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长城遗迹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唯一号: 292734020230001660
专题名称: 明代长城遗迹
文件路径: 2927/01/object/PDF/292710020230000013/001
起始页: 0208.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边墙、边壕和暗门,是当地人对长城遗迹的一种口语化的称谓。明代筑长城,在中国北方设置九边,甘肃是最西端的一边,所以设有甘肃镇。在肃州镇置镇台(总兵官),专管边防治安等事宜,所以长城又称边墙或边塞。边墙在重要交通路口,往往筑有防守通道,大者称为关,小者称为门。所以肃州西六十里筑有嘉峪关,设守备或游击防守,是明代国土的西大门;肃州城北三十里要道两山口以北筑有暗门,叫“两山口”,以防北面来犯之敌。又在肃州东北的临水堡以北十里处,通往金塔和额济纳要路口的边墙上也筑有暗门,以防有天仓一带来犯之敌。为什么叫做暗门?这是边防军事术语,即所修之门,外小内大。由边墙里面看,此门高而且大,便于人马出入通行。但由边墙外面看,门却很矮,甚至站在远处看不见门。这是由于在边墙外掘地为壕,门从壕内而出。这种远看无门,近看则有的门,叫做“暗门”。至今边墙虽已断毁,而“暗门”之名犹存,现已称之为闇门村。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西征,首筑嘉峪关城。洪武十一年(1378年),兵备道李涵督修南起讨赖河、北至石关儿的长城15.7公里。此后,经过几次新筑、重修和补修,至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共建成嘉峪关至高台镇夷间的长城约105公里,全用黄土夯筑。从金塔县鸳鸯池水库起,经双井堡、盐池堡到镇夷堡的长城约50公里,其中壕堑14.1公里。烽火台约5公里一座,自西向东依次是:杨家井烽火台、半节红烽火台、沙桥烽火台、梧桐烽火台、红口子一号烽火台、红口子二号烽火台6座。本段长城以北与其平行的金塔夹山,西起野麻湾,东至镇夷峡,主要山口设有崖栅,山头高处筑有鸳鸯池烽火台、大口子山烽火台、南夹山1-4号烽火台6座墩台,是这段长城的外围防线。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兵备霍鹏、参将姜河,议呈巡抚田乐,奏:设守备兵马,展筑大堡”。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在金塔堡四周筑起塔院大墩、塔院腰墩、新营儿墩、黑沙窝腰墩、北闇门墩等13座墩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离堡八里周围筑边墙一道。”其沿线墩台相望,城堡相连,登高俯视,景色十分壮观。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金塔区域建制演变、县治府尹、区划演变、乡镇村闾、东风航天城、文物古遗址、自然地理、人文景观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