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子的传说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唯一号: 292734020230001631
专题名称: 大庄子的传说
文件路径: 2927/01/object/PDF/292710020230000013/001
起始页: 018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大庄子这一地名缘何而称,前说本地有一屯庄较大,人们就习惯地称之为大庄子屯庄。经考查大庄子村五组仲家仲氏族人的家谱——《仲氏功德录》,得到了大庄子这一地名的原始来历。 原来,大庄子村五组仲氏前十三代先祖为清朝正黄旗蒙古族人,名为达喀郎。因其为清皇室效力有功,战死于扬州城下,故顺治帝赐百万金于其后人。后来,达喀郎之孙达乌图在康熙平定噶尔丹时战功卓著被授予内务府三品侍卫统带,投靠于太子胤衽门下。由于达乌图居功自傲,扰官欺民,朝野对其颇多非议,加之因朝事而被革职,发配到山西大同为民。但康熙念及达氏对清朝开疆立国之殊勋,只革其职,未抄其家,故而家资丰厚,豪富依旧。清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清查犯科官吏发配充边,并传旨:“凡在山西、陕西之犯官统迁甘肃”。达乌图惊悉此旨,一病不起,在未动身之前,便身绝人世。为保族人安全,其子达登按先父生前遗愿,废旗人名号,归汉人之伍,将其姓改为“仲”,达氏全族均各取汉名。 达登更名仲仁,守孝期满后,便率本族50余人携家产迁往甘肃,并按甘肃布政司的安排,到达肃州王子庄分州下三塘坝,垦荒务农,养畜经商。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仲仁路过梧桐坝大西沟(今大庄子村三、四、五组)时,发现此处土地肥沃,地域宽阔,地理位置优越,遂率其嫡系移此垦荒200余亩,修建庄院定居下来。 仲仁所建庄院坐北向南,12丈见方,外墙用泥土夯打而成,内用土坯砌成四合院,并在庄西北距墙9丈规划占地9亩成“厂”字形蓄水池一个,夯打庄墙时即在此取土,墙成池就,此蓄水池起名叫达喀郎。人畜皆饮达喀郎水,意即吃水不忘老祖宗。时至今日,原蓄水池已平整为耕地,但本地人仍把此处叫达喀郎。仲家庄院修成之后,根据这种建筑风格,人们便把它叫做“仲家打庄子”。然而“打”用在“庄子”前面虽符合用土打筑之事实,但听着不太吉利,于是,仲仁便广泛征求本地民众意见,大家一致认为,仲氏庄院在本地规模最大,又建在大西沟,干脆把“仲家打庄子”直呼“大庄子”。仲仁不违民意,遂将自己的庄院起名大庄子,大庄子之名从此诞生。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金塔区域建制演变、县治府尹、区划演变、乡镇村闾、东风航天城、文物古遗址、自然地理、人文景观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