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桥之父茅以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忠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220020220000086
颗粒名称: 钱塘江大桥之父茅以升
分类号: K826.1
摘要: 1 修建钱塘江大桥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开工于1934年。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的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约束,若遇台风袭击,江面常逞汹涌翻腾之势。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化莫……
关键词: 工程技术人员 传记

内容

1 修建钱塘江大桥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开工于1934年。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的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约束,若遇台风袭击,江面常逞汹涌翻腾之势。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化莫测, 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 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 1440 根木桩,木桩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的细节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加快了工程进度。 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沉箱上再筑桥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开始时,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上下乱窜。 后来,把3吨重的铁锚改为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 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2 含泪炸毁大桥1937 年 7 月 7 日,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他作出了一个的重大决定——在大桥南 2 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大洞 。 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 1937 年 8 月 13 日,淞沪抗战终于爆发。 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杭州上空,钱塘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9 月 26 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阻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也危在旦夕。筋疲力尽的茅以升已经明显感到自己已无力把握这座大桥的命运。 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 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形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难忘、最难受、最难捱的一天,在后来对家人的回忆诉说中,那种痛苦,那种无奈,真使他欲哭无泪。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人群被强行拦阻,所有的引线都点燃了。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总长 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 抗战胜利之后,钱塘江大桥被修复,成为浙赣线上的关键性工程之一。

知识出处

吴忠日报

《吴忠日报》

出版者:吴忠日报社

出版地:吴忠市

《吴忠日报》是中共宁夏吴忠市委的机关报。前身《银南报》,1989年9月试刊,1990年12月5 日正式创刊。《吴忠日报》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党报性质,面向千家万户,力求雅俗共赏。

阅读

相关人物

茅以升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