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婚嫁民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唯一号: 292734020230001429
专题名称: 金塔县婚嫁民俗
文件路径: 2927/01/object/PDF/2927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0229.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婚嫁民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塔县废除包办婚姻制度,提倡婚姻自由和仪式从简。按照金塔民间风俗,多为男娶女嫁,婚后女方到男方家落户,也有男方到女方家落户者,称为“招女婿”或“倒插门”。婚后夫妻平等,家庭财产共有,子女多随父姓。 在婚姻方面,金塔民间遵从男女相悦、自由恋爱,待条件成熟时,由双方父母商议,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即男女双方交换定情信物,正式确定恋爱关系,父母根据双方工作、生活便利等情况择定结婚之日,一般选择农历双日或节假日。婚期选定后,男女双方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之后,双方开始收拾新房。在金塔县城,多由双方父母共同出资为子女购置楼房,农村由男方父母在家中为其安排新房,条件好的家庭为其修建新房。同时,男女双方带喜糖、喜烟、瓜子、请柬,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男方准备彩礼,结婚彩礼多为金银首饰,即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俗称“三金”,或以当地生活必需品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流行“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录机),20世纪90年代流行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电风扇等用品。女方父母根据家庭经济情况为女儿准备嫁妆,多为被子、箱子、衣服、梳妆盒之类。 婚礼前一天晚上。由邀请的主持操办婚礼者(称东家),召集前来帮忙的亲戚朋友,安排第二天娶亲事项。 迎亲,俗称“亲迎”。婚礼当天早晨,男方家门窗贴喜字,门口贴婚联(女方家一般不贴)。新娘到影楼或美容美发厅化妆,回家后请一位长辈(姨娘或婶娘)开脸(用一根长线交叉把脸部和脖子上的绒毛拔下),更换婚礼服,在自己的卧室等候。新郎由伴郎陪同,和娶亲、迎亲人员一同乘车(娶亲人数为双数),娶亲车内坐一男孩,俗称“压轿”,前往女方家娶亲。行前准备好双份礼品(酒、挂面、猪肋条肉、红糖、点心等)和红包(钱多少随意),到女方家门口,放鞭炮告知。女方家则事先准备好提的问题或要求,待男方回答或给红包后才开门。进门后,女方家用荷包蛋招待新郎,准备简单饭菜招待娶亲送亲人员,新娘拜别父母,给父母敬茶或敬酒。新郎抱或背新娘上车,中途不停,新娘脚不沾地,以图吉利。金塔民间有娶亲时男方从女方家“偷”东西的习俗,女方家事先准备一截木柴,放在灶火里烧焦一头,放在屋后墙脚下,男方娶亲人拿走,称为“偷财”(柴、财谐音)。同时,还烙两个锅盔,买两个新碗盛满面用红布包好,两双筷子用红线扎住,用红纸包一块发面、一块粬子(做醋用的引子)、两根红葱放在给女儿陪嫁的箱子里,意思是女儿到婆家会做饭。迎亲车队返回时不走来时路,意寓畅通无阻。迎娶车队到新郎家门口时,燃放鞭炮,表示祝贺。下车时,迎亲人员向新人撒花、喷彩带,以图吉祥。新人换礼服后前往宾馆、酒店迎接亲友,举行婚礼。 待来宾到齐,由司仪(婚礼主持人)宣布婚礼开始,放鞭炮,奏婚礼进行曲,新郎、新娘携手缓缓步入婚宴大厅,站在主宾席位置。司仪宣布结婚典礼仪式开始,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并致新婚祝词。新人互赠纪念品,互戴红花,以示相亲相爱。接着新人向双方父母三鞠躬,向亲戚朋友三鞠躬,新郎、新娘互相鞠躬致礼。然后举杯敬酒,答谢来宾。金塔县年轻人结婚招待宾客风俗是男女双方客人合在一起,都由男方招待,而贺礼则分开由双方收取。 结婚当天晚上,金塔民间有闹新房习俗。年轻人准备各种雅俗共赏的节目,让新人表演,其他人在一旁逗乐、起哄,增加喜庆气氛,部分节目有进行性启蒙教育的作用。闹新房结束后,由儿女、父母双全者为新人铺床,床上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意为“早生贵子”(与枣、生、桂、子谐音)。铺床讲究红男绿女,红绿两床被子互相交叠,红色在上。 结婚第二天清早,男方家打发一男孩到新人门前喊门,俗称“叫门”,意寓早起、勤劳之意。起床后,新娘要拜见公婆,旧称“拜舅姑”,意寓向父母“请安”,有孝敬公婆之意。结婚第三天,新娘开始下厨房做饭,以示勤快。这天,新郎携新娘,在亲戚陪同下回娘家,称为“回门”。娘家则准备酸、甜、苦、辣、咸五味饺子给新人吃,让新人明白生活的酸甜苦辣。回门这天在娘家不久留,吃饭之后就返回。婚后8天,新娘回娘家住8天,称“站8天”;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称“站对月”。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方言词汇、文学创作、金石妙语、艺术集粹、俚言俗语、民间艺文、文体活动、桑田逸事、乡情民俗、文化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