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丧葬民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唯一号: 292734020230001433
专题名称: 金塔县丧葬民俗
文件路径: 2927/01/object/PDF/2927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0231.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丧葬民俗 丧葬民俗,寄托着人们对死者的追思、祭奠和告慰,劝勉后人继承死者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好地生活和工作。金塔民间有年满六十即准备棺木的风俗,棺木多用松木、柏木、杨木或沙枣木,忌用柳木(忌柳树无子)。棺木外一般用红色油漆涂饰,上面画好龙(凤)图案,两头装饰童男童女,最后用清漆涂饰一层。棺木打制好后,选定吉日,邀请亲戚朋友,举行“拢帮”仪式。金塔居民去世后以土葬为主,大部分有家族墓地,即“祖坟”。民间有非正常死亡和未成年死亡者禁忌埋入祖坟、亡于外地者禁入家门的习俗。 金塔当地民俗,人在临死前或死后要更换新衣服,孝子(孝女)请几位亲属或年长者对死者进行入殓(入棺)。入殓时,在棺木中铺好被褥,将死者仰面放入,嘴里放些糖让嘴合闭,脸上盖条新毛巾,再用黄布或白布将头脸身子全部盖住,随即请来高工(道士)、先生布置灵堂,之后由年纪较长的亲属或邻居带领死者的儿子或女儿向亲友报知死讯,称“报丧”。报丧者需头戴白孝帽或身披长孝,腰中用麻绳系住,手拿丧棒(杨木条用白纸裹住),每到一家,跪在门侧面,由引领者进屋叫出主人,孝子(孝女)向主人磕头,告知对方死讯和祭奠的时间,请对方到时前来参加。如果需要帮忙料理丧事,则再备礼品前去邀请。人死后停放三至五天(一般三天),子女日夜轮流守灵,烛火不熄。丧葬仪式一般请年长且有经验者主持,死者家中堂屋(上房)设灵堂祭奠或开追悼会。 死者出殡前一天安排家祭,亲朋好友持礼金、挽幛、花圈、挽联、盘(灵台上供奉的食品)等物品前来参加祭奠仪式。当地称“吊丧”、“吊孝”。吊唁时放哀乐或高工吹唢呐,吊唁者向死者敬献礼品、烧纸、磕头,孝子(女)在灵旁答谢、哭灵。 下葬一般在早晨日出前,出殡尽量赶早。出殡前由高工打开棺木,家属亲友围绕棺木,视死者一面,以示告别,子女给死者松裤腰带,不许哭(以防眼泪掉在死者身上),然后盖棺。出殡时,由死者儿女中年长者用白布牵引棺木头部,其他人则分别抬两侧及后部,幡幛引路,唢呐开道,孝子戴孝持孝棒扶棺,家属亲友送至坟地。灵车一路上缓慢行驶(中途不停车),边走边撒纸钱,当地称“买路钱”,意为死者一路畅通。沿路人家一般在门口堆柴草点火为死者送行,遇过河、过桥时子女高喊“过桥”,以告知神灵。下葬时,亲友用大绳托起棺木,平稳放入墓穴。棺木上撒上五谷,前头放上“到头碗”,分为食碗和水碗,意思为吃喝丰足。高工在棺木上盖上第一锨土,请下埋葬的人铲土埋棺,隆起坟头,讲究越大越好,意思为发达、旺盛,保佑子孙后代兴旺。最后,在坟头压几张烧纸,坟前插上“引魂幡”、丧棒,意思为引导灵魂不至于迷路。埋葬结束,将亲戚、朋友及家人送的花圈,烧奠在坟前,以告知天地并图吉利。 丧葬完毕,主人准备羊肉粉汤(羊肉汤加粉丝)或酒席答谢亲朋好友、邻里乡亲。金塔民间有“白喜事”(高寿者之死)之说,意指人死后可摆脱人世间一切烦恼。安葬后当天(死后第三天)晚上,子女们准备菜肴、食品、烧纸,上坟祭奠,称为“复三”。之后,开始“祭七”,逢七天上坟祭奠,祭奠四十九天为限。满一年上坟祭奠,称为“周年”或“忌日”。过完周年,习惯上再过三周年、五周年或七周年,之后按正常民间祭祖上坟日祭奠。金塔许多家庭中设先人牌位祭奠,逢年过节敬献食品、酒菜,视同生者。1990年后,金塔县革除旧俗,民间丧葬繁琐仪式逐步从简,悼念死者一般送花圈或挽幛,亲友致哀时臂戴黑纱或胸挂小白花,低首默哀,绕灵柩一周与遗体告别,追悼词主要介绍死者生平事迹,以褒扬为主。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方言词汇、文学创作、金石妙语、艺术集粹、俚言俗语、民间艺文、文体活动、桑田逸事、乡情民俗、文化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