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唤醒人们的城市记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忠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220020220002041
颗粒名称: 城中村:唤醒人们的城市记忆
分类号: F29
摘要: 城中村这个词汇,早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便已诞生在西方特大城市的快速蔓延中。20世纪90年代,这面反映城市化过程的特殊镜子也在城市扩张的步伐下移植到了中国。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城市经济

内容

城中村这个词汇,早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便已诞生在西方特大城市的快速蔓延中。20世纪90年代,这面反映城市化过程的特殊镜子也在城市扩张的步伐下移植到了中国。
  拆迁与改造,总有上演的一天。城中村问题是吴忠城市发展中无法回避,不容忽视的重大难题。
  曾有人形容,吴忠是一座村庄里的小城,从2008 年开始,这座新兴城市中的一个个城中村,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一些城中村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市在推进东扩西移的城市化进程中,包裹了 132 个城中村,利通区的古城镇、上桥镇、东塔寺乡、板桥乡等乡镇的65个行政村都在市区规划内,这些城中村的布局凌乱,道路狭窄而拥挤,雨水无处排,生活不便,这些都是留给人们的记忆伤疤。
  这大变样的决战里,当我们将深情的目光向这座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投去惊鸿一瞥时,我们就会发现,在痛并快乐中开始的城中村改造建设,正迎来城市一次破茧蝶变之旅。
  在实施城市西扩东移战略中,吴忠的城市一圈又一圈地向外扩展,城中村一个一个地消失,其扩展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而且城中村之多、范围之大,居宁夏首位。全市城市扩展范围42公里,涉及动迁的城中村132个,仅利通区西扩范围达 20 公里。市区城市规划区面积由不足30平方公里扩大到67.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23平方公里扩大到37平方公里。
  吴忠城市发展确如一梦,醒来时,不仅城市街道长了,满城店铺土平房不见了踪迹,城中村也被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所替代。充满活力的城市脉搏正在跳动,一些原有的村庄、地名在人们的记忆中正在淡去,或者正在即将远去;有关吴忠城迅速演变的话题,还在人们的茶余饭后继续。
  在吴忠城市建设中,最能体会党和政府恩惠和城市巨变的,就是城中村的农民。他们曾经仿佛是城市里一些落后角落被遗忘的人,夹杂在高楼背后,游离于现代城市之中。近些年,大规模进行的城中村改造,实施整体征地拆迁,使城中村居民住上高楼,既实现了城市漂亮的转身,也使城中村农民实现了市民身份的转变。 “记忆中,村里的房子低矮破旧、道路坑洼不平、垃圾四处堆放;现在,哪里还有半点儿村的模样!”东塔寺乡洼路沟村村民吴兆华难以置信。
  伴随着吴忠大变样的交响乐,城中村改造也奏响了重重的音符。城中村改造使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大大提高,基础设施一并完善,城中村的改造提高了城市形象,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

知识出处

吴忠日报

《吴忠日报》

出版者:吴忠日报社

出版地:吴忠市

《吴忠日报》是中共宁夏吴忠市委的机关报。前身《银南报》,1989年9月试刊,1990年12月5 日正式创刊。《吴忠日报》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党报性质,面向千家万户,力求雅俗共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