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湾城遗址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塔长城》
唯一号: 292734020230000322
专题名称: 东大湾城遗址
其他名称: 毛城
文件路径: 2927/01/object/PDF/292710020230000004/001
起始页: 0108.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东大湾城遗址又名“毛城”,位于航天镇东岔村西南26.8千米处黑河东岸的戈壁滩上。东距地湾东梁壕堑起点6.6千米。西北距西大湾城遗址2.73千米。 东大湾城遗址由堡、罗城和护城壕三部分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06米、南北长350米,面积107100平方米。堡位于西侧,堡门外东侧有瓮城,堡东、北两侧有罗城三重环围。护城壕在堡的东、北两侧。城墙黄土夯筑,底宽1.4米~4.7米,顶宽0.3米~2.4米,高1.7米~7米,夯层0.18米~0.23米。 堡分为早、晚期。早期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75米,南北100米,面积7500平方米。东墙正中开门,宽4米,两侧各筑一门墩,宽7.5米,门道进深17.3米。门墩北侧筑有登城步道,长13米,宽3.2米。堡西南角建有角楼1座,平面呈正方形,边长9.5米,顶部有6.7米×4.4米的房屋基底。西墙北端筑有马面。堡内西北角有南北排列的三间房屋残基,东西18米,南北20米。城门外筑一瓮城,平面呈矩形,东西20.8米,南北34.2米,门南开,宽3米。晚期堡修建于宋元时期,利用早期堡北墙增筑为横长方形,与早期堡共同形成一个北大南小、形似“冒”字的不规则格局。西南角残存角楼1座。 堡保存较好,东墙基本完整,南墙、北墙均坍塌有豁口,西墙外侧风沙淤积,墙体部分酥碱脱落。 罗城分为三重。第一重位于堡的东侧,东西21米,南北137米,面积2877平方米。现存东、南侧城墙,高0.3米~0.85米,北墙仅存痕迹,西墙情况不明。门向不明。吴礽骧《河西长城调查与研究》推断该城建于宋元时期。 第二重位于第一重的东北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61米,南北155米,面积24955平方米。西南侧与第一重城叠压,现仅存东墙、南墙东段和北墙,西墙情况不明。北墙正中开门,宽6.3米,门西侧残留门墩1座,高9.1米。城东北角、东南角各有角楼1座,均已坍塌成不规则圆丘形,底部直径10.5米,高2.1米。东墙正中筑一马面,东西5.8米,南北4.5米,高3.1米。 第三重城在第二重城的东北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236米,南北335米,面积79060平方米。其中东、南、北三面城墙遗迹清晰可见,西墙消失无痕迹。门向不明。东南角有角楼1座,平面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高10.3米。 堡东、北墙外侧残留有护城壕,现存局部痕迹,护城壕外侧尚残存一道夯土墙。 罗城保存一般,仅存少部分墙体。 2009年,金塔县实施抢险加固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是遗址表面PS喷洒渗透防风化加固、裂隙PS注浆加固、墙体悬空面或坍塌区的加固和顶面冲沟加固。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掘出土汉简1500余枚。同时,出土器物约350件,有木器、竹器、葫芦器、芦草编制的器物以及石器、陶器、铜器、铁器残件、皮革、丝麻织物残片等,还有西夏文的印版文书和西夏文的丝绸各1件。1972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在此发掘出汉简数百枚和部分珍贵文物。 城内散布大量灰陶片,采集有绳纹灰陶盆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罐腹部残片、弦纹灰陶盆口沿残片、灰陶盆口沿和底部残片、铁器残片、木器残件。 城址周围地势平坦,东、南、北三面为戈壁滩,西面为黑河河道。

知识出处

金塔长城

《金塔长城》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通过对金塔县境内长城遗址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金塔县境内长城的历史概况和修筑情况做了考证。依据调查资料,对长城遗址的保存状况、地理环境、分布情况及长城设施做了调查,分析了金塔县境内长城的损害情况及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阅读