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军仓宁夏滴灌研究领军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忠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220020220001751
颗粒名称: 田军仓宁夏滴灌研究领军人
分类号: TV1
摘要: 与田军仓相关的第一有很多:宁夏第一个水利工程专业博士、宁夏第一个获得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何梁何利基金奖的人,作为学科带头人与所在团队携手实现宁夏理工科博士点零的突破……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

内容

与田军仓相关的第一有很多:宁夏第一个水利工程专业博士、宁夏第一个获得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何梁何利基金奖的人,作为学科带头人与所在团队携手实现宁夏理工科博士点零的突破……他完成的微灌用高含沙水净化技术成果、温室蔬菜滴灌、扬黄灌区节水灌溉、渠沟田全防渗技术、压砂瓜水肥高效利用等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微灌用高含沙水处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果说用这些生僻的专业术语形容田军仓的成绩不够形象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引用权威部门认定的一个数据:其各项科研成果增收节支达4.6 亿元,对节水农业的产业化具有技术支撑作用。
  如此声名显赫的他,家人对他却有着另一种朴实且略带怨气的评价。妻子说:“ 不知道其他的博士是怎样干的,我们家的这个就是种田、浇水的博士。”儿子在作文里写着:“ 我的爸爸整日低着头看地不看天,头顶的头发早早脱光,周边的头发像杂草歪斜着,回到家他也是光想问题,无视我这个儿子的存在……”睡在农田里的大学教师从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后,田军仓到原宁夏农学院水利系任教。与一般大学老师不同的是,田军仓把田间地头作为自己的重要岗位。连续10 多年,他每年有5 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彭阳和盐池等地做课题。说是做课题,其实就是像农民一样扎根在田间地头劳作。
  在彭阳白岔搞小流域综合治理时,他和当地人一样,饮用的是下雨时流入地窖的浑水,或是用牲畜从几公里外的沟底驮回来的那一点人畜共用的泉水。妻子说,有一次去盐池看望他时,灰头土脸的丈夫站在当地农民中,她几乎没能认出来。为了准确记录资料,田军仓不时睡在农田里。吃惊的妻子问他:“ 晚上我住哪里?”田军仓指了指搭在地里的窝棚说:“铺点麦柴你也睡到这里吧。”近几年,田军仓开始探索节水灌溉如何为特色农业服务、为压砂地持续利用服务。经过2006 年和2007 年试验,仅采用压砂地膜下小管出流补灌技术,做到了压砂地一方补灌水生产60 公斤以上的西瓜,西瓜亩增产50%以上,亩产值提高50%以上。
  此外,他还发明了微灌用高含沙水净化的排渗(非全流)过滤新方法及其装置专利,并在宁夏、新疆等地应用,为解决黄河高含沙水微灌这一世界难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教育学生把论文做在大地上作为宁夏第一位水利学专业博士,田军仓深知制约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人才对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具有关键作用。身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院长,他把培养人才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田军仓说,现代高校有三个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其中,科研起了桥梁的作用,科研既应服务社会,又应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把科研转化为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思维的指引下,田军仓所带的35 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是坐在实验室里的娇子,而是像他一样蹲在农田里被晒得黝黑的文化人。田军仓经常教育学生,要实实在在地做学问,就应该让学术走出深闺,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研成果田军仓长期从事节水灌溉理论和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资源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19 项。主持的课题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实现宁夏大学在该奖项上50 年以来零的突破,个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和20 万港元奖金,实现宁夏自该奖设立14 年以来零的突破。获宁夏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 项、三等奖3 项,获宁夏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 项。发表学术论文50 多篇,出版专著1 部,主编和参编教材3 部,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 项。获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农田水利与小水电》一等奖、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三等奖等9 项。在技术推广方面,增收节支24000 多万元。

知识出处

吴忠日报

《吴忠日报》

出版者:吴忠日报社

出版地:吴忠市

《吴忠日报》是中共宁夏吴忠市委的机关报。前身《银南报》,1989年9月试刊,1990年12月5 日正式创刊。《吴忠日报》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党报性质,面向千家万户,力求雅俗共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