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地甲病防治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唯一号: 292734020230001075
专题名称: 金塔县地甲病防治情况
其他名称: 碘缺乏病
文件路径: 2927/01/object/PDF/2927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033.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产地: 金塔县

专题描述

地甲病(现称碘缺乏病),是因受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发生流行的地方性疾病,本地人称“粗脖子”。 1972年至1981年,本县对地甲病主要采取线素调查,每年查出新患病人250多人,1982年,在全省天水地方病防治工作会议上,本县被确定为全省地甲病重点普查普治县之一,在省地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根据县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的安排,县卫生局从各医疗卫生单位抽调18名医务人员组成地甲病专业普查组,历时近半年,对全县12个乡镇的100008人进行调查,实查84351人,调查率84.34%,查出生理性肿大者5192人,肿大率6.14%;查出I——IV度病人3867人,患病率4.57%。按国家颁发的防治方案(试行)标准,以乡为单位,患者超过总人数的3%,即称为病区计算,除中东、西坝、古城、双城四乡镇患病率相对较低(在2.5%以下)外,其他8乡镇均为重病区,大部分在6%以上,最高的芨芨乡患病率达21%,其中双树村患病率高达56%。1985年以来,对地甲病实行定点监测,每处监测3乡5村9个组。8年来监测点累计查出新患病人673人,患病率占实查人口的5.4%。在加强监测点观测的同时,从1990年以后对地甲病的防治又加强了对重点人群(即7~14岁中小学生、育龄妇女、孕妇)的预防。从近三年开展的中小学生体检资料显示,在7~14岁中小学生中,肿大率在30%以上,I度以上患病率在7%以上。1992年,配合地区防疫站在古城乡上号村开展防治碘缺乏病碘砖投放试点时,经过对该村163户725人进行试点前的患病情况普查结果,患病率和肿大率分别高达10.82%和25.74%,说明已基本控制的地甲病又死灰复燃,病区扩大,患病率回升。 对地甲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一是普及碘盐,吃含碘高的食物、蔬菜。二是药物预防。三是重病患者手术切除。本县在五十年代防治地甲病患者,主要是靠就诊发现病人,发给含碘食盐片服用。当时这种药品由省上统一制作,加工量少,不能大量普及投服。到了六十年代,省上建立了碘盐加工厂,各地供销、商业部门开始有含碘食盐供应。本县当时吃碘盐的在农村很少,在城镇相对多一些。到1966年“文革”开始,防治工作受到严重冲击,药品、碘盐供应基本中断。1972年8月,省上在天水召开全省第一次地甲病防治工作会议后,各地、县相继健全了防治领导机构,大规模的防治工作由此开始。在使用口服含碘食盐片的同时,对查出的大批病患者开始推广使用碘化钾、碘化油注射液。到八十年代中期,又将注射剂改为口服碘油胶囊。同时从中央到省地县加强了对食用盐的管理,国务院、省政府相继下发了《盐业管理条例》、《碘盐加工管理办法》,对普及碘盐预防地甲病更加重视,金塔县委加强了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力量,由主管书记、主管县长分别任组长、副组长,亲自安排部署地方病防治工作。县卫生局积极加强基层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了以县为中心、以乡为枢纽、以村为基础的三级防治网络129个,防保人员135人,对查处的病患者全部进行建档管理,投药治疗,定期复查。同时大力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防治宣传工作,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由县糖酒副食公司独家经营碘盐,城镇、乡村300多家门点持证销售碘盐,县防疫站加强对碘盐的质量管理,定期进行定量监测,县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加强对非法销售无碘盐、私盐稽查工作。1972年以来,全县先后累计查出地甲病患者7894例,手术253例,其余全部投药治疗,治疗总有效率61.63%。从1985年到1993年,在监测点预防投服碘油胶囊26310人,全县中小学生累计投服73154人(次),育龄妇女、孕产妇投服10354人:累计监测碘盐3700多份。1993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对普及碘盐有困难的农户,进行饮用水提高碘含量浓度办法,推广使用碘砖9050枚。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本书包含了金塔县的一些历史和建设纪实,包括解放村水库初扩建概况、解放村水库生物治沙工程建设起始、讨赖河酒、金分水制度的沿革及有关问题、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第五次除险加固工程概况等段落。这些内容详细描述了金塔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