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忠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220020220006839
颗粒名称: 滴水之恩
分类号: H05
摘要: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看到女儿没有关紧水龙头,流出清凉凉的水时,我的心不由得一颤,便教训了女儿几句。看见她撅着小嘴,我的思绪便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山里娃对缺水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关键词: 文体论 写作 散文

内容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看到女儿没有关紧水龙头,流出清凉凉的水时,我的心不由得一颤,便教训了女儿几句。看见她撅着小嘴,我的思绪便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山里娃对缺水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常常是十年九旱,赤地千里。
  爹现在还常常念叨,那时候盼天下雨眼睛都能盼绿。天不下雨,人畜饮水就成了大问题。家家必备的就是几个驮水的木桶和挑水的铁桶,到几公里远的深沟里驮水、挑水成了爹和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们每天必须做的事。深沟里面有一口井,是庄前岭后人们饮牲畜和吃水的唯一指望。井口有一个木制的辘轳,上面缠着粗粗的麻绳,绳子上挂着一个小铁桶。我们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把小铁桶往井里放,解开绳索,伴随着一阵呼噜噜声,小铁桶就到水里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爹的了,他要一手拽辘轳把,一手缠绳子,一圈一圈地往上摇。十几米深的井,爹要摇好几次才能装满所有的桶。给驴驮好,我们赶着驴在蜿蜒崎岖的沟里艰难地走着,爹挑着两桶水在后面跟着。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太阳炙烤着我们,我们个个满头大汗,耷拉着脑袋。这样的生活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我的一个小伙伴还不小心掉下山崖,摔伤了胳膊,至今胳膊都无法伸直。
  现在想起那时的情景,我便忍不住想吼两声:“女人不是水呀,男人不是缸,命运不是那辘轳,把那井绳缠在自己身上……”随着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家乡的山绿了,草青了,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气候环境进一步改善,雨水也逐年增多了。中国妇女基金会发起的、向社会各界募集善款的公益项目“大地之爱·母亲水窖”,更是让家乡人受益匪浅。它以捐建集雨水窖的形式关爱西部妇女,并惠及家庭,利用募集的一亿多元爱心捐款,在甘肃、宁夏、陕西等12个省(区)实施,已修建水窖1.4万多眼。家乡人终于摆脱了驮水、挑水、喊水的日子。
  院子里的“母亲水窖”建好一年了,不敢相信能在自家院里打水的幸福生活,爹一脸幸福地说:“水可甜了。”小侄子揭开水窖的盖子,让我们看,“母亲水窖”带来的幸福生活无与伦比。相比土水窖,“母亲水窖”存水更多,水质也好得多。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生活中都布满着绵延的幸福,这是一份深厚的情、深沉的爱。做人要知福、惜福,一股清泉,一定有源头活水;一棵大树,一定有泥土滋养。人生在世,人人都深受来自人海的千丝万缕的恩情。我不敢忘记我所站着的土地上,有多少人滴血流汗;我所使用的器物里,包含着多少无名英雄的创造与奉献。我的存在,来自父母;我的成长,来自手足、师长与同学;我的生活,来自每一双支持我、鼓舞我的手,来自社会的栽培。
  我紧握双手,感受到满足与拥有,有一股温情拂拂然涌进我的心中 。 我深深地感动着,唯有铭记滴水之恩,知福惜福,才不枉这一生!

知识出处

吴忠日报

《吴忠日报》

出版者:吴忠日报社

出版地:吴忠市

《吴忠日报》是中共宁夏吴忠市委的机关报。前身《银南报》,1989年9月试刊,1990年12月5 日正式创刊。《吴忠日报》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党报性质,面向千家万户,力求雅俗共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