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石效应重燃校园文学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忠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220020220002156
颗粒名称: 磁石效应重燃校园文学热
其他题名: 探索不少高校尝试驻校作家制度
分类号: I
摘要: 前不久,贾平凹正式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驻校作家,而在中心担任主任的,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不止是贾平凹和莫言,近几年,作家进校园已经蔚然成风,在国内有些名气的作家,几乎都有过“驻校”的经历,形式也多种多样。
关键词: 文学 概论

内容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学生朱敏特别开心,她的作品《小巷深处》得到了作家张悦然的称赞。“语言老到,有淡淡的深沉感”——这样的评价,让喜欢写作的她有点小得意。
  张悦然是 2012 年 8 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引进的正式教师,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选修课。像中国人民大学这样建立常规化驻校作家制度的高校不在少数。这些学校定期引进知名作家、诗人,开展文学讲座、作品朗诵会等活动,时间少则几个星期,多则几个月。比如,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作协联合成立了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开展驻校作家“春秋讲学”活动,定期邀请一位作家和一位评论家驻校两周,既要讲课,也要演讲。中国海洋大学等学校也建立了类似的机制。
  有的高校直接把作家聘为正式教师,将作家的编制和组织关系都转到学校。像中国人民大学,就先后聘请阎连科、刘震云、张悦然担任老师。王安忆更是早在2004年就已经成为复旦大学的中文系教授。身份转换后,这些作家也要像其他老师一样,开设常规课程,招收研究生。
  此外,还有不少高校选择将作家聘为客座或者特聘教授,不定期到校园开讲座,与学生交流。比如,韩少功就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苏童是辽宁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毕飞宇今年不仅被聘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还在学校成立了毕飞宇文学工作室。
  对学生而言,驻校作家让他们感到文学更加亲近了。
  “与作家近距离接触、交流后,感觉文学创作不再是那么玄的事,对作家作品的认识也更立体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李冉说。

知识出处

吴忠日报

《吴忠日报》

出版者:吴忠日报社

出版地:吴忠市

《吴忠日报》是中共宁夏吴忠市委的机关报。前身《银南报》,1989年9月试刊,1990年12月5 日正式创刊。《吴忠日报》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党报性质,面向千家万户,力求雅俗共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