸣、河北省平定州人李培荣先后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甲寅年。渊16岁。三月二十四日,友人魏源在湖南省邵阳县(今属隆回县)出生。是年,九十(人名)任平罗县参将;马俊任平罗县守备。(《平罗县志》)
  乾隆六十年(1795年)
  乙卯年。渊17岁。学习大有进步。愈勉于学,家亦愈贫,旦起拾菌壅田。始入塾,饔飧不继,忍饥而读。夜无膏油,则烛香默诵,以九烛为限。邻有垦地者,天甫明已闻府君读书声也。其父俞世隆为支持他去参加乡试,将家中的房子拆掉,变卖为考资。是年,河南省汲县人张炳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嘉庆元年(1796年)
  丙辰年。渊18岁。弱冠。之前先后就读于平罗县头闸“留馀堂”、头闸观音庙私塾、平罗学馆(后更名为兴平书院、又新书院),学成考中秀才,娶平罗县头闸红岗堡处士安金鳌长女安氏为妻。是年户部尚书王鼎参加丙辰科会试,中进士。是年,河北省蔚州人李棠荫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嘉庆二年(1797年)
  丁巳年。渊19岁。入平罗县学,为廪生。
  嘉庆三年(1798年)
  戊午年。渊20岁。是年,江西省新建县人赵质彬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嘉庆四年(1799年)
  己未年。渊21岁。会试座师官姚文田参加己未科会试,中状元,赐进士及第。
  嘉庆五年(1800年)
  庚申年。渊22岁。试优等食饩。
  嘉庆六年(1801年)
  辛酉年。渊23岁。是年,江苏省无锡人邓炳纲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嘉庆七年(1802年)
  壬戌年。渊24岁。友人陶澍、梁章钜、乡试座师官卓海帆(字秉恬)、恩师王楚堂(字云榭)参加壬戌科会试中进士。
  嘉庆八年(1803年)
  癸亥年。渊25岁。六月十七日,集生大侄思益在平罗县头闸留馀堂出生。父母始得孙,如获珍宝,爱之有加。
  嘉庆九年(1804年)
  甲子年。渊26岁。父盛初公有田产数十亩歉收,食指众遂。家穷无法参加考试,在乡当教书先生,挣肉干养活自己。父拆房卖木料换钱筹备费用,支持渊到陕西省城参加乡试考试,但没有中榜。
  嘉庆十年(1805年)
  乙丑年。渊27岁。静庵长兄德涵经商做生意从新疆归来。东生妻杨孺人出生,即与其父莫逆友杨培林约为婚姻,时犹未有子。是年,浙江省钱塘籍(《平罗县志》作仁和县)侍郎王楚堂(字云榭)任平罗县知县;和保任平罗县参将;刘国琳任平罗县守备。(《平罗县志》)
  嘉庆十一年(1806年)
  丙寅年。渊28岁。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已能熟读诸子百家和程朱理学。知县王楚堂(字云榭)阅其文,发现是位奇才,鼓励参加下一年陕甘乡试考试。静庵长兄德涵复往新疆贸易。
  嘉庆十二年(1807年)
  丁卯年。渊29岁。得知县王楚堂资助,前往西安参加陕甘秋闱丁卯科乡试,通过八月初九日至十五日的三场考试,中式第60名举人;与陕西周至县人路德、宁夏中卫县人马腾霄约为同年;别家人赴京赶考,备考戊辰科会试。王楚堂《云翁自订年谱》载:“丁卯月课,有马生光祖、俞生登渊为能文士。七月举宾兴礼,赴乡闱者十八人。是年应科举者较盛,榜发,俞生登渊(更名德渊)得中,后成丁丑进士,由庶常出宰吴中,有政声,荐升至两淮运使,实为一县人文之冠。”(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31册第589页)七月十五日,鉴塘三弟德源次子东生二侄思震出生。
  嘉庆十三年(1808年)
  戊辰年。渊30岁。春三月初九日至十五日参加三场京师会试考试未中,父命从学于瞿昂①滞留京师。同入戊辰科会试考场的友人董国华、贺长龄、林培厚、姚莹、张作楠中进士。三月二十三日,鉴塘三弟德源之原配杜氏在籍卒,时年24岁,葬于先祖妣杜太淑人墓右。遗子集生大侄思益6岁失母,赖渊生母赫太淑人抚育之。遂母愿将东生二侄入嗣立为长子,官名思震,以莫逆交杨培林女妻之,遂定姻焉!父命鉴塘三弟德源前往西域(新疆)寻静庵长兄德涵返里。
  嘉庆十四年(1809年)
  己巳年。渊31岁。妻安氏生次子梅生,取官名葆素,派名思履。长兄嫂胡氏生晓帆四侄思晋,静庵长兄德涵三赴西域。少泉四弟德洵22岁入宁夏县学。友人路德、保先烈参加会试中进士。是年,满州人国兴任平罗县知县;福敏布任平罗县守备。(《平罗县志》)
  嘉庆十五年(1810年)
  庚午年。渊32岁。春,少泉四弟德洵设教于头闸,大侄思益从学。九月,父盛初公赴宁夏县镇河堡祖籍议祭田租,十月三十日病故于张镇堡异母姐王家。十一月运柩归葬于祖母杜太淑人墓左第一穴。
  嘉庆十六年(1811年)
  辛未年。渊33岁。夏,自京闻讣归。丁忧。九月,赴甘肃省兰山书院修习课业,受邀在狄道州(今甘肃临洮县)赵宜暄(江西南丰人)刺史“洮阳书院”设帐教书。是年友人林则徐、李彦章、潘锡恩参加辛未科会试中进士。是年,陕西省朝邑县人霍树清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嘉庆十七年(1812年)
  壬申年。渊34岁。在赵宜暄宅患重病,鉴塘三弟德源前往操心起居饮食和疾病治疗 ,一个多月没有懈怠,幸服参剂就痊。静庵长兄德涵闻讣亦由西域归,与陶乐五堆 子人桂文斗在头闸西街开设“双和文店”。是年,广西临桂县人许宁、四川富顺县 人郭廷光先后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嘉庆十八年(1813年)
  癸酉年。渊35岁。平罗县出现大饥荒,物价飞涨,斗米值千钱。冬自甘肃省城归家 。十月底服阕,本拟上京参加甲戌科会试,但因川资无措未果行。
  嘉庆十九年(1814年)
  甲戌年。渊36岁。九月,鉴塘三弟德源继配朱太恭人来归。静庵长兄嫂生书田五侄 ,出嗣少泉四弟德洵。是年,江西省崇仁县人黄廷绂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渊受聘主讲平罗又新书院,集生大侄思益随少泉四弟德洵前往书院受教。
  嘉庆二十年(1815年)
  乙亥年。渊37岁。少泉四弟德洵设馆于平罗交济堡胡家庙,集生大侄思益、东生长 子、梅生次子、晓帆四侄均从学焉!是年,安徽省广德县人沈上清任平罗县知县。 (《平罗县志》)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丙子年。渊38岁。九月,再赴礼闱参加会试。
  十一月初七日,孙玉庭署理两江总督。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丁丑年。渊39岁。是年春再逢会试开考,自二月初九日始,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 院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共考三场。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 场,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经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中式第 210名贡士。曹振镛、戴均元、姚文田、秀堃四人为座师官,李远烈为房师官,友人 陶澍担任此次会试内监视官。三月初九日接旨于十三日大考翰詹。十三日卯刻在紫 禁城乾清宫参加皇上亲自御殿的殿试复试,皇帝命题《澄海楼赋》,以故观于海者 难为水为韵,以义制事、以礼制心论,赋得炉烟添柳重,得“烟”字五言八韵。十四日午后张榜公布考试等第名单,俞德渊以“登渊”名被择为朝考殿试二甲第58名进士,皇帝释褐授官。五月庚戌日,新科进士俞德渊由大臣引导入见嘉庆皇帝(《大清仁宗睿皇帝(嘉庆朝)实录39》),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由后开始了在京师庶常馆的学习深造。八月中旬,甘肃丁卯解元张锦芳①出补教谕,欲为祖母制铭立碑,邀请兰州府皋兰县儒学生员李欣荣撰写《张太君孺人墓志铭》碑文,邀请乡试同年友俞德渊书丹②。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篇署名俞登渊的书法碑记。九月十八日为甘肃名医胡廷光著《伤科汇纂》作序。是年,满洲正黄旗人札坤珠任平罗县参将。(《平罗县志》)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戊寅年。渊40岁。鉴塘三弟德源在籍留馀堂老院前造书室,集生大侄思益、长子东生、次子梅生、四侄晓帆拜平罗县廪生、头闸西永惠堡人田树本①(字砚农)为师继续读书。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卯年。渊41岁。闰四月初八日(阳历5月31日),皇上从圆明园归来,引见策试天下贡士费庚吉等224名丁丑散馆人员于保和殿。时“以大学士托津、章煦、礼部尚书汪廷珍、吏部左侍郎王鼎、右侍郎周系英、户部右侍郎姚文田、刑部左侍郎帅承瀛、工部右侍郎陆以庄为殿试读卷官”。俞德渊获朝考二等第三名,著以知县即用(原载《清实录嘉庆朝实录》135),选授安徽省广德州建平县知县。闰四月,好友谢元淮任荆溪县典史,秋抵县衙曰:“冷若僧舍,而处之晏如。”(《养默山房诗稿》)八月二十七日,俞德渊具文:“臣俞德渊,甘肃宁夏府平罗县进士,年四十二岁,由庶吉士散馆引见奉旨以知县即用,今掣签安徽广德州建平县知县缺,敬缮履历,恭呈御览。”(《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25册第409页)。另载:“俞德渊,甘肃宁夏府平罗县进士,年四十二岁,由庶吉士散馆引见,奉旨以知县即用,今掣签安徽广德州建平县知县缺。”(《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25册第406页)。九月引见,奉旨调补江苏荆溪县(今江苏宜兴市)知县,十一月间抵县衙(到任),接替闻时霈知县职务,县衙冷若僧舍,而处之晏如。典史谢元淮称:“岁暮……俞德渊(陶泉)任荆溪知县后,狱讼稀少,政绩斐然,与陶泉甚为相得,争戴使君如父母,转称僚吏亦神仙”。作诗祝贺。荆溪之民悬匾于厅,事之堂,用《大学》语曰:“民之父母”。《续纂宜荆县志·宦绩传》载:“俞德渊……甫莅任,有疑狱立决之,邑民服其明断,由是狱讼稀少。捐廉奉、设义仓,于邑士之贫而有学有守者,必厚给之。去之日,邑士民遮道送者数十里不绝。”俞德渊还与同来任职的阳湖县知县张作楠在南京结为好友,相约迎养自己的父母。俞德渊的母亲赫太淑人以路途遥远为由,不愿意到俞德渊的身边接受迎养,令静庵长兄德涵偕鉴塘三弟德源到荆溪任所视察。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庚辰年。渊42岁。在江苏省荆溪县知县任上。撰《谕荆溪县绅耆》文。属下魏源之父魏邦鲁①时任荆溪县张渚司巡检司②,廉勤有为,颇有政绩,尤为有名。渊称赞之曰:“尤加意矜重名节,故于邑士之贫而有学有守者,必厚周给之。”四月,抵衙典史谢元淮补官邳州。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颙琰在热河避暑山庄驾崩。八月,谢元淮至苏州,俞德渊与黄中理(梧厓)、杨敷(兰谷)、黄萼荣(春敷)等齐聚南京董湖深柳堂送行。受谢元淮邀请,俞德渊与包世臣、唐仲冕、石韫玉、付玉书、兰传玉、许乔林等为其撰著的《养默山房诗稿》作序。俞德渊序称:“灵思浚发,皆能自出机杼,成一家言,卓乎入古作者之室。”八月二十七日,皇太子旻宁继位,以明年为道光元年。十月初八日,礼部兼户部尚书黄越主持铸行道光钱。孙玉庭任两江总督。三弟德源由荆溪归。十二月,集生大侄思益与安恭人完婚。
  是年,山西省洪洞县人张培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道光元年(1821年)
  辛巳年。渊43岁。在任荆溪县知县。五月二十一日军机大臣处奉上谕:“据孙玉庭等奏,会同保举俞德渊等六员,准于江苏本省遇有府缺调补。”六月初七日,帝命两江总督孙玉庭整饬漕政。俞德渊破获三官寺僧被杀案:是年冬,有三官寺僧被杀。一日,隶系三人至供谋杀,甚确指一人血衣为据。俞德渊疑:既谋杀,岂肯自露血衣?引至密室询之,则屠猪者,县役诬,获逼供耳!释之。未几,得正凶。有吴姓冒占坟茔一案历任未结,得其罅漏处一鞠而服,了结了历任未结之吴姓冒占坟茔案。任内修建卢忠肃公、王忠烈公祠;选拔门下士子朱丽宣、沈云骧、任泰(荆溪人)等中举;静庵长兄德涵自荆溪归里;少泉四弟德洵赴荆溪任所;东生长媳杨孺人至荆溪并归籍。
  道光二年(1822年)
  壬午年。渊44岁。正月十六日。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孙玉庭、江苏巡抚魏元煜奏《为省会要缺知县需员恭折》:长洲县知县李景峄升补苏州府太湖同知,所遗员缺系“冲、繁、疲、难”四项相兼最要之缺,必得精明强干之员方足以资治理。查有荆溪县知县俞德渊守洁才优,精明朴实,到任以来留心捕务,缉匪安良,于一切词讼案件听断详明,民情极为爱戴。任内亦无违碍处分,调补长洲县知县实堪胜任,历俸未满三年与例稍有未符,但人地实在相需,仰恳皇上俯准以俞德渊调补长洲县知县,于省会要缺有裨,臣等亦得收指臂之助。正月三十日上谕:“孙玉庭等奏《调补省会要缺知县》一折著照所请,江苏省长洲县知县准以俞德渊调补。”荆溪之民悬匾于厅,事之堂用大学语曰:“此之谓:‘民之父母’。”六月初一日到任长洲县知县。长洲为省会首县,事剧难治,府君不废酬应而日坐堂皇,决断庶狱,恒以片言解两造纷故,随断随结无株累者。县署近鸟雀桥,居民奉断石为木,居士牲醴甚盛,府君舆而过,遽下舆举足蹴石,命投诸河,香火乃绝。《续纂宜荆县志·宦绩传》(道光二十年纂)载:“俞德渊,甘肃平罗人,嘉庆二十四年任荆溪知县,甫莅任,有疑狱立决之,邑民服其明断,由是狱讼稀少。捐廉奉设义仓,于邑士之贫而有学有守者,必后给之,去之日,邑士民遮道(拦路)送者数十里不绝。”所遗荆溪县知县由周遐福接任。好友张作楠再次提出迎养父母,俞德渊以江南地势低洼潮湿为由,不敢再强行迎养母亲。于是,与张作楠互相告诫:“一定要做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吏。”七月初三日,帝命禁银两出洋,革除淮商积弊。是年,张国相任平罗县参将。(《平罗县志》)
  道光三年(1823年)
  癸未年。渊45岁。正月,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自五月至七月,江苏连降暴雨,苏州和松州两地发生大水受灾,长洲灾情严重。俞德渊向总督和巡抚大人报请按例给予赈济,将府库里的钱借了出来买成粮食,用船运至灾区,平抑粮价。疏浚三江水利。此时林则徐奉命筹办三江水利以艰去;贺长龄继任江苏按察使,委托俞德渊司局务,疏浚黄埔江上游各地淤塞。冬逢阳湖县知县张作楠(1772—1850年)的母亲七十大寿,俞德渊写了题为《楠母……七十寿序》的祝寿文章相送,并参加了祝寿活动。是年,少隐五弟德清赴长洲任所;十一月初三日,六侄思谦出生;江西南丰县人周庆云、口祥县人刘诗钟先后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道光四年(1824年)
  甲申年。渊46岁。因癸未年连降暴雨致江苏31县重灾而歉收,甚至颗粒无收,许多人都被活活饿死,出现了殓尸的棺材还未来得及下葬就被大水漂走的惨状。俞德渊碾仓谷平粜,在城中城外分设粥厂,出私钱屑面为饼给妇女幼稚之不能赴厂者,严惩吏胥卖荒之弊。仿照南宋江东提点史弥巩的“厘户五等之法”,劝说每户想办法自救和救济邻里。长洲县的人们都说:“是年灾黎,大府安全之,而实惠及民则使君活我也!”两江总督孙玉庭、江苏巡抚韩文绮、按察使林则徐都特别器重俞德渊,每一件事情都必须要向他咨询。俞德渊办赈出力,大计卓异。十月撰《长洲县规定机户织席赴行投卖该行代客收席出入钱文概用足串制钱不得掺和沙壳禁钱碑》碑文。十一月初三日,上谕:“长洲县知县俞德渊著赏加知州衔。”古人尊老成风,长寿便是一种光荣,老人荣耀,儿孙更为自豪。十一月初六日,俞德渊在知县升为知州的重要时刻,高兴地迎来了母亲赫太夫人的七十岁生日。他与少泉四弟、少隐五弟在长洲县署为母赫太淑人祝70大寿,阖省官绅同僚俱馈以屏幛、对联、诗文,其颂扬语句各本诸心,无一不切德政而称美。其中,好友阳湖县知县张作楠作《俞母赫太夫人七十寿序》相送(据推测俞德渊著《芸馆诗赋钞》可能为此时成稿,“芸馆”可能是陶泉公长洲县署书室名)。选拔马学易等士子。是年,东升长子与杨孺人结为伉俪(完婚);筠如七侄暨长孙光昱出生。浙江归安人徐保字时任平罗县知县;蒋世荣时任平罗县守备。(《平罗县志》)
  道光五年(1825年)
  乙酉年。渊47岁。在苏州府督粮同知任上。二月初五日,帝命江浙再筹海运。撰呈《呈蒋励堂节相论苏郡三邑漕务书》即《呈蒋励堂节相》一文。四月,林则徐为俞德渊撰《持家为本联》曰:“勤俭持家,惜分阴而崇啬宝;耕读为本,熟谷种以继书香。”五月二十二日,山东巡抚琦善调任两江总督,陶澍调任江苏巡抚。由水路运往京城的粮食因京杭大运河河道淤塞而耽搁,六月初二日督办漕运大学士孙玉庭以编修休致(退休);漕运总督颜检降二级(降至三品)休致;署两江总督魏元煜降四级留任。六月初五日,两江总督魏元煜、江苏巡抚张师诚原衔具奏:为验收江震等县水利要工如式完竣恭折计开:“知州衔长洲知县俞德渊,该员专管水利总局,经理得宜,劳绩昭著。”(原载陈銮撰《重浚江南水利全书》/《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9册第51页)。六月十一日,陶澍奏河海并运策,参加并组织沙船1562只,在上海、天津往返两次,运米163万余石。江苏试行海运米船共900余艘,运米112.2万石。海船卸米后,往奉天买豆南运。七月二十日,江苏巡抚陶澍上呈《奏疏请升要缺同知折》奏称:苏州府督粮同知福隆阿患病回旗开缺在案,所遗苏州府督粮同知员缺系“冲、繁、难”兼三要缺,该同知驻扎苏州城外枫桥地方有准理商贾控诉事件,弹压染坊踹匠之责最为繁剧,非精明干练之员不足以资治理。据苏州藩司贺长龄会同署江苏臬司梁章钜详称,俞德渊奏调长洲县知县三年大计卓异,兴办三江水利勘估工程咨部展限,又因查办赈务出力奏奉上谕赏加知州衔。该员通达治体,器识远大,历俸已满三年,惟尚有接征道光二年(1822年)漕项未完一分以上,降职一级戴罪征收;又前在荆溪县任内经征道光元年(1821年)漕项未完二分以上,降职二级戴罪征收。两案与升补之例稍有未符,但员缺紧要人地实在相需,仰肯圣恩俯准现任长洲县知县俞德渊升补苏州府督粮同知,于省会要缺洵有裨益。七月二十三日,两江总督琦善、江苏巡抚陶澍具奏:“为复堪黄浦一路水利工程查验如式,并将办公各员复核定议折:专司总局之知州衔长洲县知县,现升补苏州府督粮同知。俞德渊实心实力,经理尤为得宜,应请旨交部从优议叙。”(陈銮等撰《重浚江南水利全书》第52页《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9册)。八月初一日琦善折:“专司总局之知州衔长洲县知县现任苏州府督粮同知俞德渊经理均属得宜,俱著交部从优议叙。”八月十三日内阁奏奉上谕:琦善等奏拣员升补要缺同知一折,著照所请江苏苏州府督粮同知准其以俞德渊升补。八月二十九日此奉到部,皇上当日朱批:“另有旨。”十月二十九日上谕“俞德渊由长洲知县升为苏州督粮同知”,奉委与江苏川沙厅同知李景峄在上海主办漕粮海运事,确定邹锡淳、河库道李湘臣、泰州知州王有庆为委员,前往天津随船交米。撰《酌拟交兑新运事宜》文。在荆溪时,经始义仓创修,当地士绅邮书来苏,合邑士绅将勒石以垂永久,撰《宜荆两邑在城义仓碑纪》。疏浚黄浦上游各淤,条陈海运事宜章程。十二月九日两江总督琦善奏称:“苏州府督粮同知俞德渊暂缓请咨,俟海运事竣再行请咨赴部引见。”(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明清史料档案登录号129688—001)。
  六月十六日,大侄思益媳生光暐孙。少泉、少隐两弟由江苏任所归。九月,大侄思益之在籍业师田砚农选拔贡生。知平罗知县徐保字在籍改设书院,寄助三百金,书示生童:“立志大、植品正、察理明、定见确、防己严、程功密、取法高、着力进。”胞兄俞德涵在籍响应知县徐保字号召捐义粮200石被传为佳话。徐保字在《道光平罗纪略》中写道:“为阖邑冠,无一粒勒索百姓,无一毫假手吏胥。”生母赫太淑人因泰宁侄、太平侄、舜华侄女、白玉侄女均患喉疯症相继殇,悲痛伤肝得气痛病,于十月二十四日卒于籍。
  道光六年(1826年)
  丙戌年。渊48岁。正月初一日撰《致潘太守》文。江苏初行海运业务总揽其役,亲手制定章程,工作成绩出色。同月,爱女思萱出生。二月,参加陶澍主持的海运初发仪式。门下士子任泰①中进士。在苏闻讣知生母在籍已卒数月并完祭,坐草席,枕土块,早晚请安祭奠。百日后到江苏云间书院邀请董国华撰写了《盛初公暨赫太淑人墓志铭》,江苏按察使署布政使林则徐赠《挽俞德渊母联》,督抚《题报江苏长洲县知县俞德渊之母在籍病故该员例应丁忧日期事》(奏折原文未找到),按时制奉讳归里,解职丁忧。军民攀恋不忍舍,平翰②录联赠曰:“至性至情,得天者厚;实心实政,感人也深”,贺长龄曰:“此人不愧斯语也。”六月旋里,在籍丁忧,举办丧葬事宜。同月十七日上谕:“俞德渊赏加知府衔遇缺升用,俟服阙引见后,遇缺升用上海县知县。”九月,合葬先母赫太淑人于先父盛初公墓,在墓旁搭建小屋守墓三年。是年,皇上大赦天下,恰逢平罗县专祀文昌帝君,广东海丰县人李于沆在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应邀撰写《重修平罗文昌阁碑纪》碑文,以示纪念。
  道光七年(1827年)
  丁亥年。渊49岁。五月初八日,蒋攸铦为两江总督。是年,渊称:“长洲、元和、吴县漕米折价长短不齐,长价至四两而止,皆系贫民小户;短价自二两以外,至三两上下不等,俱系富绅巨族,衿监捐职亦在其中,门户愈大,完米愈多,而价愈短。”(原载周健撰《嘉道年间江南的漕弊》)。是年,在籍守制丁忧,诸侄有缘受教。集生思益从学于县廪生宋西樵①先生。宁夏府城西门外,唐渠坝下张宅后葬坟九冢,相传即安徽宦游之祖墓,自高曾以下先茔体魄所在,德渊公恐墓前地被他人侵占,买张姓垄畔地作为坟前余地,种柳立石为界,宁夏县东乡镇河堡,南北庄中有祖坟三处,买左右族人粮田若干亩,并将本祖遗田九亩半作为祭田,批人耕种,按亩收钱,以供扫墓和祠堂祭祀之费。是年,口祥县人刘诗钟任平罗县知县;金和任平罗县参将。(《平罗县志》)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道光八年(1828年)
  戊子年。渊50岁。十月守制期满服阕引见奉旨:“仍发江苏原省以知府补用”,少泉四弟德洵随往。徐保字称:“俞陶泉同年时方起复,常于渠次①过从,相得甚欢②。”十月二十八日,大学士两江总督蒋攸铦、江苏巡抚陶澍奏称:九月二十九日奉上谕:苏松督粮道额腾伊督押帮船回苏交卸,加道衔苏州府知府陈銮才品兼优,勤明干练,历经委护道篆,办理裕如,堪以护理粮道。所遗苏州府印务查有知府衔、前任苏州府督粮同知俞德渊服满赴部引见,奉旨发往原省以应升之缺升用,现已到省。该员有守有为,官声素著,堪以署理。皇上朱批:“另有旨!”十一月摄苏州府,清厘积滞八十余案。撰《禁添设茶馆示》文。同月十五日,蒋攸铦奏奉上谕:“补授俞德渊为常州府知府”。十二月擢常州府知府,未任,调江宁府。十二月到任,任内支持乾、嘉、道三朝元老潘世恩长子潘曾沂③试行区种法。据潘曾沂撰《小浮山人年谱④》载:“府君常言:人生一日不能废五谷,则不能轻弃其田。田制之坏,田价之贱,土之瘠,农之惰,租之薄,赋之重,莫甚于吾吴,患尤在今日。惟区田之法行而后民有余谷,而后可以讲积储考储。古昔证诸见闻,信以为必可行,遂试种于娄郊,果大获丰收。时俞陶泉太守德渊亲赴迎春所、柳仙堂奖赏田农,插花饮酒,一时传为盛事。属王椒畦丈作《区田观获图》。”是年,巡抚陶澍、布政使梁章钜购张姓房屋建江南名宦祠,俞德渊、陈銮、王有庆、李景峄、陈经、王锡蒲、杨承湛、熊传栗、石韫玉、韩山封、尤兴诗、吴廷琛12人主其议(《沧浪亭志》)。俞德渊作联曰:“志笃胶庠襄礼乐,功存桑梓著文章”。(顾震涛《吴门表隐·附录二》369页,原文为“俞郡尊德渊赠联云:志笃胶庠襄礼乐,功存桑梓著文章。”)是年,宋西樵先生赴陕参加乡试,集生大侄思益从学于甘肃武威张仰山。浙江归安人徐保字复任平罗县知县;张作友任平罗县参将;甘肃皋兰人李国秀任平罗县守备。(《平罗县志》)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道光九年(1829年)
  己丑年。渊51岁。年初撰《呈蒋励堂节相》文。四月十六日,大学士两江总督蒋攸铦、江苏巡抚陶澍奏称:江宁府知府余霈元升署徐州道,钦奉上谕查有常州府知府俞德渊奉旨赏加知州衔,奏陛苏州府督粮同知,委办海运事竣,赏加知府衔,因丁忧回籍服满赴部引见奉旨加一级升补同知,该员到省后委署苏州府知府篆务,旋奉上谕常州府知府员缺著俞德渊补授。该员老成明练,为守兼优,调补江宁府知府实堪胜任,惟因署篆苏州府尚未到常州府,臣等往返札商意见相同合无。仰恳圣恩俯准以俞德渊调补江宁府知府。该员系现任知府,调补知府衔缺相当,毋庸送部引见,所遗常州府知府员缺遵旨即以陈肇补授,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训示。皇上朱批:“另有旨!”四月二十八日上谕蒋攸铦奏“准俞德渊调补江宁府知府”,令知江宁府。五月七日,蒋攸铦奉上谕:“奏遴员调补省会首府要缺一折著照所请,江宁府知府员缺准其以俞德渊调补,所遗常州府知府员缺著即以陈肇补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明清史料档案登录号129882—001)。南京上新河久塞,绅士禀请挑浚,俞德渊到任后招集绅商劝捐,旬日间得金三万余两,其事举行,民咸称便。建议疏浚省城内外水利,先自洪桥至北河口,次自石头城至草鞋夹,次及秦淮青溪、运渎、城壕。省中有凤池书院废矣!买隙地倡建贡院,久未修葺,土坏木腐,试日天雨泥水没股际。府君奉大府檄,捐廉募资、扶仆易朽、浚深为沟、平砥为道,溷圊之所皆甃以石,又买民地,墙屋一新,并增广号舍1109间,计工一载,可垂久远。应试之士谓:“非委使君督办,恐无此周固也!”是年陪同蒋攸铦、林则徐等游览沧浪区复旧祠,即兴赋联。修建上新河张、许二公祠。应绅士所请,在聚宝门八祠外,春秋增祀于清端(成龙)、于襄勤曹公、方公诸祠。于普济育婴等堂,既核实办理,又于民捐民办之恤婺同。善堂查核积年入出,详复始创章程,遴选公正董事二人总理,每年另派二人轮值稽查,年终按账结算,揭榜晓示补恤。城中赌风大炽,开场者不下十处,公廉得其实,按名逮究,其风顿戢。撰《禁赌博示》。童生肄业、凤池书院逢课时谆谆训励,亲为批阅,以其地狭隘,捐奉购旧内孙氏五亩园,改建而恢拓之。学使案临唱名时,生童拥挤陋习已久,时为提调严申约束,两栅栏各悬灯树帜,序立名牌,鱼贯而入,士气为之一肃。凡遇考试及书院月课,诸生童甚严,有善奖之,有过饬之,有争讼平之,有困乏给之,诸生童感其化,皆能力学敦行。是年撰《致同年某公》《谕江宁府诸生》。谕内阁、琦善等奏、覆勘水利工程查验如式。并将办工各员覆核定议一折。江苏兴办太湖水利。前据魏元煜等奏、验收黄浦一路。挑工完竣。请将办工各员分别留工议处议叙。降旨交琦善等覆核具奏。兹据该督等查验各工。并无偷减虚糜情弊。访查承办各员尚属认真。惟所办工程。较原估只四分之一。工段无多。所有苏州府知府额腾伊、前任松江府知府杨树基、前署青浦县李宗颖、前署华亭县王青莲、及随同办工之嘉定县县丞姚大成、均著毋庸议叙。至总催工程之苏州府总捕同知范博文、专司总局之知州衔长洲县知县现任苏州府督粮同知俞德渊经理均属得宜,俱著交部从优议叙。(原载《大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朝实录》12)。苏州娄门一带有许多名人轶事。茅成从徐达攻娄门,张士诚兵突出,中叉死于郛。娄门人刘敩(字典生)有文名起义事被执,与次子洪鹰(字一柱)不屈被杀,长子洪席(字为城)自焚死,祔祀复旧祠。移居娄门顾充永(字长发)因不屈受刃死,其子凤山(字鸣岐)冒锋镝寻父尸得血衣,葬三乡庙侧,终生庐墓,哀感行人。知府俞德渊赠“父忠子孝”匾,联云:“惟全受斯克全归,餐刃饴甘,慷慨杀身成志士;非此父不生此子,抱衣血染,艰难营葬恸孤儿。”后追旌其闾,郡绅石韫玉、何桂馨撰传。(《苏州市志》之《吴门表隐》)
  是年,鉴塘三弟德源送陶泉妻安淑人并长子东生、次子葆素、金廉(字汝砺)婿、女儿思萱、长媳杨孺人、次媳赵安人、长孙光昱、外孙金士迈赴任所。大侄思益应宁夏县童子试,县试第一名、府试第二名、院试入学第一名;四侄晓帆应平罗县童子试,县试第三名、府试第一名、院试入学第九名,复试第一名。次子葆素媳赵安人在江宁府署生光晫孙。十一月,思益媳生光昺孙。玺和任平罗县参将;甘肃临夏人蒋世荣任平罗县守备。(《平罗县志》)
  道光十年(1830年)
  庚寅年。渊52岁。在江宁府知府任内。为严禁私铸小钱,拿办摊赌各犯,设立夜巡条规,究惩讹诈土棍。撰《禁行用私小钱文示》。正月二十日,以两淮盐务弊坏已极,私贩众多,引滞课亏,帝命湖广、江西、河南、两江督抚严禁私盐。四月十二日禁运铜、铅船只夹带私盐。两淮私盐巨商黄玉林贿结巡役,串通官府,私自贩盐,连樯成帮,器械林立,辘轳转运,长江千里,呼吸相通。闰四月初一日,命密速掩捕杀。六月,宣宗以两淮盐务混乱授陶澍为两江总督。初四日撰《酌改施药事宜示》文。三四月间撰《禁捏控示》《札各属》文。九月,前督蒋攸铦卒。翰林同年吴名坦卒,其子幼孤,鸠千金恤之。是年冬,皇上派使臣户部尚书王鼎、侍郎宝兴赴江宁,与两江总督陶澍商量盐政改革事宜。使臣等想要停止官商盐,使盐归盐场或盐户,按盐场或盐户征税。应陶澍之命,俞德渊被邀陈述自己的主张,列举事实,发表见解(见《俞德渊传》)悉被采纳。十二月二十一日奏定《两淮盐务章程》。任内撰《禁赌博示》《禁机匠匪徒人等聚集滋事示》文。
  闰四月,鉴塘三弟德源自江苏任所归。秋,集生大侄思益偕侄媳安恭人、晓帆四侄、光暐孙、光昺孙赴江宁任所,十月抵署,思益大侄偕次子葆素、晓帆四侄从学于温翰初①先生。是年,镶白旗人讷恩登额任平罗县知县;云南人刘紫玉任平罗县参将。(《平罗县志》)
  道光十一年(1831年)
  辛卯年。渊53岁。杨振麟由广东道员升调两淮盐运使至今尚未来江。陶澍接奉谕旨:将平素深知者酌保一员奏请。陶澍查有江宁府知府俞德渊清淳练达,猷守兼优。虽于盐务向非熟习,观其平日办事有体有用,条理分明,堪胜两淮之任。惟查运使一缺例由俸深道府升补,俞德渊在知府任内例俸未满三年,可否升补抑或暂行升署伏候圣裁。皇上朱批:“另有旨!”正月二十七日奉上谕:“两淮盐运使员缺著俞德渊升署。”(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明清史料档案登录号132514—001)。俞德渊二月到任两淮盐运使兼护盐漕察院,集生大侄思益随送眷属至扬州任所,但见署中戏台联云:“新声谱出扬州慢,明月听来水调歌。”同月,两江总督陶澍受命兼理两淮盐政。是月俞德渊撰《甄别孝廉示》;撰《复陆心兰方伯》。三月初二日辛卯开纲。撰《禁各役及杂色人等需索示》,建议淮北推行票盐,陶澍博采众论。三月初八日,两江总督两淮盐政陶澍撰呈《据情代奏恭谢天恩事》一折称:新任升署两淮盐运使俞德渊禀称:“窃德渊甘省下士仰沐国恩,由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选授安徽建平县知县,奉旨调补江苏荆溪县知县,荐升江宁府知府。本年(1831年)二月接奉檄行。二月初十日奉上谕:‘两淮盐运使员缺著俞德渊升署。钦此。’奉饬即赴新任等因,德渊遵于二月十三日交卸江宁府事,十六日行抵扬州,接受运司篆务。伏查近年以来,两淮鹾务盐引滞销,致亏国课,前奉会同钦差大臣议奏:‘删浮费以轻成本,减盐价以冀畅销。’现当立法之初,均须厘定,德渊自顾庸愚,深以不克胜任为惧,惟有竭尽愚忱,事事力加整顿,随时随事禀商奏办,以仰报高厚鸿慈于万一,所有感激下忱伏乞据情转奏。臣谨循例恭折代奏,叩谢天恩,伏乞皇上圣鉴。”皇上朱批:“知道了!”三月初十日,两江总督陶澍奏奉:“江宁府知府俞德渊升署两淮盐运使,所遗员缺查有扬州府知府黄在厚堪以暂行调署,所遗扬州府知府员缺查有遗缺知府恩龄堪以暂行署理。”朱批:“知道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明清史料档案登录号239948—001)。三四月间撰《复陆心兰方伯》;五月间撰《呈贺耦耕师》文。五月初四日奏称:“官盐滞销,民间既无官盐,不得不向民贩购买;灶丁积有余盐,亦不能不卖与民贩。著淮北畅岸,仍归商运;其余滞岸即照山东、浙江票引兼行之法,分设行店听民购买,运往售卖设立税局,给以票照,酌量试行。”提出淮北于来年推行票盐法。是年扬州水灾,俞德渊或出私钱散给饼饵,或请公项分设粥厂,或倡捐输,俾穷黎自冬徂春,均资接济生全甚众,在人耳目。任内撰《致王竹屿》《谕淮商》文。
  是年,山东德州人田元春任平罗县知县;正蓝旗人双录任平罗县参将。(《平罗县志》)
  道光十二年(1832年)
  壬辰年。渊54岁。正月壬申日(即阳历2月24日),就陶澍奏降调道员委令会办淮鹾一折,皇帝谕内阁:“淮北盐引滞销各岸,前据该督奏准于海州所属之中正、板浦、临兴、三场要隘设局抽税及贩运价值给票事宜,必需熟悉鹾务之员责成经理,以期行之有济。江苏降调淮扬道邹锡淳著准其前往淮北。”(原载《清实录道光朝实录》93)。二月十六日奉宫保尚书陶澍命,与前淮扬道邹锡淳分路查勘淮北诸盐场及运道,筹议设局收税章程,合著《筹议设卡防私章程》。二月,梁章钜奉命护理江苏巡抚,曰:“江省吏才最盛,余历任所荐举守令不下数十辈,皆执弟子礼甚恭。如俞陶泉德渊、李石舟国瑞两都转,皆实不愧循卓之称,尤往来于余心不释云。”(原载梁章钜《归田顼记·卷八》之《退庵自订年谱》)三月二十四日,林则徐在河南归河厅查验料垛之际,接补授江苏巡抚谕令。四月二十六日,宫保尚书陶澍偕林则徐、梁章钜、张井、俞德渊、邹锡淳、李湘苣、陶廷杰、李彦章、谢元淮等巡视海州,登云台山(花果山)华严阁,作“印心石屋”诗会。(原载《连云港市道教大事记》)是日,陶澍作《蟠龙丈人歌》题《蟠龙丈人碑》;作《陶云汀登东海云台山》七律四首,和者数百人,俞德渊作《次韵〈陶云汀登东海云台山〉》四首相和,后来被同行者谢元淮收录于《云台新志》。此次魏源同登云台山。七月五日,林则徐接任江苏巡抚;下旬赴江宁监临江南乡试秋闱,整饬科举考试弊端,常延请俞德渊、魏源等商议兴利除弊事宜。八、九月间谕内阁陶澍奏降调道员委令会办淮鹾等语。淮北盐引滞销各岸,前据该督奏准于海州所属之中正、板浦、临兴三场要隘设局抽税,及贩运价值,给票事宜,必需熟悉鹾务之员责成经理,以期行之有济。江苏降调淮扬道邹锡淳著准其前往淮北,督同监掣分司各员察勘情形,会同地方官确细筹办。其一切给票抽税章程,仍与该署运司俞德渊会议妥办。(原载《大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朝实录》29)。十月,俞德渊兼护盐政印月余。是年撰《复贺耦耕师书》《复赵菊言方伯》文。任内撰《禁江船夹带示》文。
  正月,温翰初先生启程赴都参加会试。是年,少泉四弟德洵携思益大侄及次子葆素、晓帆四侄赴陕参加乡试;东生长子思震回籍参加岁试,五月抵陕。八月,集生大侄思益同次子葆素、晓帆四侄入乡闱均未中式,十月抵家。十二月十八日卯时,东生长子思震卒于籍,时长媳东生妻杨孺人随侍两淮都转任所,闻讣一恸,几不欲生。慰谕:“凡为妇者,夫既亡当以代夫抚孤为重,不以从夫殉节为能!”
  是年,北京大兴县人萧国本任平罗县知县;甘肃临夏人蒋世荣任平罗县参将;宁夏县人李殿元任平罗县守备。(《平罗县志》)
  道光十三年(1833年)
  癸巳年。渊55岁。二月十二日,两江总督管理盐务臣陶澍奏称:两淮盐务事体繁重,运使一缺尤难得人。江宁府知府俞德渊堪以胜任,惟历俸未满年限,或补或署恭候圣裁。该署司到任二月内两年期满,查该署司品著端方,心存诚正,自抵任莅事正值盐务疲敝已极,与无可措施之中设法招徕,竭力筹运,两载以来,纲食盐引运销渐畅,前因淮北商运不前,另筹详请试行票盐,数月之内已运过二十万三千一百余引,于年额应销之数全完,加带之数亦竣,且于年纲加带之外,尚有溢运之盐数万引,是年淮北鹾务业已著有成效,淮南亦颇行起色,督理得宜,实属称职之员。兹署运使俞德渊由知府升任,系属衔小缺大,应以两年为限,援例专折具奏,仰恳圣慈将升署两淮盐运使俞德渊加恩俯准实授。如蒙俞允,该员感激鸿施,固应倍加捐糜,而臣亦藉收指臂之助,于鹾务实有裨益。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训示。皇上朱批:“另有旨!”二月二十六日内阁奉上谕:“陶澍奏升署运使两年任满恳恩俯准实授一折升署两淮盐运使俞德渊,自任事以来设法招徕,竭力筹运,办理尚属认真,俞德渊著加恩准其实授”。四月,与陶澍、林则徐议禁鸦片、铸银币事。九月十一日夜,徐保字开船行至扬州患虐,陶泉都转留榻于题襟馆中延医治虐,至二十六日启程①。扬属数患水,俞德渊倡捐巨万,日煮糜粥数十锅,肩于市以食饿夫。撰《禁盐厮质押官件示》文。秋滨江溢,洲圩沉没,知县郑祖经(字西峰,浙江人,道光十一年莅官)采纳县人华汝仁募捐修圩之议,劝捐筑滨江圩岸,请于盐运使俞德渊、知府豫益集款万余金,俾各洲领款修圩,以工代赈。道光十四年(1834年)更借帑修筑瓜洲圩堤,秋大熟。(原载政协扬州市江都区《江都历史文化(中篇邑境史话部分)》《清代江都县知县简记》一文)。
  七月,徐培琛撰文:措资捐复,处分以俸满截职。知府引见奉旨仍回原衙门行走,上意盖恕往愚之最口后此之,更能献可替否以答圣明也。因离家已久请假修墓挈眷难旋,决计复我旧庐,将卜一丘一壑聊以永年,故作卜宅诗云:“数竿修竹好为邻,更欲茅庐傍水滨;携杖寻春过桥去,万山青处一闲人。”又绘成一图以写其趣,盖鸟倦知还翔而后集之意,然未知何日能遂此愿,上出口之后托钵而行,途中知交谬相许,可解囊相助,遂得不窘。行至扬州,都转俞陶泉同年雅意留宾遣子就学,告之制军陶云汀恩师延主讲,糜凡宅宇、厨灶以及床榻帘几无一不备,且馈问之使不绝于道,宾至如归。未足,喻其恳至也。
  是年秋,同年进士徐培深因在朝廷获罪,罚俸离京返回故里,路过扬州时身无分文,俞德渊挽留其教儿子读书,并禀报两江总督陶澍,使徐培深及时解除了危难。
  是年,少泉四弟德洵偕葆素姑母庄孺人、次子葆素、晓帆四侄、庄文荣外甥及甥媳贺氏赴两淮运司任所。十月,四弟德洵归里,陶泉撰《致张介侯大人》信札讬交西安青门玉溪同年转至介侯大人。集生大侄思益在籍参加岁考获一等第三名,补食廪饩。少隐五弟德清次子思泰出生。浙江省会稽县人邵煜任平罗县知县;青海省西宁人高俊任平罗县参将;宁夏府宁朔县人邵蕙任平罗县守备(《平罗县志》)。是年,知县邵煜等人资助前任知县徐保字印制《平罗纪略》100册,得以四方流传。
  道光十四年(1834年)
  甲午年。渊56岁。年初撰《札淮南监掣厅》一文。二月十七日与赵盛奎(字菊言)、赵廷熙(赵友兰)在林则徐舟中共进晚餐(《林则徐日记》)。十八日,邀林则徐到舟中共进晚餐(《林则徐日记》)。十九日,与赵菊言、杨簧到林则徐舟中共进早餐(《林则徐日记》)。四月二十四日,前两淮盐运使王凤生(字竹屿)在金陵作古。五月初十日,为《许淑慧三十六湖楼图》题跋。七月二十九日,与邹锡淳、李彦章在林则徐舟中共进早餐,在新开河舟中话别(《林则徐日记》)。九月二十一日,与李彦章及扬州守、令、丞、倅等,过江来见林则徐,受李彦章之邀,陪林则徐共进晚餐,三更至丹阳闸话别(《林则徐日记》)。十一月十五日,与扬州府、江防厅官员见面,一起面见林则徐,在少穆寓中同饭,李彦章、豫莲塘均在(《林则徐日记》)。十六日,邀林则徐、李彦章在舟中共进晚餐至二更(《林则徐日记》)。是年,按察使李彦章、郡绅石韫玉、吴廷琛、顾沅在定慧禅寺后盖亭奉碑倡建苏公祠,俞德渊率部属捐廉俸银鼎力相助,总督陶澍、巡抚林则徐、织造豫堃、布政使陈銮、按察使怡良同率捐,各界名流积极响应(《苏州定慧寺沿革》),江南人称俞德渊为淮南盐业史上41个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一。是年撰《谕灶户》文。
  春,鉴塘三弟德源由扬州两淮运司任所归。五月命集生大侄思益赴扬州任所。七月,集生大侄思益奉命赴扬州任所。八月,集生大侄思益路过陕西省入闱乡试未中式,十月抵扬州官署命管家务,先后与陶澍、林则徐、梁章钜、贺长龄相识,援筹备例,报捐布库大使。是年,正白旗人西拉通阿任平罗县参将;甘肃张掖人刘玉得任平罗县守备。(《平罗县志》)
  道光十五年(1835年)
  乙未年。渊57岁。
  一月二十九日,渡江前往丹徒镇,等待与林则徐会面,受赠林则徐书法作品(《林则徐日记》)。
  二月初一日,晨,林则徐泊舟都天庙前入庙行香。俞德渊与李彦章分别到林则徐舟中,送去了招待用的食品,林则徐留与同饭,因第二天(初二日)要对书院进行审核,晚饭后别去(《林则徐日记》)。初二日,甄别书院。二月初三日,遣人给林则徐送去邸抄,告知会试座师官曹振镛师特谥“文正”,邸抄于午后在丹阳程中送达(《林则徐日记》)。二月十八日,苏公祠建成。黎明,林则徐前往苏州城隍庙致祭完毕,又至定慧寺祭苏文忠公祠(《林则徐日记》)。渊陪林则徐、陶澍、李彦章等相聚于祠中啸轩。陶澍题匾额:“心境奇绝”,赠联曰:“吃惠州饭,和渊明诗,陶云吾云,书就一篇归去好;判维摩赁,到东坡界,人相我相,笑看二士往来同!”林则徐就墨挥毫:“岭海答传书,七百年佛地因缘,不仅高楼领白傅;岷峨回远梦,四千里仙迹游戏,尚留名剎配黄州。”按察使李彦章作联曰:“江海宿缘深,片石犹留古吴郡;轩楹遗址拓,瓣香长溯旧苏斋!”画家黄均(谷源)作《雅集图》。渊撰联合和,惜今不可得!
  四月初八日,受林则徐邀,与李彦章一起渡江前往少穆舟中共进晚餐(《林则徐日记》)。初九日立夏,江苏巡抚林则徐赴镇江,俞德渊邀请李彦章陪林则徐游焦山十六房头诸景,历游自然庵、海西庵(巨超住)、水晶庵(有张文贞字)、海云庵、海若庵、观音崖(山后)、别峰庵(山顶)、香林庵(有宝相花)、石壁庵(有张樗寮《金刚经》石刻)、海门庵(竹多而佳)、松寥阁等胜景。友竹庵、文殊阁、碧山庵、云深庵、玉峰庵五处景点因坍塌无僧未至。在松寥阁饮宴后于上灯时候送林则徐归。林则徐非常谦虚地说:“余谓陶泉、兰卿文字之乐当让若辈(你们)矣!”(《林则徐日记》)。
  四月初十日,李彦章邀陪林则徐游金山十二房头,在帆影江声楼上用早饭。饭罢天阴,申刻雷雨数阵,未得即归。因林则徐去方丈处观坡公玉带附录:水月楼、慈云阁、浴日楼、壮观楼、精法楼、佛印山房、印月楼、西来阁、友月楼、华藏楼、大士楼、海岳楼。
  四月十一日,晨,雨,前往金山寺内龙王庙拈香申谢,李彦章复邀至楼上吃素面,回舟后与林则徐话别(《林则徐日记》)。
  六月,奏销甲午纲后,深虑楚西积引未销,商力将乏,请以乙未纲盐分十年带运,撰呈《详陶制军宫保》一文。
  七月二十七日,与李彦章一起到丹阳,陪林则徐去张家渡视察闸工、石料、椿木,遂在李彦章舟中吃饭。(《林则徐日记》)。撰《致前徐州守张丹邨》文。夏间,取唐代诗人王维(699—759年)诗词语意,命画工作《水穷云起图》。
  九月十七日,渊由扬州赴江宁谒见江南主考官卓海帆(嘉庆丁卯陕甘乡试俞德渊座师官)。林则徐赴江宁府署见新举人、饮鹿鸣宴,两主司(林则徐、署江苏巡抚杨簧)、制府(两江总督陶澍)、方伯(福建布政使贺长龄)、提调、监试(卓海帆)、两观察(江安督粮道唐鉴、署江苏按察使江宁盐巡道积拉明阿)及首府皆在座,林则徐邀俞德渊入座,观剧三部至亥刻。
  九月十九日,林则徐题卓海帆《沧浪话别图》。受陶制府邀,陪林则徐、两主司宴饮,贺长龄(耦耕)方伯到福建赴任,刚刚绕道来江宁府署,一起用宴,观剧三部。(《林则徐日记》)。撰《再呈贺耦耕师》文。
  九月二十日,黎明,陪林则徐赴贡院邀卓秉恬、单懋谦整日游,出南门,登报恩寺塔,又同至雨花台,出水西门至莫愁湖,陶澍、贺长龄先后亦至,在湖屋吃早饭后,陶、贺各欲他往。渊与两主司陪林则徐由水西门外沿城行,入旱西门至清涼山,登翠微亭远眺,又至随园小坐,复过小桃源,风日晴暖,游人皆忘登顿之劳,酉刻席设妙相庵,陶澍、贺长龄二公皆至,夜饮至三更散。
  九月二十二日,林则徐赴督署辞行。中午到瞻园与杨簧(号竹圃)同作主人,演剧两部,设筵四席,客有七人:两主司、制府、贺方伯、俞都转、唐(唐鉴)、积(积拉明阿)二观察各欲聚谈,仅坐两席,行酒颇密,三更散行(《林则徐日记》)。
  九月,无锡县知县谢元淮抵金陵将赴无锡本任,两淮盐运使俞都转亦在会垣(省城),陶澍谕以淮北票务时与两淮北盐运使商定,令谢元淮仍赴板浦。谢元淮深知,票引之盛,莫盛于道光十三、十四两年,而奉行者未能悉臻尽善,利兴而弊亦潜滋,遂多次请辞,但不为采纳,旋奉檄署理海州分司,于十一月十六日接任童廉为海州分司运判。海州分司是两淮盐运使下属的一个机构,代盐运司直接管辖盐场之盐政并负纠察之责。各盐场设场大使一人,执掌场课收纳、产收缉私等。
  十月,俞德渊因感风寒由江宁返回扬州两淮盐运使府署。
  十一月初三日,俞德渊的三弟鉴塘公德源在籍病卒,少泉公、葆素、思晋等家人从甘肃平罗头闸老家出发前往江苏扬州报信。
  十一月中旬,俞德渊疾病复发,陶澍见而忧之。
  十一月十一日,两江总督陶澍出发进京入觐,江苏巡抚林则徐奉旨署理两江总督。陶澍浦上临行,俞德渊呈《详陶制军宫保》一文。在赴京入觐途中,陶澍贻书劝以息心节养,渊感公意笃而未忍决。
  十一月十三日(1836年1月1日),林则徐在苏州写信向李彦章了解俞德渊的病情说:“日来陶泉之病闻稍轻减,未知果否?究须代理否?甚以为念。”(林则徐《致李兰卿书》)。
  十一月十五日,林则徐赴江宁第一次接署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
  十一月二十八日(1836年1月16日),林则徐接俞德渊禀报:“于十月内偶患外感发为寒热,尚能照常办公,今一月有余寒热虽止,而精神渐觉萎顿,恐致因病误公,禀请给假两月遴员代理,俾得加意调治。”是日,俞德渊撰《呈护制军林少穆师》一文。
  十一月二十九日,晨,林则徐为陶澍57周岁祝寿后,接“俞陶泉都转请病假两月,委姚莹(字石甫)代理”书(《林则徐日记》)。是日,陶澍已在京觐见。陶澍说:“蒙恩奖励有加,至再至三。连日垂询一切,谆谆如家人父子。请假一月修墓已蒙恩准。”陶公展觐荐曰:“其才可大用。”
  十二月初三日,陶澍得俞德渊书信,回信曰:“知尊体日愈,仍以姚莹暂行代理一、二月,自更调养速痊也。”陶澍在京承蒙皇上先后五次召见,期间陶澍将俞德渊的病情向皇上作了禀报,皇上不止一次地念叨说:“俞某做官甚好,朕所素知。盐务也办得甚好。”陶澍回皇上说:“俞某系地方好官,若论盐务,却是掯了他的。”皇上面带微笑地说:“这也没法,不得已掯住他的。”
  十二月初四日(1836年1月21日),陶澍得御书“印心石屋”匾额(拟于初五日晨具折谢恩)。是日,俞德渊交卸盐运使职务,林则徐即委交卸淮南监掣同知尚未起程赴部引见的姚莹代理。俞德渊服药调理,病情稍觉轻减。
  十二月初七日(1836年1月24日),林则徐上呈《查明江苏各官署俱无买食鸦片烟折》奏报:“兹届道光十五年年终奏报之期,据署江苏按察使积拉明阿、两淮盐运使俞德渊先后详报,文武各署查明并无买食鸦片烟情事,呈请具奏前来。臣复查无异。所有臣署内亲属、幕友以及长随、书役(吏)人等均无前项情弊。即各关监督并兼管之盐务,专辖之营员各衙署,亦无阳奉阴违之事。”奏请皇上恩准。(《林则徐全集》第671页。据考证这是俞德渊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也是林则徐关于俞德渊禁烟问题的唯一一件奏折)。当日(1836年1月24日),林则徐在《盐运使俞德渊病假委姚莹代理片》中称:“臣查俞德渊平日办事,无论巨细悉出亲裁。道光三、四年间,臣任江苏藩臬,俞德渊为长洲首县,办理灾赈,竭尽心力,民情十分爱戴,至今州县无出其右。洊升运司以来,值鹾务极难之际,该司刻苦勤劳,未尝一日稍懈,实为不可多得之员。此次力疾办公,经督臣陶澍进京过扬目睹情形,与臣札商委员代理俾资静养。兹据禀寒热虽愈,而精神渐觉萎顿,显因用心太过之故,自应仰恳圣恩俯准给假两月,俾该司安心静摄,以期迅速就痊。其运司篆务查有升署淮南监掣同知姚莹于请升及保举案内应并案赴部引见,现已交卸监掣之任,尚未起程。该员才守兼优,盐务熟悉,堪以暂委代理。所有运司患病请假委员暂行代理缘由谨会同护理江苏巡抚臣陈銮合词具奏。”当日(1836年1月24日),林则徐奏《密陈司道府考语折》中道:“余出具切实考语恭呈御览:两淮盐运使俞德渊,甘肃进士,年五十八岁。心正品端,识周虑密,勤劳刻苦,一力筹公,实为不可多得之员。现在患病请假,已委员暂行代理。”
  十二月十四日,吏部稽察房接林则徐《盐运使俞德渊病假委姚莹代理片》。
  十二月十五日,俞德渊忽患泄泻,弥留之际指着卧室里悬挂的王文成公画像念念有词:“文成年止五十八,吾正与之同岁,是为不孝也!”赋诗曰:“四大皆空,一丝不挂,解却尘缘,乘云潇洒,去来之际,若有神悟者。”
  十二月十六日,皇上最后一次召见陶澍,皇上再次说:“俞某做官甚好,若因他盐务办得好,就把他掯住了不能升动,也不是道理。但实在无可换之人,没奈何。你说他现在患病,必须调养速愈才好也。”陶澍感慨道:“圣意肫肫如此,足征天鉴之昭明,迥出千古圣神之上,令人感激无地也。”是日,陶澍辞谢皇上,准备返回假归修墓。
  十二月二十日,皇上看到吏部转来林则徐十四日为俞德渊奏奉请假片后,朱批“依议!钦此。”(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明清史料档案登录号211686—001)。俞德渊医治弗效,于当日(1836年2月6日)酉刻(17~19时)在扬州两淮盐运使任所疾终。除集生大侄思益外,兄弟子侄俱未在署,长孙(尚幼)光昱承受丧祭重任,内外事皆由思益经理。林则徐当即委托姚莹全权代理管理俞德渊家人,负责操办丧殓事宜。
  是年,少泉四弟德洵复率葆素、晓帆由扬州赴陕西参加乡试,均未中式。书田五侄在籍入宁夏县学。山东菏泽县人马兆图时任平罗县知县(《平罗县志》)。
  俞德渊逝世后发生的事情
  道光十五年(1835年)
  陶澍先于十一月十一日已起程出京,计划于正月底、二月初抵家修墓,端午节前后返回江宁。十二月二十二日林则徐在江宁接姚莹书信,知俞陶泉都转于二十日酉刻出缺,十分惋惜,长叹了一口气。他在致姚莹的一封信中深情地说:“顷忽闻陶泉之变,悲悼痛惜,大难为怀。弟十余年前在吴门与陶泉同办地方事,心折久之。此数年中,邗上鹾纲非斯人安能搘拄?弟方惜其仅效此官,不克立乎其大,谁知竟以此终乎!人才难得,窃为之挥涕不止,不知云翁闻之,又何以为情也。陶泉身后布置,想在盛心规画之中,兹不多及”(林则徐《致姚石甫书》)。林则徐作挽联“拯溺日同心,才德兼资,如此循良曾有几?筹鹾今尽瘁,设施未竟,毕生怀抱向谁开”(梁章钜《楹联续话》)悼之。
  十二月二十六日,林则徐呈《盐运使俞德渊出缺请旨简放折》奏称:前因运司俞德渊患病,奏恳圣恩给假两月调治,其运司篆务暂委升署淮南盐掣同知姚莹代理在案。兹据姚莹禀称“俞德渊于十二月初四日交卸后,服药调理稍觉轻减,迨至望间忽患泄泻医治无效,于二十日酉刻出缺”等情,臣查该司俞德渊在任五载,于盐务一切事宜刻苦勤劳,未尝稍懈,前因患病恳请给假,原期安心调摄迅速就痊。讵意心气大亏,调治未能见效,遽尔出缺。当此整饬鹾务之际,所遗两淮运司员缺,钩稽课饷,综核转运事宜尤关紧要,相应请旨迅赐简员补放以专责成。其新任运司未到以前,即以代理之姚莹护理不致贻误。理合会同护理江苏巡抚臣陈銮合词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
  十二月二十七日,报信家人日夜兼程56天后赶到扬州任所,思益方知父亲鉴塘公亦已疾终,亲人罹遭两处大故。俞德渊的遗孤安淑人和长孙俞光昱恳请恰在兰州藩署的甘肃布政使梁章钜,速将讣讯转递平罗家乡,梁章钜“忽接陶泉之讣,为之涕如绠縻”,当即手挥一联:“殚心力以报所知,一代长才出甘陇;处脂膏而不自润,千秋遗爱满邗江”,派人飞章入告。惋曰:“惜其用心太苦,精力骤衰,位不称才,年不副德。”
  十二月二十九日,陶澍返程行抵北京丰台长辛店,因在途次不能及时知晓俞德渊病故消息的陶澍,写信告慰俞德渊:“专心调养,计正月即可痊愈,接由印篆。”
  道光十六年(1836年)
  正月初八日,陶澍旅次河南郑州。忽接姚莹来函“惊悉陶泉做古,不胜骇痛之至,真梦想所不到也。”陶澍多年不归,幸得请假南旋,闻此噩耗,诚恐鹾事稍有跌驳,不得不赶回商酌,妥切办理。
  正月初九日,陶澍奏呈《为途次闻运司出缺折回江省请旨简放折》称:臣由两江述职入觐,陈下情乞假回籍修墓并顺道阅兵一路南行,正月初八日旅次郑州,护理两淮盐运司、淮南监掣同知姚莹专差急禀:“盐运使俞德渊因患病暂假调养仍念念在公,口讲指画日夜不息,至十二月二十日痰壅气喘出缺。”伏查:俞德渊由庶吉士散馆改知县,蒙恩荐擢今职,循良笃实,官声最优,在两淮五年适当疲弊之后殚精竭力,刻苦支持,以致积劳成疾,竟至一病不起。该员有亲子已回甘肃应试,仅有幼孙在署,身后萧然,姚莹现为照料。惟是两江盐务经该员一手料理,甫经得有头绪,正拟疏新导滞,愈期起色。臣于淮鹾因阻隔长江,且所管较繁,仅总大纲未及,细为经理。兹该员既逝,主持乏人,实恐甫经扶起之局又有顿蹶。悼惜之余转增焦灼。因思告假修墓,臣子之私情在圣主体恤下情无微不至,得荷恩施格外而公务紧要,情形朝夕不同,在臣职又当权量缓急先公而后私计。臣顺道回籍阅兵,两省周历须至半年之久。臣于陛辞之际仰蒙垂厪谆谆。计算路程谕以为时较久,两江各务能否放心?臣敬聆之下钦钦在抱,旋于直隶境内接奉廷寄,始知汉岸缺盐之语,兼闻冬令久晴,徒阳乏水,漕兑紧迫,海塘方修,诸务纷乘,署、都、护、抚诸臣日不暇给,忽又运司出缺,鹾务綦难。臣再四思维,此时公务为重,应即由汴梁改道归德至临淮,抵江宁省城不过十余日即到,赶回本任筹商料理一切,所有江西及安徽南路奉命阅兵,臣应俟盐务得人料理粗遂,并催送全漕渡黄后,臣即赶趁秋凉前往校阅,届期仍恳乞天恩准臣于江西事竣送印,交江苏巡抚暂行兼署。臣即顺路回家省墓,由水路回江月余可到,不致稍有耽延,合并陈明所有。臣现在途次,折回缘由并两淮盐运使缺关系紧要,谨缮折具奏请旨简放以重职守。皇上朱批:“另有旨片留览。”是日,陶澍从河南省中牟县改道东行,由汴梁、归德赴南宿州,约计正月二十二日折回江宁。
  正月初十日,皇上见到林则徐呈《盐运使俞德渊出缺请旨简放折》,朱批:“钦此”。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一月十五日,林则徐奉旨赴江宁第一次接署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林则徐回任江苏巡抚,七月再署两江总督,林则徐共在任3个月,上折11篇,涉及俞德渊的3篇。期间,林则徐撰《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平罗俞公墓志铭》表彰俞德渊平生注意经济,“大有济于当世”,为俞德渊因处理两淮盐政“焦劳刻苦,以殒其生,不得展平生之蕴抱”而感到“可慨”。在题俞德渊《水流云起遗照》诗中,还以“霖雨施未竟,江河流不废,呜呼图中人,留此志遗爱”等诗句,表示对这位能员的深切怀念。(《云左山房诗钞》)。
  三月俞德渊眷柩起程,六月俞德渊眷柩抵家。先葬鉴塘公于杜太淑人墓。
  七月,前广东巡抚朱桂桢等23人联名详陈陶泉公举荐名宦事,上元县知县保先烈向江宁府转呈《陶泉公入名宦祠详文并事实册》称:“前任江宁府知府、升授两淮盐运使司、已故俞讳德渊著籍平罗,起家词馆,文能吐凤,才更飞枭,甫诠次于皖江,旋调补于吴。会圣明特简,牧令频迁,早朗镜之高悬,靡覆盆之弗照,律人律己冀无愧于青天,以宽以严悉有裨于赤子,通水利则五湖顺流,筹海运则万艘鼓楫,最后移守江宁,理繁治剧,救弊扶偏,罪游博以保淳黎,惩私铸而崇国宝。市无好勇斗狠之徒,家有乐业安居之庆,讲堂锁院各极经营,小子成人咸归教育,而且延访桐乡之祀,永其馨香讵徒疏浚,竹格之津通其利济,虽监司之遽擢,寔攀辙之同殷,星忽亡韩民犹思,寇太史春官之册礼,有明文秦淮钟阜之区庙,宜崇祀所有已故知府:俞宦实堪举入名宦理合公同,开具事实册结吁请申详,请题入祀江宁省城名宦祠!上元县知县保先烈核看得已故俞宦籍本平罗,举由科第,先登词馆,出宰临津。居官以植品为先,行政惟爱民是务;历任繁区,平反有神明之颂;荐升首郡,公廉留治绩之良;忧田畴则分疏水利,念灾眚则广设义仓;振兴学校,鼓舞一郡之儒风;崇祀贤良,章明千秋之令典。尤异者六年煮海国有盈余;难忘者两袖清风家无私积。凡此口碑所载,正堪顶祝不迁。署江宁府知府王用宾核看得已故前任江宁府、升授两淮运司俞德渊,经史罗胸,圭璋粹品律己,则四知三畏?清俭可风居官,则铁面冰心。刚方共仰,出自翰
  
  苑,膺民社而秩晋黄堂,擢总鹾纲,裕国课而功垂青史。障狂澜而平巨狱群号神明,建讲院而设义仓民歌遗爱。宜光殂豆昭祀典之褒荣,用佩名臣慰舆情之感戴。江藩司核看得已故两淮运司俞德渊持躬正直,著绩循良,有守有为,克勤克俭。分疏水利,田家免荒歉之虞;教育人材,多士乐甄陶之化;施猷为于守郡,俗美风淳;布经济于两朝,行廉志洁;宜邀殂豆之馨香,久与明禋之祀典。兹据该府县取进事实册结,详送前来相应加看具文详报,伏候宪台会核,具题除详抚宪、学宪外,仰候抚部院会核,具题仍候学部院批示缴册结存。”
  七月初七日,江藩司接到《陶泉公入名宦祠详文并事实册》。
  七月十四日呈督宪审核后报朝廷诰授“中议大夫”。
  九月俞德渊灵柩归葬于陶泉公墓。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上半年,俞德渊孤子俞思履(字葆素、梅生)去往江苏扬州料理陶泉公入祀江南名宦祠事宜,在江苏举行俞德渊入祀江南名宦祠仪式。
  六月初八日,俞德渊的妻子安淑人在头闸镇俞家庄因病去世,当时梅生尚未返里,长孙俞光昱承重,俞德渊的弟弟俞德清率同妥料丧殓之事。
  十一月,梅生闻讣归,葬母于陶泉公墓。
  后来,魏源在其所撰《两淮都转盐运使婺源王君①墓表》一文中称:“今天子御极②以来,江浙之名吏以平罗俞君、婺源王君称最。二君皆任两淮盐运使,大吏③方借其力以自翼,而相先后卒,上下重有怆④焉,故既为俞君铭其幽⑤,而王君之子复求表其墓。”(原载《魏源集》)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集生年谱①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清·俞思益
  嘉庆八年(1803年),癸亥。夏六月望七日申时,先母杜太恭人②生益于平罗县头闸留馀堂。先大父盛初公、先大母赫太淑人③始得孙,爱之如获珍宝。
  九年(1804年),甲子。益二岁。
  十年(1805年),乙丑。益三岁。先大伯静庵公自西域贸易归。
  十一年(1806年),丙寅。益四岁。先大伯静庵公复往西域。
  十二年(1807年),丁卯。益五岁。先二弟东生生,出嗣先二伯陶泉公。秋八月,先二伯陶泉公举于乡④。
  十三年(1808年),戊辰。益六岁。春,先二伯会试⑤未中留京。三月二十三日,先母杜太恭人卒,时年二十四岁,葬于先曾祖妣杜太淑人墓右。益与二弟东生均赖先大母赫太淑人抚育之。先父鉴塘公往西域寻先大伯静庵公返。
  十四年(1809年),己巳。益七岁。先二伯母生三弟梅生。先大伯母生四弟晓帆。先大伯静庵公三赴西域。先四叔少泉公入宁夏县学。
  十五年(1810年),庚午。益八岁。春,先四叔少泉公设教⑥于头闸,益从学焉。秋九月,先大父盛初公赴宁夏县镇河堡⑦祖籍议祭田⑧租。冬十月三十日,病故于张镇堡王大姑母家。十一月,运柩归葬⑨于先曾祖母杜太淑人墓左第一穴。
  十六年(1811年),辛未。益九岁。夏,先二伯陶泉公自京闻讣归。秋九月,先二伯陶泉公赴甘肃省“兰山书院”⑩肄业⑪⑧,设帐⑫于狄道州⑬赵刺史⑭宅(刺史讳宜暄,江西南昌人)。
  十七年(1812年),壬申。益十岁。先二伯在赵宅患病甚剧,幸服参剂就痊,先父鉴塘公奉侍不懈;先大伯静庵公亦由西域闻讣归,与五堆子⑮人桂文斗开设“双和文店”于头闸西街。
  十八年(1813年),癸酉。益十一岁。平邑岁大饥,斗米千钱。冬,先二伯陶泉公自省归,时已服阕⑯,本拟上京会试,因川资⑩无措未果行⑩。
  十九年(1814年),甲戌。益十二岁。先二伯陶泉公为平罗黄邑候⑲聘请,主讲“又新书院”,益随先四叔少泉公往受教。秋九月,继母朱太恭人来归。先大伯静庵公生书田五弟,后出继先四叔少泉公为嗣。
  二十年(1815年),乙亥。益十三岁。先四叔少泉公设馆于交济堡⑳胡家庙,益同二弟东生、三弟梅生、四弟晓帆均从学焉。
  二十一年(1816年),丙子。益十四岁。秋九月,先二伯陶泉公再赴礼闱㉑会试。
  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益十五岁。先二伯陶泉公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㉒。
  二十三年(1818年),戊寅。益十六岁。先父鉴塘公造书室㉓于老院前,益同二弟东生、三弟梅生、四弟晓帆,受业㉔于平邑廪生㉕田砚农先生(讳)树本。
  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益十七岁。先二伯陶泉公散馆㉖改选安徽建平县㉗知县,奉旨调补江苏荆溪县㉘知县。先大母赫太淑人令先大伯静庵公,偕㉙先父鉴塘公视先二伯于任所。
  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益十八岁。冬十二月受室㉚恭人㉛安氏。先父鉴塘公由荆溪归。
  道光元年(1821年),辛巳。益十九岁。先四叔少泉公赴先二伯陶泉公荆溪任所。先大伯静庵公自荆溪归。二弟东生妻杨孺人㉜来归。
  二年(1822年),壬午。益二十岁。先二伯陶泉公调长洲㉝)令。
  三年(1823年),癸未。益二十一岁。季眉六弟生。先五叔少隐公赴先二伯陶泉公长洲任所。
  四年(1824年),甲申。益二十二岁。筠如七弟暨大侄光昱生。冬十一月,先二伯陶泉公、先四叔少泉公、先五叔少隐公在长洲县署为先大母赫太淑人祝七十寿。阖省㉞官绅同僚俱馈以屏幛、对联、诗文,其颂扬语句各本诸心,无一不切先二伯陶泉公德政㉟而称美之。惜乎!所录底本㊱同治兵燹㊲遗失矣!
  五年(1825年),乙酉。益二十三岁。先二伯陶泉公升苏州督粮同知㊳,总理海运㊴事。先大母赫太淑人因泰宁弟(朱太恭人生)、太平弟(五叔母刘太宜人㊵生)、舜华妹(朱太恭人生)、白玉妹(前五叔母马太宜人生)均患喉疯症相继殇,先大母赫太淑人悲痛伤肝,得气痛病。业师㊶砚农先生选拔贡㊷生。夏六月,大儿光暐生。先四叔少泉公、先五叔少隐公由江苏任所归。冬十月二十四日,先大母赫太淑人卒,享年七十一岁。嗟嗟㊸!益幼而失恃㊹,惟祖母是依,真痛恨终天㊺也!
  六年(1826年),丙戌。益二十四岁。大妹思萱生。先二伯陶泉公闻讣归。秋九月,合葬先大母赫太淑人于先大父盛初公墓。先二伯以生未尽禄养㊻,殁未视含殓㊼,悠悠苍天,此恨何极㊽。夏六月,旋里㊾后,举办丧葬事宜,尽礼尽哀㊿,不遗余力。凡戚友之来吊,乡邻之来观者,俱以无憾为叹!呜呼!赫太淑人在天之灵,其亦少慰51矣乎!
  七年(1827年),丁亥。益二十五岁。从平邑廪生宋西樵52先生(丁酉拔贡,举人,系大儿光暐伯岳丈)。时先二伯陶泉公守制53在家,益兄弟受教良多。
  八年(1828年),戊子。益二十六岁。宋西樵先生赴陕乡试54,益从武威张仰山55先生学。是年,先二伯陶泉公已服阕。引见奉旨56:“仍发57江苏原省以知府补用58”,先四叔少泉公随往。旋委署59苏州府知府,补授60常州府知府,随61调江宁府知府。
  九年(1829年),己丑。益二十七岁。先父鉴塘公送先二伯母安淑人,并东生二弟、葆素三弟、金廉夫妹丈、金妹、二弟妇杨孺人、三弟妇赵安人62、大侄光昱、外甥金士迈,赴苏州府任所。益应宁夏县童子试63,县试64第一名、府试65第二名、院试66入学第一名;四弟晓帆应平邑童子试,县试第三名、府试第一名、院试入学第九名,复试67第一名。三弟葆素生光晫侄于江宁府署。冬十一月,二儿光昺生。
  十年(1830年),庚寅。益二十八岁。先父鉴塘公自江苏任所归。秋某月,益偕安恭人、晓帆四弟、大儿光暐、二儿光昺赴先二伯陶泉公江宁府任所;冬十月抵署,偕三弟、四弟从学于温翰初68先生(上元县69人、壬辰进士)。二妹重菊生。
  十一年(1831年),辛卯。益二十九岁。先二伯陶泉公升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益随送先二伯母眷属赴任所。
  十二年(1832年),壬辰。益三十岁。温翰初先生赴都会试。先四叔少泉公携益及葆素、晓帆弟赴陕乡试;东生弟回籍岁试70,五月抵陕。秋八月,益同葆素、晓帆弟入乡闱71,均未中式72。冬十月抵家。十二月,二弟东生卒。
  十三年(1833年),癸巳。益三十一岁。先四叔少泉公偕先二姑母庄孺人、三弟葆素、四弟晓帆、庄表弟文荣及表弟妇贺氏赴两淮运司任所。益在籍岁考一等第三名,补食廪饩73。
  十四年(1834年),甲午。益三十二岁。春,先父鉴塘公由扬州运司任所归。秋七月,益奉先二伯陶泉公命赴扬;八月,路过陕省入闱乡试,未中式;冬十月抵署,命管家务。
  十五年(1835年),乙未。益三十三岁。书田五弟入宁夏县学。先四叔少泉公复率三弟葆素、四弟晓帆由扬州赴陕乡试,均未中式。秋九月,先二伯陶泉公赴南京,谒见74江南主考卓海帆75先生(讳秉恬,嘉庆丁卯陕西副主考,先二伯座师官大学士76),旋因感冒风寒返署,医治弗77效,于十二月二十日酉时78疾终。时诸伯叔暨诸弟俱未在署,内事外事皆益经理。越79七日,甘肃家人来。先父鉴塘公在籍亦因感冒风寒得疾,终于十一月初三日。时呜呼痛哉!当此之时,益遭两处大故80,呼天抢地81,痛不欲生,惟以先二伯眷柩未归,先父窀穸82未安,不得不于神魂失措之余,勉襄大事83。呜呼痛哉!
  十六年(1836年),丙申。益三十四岁。春正月,先四叔少泉公偕三弟葆素由家闻讣来扬。三月,眷柩由扬起程回籍(编著者注--农历三月初三是汉族迎接祖先的日子)。六月抵家。七月,合葬先父鉴塘公于先母杜太恭人墓左。九月,葬先二伯陶泉公于朱家龙坑84新茔。丧葬之事俱照85先大母赫太淑人办理。是年,三儿光曜生。
  十七年(1837年),丁酉。益三十五岁。在先五叔少隐公园中建修宗祠。
  十八年(1838年),戊戌。益三十六岁。服阕。修住宅于老庄左首。冬十月,大女生。
  十九年(1839年),己亥。益三十七岁。先于壬辰年援筹备例86,报捐布库大使87。夏五月,为六弟季眉娶龚孺人。六月,即束装88赴都,引见掣签89广东。领照90后,于十二月出京。
  二十年(1840年),庚子。益三十八岁。春二月到省候补。时制军91为林少穆92先生,前于苏抚任内93与先二伯陶泉公最契94重,谒见之际殷殷垂询95,颇承优睐96也。旋得家信,知三月二女静贞生。
  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益三十九岁。是年,英夷滋事97,奉委管理军需米局,兼办木排事宜。
  二十二年(1842年),壬寅。益四十岁。春正月,为大儿光暐授室宋氏(同邑职员讳作谋翁长女,时粤省开捐豫工卯例98,奉委管理捐局事务)。秋九月,因捐输99海疆经费,请奖100案内。冬十一月,奏奉上谕(100:“着102以藩关103库大使,遇缺即补。钦此。”
  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益四十一岁。秋九月先大伯静庵公、冬十月先四叔少泉公,在籍相继疾终。时晓帆四弟、书田五弟俱在陕乡试,场后留陕肄业@,闻讣始星奔回里105;惟益天涯薄宦106,万里攸羁(107,擎音耗108之遥传109,痛先型110之长谢111,呜呼悲哉!
  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益四十二岁。夏六月,先二伯母安淑人在籍疾终;时梅生三弟因先二伯陶泉公入祀江南名宦祠112,赴扬未返;大侄光昱承重113,丧殓之事俱赖先五叔少隐公率同妥为料理;梅生三弟闻讣归,冬十一月,合葬于先二伯陶泉公墓。是年秋九月,益奉委署理韶州府经历事114。
  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益四十三岁。春三月,安恭人挈同大儿光暐、大媳宋氏、二儿光昺、三儿光曜、大女淑贞、二女静贞由家抵署。万里间关,一家团聚,喜何如也。冬十月,益交卸韶州府经历事,携眷回省(指广州)。冬十二月,山东诸城李方赤观察115委权南韶道116篆,益奉饬117随赴韶州。是年,季眉六弟进平罗县学第一名。
  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益四十四岁。春二月,奉委代理韶州乳源县事,履任118甫119四旬。余去之日,绅民120夹道拜送。予深以来去太匆,愧未能与彼都人士121图长治也。秋七月,奉委代理广州府从化县事。虽帘缺122,惟念一日视事123,即百里之民生系之,何敢存五日京兆124之心。事无巨细,但尽其所能,为故案125多裁结126。有某某两姓互争田亩一案,阅,数十年缠讼不已。益取其全卷图绘悉心披阅,其地去县城九十里,亟欲一往亲勘。乃悬示127两造128,于某日齐赴该处,听候勘断。而左右咸129以为案搁有年,恐不可以一朝释130也。届期乘轻舆、携役从131数人往,凡一茶一水之需,皆自为之给。尚去其地数里,即见扶老携幼者不绝于道。比至132,则两造之父老人证,及附近来观者已骈肩累迹133矣!下舆后纷纷伏诉134。当谕令各于己界内插立标记。知其间必不免互有侵占也,复集两造而谕之曰:“我今日之来也,欲为尔两造,了数十年不了之衅也!尔其听我言,我之愿也;如其不听,我将虚此一行。恐此后尔等因讼受无穷之累也!”众皆唯唯135。爰据以勘其地,令各将所插标记收缴前来,益即断以居中:“沿插右者,则属某姓;左者属某姓,中让一路所以画疆界,亦以便往来,若是公平?”语未毕,欢声雷动,案遂以结。嗟乎136!为民上者,尽一分心,有不收一分之效哉?濒行攀留137之雅,令人愧,无以受也。九月交卸138,旋省139。长孙女月仙生。
  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益四十五岁。夏,奉委管香蜡贡140进京。同事为曾大令⑩、师海。益因署韶州府经历任内获盗142,引见奉旨:“着补缺后以应升之缺升用。钦此。”
  二十八年(1848年),戊申。益四十六岁。春三月,由都回粤销差143。时李方赤观察已升授薇垣144,奉委清理藩署积案,方伯145不以僚属146视,朝夕谒见,颇承知遇也。
  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益四十七岁。奉委清查各州县欠解藩库正杂钱粮款目。冬十一月,为二儿光昺授室韩氏(广东儋州吏目147,山西阳曲讳肇伦号小楼翁五女)。十二月,书田五弟由家来粤,相见欢然。
  三十年(1850年),庚戌。益四十八岁。春,大儿生次孙女庚姑;书田五弟旋甘148。夏四月,奉委署理149粤盈库大使。是月二十日接印150视事。
  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益四十九岁。春三月,奉文准补粤盈库大使。二儿光昺生长孙男,旋殇151。大侄光昱、六侄光显俱进平罗县学。
  二年(1852年),壬子。益五十岁。春二月,遣大儿光暐、二儿光昺回籍应童子试。
  三年(1853年),癸丑。益五十一岁。是年,接家信知大儿应宁夏县试取第一名、府试第二名;二儿应县、府试俱第三名。六弟妇龚孺人卒。
  四年(1854年),甲寅。益五十二岁。粤东红匪起事152,各郡县啸聚153响应,同时告警,省垣戒严。奉委巡守靖海154、文明155两门,因盘获奸细,蒙大宪156给予六品顶戴157。
  五年(1855年),乙卯。益五十三岁。夏六月,大儿光暐、二儿光昺由家乡旋粤。大儿科试进邑学第一名;二儿岁试进邑学第一名。惟沿途红匪未靖,跋涉艰险耳!并知阶平八弟、光晫三侄俱进平罗县学;光昱、光显两侄试优等食廪饩。秋七月,为三儿光曜授室宋氏(广东南海县五斗司巡检平凉讳延璧号瑶章翁五女)。
  六年(1856年),丙辰。益五十四岁。大儿生三孙女霞仙。秋九月,英夷犯省城,踞省河施放洋炮,人心颇震,恐先因靖海门被焚,雇工填塞,旋奉委就近管五仙158、靖海两门。冬十月,二儿生大孙粤生。十一月,为大女赘陇西徐露洲名恩湛(广东候补从九品)。
  七年(1857年),丁巳。益五十五岁。题补159琼州府160陵水县161知县。秋七月奉旨:“准其升补。钦此。”九月,奉文调取引见,因留关当差,未即请咨162。冬十一月,英法夷复踞省河,炮点如雨,亟攻一昼夜,拦入省城,嗣经议和。
  八年(1858年),戊午。益五十六岁。春二月,安恭人率大儿、二儿、大媳、二媳、三媳暨大女、二女、孙男辈先行旋里,三儿光曜留侍在粤。夏四月,行抵陕西。六月,大女卒于省寓。时值乡场163在即,季眉六弟、光显六侄、张云衢164妹丈由里赴陕,偕二儿同应乡试,大儿因病未能进场。揭晓,云衢妹丈中式。十月,眷属平安抵家。
  九年(1859年),己未。益五十七岁。春二月,由上年在广东捐输团练,经奏奉谕旨:“准给予同知升衔。钦此。”此谨165为父母亲暨继母,并先四叔少泉公、先五叔少隐公及四、五两婶母,俱请五品封166。秋八月,禀请交卸粤盈库167大使篆。九月卸事168,请咨赴京引见,时因美国洋人先经换定和约,赴潮州、汕头开港,设立新关169。奏委驰赴170,会同英国洋人李总税务司171督办税务。冬十月,接家信知,二弟妇卒于九月,安恭人卒于七月。嗟嗟@!安恭人秉性温纯,持家勤慎173,事继姑174尤能曲尽妇道175,惟176事事操劳,未免时撄177疾病。回忆由粤归里,执手依依178。益方谓即赋言179,旋百年相守,呜呼!孰意180?生离者,竟成死别乎!十二月,航海驰抵汕头新关。开办之初,商民181)百计阻挠,势将决裂。而后,己阅182半年始克183,办理就绪。亦颇费擘画184矣!
  十年(1860年),庚申。益五十八岁。夏六月,因关务已办有成效,益复患痰喘(185之恙,请假返省,坚拟186借请咨引见之名,为归里息肩187之计,倚装188)而待。秋八月,二儿光昺率二媳暨二女静贞、大孙粤生、二孙楚生(二孙产于湘潭舟次189,故名之楚生也)抵粤。遂令三儿光曜返甘。时适值190潮阳县梅花乡掳禁191洋人之案,办理迄无头绪,经前两广督宪劳谪192饬前来辞,不获。己到潮后,案旋办结,随奉札饬193,就近仍回新关督办税务。冬十二月,遵筹饷例,捐升同知,“仍指分194原省补用”。是年,光显六侄取辛酉科拔贡生。九弟思恒、十弟思升同进平罗县学。并葬安恭人于籍,坟去先二伯墓所不远,乾山巽向195。
  十一年(1861年),辛酉。益五十九岁。春二月,二儿等抵新关,嗣得家信,知季眉六弟及光显六侄同举于乡,喜弟侄辈尚能读书,殊慰远怀也。
  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益六十岁。原设新关委员及税务司并关银号196,均住玛屿197,去汕三十里,四面环海,地辖澄海、潮阳、揭阳三县之交。冬十一月,各属匪乡并勾引海阳、饶平两县土匪,夜劫去关饷银七万余两,黎明巳分探侦,知贼踪所在,通禀198檄饬严办,旋经赃贼全获,各匪乡经此番惩创199,始知国课200攸关,不敢再萌他志201矣!是年,光显六侄留都肄业,殁于京;梅生三弟卒于家。大孙女仙姑适陇西蔡万廷,名延龄。二媳生四孙女同仙。
  二年(1863年),癸亥。益六十一岁。甘省战乱,乡音断绝,天涯薄宦,真驰盼难名也。
  三年(1864年),甲子。益六十二岁。秋七月,二儿光昺赴京,由训导遵筹饷例,加捐同知,分发广东,九月引见后旋粤。冬十一月,二女静贞赘202浙江仁和张幼斋名恒祺(广东提举203衔候补通判204;军功保举,遇缺尽先蓝翎)。
  四年(1865年),乙丑。益六十三岁。冬十月,因咸丰四年剿办省城西北石门、石井一带匪乡出力,请奖案内奏奉上谕:“着以同知本班尽先补用。钦此。”季眉六弟在都援例,报捐内阁中书205。二媳生五孙女次仙。
  五年(1866年),丙寅。益六十四岁。夏五月,季眉六弟挈三儿光曜、三媳由都来潮。秋七月,得京信欣知,母亲暨六弟妇张孺人、十侄光煦、侄妇张氏、十三侄光昕、大媳并孙女们俱平安抵都。时值二婿幼斋赴京引见,即令六弟结伴遄往206。冬十一月,幼斋旋粤。因光昱大侄亦至都,遂同送大媳宋氏、大孙女仙姑、二孙女庚姑、三孙女霞姑航海抵潮。烽火余生,相见之余,悲喜交集。询悉207:频年208来,家乡情形无寸土之完,且年灾则人饥相食,时疫则比户丧亡。当三年209,贼至头闸,晓帆四弟、书田五弟、四弟妇、八侄光暽、四弟之女慧珠均被害。并知五叔少隐公、五叔母张宜人210、八弟思泰、十一弟思复、五侄光旭、大儿光暐并三弟梅生、七弟妇、八弟妇、十弟妇,六弟之子豫绥、女海印,七弟之子豫福、豫贵,九弟之子豫禄、五侄之子继曾及孙媳王氏先后病故。亲戚亦大半死亡。噫211!惨矣!盼家园于万里,祝绥靖212于何时?每一思维,殊令心中耿耿耳!
  六年(1867年),丁卯。益六十五岁。春二月,因三、四两年发匪213窜扰闽粤,委办潮防军务出力,请奖案内奏奉上谕:“着赏加知府衔。钦此。”二儿光昺同案奏奉上谕:“着以本班尽先补用。钦此。”又,二儿光昺因委办闽省转运事宜,蒙闽浙爵督左214奏奉上谕:“着赏加知府衔。钦此。”三月,益销差回省。二媳生六孙女幼仙。
  (以下为编著者补记内容)
  七年(1868年),戊辰。益六十六岁。纂成《宁夏俞氏族谱》。春正月,广东番禺高学耀、金保基分别作序、题跋。
  八年(1868年),己巳。益六十七岁。
  九年(1870年),庚午。益六十八岁。组织家人重刻《默斋公牍》。
  十三年(1874年),甲戌。《俞寿祺会试朱卷》载:“胞兄思益……诰授朝议大夫。”
  宁夏俞氏族谱·墓葬
  俞氏家族墓葬群分布现状
  俞行芳
  宁夏俞氏家族先茔坟冢在《宁夏俞氏族谱·世谱》中有明确记载,至今尚有存留以及随民间习俗安葬的墓葬,主要有安徽宦游祖墓、天申公墓、杜太淑人墓、陶泉公墓(俞德渊墓葬)、安恭人墓(思益公原配)和近现代、当代家族散墓。现分述于下:
  安徽宦游祖墓
  据《宁夏俞氏族谱·凡例》记载:“宁夏府城西门外,唐渠坝下张宅后葬坟九冢,每年清明节前族人前往祭扫,相传即安徽宦游之祖墓。道光七年,陶泉公恐墓前地被他人侵占,买张姓垄畔地作为坟前余地,种柳立石为界,其自高曾以下,凡先茔体魄所在一一谨志,以昭世守。”现已不可考。
  天申公墓群
  简称“天申公墓”。据《宁夏俞氏族谱·祠规》记载:“宁夏县东乡镇河堡分南、北二庄。南庄,先世长房子孙居宅;北庄,益先世生祖居宅。南北庄中有祖坟三处。每年清明节前,凡我平邑子孙先期至,择日传集南北二庄子孙祭扫。道光七年,陶泉公买三处祖坟左右族人粮田若干亩,并将本祖遗田九亩半作为祭田,批人耕种,按亩收钱若干,共收钱若干,以供扫墓并祠堂祭祀之费。”天申公祖墓位于今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镇河村,坟冢区域情况及坐向不详。葬有一世俞天申及其妣氏姬、妣氏李、妣氏朱(妣氏配继均已失考);二世百川公(俞灏)及其妣氏任(配继失考)、妣氏怡(配继失考)、妣氏达(盛初公生母);三世盛初公(俞世隆)前妣氏唐。
  杜太淑人暨盛初公(俞世隆)墓群
  简称“杜太淑人墓”。位于平罗县头闸镇正闸村旧昌润渠南畔(旧渠已废,原址地貌不现)。坟矗。坐辛向乙。以二世百川公(俞灏)四继妣氏杜太淑人体魄立祖茔。祖茔主葬:百川公(俞灏)魂魄茔;葬继妣氏杜太淑人体魄。附葬:①左一:盛初公(俞世隆)体魄茔;併葬继妣氏赫太淑人(陶泉公生母)体魄。②右一:鉴塘公(俞德源)体魄茔;前妣氏杜太恭人(俞思益生母)体魄併葬。继妣氏朱太恭人葬位不详。③左二:静庵公(俞德涵)体魄茔;併葬妣氏胡太淑人体魄。④右二:少隐公(俞德清)体魄茔;继妣氏刘太宜人体魄併葬。前妣氏马太宜人先卒,另葬;继妣氏张太宜人葬位不详。⑤左三:少泉公(俞德洵)体魄茔;併葬妣氏王太宜人体魄。⑥右三:东生公(俞思震)体魄茔;併葬妣氏杨太安人体魄。⑦左四:晓帆公(俞思晋)魂魄茔(尸骸遭毁);葬前妣氏李孺人体魄。继妣氏任孺人和晓帆公同时被害,尸骸遭毁,葬位不详。⑧右四:汉侯公(俞光曦)魂魄茔(体魄葬位不详);葬妣氏龚体魄。⑨左五:书田公(俞思丰)魂魄茔(尸骸被毁);葬妣氏吴孺人体魄。⑩右五:墓主不详。⑪左六:墓主不详。⑫右六:墓主不详。⑬左七:墓主不详。⑭右七:墓主不详。⑮左八:墓主不详。⑯右八:墓主不详。⑰左九:墓主不详。⑱左九左1:兰生公(俞绍文)体魄茔;併葬前妣氏阎和继妣氏秦体魄。⑲左九右1:墓主不详。⑳左九左2:俞敦让体魄茔;併葬妣氏曹体魄。㉑左九右2:墓主不详。㉒左九左3:俞行龙体魄茔;併葬配王氏体魄。㉓左九右3:孝儿公(俞绍稀)体魄茔。㉔左九左4:俞行成体魄茔;併葬配关氏体魄。㉕左九右4:俞行云体魄茔。㉖左九左5:空位。㉗左九左6:俞行孝体魄茔。
  陶泉公墓群(俞德渊墓葬群)
  简称“陶泉公墓”。位于平罗县头闸镇正闸村旧昌润渠南畔(朱家龙坑东边,旧渠已废,原貌不现)。坐艮向坤。坟矗并修缮,有祭台。以陶泉公体魄立祖茔,即俞德渊墓葬。道光十六年九月主葬陶泉公体魄;道光二十四年六月併葬妣氏安淑人体魄。附葬:①左一:梅生公(俞思履)体魄茔;併葬妣氏赵宜人体魄。侧葬晓岩公(俞光晸)原配李氏体魄。②右一:墓主不详。③左二:墓主不详。④右二:墓主不详。⑤左三:绍衣公体魄茔。⑥右三:墓主不详。⑦左四:敦恒公体魄茔。(推测②~⑦应当附葬俞光昱、俞光晫、俞光昀、俞光晸、俞光普、俞光昕)。
  安恭人(思益公原配)墓群
  简称“仰伯公墓”。位于平罗县头闸镇正闸村旧昌润渠南畔陶泉公墓西南侧。坟矗而颓。坐乾向巽。咸丰九年七月以安恭人体魄立祖茔(“文革”中因穿茔地开挖排水沟遭损毁)。主葬俞思益原配安恭人体魄。左一附葬燮堂公(俞光暐)体魄。其他坟茔墓主不详。
  清代家族其他散墓
  ①少隐公(俞德清)原配马太宜人体魄葬朱家龙坑西北角,坟矗。侧葬侄泰宁、侄孙孝儿附葬。②季眉公(俞思谦)原配龚孺人体魄葬昌润渠东朱家水口南,坐癸向丁。③阶平公(俞思泰)原配张孺人体魄葬于俞氏祠堂院墙外南边园田内。④微之公(俞光显)殁于京,灵柩运回停寄郡城(今银川市)南门外普济堂内,逢战乱庙宇被焚灵柩同毁。原配李孺人病卒青铜峡娘家,体魄葬于汉渠坝李瀚公田内。
  俞光明墓群
  俞光明墓群位于俞氏祠堂遗址门前西南约100米处,以书田公(俞思丰)魂魄立祖茔(书田公及其子光暽、晓帆公夫妇及慧珠女于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初四日在战乱中被害,尸骸均失)。主葬:书田公(俞思丰)魂魄。附葬:①左一:俞光明体魄;併葬妣氏孔体魄。②右一:俞绍先体魄;併葬妣氏宋桂荣体魄。③左二:俞绍德体魄;併葬妣氏孔菊香体魄。④右二:俞绍奇体魄;併葬妣氏陈吉香体魄。⑤左三:俞绍智体魄;併葬妣氏马花花体魄。⑥右三:空位。⑦右四右侧:俞敦礼体魄;併葬妣氏陈秀梅体魄。⑧右五右侧:葬俞敦国原配雍秀芳体魄。
  俞光熊墓群
  俞光熊墓群位于平罗县渠口乡银星河滩芨芨梁子公墓群。在今滨河路以西约两公里,银星接滨河大道乡村路北约100米处。是平罗县头闸镇、渠口乡规划最早的公墓之一。祖茔主葬俞光熊体魄;併葬妣氏穆体魄。附葬:①左一:俞绍河体魄;併葬妣氏李体魄。②右一:俞绍江体魄;併葬妣氏马秀秀体魄。③左二:俞绍湖体魄;併葬妣氏任花花体魄。④右二:俞绍海体魄;併葬妣氏穆莲莲体魄。曾祖及四位祖父母墓2015年阳历10月4日迁平罗长城公墓3号墓红头墓区,家族墓区。⑤左三:空位。⑥左四:俞敦清体魄;併葬妣氏张凤英体魄。2015年阳历10月4日迁平罗长城公墓3号墓红头墓区11排3号,另立茔。
  芨芨梁子公墓其他散墓
  ①俞敦红茔:主葬俞敦红体魄。2015年阳历10月吉日迁出,黄河水葬。②俞行杰新茔:主葬俞行杰体魄。迁平罗长城公墓3号墓区福禄苑。③俞行红墓群:主葬俞行红体魄茔;併葬前配吴晓润(先卒葬于朱家龙坑南,俞行红故后迁葬);左一葬俞秉义体魄,现迁平罗长城公墓6号公墓。
  新昌润渠南畔陈家坑墓群
  位于平罗县头闸镇新昌润渠南畔,沿黄路东南约300米处。①俞绍业体魄茔:主葬俞绍业体魄,迁葬平罗长城公墓,左一葬俞敦朝体魄。②俞敦元体魄茔:主葬俞敦元体魄;併葬妣氏俞秀英体魄,后迁葬平罗长城公墓。孙俞秉祥葬长城公墓宁德苑5排9号。③俞秉建体魄茔:主葬俞秉建体魄,后迁葬贺兰山陵园青陵区19排18号。④俞秉军体魄茔:主葬俞秉军体魄,后迁葬贺兰山陵园青陵区19排17号。
  人民政府规划公墓
  ①俞敦仁及其配虎美兰合葬于银川市植物园公墓西陵05E080号。②先父俞敦才、先母周凤英合葬于银川市兴庆区汉民花园公墓长青苑1区4排3号。③俞敦贵葬于石嘴山市艺财公墓管理有限公司二号公墓万福园区13排24号左,坐辛向乙。④俞行林葬于银川市兴庆区汉民花园公墓福荣苑1区16排10号左。⑤俞秉和及其配沙秀英合葬于平罗县长城公墓。⑥俞敦海及其长子俞行明葬于银川市贺兰县习岗乡新胜一队庄前排水沟畔,现迁贺兰金山陵园南区22排1号、23排1号。⑦俞秉章葬于石嘴山市惠农区王泉沟公墓。⑧孔秀珍葬于石炭井沟口公墓。
  葬位不详者
  依谱稽核,以下往生先祖葬位不详:①鉴塘公(俞德源)继妣氏朱太宜人。②少隐公(俞德清)三继妣氏张太宜人。③晓帆公(俞思晋)及其继妣氏任孺人、其女慧珠,书田公(俞思丰)及其子俞光暽在同治三年七月初四日被害,尸骸均失。④梅生公(俞思履)原配赵宜人。⑤季眉公(俞思谦)及继配张孺人。⑥筠如公(俞思节)及其配吴孺人。⑦阶平公(俞思泰)及其继配姚孺人。⑧立甫公(俞思恒)及其配王安人。⑨揖三公(俞思升)及其前配刘孺人、继配刘氏。⑩口口公(俞思复)。⑪微之公(俞光显)殁于京,灵柩运回停寄郡城(今银川市)南门外普济堂内,逢战乱与庙宇同焚。⑫口口公(俞光春)。⑬微之公(俞光昱)及其配赵安人、其子复生公(俞绍曾)。⑭晓峰公(俞光晫)及其配贺氏。⑮晓瞻公(俞光旭)及其配王氏、其子继曾公。⑯晓岩公(俞光晸)及其继配赵氏。⑰小梅公(俞光普)及其配申氏。⑱晓岚公(俞光昕)。⑲燮堂公(俞光暐)原配宋氏定居广东。⑳霁生公(俞光昺)及其配韩恭人定居广东。㉑璧如公(俞光曜)及其配宋安人定居广东。㉒俞光暽及其配张氏,其子。㉓汉侯公(俞光曦)。㉔复生公(俞绍曾)及其前配王氏、继配宋氏。㉕粤生公(俞绍勋)定居广东。㉖楚生公(俞绍猷)及其配冒宜人定居广东。㉗厚甫公(俞绍基)及其配张孺人定居广东。㉘俞思巽世谱中未作记载。㉙晴帆公(俞光煦)及其配张氏世谱中未作记载。㉚俞绍甲世谱中未作记载。附:俞氏家族主要墓葬群平面图。㉛俞思益及广东支系所有先祖葬位均未作交代。

附注

注释: ①根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宁夏俞氏族谱》藏版(简称“广州本”)和平罗俞氏家族《宁夏俞氏族谱》藏版(以下简称“宁夏本”)校订。②先王:古代帝王。③孝教:指教化、教育。④报本反始:受恩思报,不忘本源。⑤时制:当时的制度。⑥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管理并统治社会的法则。⑦敬宗收族: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⑧治:管理。⑨祢[mí]: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⑩昆弟: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⑪继继绳绳[minnǐn]:指前后相承,延续不断。⑫识厥本原:普遍都懂得追根寻源。⑬世系:指家族世代相传的系统。⑭礼教:礼仪和教化。⑮綦[qí]重:极要紧。⑯谱牒:宗谱、族谱、家谱、家传、家乘的统称。⑰寖微:逐渐衰微。⑱簪绂:古代官员的服饰。比喻显贵、仕宦。⑲绵延积庆:延续不断,喜庆之事接踵而来。⑳海内:国境以内。㉑著姓:有显著名声的家族。㉒蔚起:蓬勃兴起。㉓代有:代代有。㉔闻人:出名的人。㉕迁变:即变迁。㉖源流:比喻亲属、世系。㉗矩溯:即上溯祖宗留下来的成法。㉘高曾:高曾和昭穆相对。昭穆指大小;高曾指高祖和曾祖。㉙昭穆:指宗族关系按长幼、上下等次序左右排列。㉚亲疏:亲近和疏远。㉛殊:区别。㉜豑[zhì]彜[yí]:豑[zhì],即爵,古代礼器中的青铜器,代表着顺序。此处代表俞氏家族中的一种礼序。㉝彜[yí]伦:彝,古同“彝”,人伦,指常理和常道。这里指代家族伦理。㉞自非:倘若不是。㉟仁人孝子:指仁爱而有节操、品行端正、有德行、孝顺长辈的人。㊱肫[zhun]衷[zhhng]:诚恳、真挚。㊲洵:遥远。㊳未:难于。㊴:古同“祈”,祈望。㊵善继善述:善于继承父辈的志向,传述父辈的事迹。㊶克绳先志:按照先人的遗志。㊷罔替:不更替。㊸固:通“故”,指“原来”。㊹生司马:俞思益,字集生;司马为同知官名。㊺仰:指仰伯公俞思益。㊻伯考:对已故伯父的称呼。㊼未逮:没有达到。㊽继述:同善继善述。㊾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㊿兹:现在。51顾:回头看。52追维:追忆,回想。53遐:久远。54溯:追溯。55古初:太古往昔。56轩黄:轩辕黄帝。57歧伯:相传为轩辕黄帝时名医扁鹊,因其后裔有名医俞拊,后人常认为姓俞。58良医:医术高明的医生。59赵宋:宋朝皇室赵姓。60俞寿翁:江西临川人,名庭椿。宋乾道八年进士,官古田令。61循吏:守法循理的官吏。62逮:及。63俞廷玉父子:指元末明初巢湖水师俞廷玉及其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64忠勇:忠诚勇敢。65数典:历举典故。66诚念:诚心诚意的念头。67遥遥华胄:指名人的远裔。68绵邈:辽远、长久、悠远。69支系:指分支家族。70隶籍:隶属籍贯。71江左:指今长江下游安徽、江苏一带。72无为州:指今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73望族:旧指有声望的官僚、显贵的家族或家庭。74明季:指整个明代。75宦游:为求官儿出游。76宁郡:明清时指甘肃省宁夏府。77著籍:记姓名于某地。78弗:即“不”。79衰然:衰落、没落的样子。80循流:依照事物的起源。81远:此处指祖先。82国初:大清帝国建立初期。83约略:大概、大略。84先人:祖先,常指祖父辈以上的人。85遗训:前人留下或死者生前所说的有教育意义的话。86湮没:埋没。87变患:变故、灾祸。88迭乘:交替呈现。89弥慨:弥,到处;慨通“概”,景象,状况。90荡然:毁坏或消失的样子。91绍修:继续编写。92崛然:挺立的样子。93司马:指俞思益。94仁孝:仁爱孝顺。95肫念:恳切的思念或真挚的惦念。96憗[yìn]置:淡然置之不加理会。97缓图:推迟计划。98惓怀:诚恳地怀在心里。99递年:一年又一年。100燹[xiǎn]:兵乱中纵火焚烧。此处指同治初年西北回民起义。101宗籍无征:指没有验明宗室的身份。102绍:继承。103垂裕:为后人留下业绩或名声。104殚:用尽、竭尽。105摉:古同“搜”。106志铭:即墓志铭。107勤勤:恳切至诚,努力不倦。108挽:哀丧、悼念。109近间:近来一段时间。110谱系:家谱上记载的系统。111侈陈:夸大、侈谈或罗列。112裔:有血缘关系的后代。113贤哲:贤明的人。114同日语哉:即“同日而语”,同等看待、一概而论或相提并论。115近世:近代。116先绪:祖先的功业。117显:敬辞,称先人为显考(父)、显妣(母)。118躬当始创:今当首先开创。119不惮:不怕。120斯:此。121鲜:稀少。122缺略:不完整。123推:推测。124迁:变动。125前朝:指明朝。126宜祧[tiāo]:古代称远祖的庙。127讵[jù]:相当于岂、难道。128近祖:代数相隔不远的祖先。129曲谅:特加原谅。130矧[shen]:况且。131孝感:旧时所谓行孝的感应。132德业:德行与功业。133礽[réng]:从本身起第八代孙。比喻后继有人。134秀蔚:山陵秀美,草木繁茂。135积厚:功业深厚。136远德:高尚的德操和播及远方的德行。137嗣:接续继承前人之业。138昌诚未艾:事物兴起而未止静。139殷然:情谊深 厚的样子。140谫陋:浅陋、简陋、粗略。141不文:作序者对自己的谦称。142爰:于是。143梗概:大略概况。144不匮:不竭、不缺乏。145孝思:孝亲之思。146庆祚:幸福、福祚。147云尔:即“云耳”,如此而已。148读礼:古人守丧在家读有关丧祭的礼书。149研露未遑:在研究探讨的路上没有闲暇。150旋复:回转、回还。151橐[tuó]管:古代的一种风箱。152篱:篱笆。153束阁:即束之高阁。154因循:守旧而不改变。155负疚:感到内疚、不安和抱歉。156麄陋[cūlòu]:粗浅丑陋,粗糙简陋。157遗讥:见笑。158编次:按一定顺序编排。159同治七年:1868年。160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161治晚生:明清时期向县官呈文时的自称,也可自称为“治生”。162番禺:广东省县名,清代在南海县境内。163高学耀: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 注释: ①序次:指篇章的排列顺序。②阙如:空缺;欠缺。③瘗[yì]葬:泛指安葬死者遗体。④丞尝:曾经接受。⑤义塾:亦称义学。指旧时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收学费的学校。⑥寓书:寄信。⑦不肖:谦辞。⑧杜正伦(575-658年):唐高宗时的宰相。⑨郭崇韬(?-926年):后唐名将、谋臣。⑩簪绂:丝制的冠簪和帽带。⑪寖[jìn]:睡眠。⑫家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⑬玉立森然:比喻挺立不屈、高耸林立的样子。⑭王谢:高门世族的代称。⑮钦仰:敬重仰慕。⑯⑰不置:不自以为有德。⑰同治戊辰:同治七年(1868年)。⑱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⑲金保基: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 注释: ①予:我。②既:已经。③次第:次序。④诚:实在。⑤祖德:祖宗的功德。⑥抑:但是。⑦祖妣:女性祖先。⑧督课:督察考核。⑨余暇:闲暇。⑩生员:明清时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录入府学和县学的人,俗称秀才。⑪诗礼之家: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⑫前明:清代人对明代的称呼。⑬宦游:为求官儿而出游。⑭语次:交谈之间。⑮居恒:稳定安闲度日。⑯嘉言善行:美善的言行。⑰法:标准或模式。⑱励:劝勉。⑲恪循:恪守遵循。⑳懿训:对尊长书信的称呼。㉑偿:满足。㉒斯欤:文言助词。㉓端倪:头绪或迹象。㉔后昆:后代子孙。㉕藉资:凭借、借以。㉖通籍:做官。㉗嗣以简书:接续继承前人之业的文书。亦指一般文牍。㉘鞅掌:职事纷扰烦忙。㉙未遑:没有时间顾及。㉚兵燹:原文为对回民起义人员的污蔑性语言,隐去。㉛乡园:家园,故乡。㉜庐墓:指服丧期间墓旁居住的小屋或祖墓。㉝卷帙:指一定数量的书籍。㉞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尽数失去。㉟嗟乎:叹词。㊱遭家不造:家中遭遇不幸。㊲补辑:补缀辑录。㊳后起:后来出现或新成长的人。㊴谱帙:作示范或供寻检用的书籍。㊵合族:同祖同族各支派的人联合在一起。㊶迢遥:遥远的样子。㊷缮书:抄写书籍。㊸庶几:或许可以。㊹寻源:寻找源头。㊺犹:如同。㊻俾:使。㊼木本水源:追根求源。 注释:①洁蠲[juān]:除繁就简。②孝享:祭祀。 注释: ①镇河堡:在今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②西席: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③脩金:送给教师的酬金。④中元日:农历七月十五日。⑤享胙:分食祭祀后留下的肉。⑥雍穆:和睦;融洽。⑦皂隶:旧衙门的差役。⑧优伶:古时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后指戏曲演员。⑨螟蛉之子:封建社会指养子或过继儿子。⑩脩脯:旧时送给老师的礼物或酬金。 注释: ①伍重华:字协一,同治年间兵变,急运军粮以助巩昌府驻军,为收复巩昌府立有军功得赏花翎通判。②秦霖熙:字春帆,光绪五年(1879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光绪十年(1884年)任广西恭城县知县。 注释:①清末宁陕称五郎厅,设通判,后改宁陕厅,职官称同知。 注释: ①隐德: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②貤[yì]封:向上延伸封赐。③中议大夫:清代文官阶之一,在九品十八阶中位居从三品,佩蓝宝石顶戴,补服徽识为孔雀。④太淑人:明清时三品官祖母的封号。⑤太宜人:明清时五品官母亲或祖母的封号。⑥坐辛向乙:即坐西北285°,向东南105°,地盘正针,天盘双山中缝,背水面山,前面有大水塘,所谓空亡向。称此向有生气纳财、益寿延年、事业如意、长子发财之象。⑦儒林郎:清代六品文官阶。佩砗磲[chēqú]顶戴,补服徽识为鹭鸶。⑧奉政大夫:清代正五品文官阶。佩水晶顶戴,补服徽识为白鹇[xián]。⑨安人:明清时六品官妻子的封号;如果已经封给其母亲或祖母,则称太安人。⑩学正:明清时地方学校的学官名。⑪训导:明清时地方学校的学官名。⑫诰封:封建王朝对官员及其先代、妻室授予爵位或称号。⑬廪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⑭嘉庆丁卯:嘉庆十二年(1807年)。(蒋文龄主编《人文平罗》一书第98页误记为“嘉庆二十年”)。⑮丁丑: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⑯翰林院庶吉士: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务。会试选出的人物为贡士,贡士经过殿试排名成为进士,进士经过朝考成为庶吉士。北京百纳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2013年春拍预展信札作:“俞德渊,榜名俞登渊,字原培,号陶泉,宁夏平罗人。嘉庆二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江宁知府,两淮盐运使。”⑰散馆:庶吉士学业期满。⑱知县:清代行政长官,辛亥革命后改为知事,后改为县长。⑲同知:清代知府的佐官。⑳知府:清代州府的行政长官。㉑盐巡道:亦称盐法道、盐道。㉒两淮盐运使:两淮即淮南、淮北,泛指苏皖两省淮河南北;盐运使: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的简称。㉓护盐漕察院:即两淮盐漕察院,简称两淮盐院。㉔诰授:朝廷用诰命授予封号。㉕江南名宦祠:在江苏扬州。㉖默斋公牍:俞德渊遗著。㉗默斋存稿:俞德渊遗著。㉘芸馆诗赋钞:俞德渊遗著。㉙行述:生平概略、履历。㉚墓志:即墓志铭。㉛贺制军:指贺长龄。㉜坐艮向坤:即坐东北向西南。阴阳学讲艮为阳、坤为阴,讲究能得地脉“生气”,吸纳三碧之气。认为既得灵气又得财气,是较为理想的阴宅。㉝处士:古时候对有德有才而不愿做官的人的称谓。㉞士大夫:古时当官有职位的人和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㉟交游:去外旅游,与他人交流、交朋友。㊱虚誉:虚假名声。㊲朝议大夫:清代从四品文官阶。佩青金石顶戴,补服徽识为雁。㊳教谕:明清时期县儒学设置的一名负责管理教育的生员。㊴太学生:古代在最高学府就读的学生。㊵粤海关:广州海关的旧称。㊶补授:补任官职。㊷潮州新关:在广州设立的粤海关。咸丰九年(1859年),潮州新关在汕头筹建海关办公楼和员工宿舍。同治二年(1863年)海盗上岛抢劫潮州新关,劫走税银6000两、公款1万两。在妈屿设关10年后迁入汕头,关址设在现老妈宫对面的街内,街名遂称“新关”。㊸坐乾向巽:坐西北面东南,也称“乾山巽向”。㊹巩昌府:今甘肃省陇西县。㊺县丞:县令的佑官,为正八品衔。46提举:宋代官名。47通判: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的官员。㊽蓝翎:清代礼冠上的饰物。㊾敕授:朝廷封授六品以下官员。㊿登仕郎:清代正九品文官阶。佩阳文镂花金顶戴,补服徽识为练雀。51孺人: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52冒溶:咸丰三年(1853年)任江西德化知县,后补直隶州,赏戴花翎。 注释: ①寿序是为人祝寿的文章,主要是借祝寿之机称颂寿星的道德、文章、事业和功绩。张作楠(1772—1850年):字让之,号丹村(邨),清代著名天文学家,详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本文原载《翠微山房文钞》,作于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六日。②嘉庆己卯:即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③定交金陵:定交,结为朋友;金陵,南京古称。意为在南京结为朋友。④阳湖:清代江苏常州府八县之一。⑤板舆[yú]:代指官吏在任迎养父母。⑥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此处特指张作楠的父亲。⑦卑湿:地势低下潮湿。⑧清白吏:古代清官之称。⑨癸未:道光三年(1823年)。⑩今岁仲冬:指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⑪介寿:祝寿。⑫笃庆:兄弟友爱和睦,家业兴旺发达。⑬觇[chān]:察看。⑭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⑭安人:明清时六品官之妻封安人。俞德渊此时为七品县令,自称已故父亲为六品官人,其妻(俞德渊的母亲)当为安人,表示对母亲的尊敬。⑯篝灯:置灯于笼中。《宋史·陈彭年传》:“彭年幼好学,母惟一子,爱之,禁其夜读书,彭年篝灯密室,不令母知。”比喻勤奋学习。⑰夜分:夜半。⑱省记:记忆。⑲食无兼味:饭桌上两种以上的菜都少见。⑳撷[xié]麰[móu]穗:采摘大麦麦穗。㉑馔[zhuàn]:食用。㉒藿[huò]食:以豆叶为食,指粗食。㉓椎髻[jì]:又称“椎结”,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㉔素布:衣着俭朴。㉕铅华:指中国古代妇女用的化妆品。㉖罗绮:罗和绮,借指丝绸衣裳。㉗素性:本性。㉘敢:哪敢。㉙遽[jù]拥:仓猝地拥有。㉚姻娅:婿父称姻,两婿互称曰娅。即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㉛矧[shěn]:况且。㉜帑[tǎng]: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此处指府库里的钱财。㉝钜:古同“巨”。㉞里第:大官僚的私宅。此处指俞德渊老家的宅第。㉟周恤:周济、接济、抚恤。㊱义方:指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㊲提撕:拉扯、提携、教导、提醒。㊳硕儒:大儒。亦指博学的人。㊴茹茶集蓼[liǎo]:茹茶,是用活培养物发酵的一种生物活性天然食品。从公元前2世纪“神圣秦王朝”开始就一直在中国应用。集蓼,谓遭遇苦难。㊵事姑:侍奉婆婆(指俞盛初后母杜太淑人)。㊶前母:继室所生的子女对父亲前妻的称呼。㊷赠公:古代敬称官员的父亲。㊸未竟之绪:前人未完成的事业。㊹画荻丸熊:成语,用来比喻母亲教子有方。㊺曩[nǎng]时:以往、从前、过去。㊻蔡端明:即蔡襄。北宋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因其官至端明殿学士故称。㊼陶母封鲊[zhǎ]:晋朝的陶侃,官至荆江二州刺史,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军事。他刚开始任寻阳县吏时,利用管理渔业之便,捎回一些鲊给母亲。母亲却不领情,将鲊封好退回,还写信责备他说:“你当了小官,就把公家的东西拿来送给我,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忧虑。”由于母亲的严厉教育,陶侃一生不仅为官清廉,而且还十分节俭。他任荆州刺史时,连造船余下的锯末也要人收集起来,雪后天晴再撒到坡路上,便于人们行走。告老辞官时,他把所有的公物都一一交接清楚才离去。后人称赞陶侃清廉,更称赞陶母封鲊的美德。这种美德便是从不贪不恋开始。㊽万寿覃[tán]恩:万寿,封建时代指皇帝、皇太后的生日。覃恩:广施恩泽。旧时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㊾渥[wò]邀:渥,渥惠,深厚的恩惠;邀,取得。得到了恩惠。㊿封典:皇帝给予官员本身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以爵位名号的荣典。51赐冠[cìguān]:班赐冠服。班赐,即分封、奖赏;冠服,借指古代官吏服制。指授予官职,(赏赐)颁发官服。52柀[bǐ]:一部分。53卓荐:因卓异而被举荐。清制,吏部考核官吏,才能出众的称为“卓异”。54乞假:请假。55称觞[chēngshāng]:举杯饮酒。56南陔[gāi]:《诗经·小雅》篇名。六笙诗之一。后用为奉养和孝敬双亲的典实。57慈老竹杖:李白诗句。寓意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58青田冻石:青田石中的上品,因晶莹透明如冻冰故称之。59桃杯:用桃核做的杯子。《汉武故事》:“〔王母〕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着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着子,非下土所植也。’”60朱三松:中国明代竹刻家。克承家学,多以文学作品为题,所刻物象神完情足,造诣颇深。61老人星:南天星座中最亮的一颗星星。大多数情况下则借指老年人。62封莲:我国古代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这两个节放莲花灯。63痴竹根:即竹痴,指中国竹艺大师陈根。64侑觞[yòushāng]:在筵席旁助兴,劝人吃喝。65初度:指生日之时。 注释: ①本文原载《道光平罗纪略》,根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宁夏俞氏族谱》(广州本)勘校。《道光平罗纪略》另载:“俞世隆,邑东乡人,读书聪颖而隐于贾。以父早背,事后母至孝。家贫,每从市归,携蔬酿博堂上欢。母终,朝夕依墓侧,寒暑靡辍。子德渊,恪敦孝友,昆弟无间言,盖秉庭训云!”意思是说“俞世隆,本县东北部头闸镇人。读书非常聪明,后来隐身于经商之中,父亲在自己年幼时就已经去世,但侍奉后母十分孝顺。虽家境贫穷,但每次从街市上回家,都带上好酒好菜让后母享用,使她尽享天伦之乐。后母去世后,早晚都守候在墓旁,四季都没有停止过。儿子德渊,恪守敦厚品行,对父母长辈至敬至孝,对朋友十分真诚,兄弟之间相处没有说出不团结的语言,都说秉承着这个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②董国华: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③旋里:回乡里。④窀穸[zhūnxī]:埋葬。⑤纳幽:入葬。⑥窆[biǎn]石:下葬的石碑。⑦期朂[xù]:古同“勖”。反反复复地畅叙。⑧肫[zhūn]然:诚恳、真挚。⑨江左无为州:今安徽省无为县。⑩明季:指明朝。11服贾:从商。⑫春秋高,缺定省:年高龄大,缺少早晚向父母问安。13然诺:许诺。14分介:不能忘记。⑮揖让:宾主见面谦让。⑯乡荐:乡试中举。⑰藿食:食豆叶等粗食。18就养:迎养。⑲甘旨:供养父母的好食品。⑳秉慈诫云:禀受家母的告诫。㉑归省:回乡省亲。㉒靡盐:无休止,没完没了。㉓属纩:疾病临危。㉔荆溪、长洲:荆溪,古称阳羡,今江苏宜兴;长洲,今江苏苏州西南。㉕庠生: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㉖张忞[mǐn]: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岁贡生,试用训导。㉗市廛[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㉘昆俪:对他人夫妻的尊称。㉙敷化:布行教化。㉚懿[yì]:称美。㉛谖[xuān]:欺诈。㉜阡:墓道。 注释: ①本文据道光二十年平罗留馀堂藏版《默斋公牍》附录《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平罗俞公墓志铭》,对照《林则徐全集》(第五册文录卷·祭文碑铭)《两淮都转陶泉俞公墓志铭》(道光十六年林则徐撰)校注。②甲戌:指农历二十日。③两淮:淮南、淮北。④运司:清代对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的简称。⑤平罗俞君:即俞德渊,字原培,号陶泉,宁夏平罗县头闸人,《董国华俞盛初先生墓志铭》中记载为苏州府督粮同知;道光《平罗纪略》人物乡贤篇中记载为江苏常州府知府。⑥余:林则徐。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⑦总督:清代地方最高长官。⑧曩[nǎng]:从前、以往、过去。⑨臬[niè]:臬司、臬台,官职。明清两代把按察使司(省一级主管刑法、监察的部门)称为臬司。⑩牧令:州一级的军政长官。⑪洊[jiàn]:通“荐”,举荐。⑩整饬鹾务:整顿盐务。⑬凋敝:衰败破旧的样子。⑭遘[gau]:因为劳累遭遇疾病。⑩安化宫保:陶澍。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⑯纲课:国家规定数额征收税赋。⑰潜德未显:恪守好的品德从不显露。⑱弱冠:古时十八岁男子。⑲嘉庆丁卯:嘉庆十二年(1807年)。⑳丁丑: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㉑庶吉士:明清翰林院新选进士。㉒散馆: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期满的毕业考试。㉓江宁:南京。㉔钱塘王侍郎:指王楚堂。㉕佽[cì]:帮助。㉖谳[yàn]:审判定罪,减轻死罪的判决。㉗癸未:道光三年(1823年)。㉘籴[dí]:买进粮食。㉙粜[tiào]:卖出粮食。㉚洎[jì]:到,及。㉛史弥巩:字南叔。南宋绍熙四年(1193)入太学;嘉定十年(1217年)中进士;嘉熙元年都城失火,弥巩应诏上书,谓修省之未至者有五。又曰:“天伦之变,世孰无之。陛下友爱之心亦每发见。洪咨夔所以蒙陛下殊知者,谓霅川之变非济邸之本心,济邸之死非陛下之本心,其言深有以契圣心耳,矧以先帝之子,陛下之兄,乃使不能安其体魄于地下,岂不干和气,召灾异乎?蒙蔽把握,良有以也。”出任提点江东刑狱。岁大旱,饶、信、南康三郡大侵,谓振荒在得人,俾厘户为五,甲乙以等第粜,丙为自给,丁籴而戊济,全活为口一百一十四万有奇。卒年八十。㉜赢缩:盈利亏损增减情况。㉝瘗:埋葬。㉞圩堰: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土堤。㉟甲申:道光四年(1824年)。㊱巡抚: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㊲剋:限定。㊳蒇[chǎn]:解决。㊴贡院:清代乡试考场。㊵胫股:大腿。⑩场灶:盐税的场课和灶课。㊷蒲城王尚书:即王鼎。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㊸满洲宝侍郎:即宝兴,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㊹檄:征召。㊺灶丁:灶户中承担盐役缴盐的壮丁。㊻鐅[piě]:烧盐用的敞口锅。㊼逋亡:逃亡、逃跑。㊽锅镬[huò]:古时无足的鼎。㊾灾祲[jìn]:古代迷信的人所说的不祥之气。㊿佥[qiān]:古同“签”。51长芦:古县名。在今河北省沧州市西。52韪[wěi]:是、对。53划[chǎn]:同“铲”。铲除、消灭。54商疲纲滞:盐商劳累、厌倦、乏力;盐纲滞漏。55笃:忠诚、厚道。56苫[shān]块:草垫子。57庐墓:盖简陋的房子住在墓地。58寒畯[jùn]:旧时指所谓贫穷的读书人。59媵[ying]侍:古代妇女出嫁时随嫁的人或物品。60綦缟[qígǎo]:平民妇女的服装,亦借指穿“綦缟”之平民妇女。61济宁孙公:指孙玉庭。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62襄平蒋公:指蒋攸铦。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63善化贺公:指贺长龄。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64轇轕[jiāogé]:纵横 交错纠缠。65蕴抱:怀藏抱负。66俾:使。67殇:未成年死亡。68适:女子出嫁。69金汝励:《宁夏俞氏族谱》作金汝砺,俞德渊的女婿。70嵁[kān]嵁穹穹:高山隆起的样子。71倏噫[shū]:急剧地呼气。72霜鸿嗷嗷:年老哀鸣声。73淄蠹爰靖:平平安安。74甾[zāi]:古同 “灾”,祸难。75癯[qú]:意为瘦。76竁[cuì]:挖地造墓穴,也指已经造好的墓穴。77玷:缺点、过失。78峨峨:山非常高的样子。79荫兹:荫,庇荫滋养。80坎掩:坑穴掩埋。 注释: ①鞠养:供养;赡养。②戾[lì]:身体屈曲。③左:顺序。古人书写习惯从右起头竖写向左排列。④丈夫子:指儿子。古代子女通称子,男称丈夫子,女称女子子。⑤夏楚:体罚学童的工具。泛指用棍棒等进行体罚。⑥售:考试得中。⑦饔飧[yōngsun]:做饭。⑧膏油:灯油。⑨宾兴:读书人将去参加乡试,地方官设宴招待的饮酒之礼。⑩舟楫:船只。⑪棘闱[jíwéi]:科举时代的考场、试院。⑫脯脡[fǔtǐng]:条状肉干或果脯。⑬甘旨:美好食物。⑭仁和王侍郎云榭:即王楚堂。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⑩程国仁: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⑯卓海帆:即卓秉恬。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⑰冰鱼:冰下之鱼。喻生命不绝如缕。⑱富余:足够而多余。⑲霁园先生:即赵宜暄。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⑳甲戌:嘉庆十九年(1814年)。㉑曹文正:即曹振镛。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㉒大庾戴公:指戴均元。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㉓罅[xià]漏:裂缝。比喻事物漏洞。㉔侜[zhōu]张:欺骗、作伪。㉕逋[bū]赋:逃税。㉖隶:皂隶,指衙役。㉗欿[kǎn]然:欿通“坎”。不自满的样子。㉘庶狱:诸凡刑狱诉讼之事。㉙牲醴[shēnglǐǐ]:指祭祀用的牺牲和甜酒。㉚遽[jù]:就、竟。㉛霪[yín]雨:通“淫”,久雨。㉜大府:泛指上级官府。明清总督和巡抚的代称。㉝卓异:清代官员受吏部定期考核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㉞协揆[kuí]:清代对协办大学士的称呼。㉟济宁孙公:指孙玉庭。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㊱韩公:指韩文绮。浙江仁和人,降调江苏巡抚。 ㊲侯官林公:指林则徐。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㊳善化贺公:指贺长龄。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㊴俟[sì]:等待、等候。㊵板舆:古代用人抬的代步工具。㊶苫块:草垫子。㊷溷圊[hùnqīng]:肮脏、混浊的厕所。㊸甃[zhòu:垒石为壁。⑩别构:另造、另创。㊺嘉庆甲戌:嘉庆十九年(1814年)。㊻蒲城王公:指王鼎。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㊼满洲宝公:指宝兴。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㊽鐅[piě]+:古代煮(烧)盐用的敞口浅锅。㊾稔[rěn]:熟悉、习知。㊿蠲[juān]:除去、免除。51牵:连累、连带。52辛壬癸甲:即指辛卯年(1831年)、壬辰年(1832年)、癸巳年(1833年)、甲午年(1834年)。⑩己庚:指己丑年(1829年)和庚寅年(1830年)。54宿留[xiǔliú]:停留、等待。55委顿:疲乏、疲困、憔悴,势不支久,没有精神。56囊橐[nángtuó]:行路的私装。57九原:墓地。相传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58摩诘:指王维(699—759年),字摩诘。59王文成:名守仁,明朝浙江余姚人,学者称阳明先生。60豫知:事先知道。61谶[chèn]: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62病革[jí]口占五古:病势危急口授五言古诗。63偈[jié]:佛经唱词。64易篑[kuì]:弥留。将快要死亡的人从炕上移到木板上。65酬酢[chóuzuò]:主敬客称酬,客还敬称酢;主客相互敬酒。泛指交际应酬。66庀[pǐ]:治理。67肫笃[zhūndǔ]:诚恳笃厚。68练事:熟谙世事。69蒲博:古代的一种博戏,亦泛指赌博。70奖借:勉励推许。71校士:考评士子。72朱丽宣:字霁堂、曙升,江苏荆溪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科二甲第四名进士。由庶常改官工部主事,军机章京,升员外郎,记名御史。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由工部主事入直。遭忧服阕,将赴都未行,卒于家。工诗文,楷法秀绝。(《江苏艺文志·无锡卷·下册》)73沈云骧:江苏荆溪人,字大令。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任陕西省府谷县知县。74马学易:江苏长洲人,字可大,号吉人。嘉庆十一年(1806年)生。道光十一年(1831年)辛卯恩科乡试中式第12名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恩科殿试第三甲第24名进士。受业师为俞德渊。钦点刑部主事。75成均:古之大学,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76馁[něi]:饥饿。77阔:离别,分离。78定省:旧时子女早晚向父母请安,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79箸[zhù]:筷子。80撙节[zǔnjié]:抑制、节制。81犹子:兄弟之子。82佽[cì]:帮助,资助。83傔[qiàn]:侍从。84缟素:俭朴的服饰。85汝曹:你们。86未字:旧指女子尚未许配。87哀毁: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88昏瞀[mào]:昏沉、神志昏乱;视觉昏花、模糊。89矜谅[jīnliàng]:同情和谅解。90诔[lěi]:古代上对下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91稽颡[qǐ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92顿首:磕头,叩头下拜。常用于书信、名帖中的敬辞。 注释: ①本文原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503册《陶文毅公全集》第590页《祭俞陶泉都转文》。②内帘:科举制度乡试和会试时为防舞弊,试官在帘内阅卷,阅毕才允许撤帘回家,故称试官为内帘。③庶常:即庶吉士。中国明清两代在翰林院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见习生。④啧啧:指用舌咂嘴或说话声人用言语称羡他人。⑤颁白:颁,通“斑”。指须发半白。⑥餔[bū]:哺,晚饭。引申为饭食、食禄。⑦莞[wan]:微笑。⑧温谕:敬称皇帝谕旨。⑨宿留:存之于心。⑩九原:指病死。⑪怆然[chuàngrán]:悲伤的样子。 注释: ①厥:气闭,昏倒。②暴白:暴露。③甄叙:经甄别而加以提升或任用。④讫事:完事;竣工。⑤胥吏:官府中的小吏。⑥谳狱:审理诉讼;审问案情。⑦推鞠:审问。⑧震掉:震颤,抖动。⑨任庶常泰:即任泰,荆溪人,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二甲第10名,翰林院庶吉士。⑩石韫玉: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⑪夤[yin]缘:攀缘上升,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⑫曩[nǎng]:以往、过去。⑬矧[shěn]:况且。⑭欷歔[xīxū]:哭泣后急促呼吸。⑮筮[shì]:占卜活动。⑩艹[niàn]:作念,二十。⑰畴昔:往日,从前。⑱清代历史名人典故《陈文恭谦而失礼》:桂林陈文恭公,黄阁雍容,执帷持下。尹文端公时居首揆,素所推抑。文恭病剧,文端往视曰:“吾辈均老,不知谁先作古人。”文恭拱手曰:“还让中堂。”盖习于谦,初不自觉也。这则典故是说:陈文恭,桂林人,历任封疆大吏,常以宰相的架势掌管事务。尹文端当时居于宰相之位,但平时受人压制。陈文恭病重,尹文端前往探视的时候说:“我俩都已经老了,不知道谁先离开这个世界成为古人。”陈文恭抱拳拱手说:“还是尹中堂先请!”旁有议论:陈文恭谦虚都成习惯了,一开始自己还没有感觉到已经失礼了!⑲畴曩:往日,旧时。⑳罗文俊: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 注释: ①本文原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511册第410—411页贺长龄撰《耐庵文存》。因与《默斋公牍》载《两淮都转平罗俞君言行补遗》有较大出入,特辑录此处以资对照。 注释: ①镇河村:现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镇河村。②德涵公:迁居平罗头闸时,父盛初公40岁、母赫氏27岁、二弟德渊公5岁、三弟德源公1岁。③桂文斗:桂永升先祖。④思丰公:出嗣少泉公。 注释: ①《道光平罗纪略·俞德渊传》。②《清史稿·俞德渊传》。③《重刊续纂宜荆县志·俞德渊传》。④《清史稿·俞德渊传》。⑤《甘肃新通志·俞德渊传》。⑥《白下琐言·俞德渊传》。⑦《甘肃新通志·俞德渊传》。⑧《旧闻随笔·俞陶泉都转》。⑨《国朝先正事略·俞陶泉都转》。⑩《清史列传·俞德渊传》。⑪《识小录·俞都转》。⑩《续纂扬州府志·俞德渊传》。⑩《旧闻随笔·俞陶泉都转》。 注释: ①本文原名《鉴塘公传》,因原版缺最后一页,作者不详。行文风格和人物之间的称谓与《鉴塘公墓志铭》一致。因此,推定为吴其浚所撰。②金城:即兰州。③君子:君,指俞德源;子,指俞思益。④恂恂:温顺恭谨的样子。⑤抑抑:审慎谦谨的样子。⑥役役:劳苦不息的样子。⑦膏粱:指味美的饭菜。旧时借指官僚、地主等富贵人家的子弟。⑧文绣:刺绣华美的丝织品或衣服。⑨周官司马之法:据史籍载,周朝建立后,曾设有处理日常军事事务的专职武官“司马”,同时形成了规定如何行军打仗的“司马之法”。⑩州党:乡里。⑪鄼[zàn]鄙:古代“鄼”同“鄼”,四里为鄼,五酂为鄙。⑫大率:大致。⑩任恤:诚信并给人以帮助和同情。⑭浮薄:轻薄,不朴实。⑮醇谨:淳厚谨慎。 注释: ①胡家庙:即今雷祖庙,位于平罗县渠口乡分水闸村。同治七年(1868年)俞思益纂修的《集生年谱》中有“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平罗县交济堡胡家庙设馆教书”的记载,胡家庙距今有近200年历史,是“文化大革命”中幸存庙宇之一,经考证此为平罗翰渊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1916年乡绅马兴成、王贵等人集资重修后,因塑供雷祖、龙王、火神、牛王、马王、风神、土神诸神像而称“雷祖庙”。南北长37米,东西宽24.4米,占地900平方米。庙设大殿3间,进深6.2米。三台梁木架,大殿为硬山顶,前殿为卷棚顶。原殿面三楹两柱,柱间挂落(雀替)、平枋、立枋均被毁。21世纪初期当地农民集资发愿,在雷祖庙北侧不远处新建规模较小之庙宇一座,亦曰“胡家庙”。②奉政大夫:正五品封典。 注释: ①潜然:隐伏的样子。②伯翁:丈夫的伯父,指俞德渊。③鹾使:盐运使的别称。④权篆:权,职权,权力;篆,官印。当权署理某一官职。⑤韶郡:广东韶州府(今韶关市)。⑥经历:清代官职名。⑦乙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⑧累重:堆积繁多;厚重。⑨三姑六婆: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⑩戊午:咸丰八年(1858年)。⑪甫瘥:刚刚病愈。⑫己未:咸丰九年(1859年)。⑬罔效:没有效果。⑭附生:全称为“附学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⑮训导:明清府、州、县儒学的辅助教职。⑯布政司:指司署的首长。⑰未字:旧指女子尚未许配。⑱袁絜斋:浙江鄞县人,名燮,字和叔,宋代礼部侍郎。⑲圹志:墓志。⑳摭[zhí]:拾取、摘取。㉑朔:农历每月初一。 注释: ①杨孺人:孺人,古代专指七品官在生的妻子,此处专指俞德渊的长子俞思震之妻。②同里:同乡。③增生:科举制度中的生员名目之一。明代生员都有月廪,并有一定名额,称廪生,简称“增生”,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④乙丑:嘉庆十年(1805年)。⑤嘉庆丁卯:嘉庆十二年(1807年)。⑥于归:出嫁。⑦臧[zāng]:善,好。⑧雍睦:和睦。⑨内训:对妇女的训诫教育。⑩优容:宽待,宽容。⑪壬辰:道光十二年(1832年)。⑫慰谕:抚慰;宽慰晓喻。⑬冰兢:恐惧、谨慎。⑭课子:督教儿子读书。⑮援笔:执笔。⑩同治丁卯:同治六年(1867年)。 注释: ①异母姐:俞世隆与前妣氏唐生长女王俞氏;29岁时与17岁赫氏婚配;30岁时与18岁赫氏生俞德涵;41岁时与28岁赫氏生俞德源;胞妹张俞氏、庄俞氏芳龄失考;44岁时与31岁赫氏生俞德洵;47岁时与35岁赫氏生俞德清。 注释: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①瞿昂:字子皋,详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 注释: ①张锦芳:字文圃,清甘肃皋兰县(现属榆中县)人。嘉庆十二年(1807年)陕甘乡试解元。历任清水县训导、华州学正、平凉县教谕,升任凉州府教授,倡修并主讲青城书院(《皋兰人物传略》。②书丹:碑刻术语。此处指书写墓志铭。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戊寅年。渊40岁。鉴塘三弟德源在籍留馀堂老院前造书室,集生大侄思益、长子东生、次子梅生、四侄晓帆拜平罗县廪生、头闸西永惠堡人田树本①(字砚农)为师继续读书。 注释: ①田树本:字砚农,号芝畻[chéng],平罗县廪贡生。田会蓝之曾孙、田登年次孙。《宁夏俞氏族谱·集生年谱》记载:道光五年(1825年)九月选为拔贡生。《宁夏平罗田氏族谱》记载:道光六年(1826年)朝考一等,入陕甘乡试荐卷,场闭间游街衢,适本省匪徒外号“大豹子”等聚党百余人,诱静处陡然群起,砚农支身(独立)护持,拳伤数十人。适海查官巡捕拿获,悉行斩除首级。沿徒隘号令军民感德,刁风遂绝。三元知县张馈额曰:“选拔英奇”悬于厅堂。可谓“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併删(合并在)《平罗纪略》。例授文林郎(散官名,清朝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用来定级别,就好比现在说“行政几级”一样),吏部候铨州判(从七品)。新修《田氏家族族谱》认为砚农先生是参加徐保字纂修道光《平罗纪略》的纂修人之一。人物生卒年月不详。 注释: ①羊王庙:在今苏州市姑苏区南园镇,始建无考。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沈光曾重建。俞德渊任长洲知县时再次重建。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太平军战火,同治十三年(1874年),署县事顾思贤重建。殿宇20余间,占地约600平方米,供奉神像十几尊。(原载周京文撰《羊流文脉——羊祜故里诗文选注》序) 注释: ①任泰:字阶平,荆溪人,俞德渊门下士子。道光六年中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相国英和器之,荐修国史。上问之为启运孙曰:“任启运固非尧舜,不陈者宜其有后。”淡于宦情,不赴散馆(《清实录·道光朝》:道光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丙戌科散馆无任泰)。历主钟山、尊经书院十余年。②平翰:字岳生,号樾峰(海上墨林作越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道光九(1829年)年任上海知县,官至贵州遵义知府。工书,行书学褚遂良,兼采颜、米,有秀劲姿。草书法十七帖,颇有逸趣。所刻有《求青阁》帖行世。所书白太傅祠楹帖,精妙无匹。著《黔輶吟》。(《寄心盦诗话》《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注释: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①宋西樵:举人,丁酉拔贡,后为俞光暐伯岳丈。 注释: ①渠次:指平罗唐徕渠。②原载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39册徐保字撰《阮邻自订年谱》第169页。③潘曾沂:乾嘉道三朝元老潘世恩长子。④原载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45册潘曾沂撰《小浮山人年谱》第546—547页。 注释: ①温翰初:名肇江,字翰初,江苏南京上元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科进士,官至户部主事,曾绘《江亭展禊图》,山水师沈周,得苍古之致。户部右侍郎、太子少保温葆深之兄。 注释: ①原载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39册徐保字撰《阮邻自订年谱》第173页。 注释: ①王君:指王凤生。②御极:登基即位。③大吏:指陶澍和林则徐。④怆[chuàng]:悲伤。⑤幽:阴间。 注释: ①本文根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宁夏俞氏族谱·集生年谱》手稿原件校订。②太恭人:明清时四品官之母或祖母的赠(封)号。③太淑人:明清时三品官的祖母。④举于乡:乡试中举。⑤会试: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生。被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⑥设教:办学。⑦宁夏县镇河堡:今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镇河村。⑧祭田:旧时族田中用于祭祀的土地。⑨归葬:人死后将尸体运回故乡埋葬。⑩兰山书院:今兰州大学。⑪肄业:修习课业。⑫设帐:设馆授徒。⑬狄道州:今甘肃临洮县。⑭赵刺史:即赵宜暄。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⑩五堆子:原陶乐县五堆子乡,现属平罗县陶乐镇辖。⑯服阕:守丧期满除服。⑰川资:旅费、盘缠。⑱果行:果断地行动。⑲黄邑侯:指黄廷绂。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⑩设馆于交济堡:即开设私塾或学馆。交济堡在今平罗县渠口乡交济村。㉑礼闱:会试由礼部主持,称为“礼闱”。因在春天举行,又称为“春闱”。㉒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考取进士才有资格进入。庶吉士,入选翰林院参加学习的进士。㉓书室:书斋或书房。㉔受业:跟随老师学习。㉕廪生:明清时由公家发给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㉖散馆:庶吉士的毕业考试。㉗建平县:现宣城市郎溪县。㉘荆溪县:今江苏宜兴市(县级市)。㉙偕:一同。⑩受室:娶妻。㉛恭人:明清时四品官员之妻的封号。㉜孺人: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㉝长洲:今江苏苏州市。㉞阖省:全省。㉟德政:有益于人民的措施和政绩。㊱底本:书籍底稿。㊲兵燹:指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㊳督粮同知:明清时知府或知州分掌督粮的佐官。⑩海运:清代特指由海道运粮至京。㊵太宜人:明清时五品官的母亲或祖母的封号。㊶业师:教过自己的老师。㊷拔贡: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㊸嗟嗟:表示招呼。㊹恃:依赖、依靠。㊺终天:终身。一般用于死丧永别、遗恨无穷。㊻禄养:以官禄养亲。㊼含殓:古时将珠宝放在死者口中含之入棺。㊽悠悠苍天,此恨何极:引用了林则徐爱惜人才的典故。㊾旋里:返回故乡。㊿尽礼尽哀:竭尽礼仪,竭尽哀思。51慰:心安。52宋西樵:名作哲,字西樵,道光丁酉(1837年)科举人(民国《朔方道志》),宁夏府拔贡生。俞德渊嫡孙俞光暐的伯岳丈。53守制:旧时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孙在家守孝27个月,期间不任官、不应考、不嫁娶。54乡试:明清时在省城举行选拔举人的考试。55张仰山: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56引见奉旨:大臣引导属臣接受皇帝的接见,遵奉皇帝的懿旨。57发:派遣。58补用:补充任用。59旋委署:不久派任。60补授:补任官职。61随:接着。62安人:明清时六品官之妻的封号,受封的母亲或祖母称太安人。63童子试:科举中录取秀才(生员)的考试。64县试:由县官主持的考试。65府试:由府一级主持的考试。66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67复试:有些考试分两次举行,第一次叫初试,第二次叫复试。68温翰初:名肇江,字翰初,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科二甲第二十名进士,南京上元县人,善山水、行楷。69上元县:南京属县。70岁试:岁考。71乡闱:明清乡试的别称。72中式:科举考试合格录取。73廪饩[lǐnxì]:科举时代由官府供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74谒见:拜见。75卓海帆:即卓秉恬。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76座师官:举人、进士对主考官的称呼。77弗:“不”的同源字。78酉时:17—19时。79越:经过。⑩大故:父母去世。81呼天抢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82窀穸[zhunxī]:埋葬。83勉襄大事:尽力办好丧事。84朱家龙坑:位于俞德渊墓葬附近的湖泊。85俱照:全都按照。86援筹备例:引用惯例报告朝廷捐资纳粟,取得官职。87布库大使:清代地方官,负责吏政、税收、财政,管理银钱、粮布等。88束装:整理和准备行装。89掣签:清代使用竹签预写所选机关地区及任官姓名等杂置筒中当堂掣取。⑩领照:领取通知。⑩制军:指两广总督。92林少穆:即林则徐。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93苏抚任内:担任江苏巡抚期间。94契:意气相投合。95殷殷垂询:情意深厚地询问。96颇承优睐:受到优厚的保举提拔。97英夷滋事:英国人闹事。98豫工:河南黄河治理工程。99捐输:清代指因国家有困难而捐献财物。100请奖:请求奖励。101上谕:皇帝的命令和告示。102着[zhuó]:使、派、用。103藩关:古代在属地设立的守卫处所。104肄业:休息课业。105星奔回里:星夜兼程奔回家乡。106薄宦:对卑微官职的自谦。107攸羁:寄居在遥远的人。108擎音耗:担负音讯、消息。109遥传:远传。110先型:先祖典范和楷模。⑩长谢:死亡的婉辞。112江南名宦祠:在江苏扬州。113承重:承受丧祭的重任。114韶州府经历事:韶州府即今广东省韶关市。经历事为古代职官名。一般由布库大使兼任。115李方赤:名璋煜,山东诸城人。清代金石学家。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二甲第二十七名进士,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任广东潮州布政使。116南韶道:康熙九年(1670年)置广肇南韶道。康熙十三年(1674年)置南韶道,驻韶州府。领南雄府、韶州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广州府来属。雍正七年(1729年)连州来属。乾隆二十年(1755年)广州府另属。117饬:命令。118履任:到任。119甫:刚刚。120绅民:绅士与民众。121彼都人士:乳源县民众。122帘缺:帘官空缺。123视事:官吏到职办公。124五日京兆:典故。汉代京兆尹张敞将被免官,他属下的一个官员知道后不肯再为他办案,对人说:我已经为他出过很多力,“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后用“五日京兆”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125故案:过去留遗的案件。126裁结:仲裁和审结。127悬示:垂示。128两造:双方当事人,即原告和被告。129咸:全、都。130释:予以和解。131役从:衙役和随从。132比至:及至、到。133骈肩累迹:人多拥挤。134伏诉:俯伏诉求。135唯唯:谦卑的应答声。136嗟乎:唉!137濒行攀留:挽留去职官吏。138交卸:解除职务。139旋省:不久回家探望。140香蜡贡:把芳香的蜂蜡献给帝王。141曾大令:清代潮州四伟人之一,候补知县。42获盗:抓获盗贼。143销差:向上级报告已经完成的差事。144薇垣:布政使司。145方伯:布政使。146僚属:随员或职员。147吏目:古代位阶为从八品、从九品或不入流的文官官职。148旋甘:不久回到甘肃老家。149署理:代理职务。150接印:正式接任。151旋殇:不久夭折。152红匪:对广东佛山起义红巾军的蔑称。153啸聚:指盗匪或贼寇以呼啸声聚集。154靖海门:在广州城南、珠江之滨,是广州的南城门,与太平、竹栏、油栏、五仙并列为广州外城五大城门,林则徐先后三次在这里销毁鸦片和烟具。155文明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156大宪:旧时府吏对上司的称呼。157顶戴:清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帽饰。158五仙门:位于广州市海珠广场西侧。159题补:奏请补用。160琼州府:今海口市。161陵水县:今属海南省。162请咨:请求给予咨文。163乡场:乡试考场。164张云衢:即张尔遴: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165谨:郑重、恭敬。166封典:皇帝赐予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167粤盈库:广东钱粮国库。168卸事:辞去职务。169新关:指潮州新关、汕头新关或潮海关。170驰赴:急速奔赴。171李总税务司: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172嗟嗟:表示感叹。173勤慎:勤勉谨慎。174继姑:丈夫的继母。175曲尽妇道:竭尽妇女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176惟:又。177撄:接触。178执手依依:恋恋不舍。179赋言:作诗。180孰意:谁愿意?⑩商民:经商做生意的老百姓。182阅:考察。183克:胜任。184擘画:筹划、安排。185喘:痰浊壅肺而致气喘。186坚拟:决心打算。187归里息肩:回到故乡卸除责任。188倚装:整装。189舟次:行船途中。190适值:正好遇到。191掳禁:把人抢走监禁起来。192谪[zhé]:降职外调。193札饬:旧时官府上级对下级的训示公文。194指分:候补官员自请分发。195乾山巽向:坐西北向东南。196银号:钱庄。197玛屿:在广东省汕头市。198通禀檄饬:声讨敌人或叛逆者的文书。199惩创:惩罚、惩治。200国课:国家赋税。201他志:别的想法和企图。202赘:就婚于女家。203提举:管理。204通判:州郡官副职。205内阁中书:清代从七品官名。206遄[chuán]:往来频繁。207询悉:询问得知。208频年:连续几年。209当三年:当朝同治三年。210宜人:清代五品官妻子的封号。211噫:表示悲痛。212绥靖:安抚使其平静。213发匪:对太平军的蔑称。214闽浙爵督:指左宗棠。见“古今人物姓名索引”。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