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默斋拾遗》 图书
唯一号: 310320020210000035
颗粒名称: 序二
页数: 3
页码: 003-005

内容

道光十五年(1835年)腊月二十日,清代翰林俞德渊在江苏扬州两淮盐运使府邸与世长辞。178年后的这个残冬之月,我怀着无限敬仰古人和无比敬佩当今有识之士的心情,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家中仔细阅读了《默斋拾遗·俞德渊史籍及研究》这部书稿,感到十分振奋和欣慰!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宁夏平罗县头闸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头闸公社(乡、镇)学习、工作了14个年头,期间平罗县地方志编纂人员找过我专门商讨搜集、挖掘、整理俞翰林史料的事情,并给我讲述了俞翰林的生平事迹和一些民间传说,但由于当时行政区划尚未调整(俞翰林家乡正闸村时属渠口乡管辖),加之缺乏专业人才、史料搜集难度大等原因,未能下决心去做这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离开家乡后,一直觉得负疚于家乡人民!如今,和平等热心人士徜徉在被众人踩烂了的著述路上,历经多年的辛勤耕耘,默默无闻地做成了这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独树一帜。书稿即将付之梨枣,我的负疚感也因此得到了释怀。
  人们常说:“山河之间有神灵!”的确如此,我的家乡就在山河之间的头闸古镇,那里就是一个神灵出没的好地方。多年来,家乡人民一直传颂着俞翰林神灵般的光辉史实。过去,我虽如雷贯耳、满腹故事,但毕竟知详有限,唯有这次受和平之托细阅书稿,才对家乡这位德高望重、美誉远扬的重要历史人物有了一个真实、生动、系统的了解,深感撰著出版这部厚重书稿意义重大。阅读书稿让我感受到:俞德渊是宁夏的荣光、平罗的骄傲、俞氏后人的丰碑、世代人们学习的楷模。作为封建社会的朝廷官员,俞德渊虽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为人做官的道理却都一样。俞德渊刻苦攻读、勤勉理政、心系国家、体恤民情、为官清廉、疾恶如仇、善举济世、仁慈为怀,其高尚品德和高贵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教育了我、鼓舞了我。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们公职人员在现实生活中所遵循的“德、能、勤、绩、廉”,不正是这位先哲身上所蕴藏的永不磨灭的光辉吗?
  这部书稿是通过深度调研和潜心编纂产生出来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它既是一项浩繁复杂而艰苦细致的文案工作,更是珍贵古籍挖掘整理的一个实践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书稿虽不算太长,但因年湮代远,当年形成的珍贵史料几近湮灭,幸存资料又散落于他乡异地,埋藏在尘埃厚布的文瀚角落,查找起来远非易事,因此现在有幸搜寻到手的史料就更加珍贵。和平等有识之士不计个人得失,不辞辛劳、锲而不舍、四方寻觅、奋笔疾书,足迹远涉京广等地,历时三十余载实属不易。在校勘、翻译、编排等工作量十分浩繁的情况下,脚踏实地忘我工作,做到履职、著述两不误,成为了这方面知识造诣较高的专业研究人士,在退休之前终圆一梦,使这部几近湮灭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得以钩沉和抢救。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执着精神值得赞扬!令我感叹和敬佩!
  俗话说“酬勤必得天道”。你只要不忘记历史,历史永远都不会忘记你,这本书里所涉及的人物哪一个又不是这样呢?历史往往是真实和现实的,在无意间大家都参与其中,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在追寻这部书稿的日子里,编著者钻进书堆不能自拔,有过沮丧、懊恼,有过辛酸、痛苦,甚至耽误了许多“正事”,直至大衍之年才完成了这一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好事。书稿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信息,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时隔近180年,还能从纸堆里搜寻到这么多的文稿并最终成书,书稿史料丰富完整的程度令人惊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小地方挖掘大文化,不再是南柯一梦!其意义绝非一般。这样一部活着的灵魂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在全国我不敢说,至少它是目前宁夏研究俞德渊生平事迹的第一部史料文萃和地方典籍。仅“引言”部分就开门见山,从14个方面阐述了俞德渊的精神财富,这些内容又都是从书稿诸多部分中提炼而成,文笔精粹,内容全面,详略得当,史料引用恰到好处,真实地再现了俞翰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给人留下一代伟人实至名归的感觉。因此,我认为它既是一盘为宁夏历史名人承载传统文化的饕餮大餐,也是一部教诲世人做人之道、为官之德、行事之理的至理名典,更是一笔通过“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传承先哲精神、教化后人行为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成书填补了俞德渊史料研究的空白,是一部具有很高史学研究价值的传世之作。毫不夸张地说,这种著书立传的行为,完全可以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德无量”来评价。为了能够使书稿精益求精,编著者从严实相兼、精编细纂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把握了一个“严”字。资料征集和书稿纂辑的时间长达30多年,编著者四处奔波,八方求援,期间既有沮丧和懊恼,也有尴尬和困顿。他们以翰林先贤勤勉谨慎、从严理政、从严治学的态度和精神来鼓舞斗志,从头至尾“严”字当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校阅,反复修改,穷根究底,精细打磨,尽可能做到少出纰漏和不出纰漏。本着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经历了搜、堪、译、校等磨练过程,反复推敲,直到自我感觉书稿成熟后,又延请学识渊博的资深专家和学者审阅把关。最后才达到了目前这个标准和水平!
  其次,坚持了一个“实”字。编著者树立了对古人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书稿质量负责的观念以真实存史。书稿中收录史料和所撰稿件内容真实,尽可能避免“谬误流传、误导后人”的文字出现。将确因某些困难没有搜集到相关史料而产生的遗漏留给后人补充完善。书中选用的史料、撰著的文稿、涉及的古今人物事迹真实可靠(民间传说除外),坚持了以“实”为准的最高标准,在文字资料取舍上做到了宁缺勿滥。
  再次,突出了一个“精”字。书稿征集到了一些见闻、名录、传记、注释等史料,编著者在以实为据的基础上精雕细琢;从谋篇布局和人物顺序编排等方面精于研究,认真审核;除原始史料外,其他内容遣词造句恰如其分,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客观准确,文字表述精炼流畅,基本做到了实事求是、叙述精准、评价客观。
  最后,落实了一个“细”字。书稿中编录的年谱、墓志、实册、补遗、家传、奏折、文牍、存稿、诗赋、人物、信札、日记、颂扬文章等史料文稿出自多人之手,事件发生时间不一,内容繁杂,版本有别,文体和风格更是千差万别,但编著者持之以恒,耐受寂寞,一篇文稿、一款标题、一段文字、一项注释,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轻易放过,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抽丝剥茧,再现原貌,直到审核定稿,最终使这部书稿成为一部奉献给世人的优秀作品,真是可喜可贺可嘉!
  2013年12月20日撰

知识出处

默斋拾遗

《默斋拾遗》

出版者: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乾隆九年有明确记载开始,上溯至事件肇发年代,下限至213年12月31日对俞德渊研究的史料和所撰稿件,书中对文言文进行了标点、断句、分段,全部采用简化字,并对原稿跌生僻字、古地名以及有重要影响历史人物等作了注释。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占福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